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女性阴道微生态的检查,全面评估不同生理阶段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对女性阴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全面客观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在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2311例,分别采集患者的阴道分泌物,通过相差显微镜、革兰染色和干化学检测等方法,分别对患者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菌群密集度、多样性,pH值、AV评分、Nugent评分和功能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 (1)2311例患者中育龄期患者组1806例,围绝经期患者组380例,老年绝经期患者组125例,其中育龄期患者组阴道优势菌为G+大杆菌(26.57%,480/1806),菌群密集度(+++/++++,76.97%,1390/1806)、菌群多样性(++/+++,27.96%,505/1806)与围绝经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围绝经期患者组阴道清洁度(III/IV度,50.26%,191/380),pH值(pH≥4.6,72.89%,277/380),菌群密集度(未见,3.42%,13/380),过氧化氢(+,84.74%,322/380),唾液酸苷酶(+‒,14.21%,54/380;+,27.89%,106/380),与育龄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围绝经期患者组阴道优势菌为G‒小杆菌(20.26%,77/380),革兰染色不定球杆菌(27.10%,103/380)、菌群多样性(+,78.16%,297/380)与育龄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老年绝经期患者组阴道pH值(pH≥4.6,85.60%,107/125),无优势菌(25.60%,32/125),优势菌为G+球菌(39.20%,49/125),菌群密集度(未见,20.80%,26/125;+/++,48.80%,61/125)、菌群多样性(未见,20.80%,26/125)、白细胞酯酶(+,77.60%,97/125),与育龄期患者组和围绝经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2)老年绝经期患者组AV(中度,17.6%,22/125;重度,5.6%,7/125)、BV(中介,56%,70/125)均显著高于育龄期患者组和围绝经期患者组;育龄期患者组VVC(23.20%,419/1806)和CV(8.47%,153/1806)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围绝经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围绝经期患者组TV(7.10%,27/380)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育龄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结论 通过分析2311例女性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发现女性不同生理阶段阴道的微生态情况和各种阴道炎的发病率有差异,因而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为临床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更快速地解决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女性阴道是自然开放的腔道,其内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乳杆菌占优势。正常阴道内的微生物对于维持女性生殖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多种因素能够影响妇女正常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包括妊娠。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同时能够影响子代的健康。正常的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的营养、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而婴儿期是人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其中分娩方式对婴儿菌群的定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阴道菌群失衡不但可导致妇女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还与妊娠结局及婴儿菌群的建立密切相关,改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对提高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体系由阴道内的微生态菌群、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和解剖结构共同组成。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对生殖健康、疾病诊断与治疗预后判定、以及生殖道感染预防技术的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女性生殖道微生态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常规理化生化方法、微生物培养与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核酸或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标志物检测等。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女性生殖道微生态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女性生殖道的绝对优势菌群乳酸杆菌的功能研究加以综述,并对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支原体生殖道感染妇女阴道微生态改变对临床转归的影响,并构建XGboost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妇科门诊确诊的支原体生殖道感染妇女186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转归分为有效组145例和无效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阴道微生态形态学指标和功能学指标、微生态类型。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森林图筛选影响支原体生殖道感染妇女临床转归的因素,利用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构建XGboost模型并对影响因素按重要度排序,ROC曲线分析XGboost模型对支原体生殖道感染妇女临床转归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评价XGboost模型的准确度,临床决策曲线评价XGboost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流产次数、学历、年龄、避孕方式、生产次数对比有差异(P<0.05)。与有效组相比,无效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形态学和功能学各指标异常发生率、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明显较高(P<0.05),无效组的需氧型阴道炎(A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细菌性阴道病(BV)、BV+VVC、滴虫性阴道炎(TV)、BV中间型+VVC的检出率均明显较高(P<0.05),无效组正常微生态及菌群正常、功能下降所占人数比例均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25岁、高中以下学历、流产次数>1次、生产产次≥3次以及阴道微生态失调是影响支原体生殖道感染转归的重要因素(P<0.05)。构建的XGboost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准确度和有效性均较高。结论:年龄、学历、流产次数、生产次数以及阴道微生态失衡是影响支原体生殖道感染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构建的XGboost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阴道pH、阴道涂片Gram染色镜检(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真菌孢子、滴虫和炎性反应等)、阴道微生物功能测定,评估1 500例体检者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微生态正常830例(55.7%),微生态失调者670例(44.6%)。在670例微生态失调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156例(23.3%),细菌性阴道病265例(39.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31例(4.63%),滴虫性阴道炎2例(0.29%),混合感染216例(32.2%)。结论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对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预防阴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感染微生态学的发展,尤其是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新的微生态屏障在维持宿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态屏障包括微生物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四个部分。其中机械屏障是微生态屏障的基础,微生物屏障是微生态屏障的关键,免疫屏障是微生态屏障的核心,化学屏障是微生态屏障的有机组成部分。微生态屏障可维持宿主生境的微生态平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微生态学是近年新兴的学科,女性生殖道是一个重要的微生态区域。生殖道微生态体系是由正常的解剖结构、生殖道各种菌群、周期性内分泌变化、局部免疫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随着阴道微生态平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阴道微生态和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内在关联引起了极大的重视。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宫颈病变影响了阴道微生态环境,长期的阴道菌群失调也会反作用于宫颈,导致宫颈的病变加重甚至恶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阴道微生态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阴道微生态是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多种因素可影响阴道微生态的平衡,继之引起阴道内源性和外源性微生物入侵而发生各种阴道炎,重者引起慢性宫颈炎、宫颈癌及卵巢、输卵管肿瘤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临床上常见的妇科肿瘤都存在着明显的阴道微生态系统失衡,了解并关注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对妇科肿瘤的预防、治疗及术后健康恢复与维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变化及其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且经病理确诊的73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同期65例体检筛查宫颈正常者(正常宫颈组)的临床病例资料。两组均采用直接涂片法、革兰染色法检测阴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滴虫、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霉菌、淋菌、假丝酵母菌、人乳头瘤病毒(HPV)及阴道唾液酸甘酶活性、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等。另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CD16^(+)CD56^(+))水平。观察各组阴道微生态变化情况及外周血CD3^(+)、CD4^(+)、CD8^(+)、CD4^(+)/CD8^(+)、CD16^(+)CD56^(+)水平。另对比宫颈癌组中感染致病微生物者、阴道微生态失调者与未感染致病微生物者、阴道微环境正常者的CD3^(+)、CD4^(+)、CD8^(+)、CD4^(+)/CD8^(+)、CD16^(+)CD56^(+)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宫颈癌组阴道乳酸杆菌定植密度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组滴虫、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细菌性阴道病、HPV感染检出率及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均高于正常宫颈组,宫颈癌组乳酸杆菌定植密度低于正常宫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淋菌、假丝酵母菌感染检出率与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CD3^(+)、CD4^(+)、CD4^(+)/CD8^(+)、CD16^(+)CD56^(+)水平均低于正常宫颈组,CD8^(+)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中滴虫、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细菌性阴道病、HPV感染者及阴道微生态失调者CD3^(+)、CD4^(+)、CD4^(+)/CD8^(+)、CD16^(+)CD56^(+)均低于未感染者、阴道微环境正常者,CD8^(+)高于未感染者、阴道微环境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乳酸杆菌定植密度与CD3^(+)、CD4^(+)、CD4^(+)/CD8^(+)、CD16^(+)CD56^(+)呈正相关性(P<0.05),与CD8^(+)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阴道致病微生物感染率较健康人群高,同时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增加罹患宫颈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与胎膜早破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选择在地区门诊就诊的孕妇108例,检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调查所有孕妇的一般资料、分娩方式、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08例孕妇中,48例检出解脲支原体感染,感染率为44.4 %。感染组的年龄、体重指数、产次、孕次、受教育年限、孕周等与非感染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胎膜早破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2.9 %和18.8 %,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的3.3 %和1.7 %(P<0.05)。感染组的剖宫产率高于非感染组,自然分娩率低于非感染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8例孕妇中,Pearson分析显示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都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比较常见,可导致剖宫产、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增加,也与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鲁予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2):224-226, 23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周口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8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的HPV DNA基因分型结果分组,检测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病原体及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对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PV感染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73例调查对象中有137例(15.7%)HPV感染者。HP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相比较,清洁度(χ2=20.2,P2=17.8,P2=14.0,P2=15.5,P2=8.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菌群多样性、H2O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与HPV感染明显相关(均P结论 绝经后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且HPV感染与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与胎儿染色体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980例高危产妇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开展超声心动图以及染色体核型检测,记录受检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具体情况,筛选出染色体核型异常产妇(80例)作为研究组,设另900例染色体正常产妇为对照组,就两组产妇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以及颈项透明层厚度(NT)值差异进行比较,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上述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最后绘制心动图指标对染色体异常的诊断ROC曲线图并计算AUC值。结果:(1)比较显示研究组胎儿的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和NT值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胎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NT值同染色体异常胎儿的左心室Tei值、右心室Tei值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联系(r=0.8927,r=0.9315,P<0.0001);(3)ROC曲线绘制显示左心室Tei值、右心室Tei值和NT值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诊断AUC分别为0.9889、0.7574、0.7959(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同胎儿的染色体异常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可以考虑将超声心动图作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初筛手段,推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miR-21表达水平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到2020年12月共收治的60例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60例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胶原蛋白Ⅰ、Ⅲ和miR-21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miR-21表达水平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相关性。对所有患者经盆底重建术和相关治疗之后,将术后1年子宫和阴道壁基本复位未见脱垂,且POP-Q分度<Ⅱ度的4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将术后1年内再次发生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且POP-Q分度≥Ⅱ度的20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并分期血清miR-21表达水平对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胶原蛋白Ⅰ、Ⅲ和血清miR-21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胶原蛋白Ⅰ、Ⅲ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miR-2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胶原蛋白Ⅰ、Ⅲ水平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呈负相关,血清miR-21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呈正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孕次、脱垂部位、胶原蛋白Ⅰ、Ⅲ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BIM、产次、miR-21情况对比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只有血清miR-21水平和BMI是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预后独立因素(P<0.05)。结论:胶原蛋白Ⅰ、Ⅲ和血清miR-21表达水平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疾病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可以考虑应用三种指标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参考。而仅有血清miR-21水平和BIM水平是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预后独立因素,可以用两者的水平来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提升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妇科门诊阴道镜检查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其阴道微生态改变的相关性,以了解妇科疾病患者病原体感染与其阴道稳态和生殖道健康的关系。

方法

随机选择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在我院妇科门诊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130例,均进行阴道微生态和宫颈HPV检测。根据HPV DNA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分组,检测HP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人群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病原体和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对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P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30例研究对象中,HPV感染者101例(77.69%)。101例HPV感染者中,以单一感染(76例,58.46%)为主,其中又以单一HR-HPV(high-risk HPV)感染(72例,55.38%)为主。101例HPV感染者中,有21种HPV亚型被检出,排名前5位的亚型分别为HPV16、HPV52、HPV58、HPV53、HPV18,占比分别为16.15%、9.23%、8.46%、6.92%、5.38%。101例HPV感染者和29例HPV未感染者相比,阴道清洁度、阴道pH值、白细胞数量异常、白细胞酯酶活性和唾液酸苷酶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2O2阳性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阴性组的阴道乳杆菌异常率及各菌群阳性率均显著低于HPV多重感染组和HPV单一感染组。HPV多重感染组患者乳杆菌异常率、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阳性率均高于HPV单一感染组(均P<0.05)。

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调严重影响患者HPV感染率,且HPV感染与阴道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感染类型分布情况,分析生殖道感染对女性血清炎症因子、性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60例(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60例(对照组)。统计研究组患者生殖道感染的感染类型,并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性功能和心理状态情况。结果:60例生殖道感染患者感染类型以宫颈炎(33.33%)、非特异性阴道炎(26.67%)居多。研究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分别为(144.38±31.85)ng/mL、(73.85±15.73)ng/mL、(218.64±43.28)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99.01±22.25)ng/mL、(40.27±10.52)ng/mL、(113.82±26.0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性欲、高潮频数、性满意度、性焦虑、配偶高潮频数、配偶性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08±0.92)分、(4.38±1.01)分、(2.71±1.07)分、(3.66±1.30)分、(2.68±1.01)分、(2.95±1.0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84±0.51)分、(4.92±0.32)分、(3.87±0.47)分、(4.18±0.54)分、(3.82±0.38)分、(3.97±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与广泛性焦虑评定量表(GAD-7)评分分别为(16.35±5.88)分、(13.87±3.7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15±1.76)分、(5.89±1.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生殖道感染以宫颈炎和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生殖道感染会导致女性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性功能降低,同时对患者心理状态也存在一定影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患者及时有效的干预,从而改善患者性功能以及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胸腔积液中肺腺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突变状态与DNA含量的相关性,以期探究EGFR突变状态是否同肿瘤的恶性程度存在一定关联。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EGFR基因检测以及基因定量分析的591例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是否出现EGFR基因突变将其分为突变组(335例)与非突变组(256例),两组患者的胸腔积液均使用激光图像细胞仪开展DNA含量以及非整倍体峰检测,并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1)将591例患者按照年龄、性别及是否吸烟等临床特征进行分组对比显示,性别(P=0.034)与吸烟(P=0.007)同肺腺癌患者胸腔积液细胞出现EGFR突变具有一定关联,而年龄因素与是否出现突变无明显相关性(P>0.05);(2)突变组患者的最大DNA指数(DI)、大于5C细胞的平均DI以及大于9C细胞的平均DI均明显高于非突变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3)开展DNA非整倍体细胞峰比较显示突变组在单峰、双峰占比中明显高于非突变组,而无峰占比明显低于非突变组(P<0.05),多峰占比方面两组差异不大(P>0.05)。结论:经研究显示,同未出现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相比较,发生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明显DI值更高,非整倍体细胞以及非整倍体峰值也呈现异常升高态,这提示EGFR发生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恶变洗吧的侵袭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出血性卒中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2月到2021年4月选择在本地区诊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状况,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含量。随访判定患者的出血性卒中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访调查1年,220例患者中出现出血性卒中20例(出血性卒中组),占比9.1 %。出血性卒中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非出血性卒中组,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明显低于非出血性卒中组(P<0.05)。两组的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出血性卒中组的TT基因型、等位基因T占比分别为70.0 %、80.0 %,都显著高于非出血性卒中组的24.0 %、35.0 %(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含量、TT基因型、等位基因T都与出血性卒中存在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含量、TT基因型、等位基因T都为导致H型高血压患者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H型高血压在随访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性卒中,也伴随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含量异常,MTHFR C677T的T基因型、等位基因T与出血性卒中存在相关性,也是导致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营养不良风险与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并分析营养不良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NRS-2002)、癌因性疲乏量表(CRF)、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LQ-C30)评估所有研究对象的营养状况、癌因性疲乏程度及生活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NRS-2002评分与CRF评分、QLQ-C30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24例无营养不良风险(NRS-2002评分0~2分)的患者纳为无营养不良风险组,74例有营养不良风险(NRS-2002评分3~7分)的患者纳为营养不良风险组,纳入对象营养不良风险率为75.51%(74/98)。营养不良风险组的情感疲乏、躯体疲乏、认知疲乏、QLQ-C30评分均高于无营养不良风险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与CRF评分和QLQ-C30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由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无营养不良风险组和营养不良风险组在家庭月收入、年龄、临床分期、营养管理、居住地方面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Ⅳ期、家庭月收入<5000元、年龄>40岁、无营养管理、居住地为农村均是肺癌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癌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较高,其营养不良风险与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有关营养不良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