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评价及其与血脂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86例,根据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数值以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情况将其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对比各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评分(m R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的TC、LDL-C、TG、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的LDL-C、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LDL-C、hs-CRP、NIHSS评分和m RS评分与斑块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技术可有效评估ACI患者的斑块稳定性,ACI患者的斑块分级与脂代谢紊乱、机体的炎症反应以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分析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以及不同病情患者血清Lp-PLA2、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分析血清Lp-PLA2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Lp-PLA2、hs-CRP和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血清Lp-PLA2、hs-CRP和IMT均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Lp-PLA2、hs-CRP和IMT均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hs-CRP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而IM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中度组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hs-CRP和IMT均显著高于轻度组,重度组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hs-CRP和IMT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Lp-PLA2、hs-CRP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9(95%CI:0.739-0.883)、0.598(95%CI:0.495-0.694),血清Lp-PLA2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显著高于hs-CRP(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出现异常升高,其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可为脑梗死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106例,按照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D-二聚体和Lp-PLA2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其与纤维帽厚度、斑块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s-CRP、D-二聚体和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的血清hs-CRP、D-二聚体和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hs-CRP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712,P0.05),与斑块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813,0.756,P0.05);D-二聚体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654,P0.05),与斑块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912,0.853,P0.05);Lp-PLA2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796,P0.05),与斑块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836,0.729,P0.05)。结论:hs-CRP、D-二聚体和Lp-PLA2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表达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老年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超声下颈动脉斑块的分类标准,将颈动脉斑块呈高回声受检者纳入稳定斑块组(n=41),斑块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的受检者则纳入易损斑块组(n=52)。应用logisitc回归模型,分析ACI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MMPRIN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EMMPRIN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准确性。结果:易损斑块组高脂血症、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比例以及FPG、IL-6、IL-1β、MMP-9、MCP-1、TNF-α、LDL、EMMPRIN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易损斑块组HDL水平均低于稳定斑块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MMPRIN与IL-6、IL-1β、MMP-9、TNF-α均呈正相关(r=0.348,0.374,0.418,0.427,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IL-1β、MMP-9、EMMPRIN均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EMMPRIN的AUC优于MMP-9、IL-1β(P=0.016,0.039,均P0.05)。结论:外周血血小板表面EMMPRIN水平可能与老年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可作为辅助临床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预警指标,对于ACI的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的回声图像特点将该院53例(59个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软斑组(24个)、混合斑组(18个)、硬斑组(17个),比较3组的造影增强率、造影增强程度分级,并对各类型斑块的时间-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9个斑块中有40个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为67.80%,其中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超声增强率分别为87.50%、72.22%、3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增强程度Ⅰ级和Ⅲ级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硬斑组造影增强程度Ⅰ级个数较软斑组和混合斑组多,软斑组造影增强程度Ⅲ级个数较混合斑组和硬斑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低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斑块峰值强度高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混合斑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低于硬斑组,斑块峰值强度高于硬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无创性地通过造影增强实时反映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提供参数成像与定量分析,正确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内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0例ACI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n=173)和不稳定斑块组(n=127),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对ACI患者和对照组进行RBP、NLR、PTX3、血脂指标的检测,并进行组间统计学对比。采用Pearson检验对ACI患者的RBP、NLR、PTX3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三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RBP、NLR、PTX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ACI患者的RBP、NLR、PTX3水平与TC、TG、LDL-C、FIB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在ACI患者中RBP、NLR、PTX3水平较高,并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紧密的关联性。初步推测RBP、NLR、PTX3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而影响ACI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变化及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从2017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81例LAA型ACI患者纳入研究,记作研究组。另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Lp-PLA2及SAA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p-PLA2及SAA诊断LAA型ACI患者的效能。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AA型ACI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Lp-PLA2及SA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血清Lp-PLA2联合SAA诊断LAA型ACI患者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上述两项血清学指标单独检测。经单因素分析可得:进展组入院时收缩压、纤维蛋白原、入院时NIHSS评分、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闭塞人数占比、Lp-PLA2、SAA水平均高于非进展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Lp-PLA2、SAA以及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闭塞均是LAA型ACI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LAA型ACI患者血清Lp-PLA2及SAA水平均明显升高,且LAA型ACI患者病情进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应结合相关因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或干预,以防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观察组)176例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斑块形成组(113例)、内中膜增厚组(63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分为不稳定组(106例)、稳定组(70例),比较各组血清UA水平,根据UA水平不同分为高UA组(134例)和正常UA组(117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组(P0.05),而稳定组和对照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UA组和高U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可以作为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此外,血清UA的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和不稳定者表达更高,但血清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血脂指标、炎症因子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颈动脉斑块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的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组(n=43)和易损组(n=52)。检测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白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黏附因子-1(ICAM-1)、趋化因子(RANTES)水平,统计两组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结果:易损组患者的TC、TG、LDL-C均高于稳定组,HDL-C低于稳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组患者的IL-8、hs-CRP、ICAM-1、RANTES水平均高于稳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冠心病发生率为53.49%(23/43),易损组冠心病发生率为78.85%(41/52),两组冠心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可导致患者的血脂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进一步恶化,也会增加患者出现冠心病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梗死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200例,依据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依据斑块性质将所有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析不同梗死分型和斑块性质患者血UA水平差异。结果:TACI组与PACI组、POCI组与LACI组组间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ACI组和PACI组均高于POCI组和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水平与OCSP分型存在相关性(r=0.237,P=0.001);无斑块组UA水平与稳定斑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水平与不同斑块性质分型存在相关性(r=0.356,P=0.000);ACI患者总体OCSP分型和斑块性质存在相关性(r=0.334,P=0.000)。结论:血UA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梗死分型存在相关性,应重视ACI患者UA水平的检测,以预防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的表达及与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 按照颈动脉彩超结果将2014 年5 月-2015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25 例)、斑块不稳定 组(39 例)和无斑块组(16 例),并于同期随机抽取12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浆Lp-PLA2,同时采 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 评分)对三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以及无斑 块组血浆Lp-PLA2 高于对照组,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高于无斑块组,斑块不稳定组高于斑块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性(rs=0.638,P<0.05)。神经功能缺损中型组、重型组血 浆Lp-PLA2 高于轻型组,重型组高于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浆Lp-PLA2 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性(rs=0.715,P<0.05)。结论:血浆Lp-PLA2 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以及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ACI)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血清C肽(CP)、髓鞘碱性蛋白(MB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方法:选取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于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ACI合并LA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根据LA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39例、中度组40例和轻度组3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12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血清CP、MBP、MCP-1水平。对ACI合并LA患者行6个月的随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合并LA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P、MBP和MCP-1对ACI合并LA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BP、MCP-1更高,CP更低(P<0.05)。重度组血清CP显著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MBP、MCP-1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度组血清CP显著低于轻度组,MBP、MCP-1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CP更低,MBP、MCP-1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升高、MBP升高、MCP-1升高是ACI合并L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P升高是保护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CP、MBP和MCP-1联合预测ACI合并LA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高于CP、MBP和MCP-1单独预测。结论:ACI合并LA患者血清CP较健康群体更低,血清MBP、MCP-1水平较健康群体更高,且CP、MBP和MCP-1与患者病情程度存在密切联系。血清CP、MBP和MCP-1联合检测对ACI合并LA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2,LP-PLA2)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到2021年4月在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早期CAS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2周后脑梗死稳定后再给予手术,CA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3~5 d后给予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血清Lp-PLA2和Hcy水平变化情况。结果:CAS组治疗后7 d的总有效率为97.7 %,高于对照组的86.0 %(P<0.05)。CAS组治疗后7 d的高灌注综合征、脑出血、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7 %,对照组无出现高灌注综合征、脑出血、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颈内动脉相对脑血流量与脑血容量高于治疗前(P<0.05),CAS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血清Lp-PLA2、Hcy含量低于治疗前(P<0.05),CAS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应用能抑制Lp-PLA2、Hcy的表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促进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表达及其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初发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另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志愿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LSA)法检测并对比各组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差异。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AIS患者入院14 d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与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RBP4、Lp-PLA2、MCP-1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IS患者的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逐渐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AIS患者的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与NIHSS、MRS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RBP4、Lp-PLA2、MCP-1三项联合检测预测AIS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的0.775、0.799、0.781。结论:AIS患者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显著升高,升高程度与患者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AIS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预后不良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同期62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TI参数,血清NSE和Lp-PLA2水平。脑梗死组出院90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预后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TI参数联合血清NSE、Lp-PLA2诊断脑梗死和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脑梗死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SE、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FA值、ADC值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NSE、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联合FA值、ADC值、NSE和Lp-PLA2诊断脑梗死以及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874,均高于各因素单独诊断和预测。结论:脑梗死DTI参数FA值、ADC值降低,血清NSE、Lp-PLA2水平增高,联合DTI参数和血清NSE、Lp-PLA2检测在脑梗死诊断和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参数与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潜在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TBP-2)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154例冠心病患者纳入冠心病组(其中单支病变38例,双支病变57例,多支病变59例;Gensini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包括轻度42例,中度60例,重度52例),另选择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90例纳入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检测血清YKL-40、LTBP-2水平,分析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参数与血清指标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24 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2个正常心动周期差值>50 ms个数百分比(PNN50)水平低于对照组,低频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脉病变狭窄范围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水平比较,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LF/HF水平比较,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P<0.05);不同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水平比较,重度<中度<轻度,LF/HF水平比较,重度>中度>轻度(P<0.05);冠心病组血清YKL-40、LTBP-2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P<0.05);不同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患者血清YKL-40、LTBP-2水平比较,重度>中度>轻度(P<0.05);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参数SDNN、SDANN、RMSSD、PNN50水平与血清YKL-40、LTBP-2水平呈现负相关,LF/HF水平与血清YKL-40、LTBP-2水平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YKL-40、LTBP-2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随冠脉病变狭窄范围和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与动态心电图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水平呈现负相关,与LF/HF水平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生育指数(EFI)评分、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MIF)、甲壳质酶蛋白 40(YKL-40)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功能、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到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8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EFI评分、血清MMIF、YKL-40及卵巢功能指标表达水平。应用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对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分期,其中Ⅰ期15例,Ⅱ期23例,Ⅲ期25例,Ⅳ期17例,对比不同r-AFS分期患者EFI评分、血清MMIF、YKL-40表达水平。并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法分析EFI评分、血清MMIF、YKL-40与卵巢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EFI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MMIF、YKL-40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苗勒氏管激素(AM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EFI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MMIF和YKL-40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Ⅳ期、Ⅲ期、Ⅱ期、Ⅰ期,不同分期EFI评分、血清MMIF、YKL-40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Spearman相关法分析结果表明:EFI评分与AMH、LH、FSH呈正相关,与E2呈负相关(P<0.05),MMIF和YKL-40与AMH、LH、FSH呈负相关,与E2呈正相关(P<0.05)。结论:EFI评分、血清MMIF、YKL-40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具有明显相关性,且不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EFI评分、血清MMIF、YKL-40水平具有显著差异,临床可考虑应用EFI评分、血清MMIF、YKL-40水平来辅助判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功能与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