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与侧卧位直接外侧入路(DLA)对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初次THA患者97例,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n=47)和B组(n=50),A组行侧卧位DLA,B组行平卧位DAA,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影像学参数、平衡功能和步态参数,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依次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切口长度、初次下床行走时间短于A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步频、步速、步长依次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对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侧卧位DLA相比,初次THA患者行平卧位DAA可获得与其相当的手术效果,同时能更好地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且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olateral approach, DAA)与髋关节前外侧入路(Orthopaedische Chirurgie Muenchen,OCM)对青年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初次髋关节置换术的67例青年患者,按照其接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DAA组(35例)与OCM组(32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术后1 d、3 d及7 d疼痛度,最后对比两组术后7 d、1个月及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1)OCM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DA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OCM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AA组(P0.05);(3)两组术后1 d、3 d及7 d疼痛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7 d及1个月,OCM组Harris评分优于DA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DAA术,OCM术施术时间更短,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快,但对比两种术式对髋关节远期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1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44,髂腹股沟入路)和B组(n=47,改良Stoppa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复位质量、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A组(P0.05);两组手术显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5.11%(40/47),高于A组的65.91%(29/44)(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出院时、术后6个月的改良Postel评分成逐渐升高趋势(P0.05);两组患者术前、出院时、术后6个月的改良Poste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血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术前,但B组低于A组(P0.05)。B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手术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均可改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但经改良Stoppa入路手术者骨折复位质量更佳,创伤更小,炎症反应更轻,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1 d引流量。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IL-6水平。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1 d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逐渐升高(P0.05),且与同时期的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结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降低手术早期的炎性反应,同时能明显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的疗效,并分析两种入路方式对假体位置和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THA患者,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PLA组37例和DAA组43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影像学指标、步态参数、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AA组的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短于PLA组,手术时间长于PLA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PL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下降(P<0.05);DAA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PLA组,VAS评分低于PLA组(P<0.05)。DAA组臼杯位于安全区的比例高于PLA组(P<0.05);两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假体居中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DAA组的单腿支撑时间长于PLA组,步频大于PLA组,Foot off高于PLA组(P<0.05)。两组术后7 d 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DAA组术后7 d的5-HT、PGE2、NO水平低于PL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THA患者采用DAA的入路方式,除手术时间较长外,其在手术切口、术中损伤、髋关节功能恢复、步态参数、减轻术后疼痛、臼杯位于安全区的比例等方面均优于PLA,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n=48)和后外侧入路组(n=48)。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下床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后外侧入路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而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24 kg/m2、术后锻炼时间<3 h/d、合并骨质疏松是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短期内优势明显,表现为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有利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体质量指数≥24 kg/m2、术后锻炼时间<3 h/d、合并骨质疏松是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对术后患者关节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按照假体类型将其分为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A组)和生物型髋关节置换术(B组),通过Harris与分项百分制髋关节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率均低于B组,术后12、24个月则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x2趋势分析,A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率随时间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37,P=0.001),B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率随时间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42,P=0.002)。A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评分高于B组,术后12、24个月则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评分高于术后12、24个月,B组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评分低于术后1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假体缓解髋关节疼痛近期效果优于生物型假体,而生物型假体远期效果优于骨水泥型假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外侧与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创伤骨科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予以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46例,予以前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术后关节功能,调查问卷调查术后满意度。结果:1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小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A组术后关节功能与B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的患者术后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和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相似,但后外侧路小切口操作简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生症发生,患者满意度较高,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手术效果、生活质量以及血清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行PKP的OVCF患者83例。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1,单侧穿刺入路)和B组(n=42,双侧穿刺入路),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健康调查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血清应激因子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骨水泥用量、术中透视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降低,SF-36评分升高(P0.05)。两组术后3d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均升高,但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升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入路PKP可获得与双侧穿刺入路PKP相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用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减轻机体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评价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予以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差异(P0.05)。结论: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下床活动联合髋部周围肌肉抗阻训练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老年THA患者8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例数分别为41例和42例,分别接受早期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联合髋部周围肌肉抗阻训练干预,对比两组睡眠质量、疼痛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术后多个时点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干预前下降,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联合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人工髋关节功能评分逐渐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联合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下床活动联合髋部周围肌肉抗阻训练可促进老年THA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睡眠质量,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观察术中保温联合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凝血功能、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TH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接受术中保温联合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凝血功能、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8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7 d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及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FIB)均升高(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7 d PT、APTT、TT、FIB组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 d PT、APTT、TT、FIB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躯体职能、角色职能、情绪职能、认知职能、社会职能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保温联合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可促进老年THA患者康复,有效保护机体凝血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凝血功能、失血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收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抽签的形式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采用注射器抽取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关节腔处。研究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接受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处理。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失血量、血常规、疼痛情况和血清CRP、PCT,记录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较术前下降,但研究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术后3 d的PT、APTT、D-D、FIB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术后12 h下降,CRP、PCT较术前升高,研究组术后3 d VAS评分、CRP、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可有效减少THA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控制全身炎性反应,同时减轻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FL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16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乱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PFLP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统计分析两组的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患侧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FNA与PFLP均能够有效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但PFNA治疗方式在近期疗效中的作用优于PFLP,且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和关节功能。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HS组(n=80,采用DHS内固定)和PFNA组(n=80,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DHS组患者的68.75%(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DHS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HS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方面效果相当,但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对比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采用超声引导内侧或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THA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例数分别为48例和49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阻滞相关指标、疼痛介质、应激反应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拔管/手术/住院/第一次下床活动、复苏室停留等状态时间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内侧组术后48h 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小于外侧组(P<0.05)。两组穿刺注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内侧组置管时间短于外侧组,导管重新固定例数少于外侧组,置管深度长于外侧组(P<0.05)。两组术后24h的 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均升高,但内侧组低于外侧组(P<0.05)。两组术后24h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去甲肾上腺素(NE)均升高,但内侧组低于外侧组(P<0.05)。外侧组、内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内侧与外侧入路FICB均可为THA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阻滞,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内侧入路在减轻疼痛刺激、应激反应、置管操作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