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氮和磷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2013年夏季在南沙群岛海域西南大陆架S1站(9°30'N,109°30'E)和曾母暗沙附近S2站(4°30'N,109°30'E)进行了添加N、P营养盐的现场加富实验。结果显示:加富N和N+P后,叶绿素a(Chl-a)含量显著增长(P0.05),其中,S1站点叶绿素a从初始的0.05 mg·m-3分别达到0.29和0.80 mg·m-3;S2站点叶绿素a从初始的0.09 mg·m-3则分别达到0.79和1.02 mg·m-3,说明添加N或N+P可以促进浮游植物增长。在加富P后,2个站点的叶绿素a浓度均未显著增加,说明单独添加磷不能促进浮游植物的增长。限制因子分析表明,S1站点的浮游植物生长具N限制,而S2站点浮游植物生长的首要限制元素为N,其次为P。水体中N/P范围为5~25时最适应浮游植物生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P值与Chl-a浓度和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R)无显著相关性,表明该2个站点水体的N/P值不能单独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灌河口邻近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及其营养盐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涛  贺心然  冯志华  陈斌林 《生态学报》2013,33(15):4567-4574
2011年4月通过灌河口邻近海域的现场调查及营养加富培养实验,研究了春季灌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态分布特征以及硝酸盐、磷酸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68种,其中硅藻61种,优势度最高的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Y=0.53),各个站位浮游植物的丰度介于0.84× 106-2.25×106个/L,均值为1.54×106个/L,种类范围为29-39种,均值为35种,叶绿素a浓度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特征,在2.66-6.67 μg/L变化,均值为3.89 μg/L,多样性指数介于2.60-3.79,均值为3.20,海域环境基本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调查海域磷酸盐浓度的范围为0.35-0.90μmol/L,均值为0.58μmol/L,亚硝酸盐浓度范围为1.57-3.93 μmol/L,均值为3.08 μmol/L,两者分布均具有近岸高外海低的特征;铵盐浓度范围为3.145.43μmol/L,均值为3.95 μmol/L,其分布则是近岸低外海高;硝酸盐浓度严重偏高,在31.21-37.00μmol/L之间变化,均值为34.55 μmol/L,导致调查区域具有高N/P比(42-112),且浮游植物叶绿素a与磷酸盐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R2=0.80),而与无机氮线性关系不明显(R2=0.11);在P加富培养实验中,磷酸盐在3个培养组(对照,+P,++P)中的比吸收速率分别为0.36、0.43、0.51d-1,加P促进了P本身的吸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吸收也得以促进,但没有磷酸盐那么显著,而铵盐浓度基本呈增加趋势,P的添加也促进了藻类的生长,培养结束后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分别为77.24、90.57、96.49μg/L.在N加富培养实验中,硝酸盐的比吸收速率分别为0.39、0.049、0.025d-1,加N未促进硝酸盐本身的吸收,磷酸盐浓度在3个实验组变化曲线相似,其吸收也没有得到促进,亚硝酸盐在加N组中浓度是增加的,培养结速后加N组(+N,++N)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分别为72.31、69.62μg/L,都小于对照组,N的添加也未促进藻类的生长.上述研究表明了春季灌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到P的限制,而不是N限制.  相似文献   

3.
黄海和东海营养盐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王保栋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7):1122-1126
根据1997~1999年黄海和东海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黄海、东海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结果表明,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分析表明,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苏北沿岸流的输送.此外,还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迄今被观测到的长江冲淡水中营养盐的最大扩展范围,计算并研究了黄海、东海上层水中Si/N/P比值,结果表明,黄东海上层水中Si/N比值较高,Si不会成为黄东海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但在南黄海南部尤其是西南部、东海近岸及长江口以东海域,N/P比值很高(>30),说明与一般海洋环境的情况不同,黄海、东海有很大一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而不是受氮限制.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至9月期间在太平洋西部N1站和中部N2站进行现场营养盐加富培养实验。结果显示:N1站,浮游植物生物量对N或者P添加都有较强的响应,其中N+P+Si组和N+P组浮游植物长势迅速,叶绿素a从初始的0.03μg/L分别达到2.12μg/L和1.83μg/L,同时P先于N和Si之前被耗尽;说明N1站为N、P共同限制,P是首要限制因子。而N2站,浮游植物生物量仅对N、P共同添加有明显响应,N先于P和Si被浮游植物消耗殆尽。利用培养过程中营养盐比值变化推断,N1站浮游植物以低于Redfield ratio(16N∶1P)吸收N和P;而N2站浮游植物以高于Redfield ratio(16N∶1P)吸收N和P。这可能解释了太平洋西部的寡营养盐海域为潜在P限制,而在太平洋中部海域则为潜在N限制。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及毗邻海域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伟  孙健  聂红涛  姜国强  陶建华 《生态学报》2015,35(12):4034-4044
基于2006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7年3月(春季)的现场调查数据,对珠江口及毗邻海域中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等环境生态因子的时空分布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氮磷比与叶绿素a含量和种群多样性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该海域营养盐对于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营养盐表现出较强的季节和空间差异性,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均值春季(1.545 mg/L、0.056 mg/L)和夏季(1.570 mg/L、0.058 mg/L)均大于秋季(1.442 mg/L、0.034 mg/L),且春夏季浓度空间差异更明显。(2)调查期间海域营养盐含量超标现象突出,夏季尤为明显。无机氮(DIN)总体均值0.99 mg/L,超四类海水标准限值1倍,活性磷酸盐(PO4-P)总体均值0.021 mg/L,DIN∶PO4-P平均值为130;叶绿素a浓度与营养盐、p H、温度有较显著的相关性。(3)叶绿素a浓度较高的站位,具有较高的DIN∶PO4-P值,但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偏低,优势种明显,主要为中肋骨条藻。氮磷比的改变会影响不同生长特性的浮游植物间的竞争和种群结构的改变;今后海洋污染治理中,在控制氮、磷污染时要注意氮磷比的改变可能造成的浮游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长对营养盐的响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彭欣  宁修仁  孙军  乐凤凤 《生态学报》2006,26(12):3959-3968
2004年夏季作者在南海北部海域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动力学,结合物理-化学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的影响与机制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水平对流和中尺度涡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及浮游植物生长和现存生物量对其的响应。受西南季风和东向沿岸流作用所形成的Ekman输送的影响,南海北部海岸带表层海水作离岸运动,使深层富含营养盐的冷水爬坡涌升到表层来补充,激发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区反气旋涡使海水辐聚下沉,造成水体具高温、低盐、高溶解氧浓度、低营养盐浓度和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同时通过现场营养盐加富试验,发现该海域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且是多种营养元素共同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添加单一的营养盐并不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在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中,营养盐添加不仅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长,而且也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和群落结构。例如,在站S1008,培养前叶绿素a浓度为0.28 mg.m-3,加富培养60 h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中有显著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分别达1.07 mg.m-3和1.19 mg.m-3;培养前粒度分级叶绿素a主要以Pico级份占优势,而加富试验结束后,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以Nano级份占优势,其它试验组仍以Pico级份占优势;同时,在培养后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从甲藻向硅藻演替。  相似文献   

7.
2014年秋、冬两季,每个季节在大潮期和小潮期对水东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4门57属134种。其中硅藻门42属106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9.1%;甲藻门13属26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19.4%;蓝藻门1属1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0.8%;针胞藻纲1属1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0.8%。优势种15种,主要为尖布纹藻Gyrosigma aluminatum、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舟形鞍链藻Campylosira cymbelliformis等。4个航次共有种类数在18—40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200—0.404,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2.60和0.60。秋季大、小潮期多样性指数差异较显著(P0.05),冬季细胞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大、小潮期均无明显差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0.95×10~4个/L—28.0×10~4个/L,平均为6.86×10~4个/L,平均丰度冬季小潮期(9.46×10~4个/L)秋季小潮期(7.56×10~4个/L)冬季大潮期(5.97×10~4个/L)秋季大潮期(4.44×10~4个/L)。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盐度和营养盐可能是影响水东湾海域生态环境的主导因子。对水东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细胞丰度与盐度在秋季大、小潮期为负相关,在冬季大、小潮期呈显著正相关;与无机氮和磷酸盐在冬季大、小潮期呈极显著负相关,在秋季大、小潮期均无相关性。冬季小潮期水温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细胞丰度均呈正相关;从测定结果来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与叶绿素a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汕头港浮游植物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3月-2010年3月对汕头港生态环境进行连续监测,研究了浮游植物组成及其对环境条件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共鉴定出322种浮游植物,包含了234种硅藻,141种淡水和半咸水种以及64种赤潮生物;浮游植物丰度、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是3127.6×104cells·m-3、2.53和0.57;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颤藻( Oscillatoria sp.)是全年优势种,优势度分别是0.066和0.038;浮游生物数量组成结构与温度明显相关(r=0.699,P<0.01).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透明度是汕头港浮游植物生长主要限制因子.比较浮游植物数量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程度发现,上游输入是汕头港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多维尺度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汕头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温度、盐度与pH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不同海水养殖模式对纤毛虫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的影响,于2014年4—6月,对汕头南澳海域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大型海藻龙须菜栽培区和自然水体(对照海区)的纤毛虫和主要水质指标进行了每3~4 d一次的高频次监测,并应用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了纤毛虫包囊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纤毛虫17种,纤毛虫丰度为75~150 ind·L-1,对照海区和鱼类养殖区内纤毛虫丰度变化相对剧烈;龙须菜栽培区纤毛虫功能群中食藻者所占比例达50%;鱼类养殖区纤毛虫包囊沉降通量最高,平均沉降1.9×104cysts·d-1·m-2,显著高于对照海区和龙须菜栽培区;不同养殖区水体纤毛虫群落结构与沉积物中包囊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龙须菜栽培区纤毛虫群落结构最稳定。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2年4月25日~5月2日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NO3--N,PO4^3-P,SiO3^2-Si,NH4-N等)的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营养盐分布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营养盐浓度较高,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相比,无机氮和无机磷的超标率分别为46%和60%,长江口及杭州湾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调查海域由于受沿岸长江等河流输入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自近岸向外海快速递减,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根据调查结束后赤潮发生的特点和区域,表明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尤其是DIN和PO4^3-P的增加,与赤潮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本次赤潮并不是发生在营养盐浓度最高的海区,因此,富营养化并不是诱发本次赤潮发生的唯一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1.
毛洁  杨宇峰  谷阳光  陈实 《生态科学》2012,31(3):252-258
于2010年9月采集南澳海域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大型藻类栽培区和对照区4个功能区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沉积物中生物硅(BSi)、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4种生源要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澳海域生源要素含量与国内外养殖区相比属于中等水平。鱼类养殖区TOC、TN、TP的含量最高,而BSi的最高含量出现在藻类栽培区(平均含量为0.30%)。鱼类养殖区BSi、TOC、TN和T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4%、0.89%、0.13%和0.097%。根据沉积物中TOC/TN比值分析,发现鱼类养殖区的TOC主要来源于水生,贝类、藻类和对照区TOC则主要来源于陆源。生源要素污染评价表明,4个功能区的TN均属于Ⅱ类污染,鱼类和贝类养殖区的TP属于Ⅱ类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2.
流溪河水库水动力学对营养盐和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林秋奇  胡韧  韩博平 《生态学报》2003,23(11):2278-2284
流溪河水库2001年年降雨量2250mm,其中79%来自4月至9月的丰水期。入库流量变幅4.25~414.00m^3/s,近60%的入库水量流来自吕田河。流域营养盐输送量取决于流域降雨径流强度,吕田河高于玉溪河。由于营养盐被泥沙吸附沉积,丰水期湖泊区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河流区。浮游植物密度为17~1245cells/ml,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群。硅藻密度分布与水流流速和透明度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与营养盐和温度的相关程度。在丰水期,由于受水流和透明度的强烈控制,尽管营养盐供应比较充足,硅藻密度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丰水期硅藻密度稍低于枯水期,河流区明显低于大坝处。浮游植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97~2.75。受水库水动力学(水位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最大浮游植物多样性出现于水位波动比较大的8月份,最小值则出现于水位波动最小的6月份。  相似文献   

13.
14.
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对台山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度调查。记录浮游植物113种,分属6门64属,其中以硅藻种类最多,达31属67种,占59.2%;甲藻次之,10属18种,占15.9%;硅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绿藻,甲藻丰度春季最高,而绿藻丰度最高则出现在夏季;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7.06×105cells·L~(-1),春季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呈现春(2.65×106cells·L~(-1))、夏(6.3×104cells·L~(-1))、秋(5.6×104cells·L~(-1))、冬(5.4×104cells·L~(-1))递减的趋势;主要优势种有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es)、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其中中肋骨条藻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年平均值分别为2.98、3.34和0.69;温度、盐度、p H、化学需氧量、硝酸盐及活性磷酸盐在不同季节不同程度影响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春季高峰的关键因子是盐度、p H和硝酸盐。  相似文献   

15.
青岛近海及其临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微型浮游植物(0.2~2.0 μm) 是海水中最小的自养浮游生物, 在世界各海域广泛分布, 并在海洋有机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 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冬季该海域以富含藻红素(Phycoerythrin-rich, PE)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 Syn)细胞占优势,微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 Euk)次之,而富含藻蓝素(Phycocyanin-rich, PC)的聚球藻细胞数量很低, 未发现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Pro)的存在.Syn 的变化范围为8.97×103~1.95×105 cells·ml-1, 平均4.67×104 cells·ml-1; Euk的变化范围为1.95×102~1.01×104 cells·ml-1, 平均2.39×103 cells·ml-1. Syn丰度在胶南以南海域出现高值区域, 在即墨海域和崂山东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 Euk丰度在日照海域出现高值区域; 崂山海域为低值区域; 各水层Syn和Euk丰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的24 h昼夜连续变化进行观测发现, Syn、Euk丰度都有明显昼夜波动.相关性分析表明: Syn与温度、 电导率呈正相关, 与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Euk与盐度和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约为20%.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15次南大洋考察从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获得25个测站的浮游植物样品,主要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浮游植物有5门16科21属48种(变种和变型),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22.46×103个/dm3,其中以硅藻类占优势(84.51%).浮游植物分布以近海岸陆架区的细胞密度最高(46.03×103个/dm3),其次为陆坡(4.40×103个/dm3),深海区最低(3.34×103个/dm3).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0.16~3.99 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3.5 μg/dm3以上;平面分布趋势浓度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深海区浓度在0.5 μg/dm3以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的短拟脆杆藻(Fragilariopsis curta).浮游植物垂直分布密集区位于0~50 m水层,100 m或100 m以下水层随深度的增加而细胞密度逐渐减少,200 m水层稀少或未见.其密集区位于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而陆坡及深海区细胞密度显著减少.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同样分布在25 m或50 m层,50 m以下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0 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0.01~0.95 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56%),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4%,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0%.经回归统计分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y)与水温(T)、盐度成正相关,与营养盐(PO4 (P)、NO-3 (N)、SiO3 (Si))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1998/1999年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第 1 5次南大洋考察从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获得 2 5个测站的浮游植物样品 ,主要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浮游植物有 5门 1 6科 2 1属 48种 (变种和变型 ) ,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 2 2 .46× 1 0 3个 /dm3,其中以硅藻类占优势 (84.51 % )。浮游植物分布以近海岸陆架区的细胞密度最高 (4 6 .0 3× 1 0 3个 /dm3) ,其次为陆坡 (4 .40× 1 0 3个 /dm3) ,深海区最低 (3.34× 1 0 3个 /dm3)。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 0 .1 6~ 3.99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 3.5μg/dm3以上 ;平面分布趋势浓度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 ,深海区浓度在 0 .5μg/dm3以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的短拟脆杆藻 (Fragilariopsiscurta)。浮游植物垂直分布密集区位于 0~ 50m水层 ,1 0 0m或 1 0 0m以下水层随深度的增加而细胞密度逐渐减少 ,2 0 0m水层稀少或未见。其密集区位于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 ,而陆坡及深海区细胞密度显著减少。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同样分布在 2 5m或 50m层 ,50m以下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 0 0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 0 .0 1~ 0 .95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 (56 % ) ,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4%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0 %。经回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3年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4年5月(春季)渤海中部氮、磷、硅营养盐库各赋存形态数据以及温度、盐度等水文数据,分析海域不同季节各营养盐库以及相互间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受陆源输入、吸收转化、扰动混合以及分解释放等因素影响,各营养盐库含量及其组分迁移转化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高生产力季节为无机态向有机态和颗粒态转化期,秋季为有机态和颗粒态溶解分解释放期。夏季氮磷营养盐库含量分别为(37.43±10.09)μmol/L和(0.73±0.19)μmol/L,且以溶解有机态为主要赋存形态。秋季各营养盐库以及无机态组分含量受扰动以及分解释放影响均明显增加,而溶解有机态和颗粒态组分降低,其中颗粒氮(PN, particulate nitrogen)含量为(1.78±1.05)μmol/L,降幅66%;溶解有机磷(DOP,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含量为(0.13±0.06)μmol/L,降幅66%;而溶解无机磷(DIP,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为(0.54±0.20)μmol/L,升高10.8倍...  相似文献   

19.
瓯江口春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2007年4月瓯江口海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盐和其他水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DIP和DIN分布特征均是近河口最高,由近河口向外数量逐渐减少.在灵昆岛南侧和东南侧近口门水域,是DIP和DIN的高值中心,但该水域高浓度悬沙使水体透光率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在口门外侧海域,悬沙浓度已经明显降低,因而是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由内海向外海数量逐渐递减;其中,大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小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之间显著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由瓯江口营养盐和悬浮物分布特征决定,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很好地反映出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有效的下行控制,从而使水域生态系统在此季节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
光照和营养盐磷对微型及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方涛  李道季  余立华  高磊  张利华 《生态学报》2006,26(9):2783-2790
2004年9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水域通过在培养水体中添加不同量的磷酸盐和改变光照强度进行现场受控培养实验,对光照和营养盐磷耦合培养作用下浮游植物生长及对磷营养盐的吸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光照条件下(100﹪自然光照),磷酸盐浓度在高磷水平(0.60μmol/L)培养水体中下降速率明显比中磷(0.41μmol/L)、低磷水平(0.25μmol/L)快,浮游植物生长存在着显著的磷限制性,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简称Nano,2~20μm)在高磷水平下的生长明显得到促进,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简称Syn,<2μm)密度在培养初期有小幅度增加,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简称Euk,<2μm)在低磷水平下生长较快;在低光照条件下(50﹪自然光照),磷酸盐浓度在高磷水平培养水体中的下降是受到抑制的,Nano和Syn也都更宜在中磷水平培养水体中生长,Euk在高磷水平下的生长也是受到抑制的,且在中磷水平培养水体中,三类浮游植物的生长周期都得到延长;无光照暗环境培养条件下磷酸盐浓度在不同磷水平下始终保持着增加趋势,三类浮游植物也都无法生长,磷酸盐浓度随培养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则呈指数下降趋势,且磷酸盐的添加对其本身的释放速率和浮游植物衰减速率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