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氧代谢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对两组患者AHH前(T0)、AHH后(T1)、降压前(T2)、降压后30 min(T3)、动脉瘤夹闭术后5 min(T4)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进行记录,在T2-T4时间点对颈内静脉球部血、桡动脉血两处位置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AO_2、Sjv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静脉血氧分压(PjvO_2)进行统计,计算动脉氧含量(CAO_2)、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_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_2)、颈内静脉球部动脉乳酸差(VADL)和脑氧摄取率(CERO_2)。在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相对于T2时间点,在T3、T4时间点,两组患者MAP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HR显著升高,研究组患者HR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SaO_2均为100.00%,在T3、T4时间点研究组SjvO_2、CjvO_2显著高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jvO_2、CERO_2显著低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_2、CaO_2、PjvO_2、VAD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高于术后3 d的MMSE评分(P0.05)。结论: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还可以对脑氧代谢率进行有效控制,相对于硝酸甘油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瑞芬太尼优势较为明显,但对于认知功能无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择期颅脑动脉瘤栓塞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对两组麻醉诱导前1min(T1)、麻醉诱导后1min(T2)、插管时(T3)、手术开始后30min(T4)以及拔管时(T5)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及清醒后拔管时间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T2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心率(HeartRate,HR)均较T1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5.1±1.5)min及拔管时间(15.5±7.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在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时,选择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的麻醉方式,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术后苏醒较快,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吸入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炎症应激反应、疼痛介质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茁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经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2021年8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10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3),对照组患者接受瑞芬太尼诱导,研究组在瑞芬太尼诱导基础上联合七氟烷吸入。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炎症应激反应、疼痛介质和血清NSE、S100β蛋白,对比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变化,记录两组围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前5 min(T1)、插管后5 min(T2)、手术完成时(T3)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后降低,但T2、T3时点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1、T2、T3时点血氧饱和度(SpO2)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 d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吸入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及应激反应,同时还可减轻术后疼痛,减轻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2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1),其中对照组给予七氟醚麻醉维持,研究组给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记录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成功后(T2)~术后72 h(T5)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T2~术后24 h(T4)时间点HR、MA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T2~T5时间点CD4~+、CD4~+/CD8~+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CD8~+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T_2~T_4时间点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维持选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可减少对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减轻免疫抑制,改善围术期相关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62例,给予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异丙酚组62例,采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包括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出血量、疼痛指数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并做出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效果均较佳,但异丙酚组的VAS评分优于七氟烷组,苏醒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和异丙酚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6%和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的疼痛均具有较佳的镇痛效果,出血量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结肠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8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94,丙泊酚麻醉)和研究组(n=95,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记录两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麻醉诱导10 min(T2)、术毕拔管后10 min(T3)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T1时间点降低,T3时间点高于T2时间点(P0.05),研究组T2时间点HR、MAP较T1时间点降低(P0.05);研究组T2、T3时间点HR、MAP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术后1h(T4)、术后1d(T5)时间点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T4、T5时间点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手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可有效改善围术期各项指标,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脑外伤手术麻醉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应用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择取20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前用多功能的监护仪实时监测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呼吸控制,研究组静脉泵注舒芬太尼,对照组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待病情稳定后,观察患者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情况、苏醒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的研究组患者除Sp O_2指标没有明显差异外,SBP、DBP、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研究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而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及意识清醒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3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置管的时间、住院时间、住ICU时间、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4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急诊脑外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好于瑞芬太尼,若患者没有禁忌、药物过敏反应,舒芬太尼为急诊脑外伤手术的首选麻醉药物。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苏醒质量、应激反应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5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老年TH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七氟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n=43)和对照组(瑞芬太尼麻醉,n=42)。观察并比较两组苏醒质量、镇静、镇痛情况、应激反应指标和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意识消失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术后12 h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观察组术后12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观察组术后12 h NSE、S-100β蛋白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观察组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应用于老年THA患者,镇静、镇痛效果较好,可提高苏醒质量,减轻应激反应程度,降低POCD发生率,调节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对脊柱结核手术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15日~2019年12月24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行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2 h 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睁眼时间、睫毛反射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指令动作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毕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血管紧张素 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AL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血流波动及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产科全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术患者54例,按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麻醉,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复苏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血压、主诉疼痛程度评分(VAS)、心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舒张压、收缩压、VAS评分、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产科全麻过程平稳,患者复苏时间较短,新生儿情况较好,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高血压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行腹部手术患者150例,上述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5)和研究组(n=75),对照组患者予以丙泊酚维持麻醉,研究组予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拔气管导管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结束(T1)~拔管后(T3)时间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d、术后5d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5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d、术后3d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腹部手术患者麻醉维持选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方案,可维持机体血流平稳,减轻机体炎症应激及认知功能损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神经及脑损伤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48例。观察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照组应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ys-C、Caspase3、IL-6、ET-1、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间及组内前后血清NSE及S100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降低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可能性,降低脑损伤程度,且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腹部肿瘤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指标、围术期指标、应激激素指标、肺功能指标和不同时间点血清NSE、S100β浓度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瑞芬太尼用量、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指标水平均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肾上腺素、皮质醇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推移,两组患者手术1 h时、手术时2 h时、术毕时血清NSE、S100β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的(MVV-VE)/FEV1、MVV/FEV1指标水平均比术前显著降低(P<0.05);RV/TLC水平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研究组患者术后的(MVV-VE)/FEV1、MVV/FEV1、RV/TLC等指标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更有效改善老年腹部肿瘤患者手术指标,并控制机体应激反应和降低麻醉过程对脑部的损伤,且对其肺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6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异丙酚,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异丙酚.记录病人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时、气管插管后即刻、气腹前、气腹(CO2压力达12cmH2O)后1、30、60min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的SBP、DBP、HR、PErCO2;并观察记录病人术毕的清醒恢复时间及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R组在麻醉诱导时、气管插管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血液动力学变化较S组明显(p<0.05或0.01),R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早于S组(p<0.05),S组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R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舒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与瑞芬太尼比较在麻醉诱导时及术毕气管拔管时具有较高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在麻醉过程中的平稳性二者无显著差异,舒芬太尼在术后疼痛控制方面优于瑞芬太尼,而瑞芬太尼在术后意识恢复上优于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静吸复合麻醉)和研究组(n=51,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术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丙泊酚使用剂量、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2)~手术结束时(T5)时间点心率(HR)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P<0.05),平均动脉压(MAP)呈持续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T2时间点HR高于对照组,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时间点HR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2~T5时间点MA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拔管时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对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A)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入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IA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A组(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和B组(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每组40例。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等指标,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A组T1~T3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和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术后3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发生率较B组低(P<0.05);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将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应用于介入治疗IA患者,可平稳血流动力学,改善术后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提高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方式,为提高动脉瘤夹闭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7年5月行前循环不同部位出血性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血管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2.12±6.22)min,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79.21±7.1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05,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翼点入路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血管介入治疗,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七氟醚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麻醉对产妇血清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120例产妇,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每组各60例,分别监测记录两组产妇在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清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指标。结果显示,在T0时刻,两组产妇的MAP监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在T1、T2时刻,七氟醚组MAP监测值明显高于异丙酚组(p0.05);产前1 d,两组产妇血清中的IL-6、TNF-α、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在分娩后12 h、24 h,七氟醚组血清中的IL-6、TNF-α、IL-10水平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0.05);产前1 d,两组产妇血清中Ne、Cor、ACTH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在分娩后12 h、24 h,七氟醚组血清中Ne、Cor、ACTH水平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0.05)。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较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麻醉效果更佳,能够抑制产妇的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下腹部手术麻醉患者应用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的作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下腹部手术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均固定瑞芬太尼靶浓度,A组为6ng/ml,B组为8ng/ml,C组为10ng/ml,同时改变异丙酚靶浓度,范围为2~4μg/ml,观察比较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T1时刻A组的收缩压(SBR)高于B组,心率(HR)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T3时刻比较,A组的SBR以及HR均较B、C组高(P0.05)。随时间推移,去甲肾上腺素(NE)各时点比较,T1时刻A组的NE高于C组,而血清皮质醇(COR)低于B、C组;T2、T3时刻A组的NE均显著高于B、C组,但3组COR变化无显著差异性(P0.05)。C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指令反应时间和离室时间均较长,而其睁眼时间较短(P0.05)。结论将瑞芬太尼靶浓度调节为8ng/ml,可取得较为明显的麻醉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14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采取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方式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1天认知功能评分低于术前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天TMT完成时间慢于术前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TMT完成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嗜睡、头晕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并且比较安全,是较为适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