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诊断复杂性肛瘘内口、分型的临床价值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拟行手术治疗的复杂性肛瘘患者84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术前行经直肠腔内常规超声检查,研究组术前行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肛瘘内口术前诊断准确率、Parks分型检出准确率、手术疗效、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术前与术后肛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肛瘘内口术前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术前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愈率为6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86%(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肛门失禁Wexner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个月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诊断能够准确诊断肛瘘内口、瘘管走行,有利于提升复杂性肛瘘总体治疗效果,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探讨复杂性肛瘘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选择同期复杂性肛瘘患者80例,根据患者自愿的原则,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术后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满意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创口愈合时间、术后明显疼痛、肛门功能障碍、局部出血感染和术后6个月复发例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时,应首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创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例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患者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一例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膀胱平滑肌瘤行局部切除,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后随访5年,未见肿瘤复发、恶变、侵袭转移及盆腔其他并发症。结论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术探查能明确肿瘤部位,确诊依赖病理。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病人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间因原发性肝癌行肝癌根治术病人120例,根据有无并发症将两组病人分为肺部并发症和无肺部并发症组,对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前检查及手术情况设置变量首先用单因素方法筛选与肝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这些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组病人中术后有25例(20.83%)发生了肺部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术前2周呼吸道感染史、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使用镇痛泵(P0.05)。Logistic分析显示肝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术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使用镇痛泵(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根治术患者存在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对其进行评估可减少或避免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的2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腹腔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31例)和未感染组(194例),疑似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比两组病死率、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复发率。结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3.77%,共检出菌株67株,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革兰阳性菌、真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为0.00%。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耐药率均为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较为敏感,耐药率为11.11%。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00%、0.00%、12.50%、12.50%。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腹腔感染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TNM分期、Dukes分期、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联合脏器切除、是否术后造口、有无吻合口瘘、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联合脏器切除、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手术时间≥160 min、术后造口、吻合口瘘、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1d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3年病死率、复发率升高,PFS显著缩短(P0.05)。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感染率较高,预后较差。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对抗生素有一定耐药性。临床应对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过低、术中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时间过长、术后造口、吻合口瘘、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做好预防术后感染工作,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可用于防治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耐药菌引起的腹腔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四肢骨折矫形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分析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疼痛程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内有96名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2.00%(96/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手术后疼痛患者与术前疼痛程度、是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有无镇痛、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是否引流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是四肢骨折矫形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增加了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子宫肌瘤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降低复发率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44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子宫肌瘤术后复发随访情况,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随访的445例患者复发94例,复发率为21.12%,复发距手术时间6~96个月,平均(38.5±12.8)个月.年龄、BMI、肌瘤数目、肌瘤大小、肌瘤部位、既往分娩史、术后用药与肌瘤复发显著相关,其中年龄、BMI、肌瘤数目是子宫肌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妊娠是子宫肌瘤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BMI、肌瘤数目是子宫肌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妊娠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EG联合f MRI检查在难治性癫痫致病灶术前定位中的准确性。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9月~2014月9月收治的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EEG联合f MRI检查对致病灶进行术前定位,分别对比EEG联合f MRI检查出的致病灶与手术中确定的致病灶的位置与范围,同时观察患者的致病灶手术切除效果。结果:有21例患者经EEG联合f MRI检查出的致病灶与手术中确定的致病灶位置与范围完全相同,有14例患者经EEG联合f MRI检查出的致病灶与手术中确定的致病灶位置相同,但检查出致病灶的范围明显大于术中确定致病灶的范围。患者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有24例患者癫痫无复发,有6例患者在术后的1个月内癫痫发作1~4次,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有5例患者癫痫仍然再发作,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病情无法控制,但癫痫发作频率较术前低。结论:EEG联合f MRI检查在难治性癫痫致病灶术前定位中准确性高,且对患者无创,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术后中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72例患者,术后随访3至6年,获得患者术后十二导联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并且记录术后药物应用、相关并发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等情况。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与非窦性心律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因素是否有差异。结果:截止至随访终点,有效随访的68例患者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否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中晚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有效防止血栓栓塞,术前房颤病程长、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的患者术后中远期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联合尿白细胞酯酶(LEU)对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行PCNL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术后定期随访,统计尿路感染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尿路感染分为尿路感染组和非尿路感染组。比较两组PCT水平、LEU,CRP/ALB比值及其他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CRP/ALB比值、LEU单独以及联合检测预测术后尿路感染的价值。结果:尿路感染组的血清PCT、CRP/ALB高于非尿路感染组(P<0.05)。尿路感染组的LEU呈阳性,而非尿路感染组的LEU呈阴性。两组在既往泌尿道手术史、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负荷、使用>3种抗菌药物、合并肾功能障碍、术中通道类型、术前血糖水平方面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既往泌尿道手术史、手术时间≧100 min、导尿管留置时间≧7 d、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负荷≧1000 mm2、术前血糖水平高、合并肾功能障碍是复杂性肾结石患者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PCT、CRP/ALB、LEU单独预测PCNL后尿路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2(0.476~0.944)、0.686(0.436~0.931)、0.836(0.753~0.918),三者联合预测PCNL后尿路感染的AUC为0.879(0.785~0.972),均高于PCT、CRP/ALB、LEU单独预测。结论:复杂性肾结石患者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石负荷等,且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患者PCT、CRP/ALB比值偏高,LEU呈阳性,三者可能作为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在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TaTME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0例)患者行手辅助腹腔镜下TaTME术治疗,对照组(70例)行腹腔镜下TaTME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保肛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保肛率、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尿道感染、盆腔脓肿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60),少于对照组的10.00%(7/70),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4年内,研究组总复发率和总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TaTME术治疗,运用手辅助腹腔镜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尽快促进切口愈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复发率及死亡率较低,实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穿孔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胃穿孔患者9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及胃肠动力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术前、术后第1h、1d、2d、3d血清中胃泌素(GAS)水平,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d、2d、3d GAS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穿孔具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更短,胃肠动力恢复更快,并发症较少等多方面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总结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BMFH)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4例PBMF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和随访资料。结果:24例患者全部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穿刺准确率为75.00%.胸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2例发现肺部转移灶,22例未发现肺部转移灶。肿瘤局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3例出现骨质溶解性破坏,1例出现肿块影,20例表现为骨膜反应。MRI检查结果显示:4例MRI检查肿瘤局部情况时发现3例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1例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本研究中行放化疗18例,有6例(33.33%)发生转移,转移时间为6~45个月,中位转移时间为(25.30±6.24)个月,单纯手术治疗6例中有5例发生转移(83.33%),转移发生时间为3~6月,中位转移时间为(5.00±0.24)个月。结论:PBMFH患者单纯手术出现转移多发生于术后5月,根治性手术辅以放化疗出现转移多发生于术后25月。由此可见,术前穿刺活检病理有助于疾病诊断,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PBMFH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在肛瘘患者经挂线引流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70例肛瘘挂线引流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均行肛瘘经挂线引流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自拟熏洗方进行中药熏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时间、创面愈合速度、症状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而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能够有效促进肛瘘患者经挂线引流术后恢复并减少复发,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究象皮生肌膏对肛瘘切除术后大鼠创面的治疗作用及其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象皮生肌膏组、湿润烧伤膏组,共4组,每组10只。4组均采用0号钢丝制造肛瘘模型,造模成功后,除假手术组外,均在麻醉下行肛瘘切除术,创面保持开放,使之形成"开放、渗血、渗液、有脓性分泌物"的感染性肛瘘术后创面,假手术组保留瘘管,不予换药,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冲洗、络合碘消毒后不予换药,治疗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进行创面换药,共10天。10天后采用常规面积检测法比较模型组、象皮生肌膏组、湿润烧伤膏组大鼠肛瘘术后创面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肛周组织病理情况;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bFGF、EGF、VEGF的表达水平,WB检测比较各组大鼠肛周肉芽组织中PI3K、Akt、mTOR、p70 S6K、p-PI3K(S473)、p-AKT(S473)、p-mTOR(Ser2448)、p-p70 S6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3、7、10天象皮生肌膏组和湿润烧伤膏组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肉芽组织填充率显著升高(P<0.01)。病理切片显示,假手术组炎性细胞浸润较少,其余各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创面区可见不同程度炎性修复型肉芽组织增生、胶原纤维新生及血管扩张;其中模型组病理切片显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明显,并有明显的血管出血;象皮生肌膏组病理切片显示炎性细胞较少,成纤维细胞成熟且分布整齐,真皮层内胶原纤维丰富且排列整齐,可见血管新生,无明显血管扩张及出血;湿润烧伤膏组病理切片显示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真皮层内可见成纤维细胞生成。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bFGF、EGF、VEGF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象皮生肌膏组血清中bFGF、EGF、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湿润烧伤膏组大鼠血清中EGF、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WB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肛周组织中p-PI3K、p-Akt 、p-mTOR、p-p70 S6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象皮生肌膏组肛周组织中p-PI3K、p-Akt 、p-mTOR、p-p70 S6K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象皮生肌膏能有效促进肛瘘术后创面修复,减轻肛瘘术后创面炎症反应,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其促愈机制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其通过上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进而加快创面修复进程。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Mo-targeted X-ray examinat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the diagnosis and preoperativ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breast cancer.MethodsAmong 17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hey underwent Mo-targeted X-ray examinat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MRI before surgery to evaluate the lesions in breast, axillary lymph node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s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MRI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targeted X-ray examination, which were 90%, 94% and 82%, respectively (P < 0.01 or 0.05). With the result of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s the golden criteria, we found that specificities of Mo-targeted X-ray examinat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MRI in evaluating the metastasis in axillary lymph nodes were similar (85.11%, 77.66% and 79.79%; P > 0.05). Before surgery, the sensitivities and accuracies of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MRI were higher than those using the Mo-targeted X-ray examination, which were 73.21%, 82.14%, and 28.57%, 76.00%, 80.67% and 64.00% (P < 0.01 or 0.05). Before surgery, the accuracy rate of MRI in evaluating the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Mo-targeted X-ray examination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92.00%, 83.33% and 84.67%; P < 0.05).Conclusion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o-targeted X-ray examinat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MRI shows a higher accuracy in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evaluation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selection of surgical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人附睾蛋白4(HE4)、叶酸受体1(FOLR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监测在上皮性卵巢癌(EOC)术后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分析EO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9月期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4例EOC患者纳为EOC组,EOC组根据术后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n=42)和复发组(n=72),选择同期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卵巢上皮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卵巢良性疾病组,另选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女性志愿者9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EOC组和卵巢良性疾病组术前、对照组体检当日的HE4、FOLR1、NLR。对比未复发组、复发组术前的HE4、FOLR1、NLR及其他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O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E4、FOLR1、NLR单独或联合应用对EOC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EOC组、卵巢良性疾病组的HE4、FOLR1、NLR高于对照组,且EOC组高于卵巢良性疾病组(P<0.05)。复发组的HE4、FOLR1、NLR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未复发组在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术中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化疗周期、清扫淋巴结、组织分化程度、术后残留大小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4偏高、FOLR1偏高、NLR偏高、临床分期Ⅲ ~ Ⅳ期、组织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病理类型为浆液性、术后残留大小>1 cm、术中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阴性、未清扫淋巴结均为EO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HE4、FOLR1、NLR这三项指标术前联合检测预测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的0.777、0.782、0.770。结论:EOC患者术前HE4、FOLR1、NLR处于高水平,且术前联合检测HE4、FOLR1、NLR对于EOC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同时应关注临床分期Ⅲ ~ Ⅳ期、组织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病理类型为浆液性、术后残留大小>1cm、术中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阴性、未清扫淋巴结的EOC患者,给予相关干预,以降低术后复发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32例,分别接受腹腔镜、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而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则明显缩短(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CD4+、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且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其他近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远期并发症如黏连性肠梗阻、切口疝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2年的局部复发率、1年和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当,但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5例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5例共计80例胰头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腹组和微创组,例数分别为32例和48例,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间的肿瘤早期复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住院费用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癌栓、有无神经侵犯、术前白蛋白、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术后有无放化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未放化疗以及术前CA125水平较高是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两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胰头癌术后肿瘤早期复发受到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放化疗、术前CA125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