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2例2015年8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后路脊柱术治疗且术后切口出现感染的患者,对其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测定细菌药敏性。对浅层切口感染患者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而深部感染者在早期进行扩创冲洗引流,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32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共检出3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7株,占47.22%,革兰阳性菌19株,占52.78%。前四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耐药率为0.00%;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部敏感,耐药率均为0.00%。浅层切口感染及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全部治愈,所有患者愈后均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感染病例。结论:后路脊柱术后切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应对深部切口感染患者行早期行扩创冲洗引流,并根据耐药性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联合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预测急性阑尾炎(AA)患儿手术切口感染风险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536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AA患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CT、sICAM-1、HMGB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A患儿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sICAM-1、HMGB1水平对AA患儿手术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536例AA患儿腹腔镜手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1.94%(64/536)。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血清PCT、sICAM-1、HMGB1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24 h、阑尾穿孔、手术操作时间>60 min、留置腹腔引流和PCT、sICAM-1、HMGB1水平升高为AA患儿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sICAM-1联合HMGB1预测AA患儿手术切口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PCT、sICAM-1、HMGB1单独预测。结论:血清PCT、sICAM-1、HMGB1水平升高与AA患儿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血清PCT、sICAM-1联合HMGB1预测AA患儿手术切口感染的价值较高,可能成为AA患儿手术切口感染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我科从1994年以来,共配合完成全院科研课题中约500例次犬实验。现就近几年来在防治实验前后切口感染问题上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动物选择因实验要求不同而各有侧重。原则上选择健康、成年犬,体重约在10-15kg左右。性别要求,如果为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中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前瞻性监测本院妇产科4 850例手术病人切口感染情况,回顾性汇总切口感染病原菌培养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4850例手术病人,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13例,切口感染率2.33%。113例切口感染中,支原体感染34例[其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22例,人型支原体感染(M.h)2例,U.u M.h混合感染10例],占49.28%,支原体混合细菌感染9例,占13.04%。支原体混合真菌感染4例,占5.8%。细菌感染21例,占30.43%。真菌感染1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最高的是交沙酶素95.74%(45/47),其次是强力霉素88.89%(40/45),美满霉素85.71%(30/35)。结论妇产科手术切口支原体感染应引起重视,做好手术前泌尿生殖道清洁准备、手术过程中注意切口保护、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切口支原体感染率。切口支原体感染首选交沙霉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切口和双切口联合手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IOP)及中央前房深度(C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IOP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O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C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IOP及CCT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一病区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75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分离出病原菌75株,包括43株革兰阴性菌(57.33%)、28株革兰阳性菌(27.33%)、4株真菌(5.3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有无合并糖尿病、有无植入性器械、住院时间与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有植入性器械、住院时间≥1月为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株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针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保证患者手术效果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白内障患者,以经微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观察组,经常规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治疗白内障相比,微切口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相当,但其能进一步缩小患者手术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头孢噻肟钠对预防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8月在本院行肺癌根治术的9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头孢噻肟钠使用剂量的不同分为小剂量组(n=44)和大剂量组(n=46)。两组患者术前30 min均给予头孢噻肟钠静滴,其中小剂量组给予2g注射用头孢噻肟钠+0.9% NaCl 100 mL,当手术时间超过3 h,术中再次给予同等剂量头孢噻肟钠静滴,术后12 h给予2 g头孢噻肟钠静滴,大剂量组用药方法同小剂量组,各阶段头孢噻肟钠用量改为3 g。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蛋白(ALB)、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情况,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两组病原菌清除率。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WBC水平均较术前上升,血清ALB水平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8.80±2.50)d、手术切口愈合时间为(13.50±1.05)d,大剂量组分别为(18.10±2.35)d、(12.95±2.0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术后感染率为9.09%、10.87%,病原菌清除率为83.33%、85.71%,两组患者感染率、病原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围手术期肺癌患者给予小剂量头孢噻肟钠能达到与大剂量用药相同的预防术后感染效果,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梁振家 《蛇志》2011,23(3):283-285,289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占医院外科手术的10%~15%。手术切除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最佳方法,但术后切口感染是阑尾炎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切口感染增加患者痛苦和心理负担、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诱发医患纠纷。如何预防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一直是普外科医生关注的热门课题。作者就近年来预防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右腋下小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简单CHD患儿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接受胸骨正中切口入路的48例纳为A组,将接受右腋下小切口入路的52例纳为B组,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瘢痕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术中失血量较少,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住院费用、胸腔引流量均减少,术后辅助通气、监护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管分布、皮肤色泽、皮肤柔软、皮肤厚度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A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简单CHD患儿,可获得与胸骨正中切口入路相当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儿术后恢复,改善伤口瘢痕情况。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细菌性血流感染(BSI)所致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载脂蛋白M(APOM)、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185例(脓毒症组),根据28d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61例)和存活组(12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87例(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POM、sTREM-1水平。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APOM、sTREM-1对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PCT、sTREM-1水平升高,APOM水平降低(P<0.05)。185例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28d死亡死亡率为32.97%(61/18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PCT、sTREM-1水平升高,APOM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性休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增加、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增加、血清PCT升高和sTREM-1升高为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POM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PCT、APOM、sTREM-1联合检测预测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大于血清PCT、APOM、sTREM-1单独检测预测的0.785、0.779、0.783。结论: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血清PCT、sTREM-1水平升高和APOM水平降低与预后不良的发生有关,血清PCT、APOM、sTREM-1联合检测对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5例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和同期206例健康体检者分为两组,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沙眼衣原体(CT)、细菌性阴道病(BV)、阴道滴虫进行检测,观察分析相应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同时根据HPV不同基因型在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致癌作用和程度,判定危险程度。结果: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上述指标感染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37),其中高危HPV感染率随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别的升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CINⅠ~Ⅲ级感染率分别为57.1%、78.6%和82.9%,宫颈癌感染率最高达91.1%,高危HPV为高危因素。结论:生殖道HPV、CT、BV、滴虫感染与宫颈癌及CIN存在必然或一定相关性,加强对妇女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的重视和检测对防治宫颈癌及CIN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术前三叶因子1(TFF1)、热休克蛋白70(HSP70)、天冬氨酸-天冬酰胺β羟化酶(ASPH)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PHC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9例以及未复发组34例。比较两组术前TFF1、HSP70、ASPH水平差异,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TFF1、HSP70、ASPH水平预测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效能。结果:复发组术前TFF1、HSP70、ASPH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有血管侵犯的患者比例高于未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 cm、多发肿瘤、血管侵犯及术前TFF1、HSP70、ASPH高水平是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FF1、HSP70、ASPH联合检测预测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明显高于上述三项指标单独检测的0.704、0.713、0.707。结论:术前TFF1、HSP70、ASPH与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三项指标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HoxD-13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AM)患儿末端直肠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意义及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9年06月CAM患儿71例作为观察组,选择非CAM患儿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PCR(RT-PCR)检测两组直肠末端组织Hoxd-13基因表达情况;记录观察组性别、年龄、体重、CAM临床分型、其它系统合并畸形情况、手术方式、成形次数、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等,分析上述不同情况下HoxD-13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CAM临床分型与合并其它畸形情况、HoxD-13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分析探索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CAM患儿末端直肠组织中HoxD-13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其它畸形患儿的HoxD-13相对表达量低于未合并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位CAM患儿合并其它畸形患病率72.09%,高于低位CAM患儿(2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位CAM患儿的HoxD-13相对表达量低于低位CA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提示HoxD-13相对表达量是影响临床分型的主要因素(t=4.714,P=0.000)。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提示,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CAM患儿的临床分型、合并其他畸形情况及直肠末端组织HoxD-13相对表达量与未发生切口感染患儿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HoxD-13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Wald χ2值=7.440,P=0.006)。结论:HoxD-13基因在CAM患儿末端直肠组织中呈低表达,可能是CAM临床分型及合并其它畸形的主要因素,且可能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对胎儿或患儿Hoxd-13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儿童特应性皮炎血清半乳糖凝集素-10(Gal-10)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皮肤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1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纳入观察组,根据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AD),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选110例健康体检儿童纳入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Gal-10、炎症因子(IL-4、IL-13、IL-31)水平及不同部位皮肤经皮失水量,分析血清Gal-10、IL-4、IL-13、IL-31与SCORAD评分、不同部位皮肤经皮失水量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al-10、炎症因子(IL-4、IL-13、IL-31)对皮肤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Gal-10、IL-4、IL-13、IL-3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儿童特应性皮炎病情加重,患儿血清Gal-10、IL-4、IL-13、IL-31水平随之升高,血清Gal-10、IL-4、IL-13、IL-31水平在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差异显著(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Gal-10、IL-4、IL-13、IL-31水平与SCORAD评分,前壁伸侧、前壁屈侧、脸颊及胫前的经皮失水量呈正相关(P<0.05);在11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中,发生皮肤感染43例;经ROC曲线分析,血清Gal-10、IL-4、IL-13联合IL-31预测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生皮肤感染的敏感度为89.72%、特异度为56.9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结论:血清Gal-10、炎症因子(IL-4、IL-13、IL-31)水平与儿童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对于评估其皮肤屏障功能和预测皮肤感染均具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与儿童哮喘病情控制及不同哮喘亚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及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各60例,分别设为哮喘组与毛细支气管炎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哮喘组与毛细支气管炎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 h及治疗后4周测定FeNO,对照组在体检时测定FeNO。对比对照组体检时以及哮喘组、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不同治疗时期的FeNO浓度变化;哮喘组患儿根据不同病情控制情况分为哮喘控制组、哮喘部分控制组与哮喘未控制组,根据不同哮喘亚型分为咳嗽变异性组与非咳嗽变异性组,分析FeNO与哮喘患儿疾病控制情况、哮喘亚型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治疗前的FeNO浓度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治疗前和对照组体检时的FeNO浓度(P0.05);与治疗前与治疗后1 h比较,治疗4周后哮喘组与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FeNO浓度降低(P0.05),治疗后1 h及治疗4周后哮喘组FeNO浓度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P0.05)。哮喘控制组FeNO浓度低于部分控制组与哮喘未控制组,哮喘部分控制组FeNO浓度低于哮喘未控制组,咳嗽变异性组FeNO浓度高于非咳嗽变异性组(P0.05)。FeNO浓度与病情控制呈负相关,FeNO浓度越低,病情控制程度越好(r=-0.512,P=0.034)。结论:哮喘患儿的FeNO浓度高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健康儿童,且与患儿哮喘的病情控制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哮喘患儿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390例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分析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影响因素及术后切口感染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结果:390例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8例,术后切口感染率为7.18%(28/390),将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纳为未感染组(n=362),发生的纳为感染组(n=28)。28例发生感染的患者共分离培养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占比38.89%(14/3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21株,占比58.33%(21/36),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引流时间、年龄、白蛋白(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基础疾病、年龄≥60岁、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120 min均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术后30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升高,且未感染组高于感染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降低,且未感染组低于感染组(P<0.05)。结论: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较为常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白蛋白、手术时间均是其影响因素,同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可影响凝血纤溶功能的恢复,临床医生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从而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征象表现与组织学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12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24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手术前接受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型、分级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24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57例(23.75%)呈规则形态,183例(76.25%)呈不规则形态;171例(71.25%)肿块边界有毛刺,69例(28.75%)肿块无毛刺;210例(87.50%)肿块呈现后方回声无衰减或增强,30例(12.50%)肿块呈现后方回声衰减;118例(49.17%)出现微小钙化,122例(50.83%)没有出现微小钙化。在不同病理学分型中,不规则形态、肿块边界毛刺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不规则形态发生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特殊类型癌,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边界毛刺发生率显著高于导管内癌和特殊类型癌(P0.05),而在不同病理组织学分型、病理学分级、ER表达、PR表达中,后方回声衰减、微小钙化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征象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密切相关,超声诊断对于病理组织学类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及分析住院患儿血清中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探讨两种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的方法定性检测患儿血清中的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及季节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3.6%、22.4%,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1.3%。PIV每年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阳性率高,每一年中6-14岁感染阳性率最高;MP每年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阳性率高,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的阳性率也升高,6-14岁阳性率最高。PIV与MP在每年的四季中,感染的阳性率各不相同,并且没有相对的规律可循,但是在冬季阳性率还是较高,其次是春季、秋季,最低的是夏季。结论:掌握儿童副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了解疾病感染特点,从而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及时快速地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究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7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根据Mo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及认知功能障碍组。采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评估患者营养状态,以MNA评分分为营养正常组、潜在营养不良组、营养不良组,比较认知功能正常组及认知功能障碍组营养状况占比情况,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认知功能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及影响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透析时间明显延长,MNA总分、MoCA总分明显降低(P<0.05)。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营养正常者比例明显降低,营养不良者比例明显升高(P<0.05),潜在营养不良者比例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MoCA总分与MNA总分呈明显正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延长)、营养不良均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升高,且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营养状况具有明显相关性,加强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