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分析胸膜腔黏连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影响,探讨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份在我科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检索电子病历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指数、是否吸烟、一秒用气呼气容积百分比(Percentage predict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 FEV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术后病理结果和术前合发症等资料。收集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包括胸膜是否黏连、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中转开胸、术后引流、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术后30天死亡,根据患者是否有胸膜黏连将其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基本情况和术后情况,观察胸膜黏连对术中及术后的影响。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指标,并对有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胸膜黏连是否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44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142例患者术中发现胸膜黏连,胸膜黏连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中转开胸、术后前两天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胸膜没有黏连的患者(P0.05)。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吸烟人数、术前呼吸并发症、胸膜黏连、ASA评分和手术时间均高于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P0.05)。胸膜黏连(OR=4.185, P=0.020)、ASA评分(OR=1.143, P=0.001)、吸烟(OR=3.329, P=0.005)、手术时间延长(OR=1.623, P=0.038)和术前呼吸合并症(OR=2.713, P=0.027)均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膜黏连增加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手术难度、术中中转开胸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9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类型、术中治疗及术后干预措施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39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30例术后发生DVT(发生率约8.8%),年龄(OR=1.438)、手术类型(腹腔镜妇科恶性肿瘤手术)(OR=3.153、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OR=2.531)、术前合并症(OR=2.885)、术中气腹压(OR=2.835)、手术时间≥1h(OR=1.397)、术后卧床天数(OR=1.498)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发生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年龄、手术类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术前合并症、术中气腹压、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天数是妇科腹腔镜术后发生VD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96例在我院接受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早期是否出现肺部并发症将患者分为肺部并发症组和非肺并发症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围术期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96例CABG手术患者中有52例出现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7.6%);两组在年龄、吸烟、体质量指数(BMI)、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VF)、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24 h输红细胞(RBC)量、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24 h平均血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OR=1.137)、BMI(OR=1.636)、术前LEVF(OR=1.733)、左主干病变(OR=1.532)、体外循环(OR=2.134)、术后24 h输RBC量(OR=1.243)、术后24 h平均血糖水平(OR=1.335)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中应当重视此类高危因素,以制定相关干预措施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四肢骨折矫形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分析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疼痛程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内有96名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2.00%(96/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手术后疼痛患者与术前疼痛程度、是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有无镇痛、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是否引流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是四肢骨折矫形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增加了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泌尿系术后发生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泌尿系统手术治疗的762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泌尿系、血液真菌感染,分为感染组(n=75)及非感染组(n=687)。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62例患者中75例发生术后真菌感染,发生率为9.84%,其中患者疾病类型以泌尿系结石为主,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导管留置以DJ管、导尿管为主;在75例泌尿系术后发生真菌感染中,69例无症状,5例尿频、尿急、尿痛,1例畏寒、发热、腰痛。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年龄>65岁、开放手术、手术时间≥30 min、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抗菌药物使用时间≥3 d所占比例较非感染组更高(P<0.05),血糖水平、CRP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04)、手术方式(OR=1.139)、导管留置时间(OR=2.537)、血糖水平(OR=2.753)、抗菌药物使用时间(OR=2.508)、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腹腔镜下修补术后发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本院收治的150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分析术后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的状态分为三组,术后存在焦虑的患者为焦虑状态组(n=53),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为抑郁状态组(n=57),术后无焦虑抑郁状态的为对照组(n=40)。对焦虑和抑郁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焦虑状态组(n=53)、抑郁状态组(n=57)及对照组(n=40)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济月收入、居住地、负面情绪、术前并发症、医保报销、家庭和睦、术前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的手术时间、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外循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苏醒时间、ICU停留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担忧的问题及需求(治疗需求和心理需求)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1.254)、负面情绪(OR=1.245)、家庭收入(OR=2.324)、手术疗效(OR=2.258)均为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4.230)、负面情绪(OR=1.254)、家庭收入(OR=1.236)、手术疗效(OR=2.120)均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腹腔镜下修补术后焦虑抑郁的形成可能与患者的文化高低、负面情绪、手术疗效、家庭收入和术前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11月因喉癌而在我院行喉切除术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12例)和非感染组(n=71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83例患者中,12例术后发生SSI,发生率为14.46%;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临床III期以上、术前气管切开、手术时间4 h、全喉切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临床分期、术前气管是否切开、手术时间及手术切除方式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喉癌术后感染与临床分期、手术时间及切除方式等因素有关,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可减少术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睑退缩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9年我科因各类原因引起的上睑退缩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30例)与非感染组(576例)。分析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病原菌分布,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出现30例(4.95%)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其中外伤性、Graves眼病与上睑下垂术后源性患者分别为9、12、9例。30例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出3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55.88%),革兰阴性菌12株(35.29%),真菌3株(8.82%)。年龄(OR=0.188,P=0.006)、糖尿病(OR=0.234,P=0.005)、BMI(OR=0.151,P=0.001)、住院时间(OR=1.276,P=0.005)与上睑退缩原因(OR=0.177,P=0.006)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上睑退缩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术后切口感染与高龄、合并糖尿病、高BMI指数、住院时间长、外伤性上睑退缩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统计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EA)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5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4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躁动-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观察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率,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4例患者中有47例发生EA,发生率为23.04%,纳为EA组,剩余的157例未发生EA,纳为非EA组。EA组、非EA组在性别、全麻方式、术前用药、苏醒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非EA组在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胃管/导尿管、麻醉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后镇痛、术后疼痛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手术类型为妇科手术或泌尿外科手术、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为Ⅱ级、术后疼痛是EA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镇痛是E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手术类型、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是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研究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矫正手术后力学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6月到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矫正术的患者80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是否出现力学性并发症分为力学并发症组和无力学并发症组,调查两组患者年龄、BMI、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合并神经损伤、术中截骨、性别、主弯角度、矫正率、手术史、入路以及疾病类型等病历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脊柱畸形矫正术后发生力学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0例脊柱畸形矫正术患者术后发生力学性并发症患者18例(22.50 %),分别为内固定失败4例、近端交界性失败5例、远端交界性失败4例以及术后冠状面失平衡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时间(OR=6.924,P=0.015)、年龄(OR=2.803,P=0.011)、矫正率(OR=3.215,P=0.032)、合并神经损伤(OR=1.629,P=0.021)、术中截骨术(OR=5.876,P=0.005)以及手术史(OR=1.692,P=0.043)与成人脊柱畸形矫正术后力学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时间(OR=2.265,P=0.002)、年龄(OR=4.035,P<0.001)、合并神经损伤(OR=3.024,P=0.003)以及术中截骨术(OR=3.982,P<0.001)是成人脊柱畸形矫正术后发生力学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年脊柱畸形患者矫正术后易发生力学性并发症,手术时间较长、年龄较大、合并神经损伤以及术中截骨术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与传统单侧胸腔镜技术对比,探讨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6月因重症肌无力就诊于我院行胸腔镜下胸腺切除的115例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单侧胸腔镜组47例和剑突肋缘下三孔式胸腔镜组68例,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胸腺瘤、病程、随访时间、术前Osserma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转入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及末次随访时的愈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胸腺瘤情况、病程、随访时间和术前Osserman评分均没有差异(P0.05)。三孔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或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膈神经麻痹、胸腔积液、伤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孔组患者在术后3天内和出院时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有效率、术前、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评分(MGQOL-1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孔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女性MGQOL-15评分改善量(11.2±3.3分)高于男性(7.4±2.7分)(P0.001)。Osserman评分3分和4分的患者MGQOL-15评分改善量(10.7±3.7分)显著高于Osserman评分2分的患者(5.0±1.9分)(P0.001)。结论: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胸腔镜下切除胸腺治疗重症肌无力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女性术后获益较男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炎 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021年在我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其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情况、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研究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MMSE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和IL-6水平无显著差异,但研究组患者术后24小时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减少手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更低,并且术后炎症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比较经胸腔镜与开胸胸腺瘤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本研究指胸骨正中劈开胸腺瘤扩大切除术)共120例胸腺瘤伴MG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WHO病理分型、Masaoka分期、术后MGFA分级、远期随访总缓解率、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WHO病理分型、Masaoka分期、术后MGFA分级及远期随访总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肿瘤直径明显大于胸腔镜组,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短于或低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腔镜与开胸胸腺瘤扩大切除术治疗MG的远期疗效相当,但胸腔镜手术创伤更小,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并加快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与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情况、预后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总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的手术切缘转移率为0.00%(0/35),死亡率为11.43%(4/3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复发率、胸腔内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肿瘤相关性死亡率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为8.24个月(95%CI:9.34~6.27),中位生存期为15.29个月(95%CI:12.14~21.78);观察组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1.26个月(95%CI:9.37~14.35),中位生存期为18.13个月(95%CI:15.24~22.36),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式在严重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手术及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严重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方式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式。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等信息,术后记录引流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发热、肺不张、肺炎、伤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房颤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术后7天进行疼痛评分;在术后1、3、6个月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实验组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并发症组间无明显差异;(3)实验组术后第三天,疼痛评分已降至轻度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对照组在术后第五天降为轻度疼痛,显著低于实验组;(4)实验组在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至术后6个月才基本正常,显著低于实验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式在严重胸部外伤患者手术的应用中显著优于传统开胸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加巴喷丁对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非小细胞肺癌就诊于我科行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分级、肿瘤分级、肿瘤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术后止吐药使用情况,阿片类药物使用均换算为口服吗啡当量,根据术前是否采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加巴喷丁超前镇痛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及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对乙酰氨基酚和加巴喷丁超前镇痛方案对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结果:共有241例患者纳入研究,有78例患者术前采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加巴喷丁超前镇痛方案,163例患者没有采用该镇痛方案,超前镇痛组患者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术后24小时呕吐次数、术后止吐药使用剂量均低于没有采用超前镇痛方案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NSAIDs使用和镇静状态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采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加巴喷丁超前镇痛方案可减少行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