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通道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对上尿路结石患者肾功能及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9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微通道组与标准通道组各53例,其中微通道组采用微通道PCNL进行治疗,标准通道组采用标准通道PCNL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手术感染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3d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皮质醇(Cor)、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E)。结果:微通道组的手术时间长于标准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标准通道组(P0.05)。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BUN、SC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d的BUN、SCr水平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1d、术后3d的CRP、TNF-α、IL-6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微通道组术后3d的CRP、TNF-α、IL-6水平低于标准通道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术后3d的Cor、AD、NE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微通道组术后1d、术后3d的Cor、AD、NE水平低于标准通道组(P0.05)。结论:微通道PCNL与标准通道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微通道PCNL术中出血量更少,且患者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程度更轻。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以血液流变学及男性性功能指标为主要观察指标分析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与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FURL)在输尿管上段结石(UU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男性UUC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法分MPCNL组、FURL组各40例;比较两组清石率、血液流变学、性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1w(82.50% vs 85.00%)、术后1mo(92.50% vs 97.50%)、术后3mo(100.00% vs 100.00%)的清石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FURL组术后1天、术后7天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MPCNL组(P<0.05)。两组术后男性性功能指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FURL组术后3mo、6mo的男性性功能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对于UUC患者,MPCNL和FURL均能有效清除结石,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FURL较MPCNL对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更小,且更利于术后性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直径<2 cm的肾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1月间直径<2 cm肾结石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的100例患者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进行治疗(FURS组),另外的100例患者采用超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进行治疗(UMP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其中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石率,以及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差异,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未出现严重出血及邻近器官损伤等并发症,在清石率方面,两组均有较高水平,无统计学差异(98% vs 97%,P>0.05);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 vs 8%,P>0.05);术中血红蛋白下降水平FURS组少于UMP组(6.82±2.27 vs 16.75±4.92,P<0.01);FURS组较UMP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7.53±2.24 vs 15.46±2.61,P<0.01)以及住院天数(3.46±1.69 vs 6.15±1.27,P<0.01)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与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都可以成为直径<2 cm肾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但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更为安全,疗效确切,更加具有微创优势,值得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与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下段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6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治疗组两组,其中试验组患者均采取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取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 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等手术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完成手术所需要的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血尿时间均明显长于试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之中的碎石成功率为71.91%(105例),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的碎石成功率84.25%(123例),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之前的BUN和Sc R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而在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的BUN和Sc R水平均显著降低,并且试验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试验组患者在术后一个月时的结石排净率为94.5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56%(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01%(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止痛药使用比例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4.62(均P0.05)。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在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方面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性高和创伤小以及恢复速度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半硬性输尿管镜、输尿管软镜、孙氏末段可弯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到2017年12月间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因输尿管上段结石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的5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所用输尿管镜类型分为3组:硬镜组(给予半硬性输尿管镜治疗)297例,软镜组172例(给予输尿管软镜治疗),孙氏镜组(给予孙氏末段可弯输尿管镜治疗)46例。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一期清石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硬镜组、软镜组、孙氏镜组清石率分别为81.5%、94.2%、95.7%,其中软镜组、孙氏镜组清石率显著高于硬镜组(P0.05)。硬镜组、软镜组、孙氏镜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9%、5.8%、4.3%,其中硬镜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软镜组和孙氏镜组(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镜组、软镜组、孙氏镜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8.6±6.2)min、(49.4±12.4)min、(26.1±6.5)min,软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高于硬镜组及孙氏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硬镜组、软镜组、孙氏镜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4±3.2)d、(6.7±5.7)d、(5.0±2.5)d,软镜组住院时间显著高于硬镜组和孙氏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软镜清石效果和手术安全性较硬镜更有优势,但手术耗时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孙氏镜有望成为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更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PCNL)治疗肾结石的疗效。方法:选择空军第九八六医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肾结石患者12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sPCNL组(63例)和mPCNL组(64例)。对比两组临床指标、结石清除率、疼痛情况、肾功能、应激情况、炎症因子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mPCNL组的肾盂结石、肾盏结石清除率均高于sPCNL组(P<0.05)。两组肾铸形结石、鹿角形结石清除率比较无差异(P>0.05)。mPCNL组的手术时间长于sPCNL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少于sPCNL组,住院时间短于sPCNL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组间及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CNL组术后3 d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低于sPCNL组(P<0.05)。mPCNL组术后3 d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低于sPCNL组(P<0.05)。mPCNL组术后3 d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和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低于sPCNL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sPCNL相比,超声引导下mPCNL治疗肾结石虽会延长手术时间,但可降低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反应、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同时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与开放手术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9月期间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开放手术)和观察组(n=59,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氧化应激指标以及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结石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术后下床、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d、术后7d丙二醛(MDA)、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先升高后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术前,且先降低后升高(P0.05),术后3d、术后7d观察组MDA、Cor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d、术后7d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先升高后降低(P0.05),术后3d、术后7d观察组IL-2、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同时还可改善临床指标,减轻机体氧化应激与炎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道大小对经皮肾镜取石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F24和F18通道的经皮肾镜取石术的18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具有不同临床特征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95例F24通道患者平均出血量为125±19.6 m L,其中5人进行输血治疗;94例F18通道患者平均出血量为103±17.6m L,其中3人进行输血治疗。F18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率、结石表面积、通道数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24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孤立肾、高血压发生率、结石面积、肾实质厚度、通道数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18通道经皮肾镜取石围手术期出血量显著少于F24通道(P0.05)。结论:孤立肾、高血压、结石面积大、肾实质厚、肾积水轻、通道数量多和手术时间长均会导致经皮肾镜围手术期出血几率和出血量增加,并且F24通道相较于F18通道出血量更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反应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输尿管软镜取石术,对照组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结石清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血清IL-6、CRP、Cor、ACTH、N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对照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直径≤2 cm的肾结石的临床效果相当,但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导致的术中出血量更少,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应激反应更轻,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斜仰截石位输尿管镜联合经皮肾镜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用斜仰截石位输尿管镜联合经皮肾镜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6例,平均年龄(47±15)岁,结石位于左侧20例,右侧16例.结石最大径1.5-3.0 cm,平均(2.0± 1.0) cm.该体位摆放完成后患者整体成一斜向截石位.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先行URSL,将结石击碎成若干较大碎石块,结石或碎石块上移达接近肾盂水平后,在B超引导下穿刺肾盂或目标肾盏成功后,依次扩张通道至16F或24 F,用EMS第四代碎石清石系统碎石.结果:36例均穿刺成功并能良好耐受手术,患者无因体位不适终止手术者.平均手术时间(75± 25) min.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为91.6 %(33/36),残留结石3例,其中行二期手术取尽结石1例.术后高热2例.无胸膜、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斜仰截石位URSL联合PCNL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腹膜后腹腔镜手术起步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提高应用水平。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起步阶段腹膜后腹腔镜手术65例患者,及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相对成熟阶段腹膜后腹腔镜手术1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起步阶段:中转开放手术5例,术后发热及切口延迟愈合7例;相对成熟阶段:中转开放手术4例,术后发热及切口延迟愈合6例,无大血管破裂、腹腔内脏器损伤、死亡等并发症。在肾囊肿去顶减压手术及肾上腺手术中,成熟阶段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放手术比例、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起步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后腹腔镜技术适于治疗上尿路及肾上腺疾病,具有患者创伤小、安全、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早期起步阶段适合选择简单术式,随着手术技术的熟练可逐步开展复杂的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八正颗粒联合左氧氟沙星对单纯性急性尿路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泌尿科收治的单纯性急性尿路感染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八正颗粒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间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症状改善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22%,显著低于观察组(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路疼痛、腰痛、尿频、尿急等症状改善所需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CT、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正颗粒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单纯性急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较单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更好,且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PCT、IL-8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经PCNL治疗的89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肾积水的程度、结石的大小、尿培养的结果、手术持续的时间以及术中灌注液等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与PCNL术后发生发热的相关性。结果:本组资料中,发热(38℃)人数为19人,占21.3%。其中,术前尿培养阳性、结石直径大于3 cm、合并中度及中度以上肾积水、手术持续时间长、灌注液用量多的上尿路结石患者PCNL术后发热的几率明显升高(P0.05)。而年龄、性别与上尿路结石患者PCNL术后发热的几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术中低压灌注、缩短手术时间、术前穿刺引流等都是预防上尿路结石患者PCNL术后发生发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对上尿路结石患者炎性因子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上尿路结石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RLU组(n=44)和经输尿管镜取石术(URL)组(n=4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结石取净率、炎性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及术后并发症。结果:RLU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均高于URL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 IL-6、TNF-α、ET-1以及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RLU组低于URL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 BUN、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d NGAL水平较术前升高,但RLU组低于URL组(P0.05)。RLU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URL组(P0.05)。结论:RLU对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炎症刺激和肾功能影响更小,且可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结石取净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上尿路结石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肾内科收治的CKD 5期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组)上尿路结石的患病情况,并与健康体检者80名(对照组,n=80)、CKD1~3期患者(非血液透析组,n=80)进行比较。比较血液透析患者中结石和非结石者人口学资料、血清白蛋白、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二者透析时间及24 h尿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尿路结石的患病情况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液透析组上尿路结石患病率为25.0%,显著高于非血液透析组13.8%、对照组10.0%(P<0.05);非血液透析组、对照组上尿路结石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与非结石患者在性别、透析时间、TG、TC、UA、ALB、24 h尿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UA、TC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上尿路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LB则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上尿路结石的患病率较高,对血脂代谢异常、高血UA、低血清ALB及长期透析者应早期筛查,并纠正脂代谢紊乱和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16.
1983年,Wickham教授首先提出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此后,微创泌尿外科逐渐成外具有科学意义上的微创外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上尿路的腔内手术,包括PNL(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URS(Ureteroscopic)、f-URS(Flexible ureteroscope)等。与传统手术相比,上尿路的腔内手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并且可以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临床应用较广泛。在腔内操作时,为保证术中手术视野的清晰度,手术多采用生理盐水(NS)进行灌注,进而导致肾盂压力升高,引起各项潜在的危害。因此如何在上尿路腔内手术中降低肾盂压力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近些年,腔内器械的改进,包括镜体灌注通道入路与出路的分开设计、回流鞘的设计、压力泵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肾盂压力。灌注液体中加入相应浓度的药物,抑制上尿路平滑肌的蠕动与收缩,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肾盂压力。本文介绍了上尿路腔内手术中肾盂压力的影响因素,回顾了肾盂压力升高后的危害,分析了肾盂压力升高机制,总结了肾盂压力降低的各种方案以及将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中降钙素原在病毒性感染、一般性细菌感染和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进行诊治的感染患者60例,按照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病毒性感染患者(A组)15例,一般细菌感染组(B组)22例以及重症细菌性感染组(C组)23例。三组患者均采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抗生素抗感染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并在入院后第1、3、5、7 d检测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差异,观察三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结果:B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为20例,占90.91%,C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为21例,占91.30%,B组和C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为3例,占20.00%,明显低于B组和C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入院后第1、3、5、7 d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患者存活率明显低于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患者(P0.05)。结论:血清中降钙素原水平对于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于医生判断重症感染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PLU)对重度肾积水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尿内皮素-1(ET-1)、水通道蛋白-1(AQ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重度肾积水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研究组采用RPLU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肾功能、尿ET-1、AQP-1、MCP-1水平,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多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红蛋白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血肌酐及血尿酸氮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尿ET-1、AQP-1、MCP-1水平均下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LU术是治疗重度肾积水的上尿路结石清除率高,创伤小,可作为重度肾积水伴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内皮功能障碍在脓毒症、重症疟疾及登革出血热等多种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内皮活化常先于内皮功能障碍,血清或/血浆中相应内皮生物标记物常较传统疾病标记物更早被检测到,故可作为评估全身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或预后的指标。本文主要介绍了内皮细胞功能介质(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和可溶性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可溶性E-选择素、sICAM-1和sVCAM-1)在脓毒症、疟疾及登革出血热等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肾静态显像(99m Tc-DMSA)在上尿路感染诊断工作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上尿路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均行肾静态显像检查,并与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肾静态显像提示:60例上尿路感染患儿中,肾脏损害占90.00%,其中8例肾疤痕形成,46例急性肾盂肾炎改变,6例正常;在肾脏病变范围上,≤2岁年龄组患儿较2岁年龄组患儿更为广泛,且前者程度更为严重。B超提示肾脏损害占26.67%,其中18例尿路感染反复发作;16例(26.67%)伴有急性肾盂肾炎改变,未检出肾疤痕。B超诊断上尿路感染的阳性率达26.67%,肾静态显像检查诊断上尿路感染的阳性率为90.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99mTc-DMSA在上尿路感染诊断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可明确病变性质、程度及范围,并可随访病变转归,指导临床治疗,属于上尿路感染的实验室补充性指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