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及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1年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收治的NVG患者60例94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30例48眼和30例46眼。对照组患者予以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研究组眼内注射雷珠单抗一周后再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观察治疗效果,对比两组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清VEGF、PDGF,观察虹膜与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血流阻力系数(RI)低于对照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VEGF、PDGF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眼压下降,视力升高,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虹膜与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NVG采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可有效恢复视力、眼压,具有更好的疗效,这可能与联合治疗可改善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清VEGF、PD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切口和双切口联合手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IOP)及中央前房深度(C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IOP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O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C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IOP及CCT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缝线巩膜隧道瓣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IOL)植入术联合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8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4例每组。观察组行无缝线巩膜隧道瓣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IOL植入术,对照组行经典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IOL植入术,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86.36%,视力0.5率为81.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68.18%(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和散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功能滤泡形成率为84.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6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760%(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结论:无缝线巩膜隧道瓣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较经典三联术式具有更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视力、降低眼压、保护角膜内皮、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4例(64眼)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结果:(1)两组术前视力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视力情况都明显改善,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术前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组间与组内对比都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4)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具备加深前房、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的作用,同时安全性好,可作为标准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叶舒  黄贤  罗文玲  黄经河 《蛇志》2009,21(1):23-24
目的探讨应用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巩膜瓣支架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9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作巩膜瓣下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6~24个月,检查眼压、视力、滤过泡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6个月均见功能性滤过泡,眼压控制良好。结论应用PMMA巩膜瓣支架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中安全、有效,降眼压效果显著而持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不同手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9例(123眼),按照房角粘连状况和眼压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房角粘连≤180°、眼压≤30 mm Hg的58例(65眼)患者为A组,采用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粘连180°、眼压30 mm Hg的51例(58眼)患者为B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7 d、1、3、6个月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按照患者房角粘连状况和眼压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比较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视力、虹膜新生血管退化情况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患者眼压控制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羊膜移植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8例(8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40眼)和对照组(28例,40眼),观察组行小梁切除、羊膜移植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7%(38/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64,P=0.008);两组术后1、6个月眼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泡明显多于对照组(x2=4.943,P=0.026),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501,P=0.034),复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x2=3.914,P=0.047)。结论:羊膜移植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原发性青光眼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减缓患者视力的丧失,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散光、眼压,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4只眼)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发青光眼的原因、临床分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结果:眼外伤诱发青光眼的原因为眼内积血11例,晶状体损伤7例,前房角挫伤4例,外伤性虹睫炎2例;单纯药物治疗4例,前房穿刺或冲洗4例,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术10例,玻璃体切除术2例,滤过手术1例,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5例。治疗后随访6~12个月,眼压恢复正常率87.50%;视力下降或丧失8.33%;术中1例眼出血,1例术后晶体状浑浊加重,1例视网膜脱离。结论: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难度大,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13.
Glaucoma     
  相似文献   

14.
Glaucoma     
Chris J. Hong  Graham E. Trope 《CMAJ》2015,187(12):E398-E399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Glaucom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