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因心房丧失收缩功能及长期心率增快而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并脱落至身体各处形成栓塞,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射频消融术是目前可治愈心房颤动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在老年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但血栓形成和栓塞仍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甚至可高达7%,一旦栓塞事件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后发生血栓及栓塞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系统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瓣膜置换术同期实施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和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对6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和射频消融手术,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内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AF组)和房颤未复发组(SR组).两组患者在性别、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和射血分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七天抽血测定血浆中BNP,分析患者术后BNP水平与房颤复发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房颤复发组患者术后的BNP水平明显高于房颤未复发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NP在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上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干预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冷冻球囊消融术(CBA)与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并探讨术后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阵发性AF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8,RFCA)和B组(n=52,CBA)。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复发率情况。根据是否复发将所有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短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阵发性AF患者术后1年复发与B型利钠肽(BNP)、年龄、白细胞计数(WBC)、体质量指数、肌酐(Cr)、合并高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合并糖尿病、左心房内径(LAD)、合并冠心病、病程、尿酸、心电图f波类型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偏长、尿酸偏高、LAD偏大、年龄偏大、hs-CRP偏高、心电图f波类型为细波、BNP偏高是阵发性AF患者术后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BA与RFCA治疗阵发性AF,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CBA在改善患者手术情况及安全性方面的效果较好。阵发性AF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较高,病程、尿酸、LAD、年龄、hs-CRP、BNP、心电图f波类型均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性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接受CARTO指导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57例,平均年龄(53.32±9.98)岁,其中男42例,女15例。术前及术后5 d连续测定外周血hsCRP和高敏肌钙蛋白T (hs-cTnT)水平,记录体表心电图,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5 d内,32名患者(56.14%)为窦性心律,为未复发组,25名(43.86%)复发房颤,为复发组。结果:未复发组与复发组患者的hsCRP与hs-cTnT日均升高量显著正相关,P=0.044,r=0.268。而两组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前后血浆hsCRP、hs-cTnT水平、血浆hsCRP及hs-cTnT的总升高量(峰值水平-术前水平)、日均升高量(总升高量/达到峰值所用天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hsCRP升高变化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与早期复发无直接关系,尚不能作为预测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静脉口弧形指数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120例,所有患者于术前3日内利用多排CT行左心房及肺静脉造影,并进行图像的三维重建。测量每条肺静脉前后径及上下径,并计算弧形指数(肺静脉前后径/肺静脉上下径)以描述肺静脉口形态。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病人全部达消融终点,术后随访超过3个月,根据患者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或房速)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治愈组和复发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弧形指数分析,四支肺静脉开口形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消融术后,53例病人复发。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患者的LIPV弧形指数与治愈者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右上肺静脉(Righ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RSPV),右肺下静脉(Righ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RIPV),的弧形指数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左下肺静脉形态的不一致性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方法学的不断改进,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AF)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因其随访观察AF再发率较高,为20%左右,限制了此项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何降低一次消融后的房颤复发率以及房颤复发的原因是目前亟待解决和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影响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经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对照组,分别测定和比较两组术后心电图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P波离散度(Pd)。结果:房颤消融术后,53例病人复发,复发组最大P波时限(132±23mm VS 102±25mm)及P波离散度(33±9mm VS 29±10mm)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波离散度可用于辅助预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是否复发。  相似文献   

8.
程慧  李国庆  郭自同  王凤霞  杜蓉 《生物磁学》2014,(12):2306-2308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经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对照组,分别测定和比较两组术后心电图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P波离散度(Pd)。结果:房颤消融术后,53例病人复发,复发组最大P波时限(132±23mm VS 102±25mm)及P波离散度(33±9mm VS 29±10mm)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波离散度可用于辅助预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是否复发。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患者心理状态、血小板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拟行消融手术的房颤患者192例,随机分为A组(n=96,RFCA治疗)和B组(n=96,CB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心理状态、血小板功能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PVI成功率比较无差异(P>0.05),B组冷冻最低温度低于A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术前、术后1 d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膜CD63、CD62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A组血小板聚集率、GMP-140、CD63、CD62P均高于术前及B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B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 75.00%(72/96),高于A组的30.21%(29/96)(P<0.05)。结论:与RFCA相比,CBA治疗房颤患者,在获得相当治疗效果的同时,心理状态改善效果更佳,预后更好,同时对血小板功能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酸(U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心房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对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40例AF患者,记作AF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NT-ProBNP、UA、MCP-1与心房纤维化标志物水平,并分析相关性。所有AF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并按照随访结果的差异分作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UA、MCP-1预测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效能。结果:AF组血清NT-ProBNP、UA、MCP-1以及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ⅠCP)、Ⅲ型胶原前多肽(PⅢNP)、透明质酸(H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与PⅠCP、PⅢNP、H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复发与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及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有关(P<0.05),而与性别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BMI以及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较高是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联合检测预测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94,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的0.654、0.672、0.681。结论:AF患者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与心房纤维化密切相关,且对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对阵发性和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纳入2011年5月至2016年8月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2例和长期持续性房颤61例。消融前和消融后12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年龄及合并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组。消融后12个月,两组患者心理健康(MCS)和生理健康(PC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MCS和PCS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房颤未复发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复发患者(P0.01)。结论:射频消融改善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幅度高于阵发性房颤,房颤复发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致瘤抑制素2(sST2)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RFA术治疗的82例阵发性AF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5例)和未复发组(57例)。检测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血清BNP、hs-CRP、sST2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AF病程增长是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0.694、0.718,联合三者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高于BNP、hs-CRP、sST2单独预测。结论:阵发性AF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是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有助于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比较两组窦性心律转复情况,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24 h引流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监护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LVEF及血清TIMP-1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安全有效,早期窦性心律的转复率高,且可改善患者血清TIMP-1、MMP-1、MMP-9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相关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13例射频消融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射频术中消融时间、阻抗和温度;术后6个月64层CT左房-肺静脉重建随访,统计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肺静脉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依据肺静脉数量计算的肺静脉狭窄率为3.4%,按照患者数量计算的肺静脉狭窄率为7.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初始50例手术较其后病例的OR为2.167,95%CI=1.038~9.857,P=0.046,消融时间在总消融时间均数之上的患者比在均数之下者OR为2.856,95%CI=1.352~6.043,P=0.021。结论:初始50例手术和消融时间长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相关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13例射频消融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射频术中消融时间、阻抗和温度;术后6个月64层CT左房-肺静脉重建随访,统计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肺静脉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依据肺静脉数量计算的肺静脉狭窄率为3.4%,按照患者数量计算的肺静脉狭窄率为7.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初始50例手术较其后病例的OR为2.167,95%CI=I.038-9.857,P=0.046,消融时间在总消融时间均数之上的患者比在均数之下者OR为2.856,95%CI=1.352-6.043,P=0.021。结论:初始50例手术和消融时间长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eal-time ultrasound elastography,RTE)在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行RFA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共38个病灶)于术前、术后1小时、术后3个月进行阴式超声、RTE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在2D、RTE、CEUS三种条件下分别测量病灶的直径。分析术前弹性图特征并分组,测量病灶弹性应变比率(E/E_0),对比分析组间、组内的E/E_0。比较2D、RTE、CEUS条件下病灶直径之间的差异。术后以弹性图像上病灶显示蓝绿相间为判定消融不全的标准,与CEUS对比,分析RTE与CEUS对消融程度评估的一致性。结果:根据术前肌瘤弹性图像将病灶分为蓝色组8个(21.1%),蓝色为主组20个(52.6%),绿色为主组10个(26.3%),术前3组病灶之间E/E_0差异明显,术后1小时、术后3个月E/E_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RFA术后1小时、3个月病灶E/E_0较术前明显增大,术后3个月E/E_0大于术后1小时(P0.05);术前RTE检测病灶直径大于2D及CEUS(P0.05),术后1小时2D测量直径大于RTE及CEUS(P0.05),三种成像技术在术后3个月测量病灶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术后1小时及术后3个月RTE对病灶消融程度评估结果与CEUS基本一致,Kappa值分别为0.46、0.54。结论:RFA术后肌瘤逐步变硬,RTE检查能够反映这种硬度变化,并且能够评估消融病灶的范围并预估消融程度,因此RTE在子宫肌瘤RFA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