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估二种心脏停搏液不同灌注方法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0例双瓣患者随机分为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组(n=10),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组(n=10),冷血停搏液持续灌注组(n=10),观察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C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体外循环后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组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肌酶激酶同工酶较其他2组明显增高;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和冷血停搏液持续灌注组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无明显差异。结论:冷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优于冷晶体停搏液,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与持续灌注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和分析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125例患者分为3组:M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病变)75例,A组(冠脉病变及主动脉瓣病变)34例,D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16例。心肌保护采用4:1冷含血停搏液,应用单纯顺灌、顺灌逆灌结合、顺灌桥灌结合、顺逆灌和桥灌结合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和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2015年2月到2020年6月选择在本院进行急诊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150例患者,入院后根据术中采用的心脏停搏液的不同分为两组 del Nido组与对照组各75例,所有患者都实施大血管外科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团队完成手术。Del Nido组给予del Nido心脏停博液灌注,对照组给予改良St. Thomas液灌注,记录心肌保护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两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l Nido组的灌注次数、总灌注时间、停博液晶体总量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 Nido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的血清 cTnⅠ高于术前(P<0.05),del Nido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的院内死亡、心律失常、开胸止血、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l Nido心脏停搏液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能更好地发挥心肌保护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灌注次数、总灌注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肝功能的表达水平及腺苷蛋氨酸的干预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1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92例,分别比较术前、术后所有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干预7d,观察组患者给予腺苷蛋氨酸干预7d,比较两组患者干预7d后肝功能指标、炎症反应指标以及心肌损伤指标水平。结果:术前患者的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后观察组患者的TBI、DBI、ALT、AS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1%(7/92),与对照组的2.17%(2/9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会对患者肝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而腺苷蛋氨酸对患者的肝功能以及心肌组织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能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 Tn T)、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对于心瓣膜疾病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心瓣膜病患者共108例,入院即记录其年龄、性别、BMI指数、NYHA等,于患者出院1个月后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根据随访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生存曲线显示随访后的不良预后率;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评价各因素对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程度;ROC曲线分析其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P=0.022)、c Tn T(P=0.023)和NT-pro BNP(P=0.016)对患者术后不良预后存在影响,其中,LVEDD的影响程度最高(RR=2.142),其次为NT-pro BNP(RR=2.046);ROC曲线下NT-pro BNP联合c Tn T预测的AUC为0.856,其特异性为83.6%,敏感性为79.3%。结论:NT-pro BNP联合BNP对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比较两组窦性心律转复情况,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24 h引流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监护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LVEF及血清TIMP-1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安全有效,早期窦性心律的转复率高,且可改善患者血清TIMP-1、MMP-1、MMP-9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创面应用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分为试验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两组术后24h引流量、总引流量及拔管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24h引流量、总引流量和拔管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确使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手术后的引流量,止血效果明确、安全,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围术期患者不同血糖水平对血乳酸值及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CPB心脏手术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血糖水平分为糖尿病组(术前空腹血糖≥7.0 mmol/L)33例和非糖尿病组(术前空腹血糖7.0 mmol/L)45例,于术前2h(T_1)、麻醉后(T_2)、CPB转机后5 min(T_3)、主动脉阻断后5 min(T_4)、停止CPB时(T_5)、手术结束时(T_6)、术后2h(T_7)、4h(T_8)、6h(T_9)、8h(T_(10))、12h(T_(11))、24h(T_(12))及48h(T_(13))监测两组血糖及血液乳酸水平,比较两组康复进程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糖尿病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时间点血糖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两组血糖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两组各时间点血糖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T_1时刻(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糖尿病组(P0.05)。非糖尿病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与糖尿病组的15.15%(5/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PB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血糖及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但术前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及血乳酸水平波动更明显,控制围手术期血糖水平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肺保护、心肌保护的作用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80例,上述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麻醉诱导后研究组给予右美托咪定维持至术毕,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1)、停机后6h(T2)、停机后24h(T3)的肺功能[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和肺顺应性(CL)]、心肌功能[心肌肌钙蛋白I(cTnI)、缺铁修饰白蛋白(IMA)]、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应激反应[皮质醇(Cor)、血糖(Glu)、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情况。结果:两组T2~T3时间点RI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2~T3时间点OI、CL呈升高趋势,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2~T3时间点cTnI、IMA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2~T3时间点Cor、Glu、NE、E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2~T3时间点IL-6、TNF-α、IL-1β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术中予以右美托咪定,可有效保护其肺功能、心肌功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及炎性刺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体质量小儿心脏手术中应用七氟醚全身麻醉诱导的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7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28例低体质量小儿心脏手术患儿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进行全身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进行全身麻醉诱导。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敏感性及不良反应等情况,比较两组患儿诱导前、诱导过程中、插管即刻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哭闹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1/14),与对照组的28.57%(4/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过程中及插管即刻,对照组患儿SBP、DBP均低于诱导前和观察组,HR高于诱导前和观察组,SaO_2先降低后升高,且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儿SBP低于诱导前,SaO2高于诱导前(P0.05),而DBP、HR与诱导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氯胺酮相比,采用七氟醚吸入全身诱导麻醉,其对低体质量小儿心脏手术患儿的循环干扰较小,同时在诱导过程中安全稳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容易被患儿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预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指标和炎症因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期间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1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90例。研究组患者CPB预充GSH 1200 mg,对照组患者预充等量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b)]、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变化,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转流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留置时间、术后多巴胺使用天数短于对照组,术后多巴胺使用总量少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开放后2 h、12 h、24 h,两组CK、LDH、cTnⅠ、Mb水平均升高后下降(P<0.05),且研究组CK、LDH、cTnⅠ、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开放后2 h、12 h、24 h,两组IL-6、TNF-α水平均升高后下降(P<0.05),且研究组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预充GSH可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术中转流时间、ICU留置时间、术后多巴胺使用天数,减少术后多巴胺使用总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低剂量组(n=33,舒芬太尼剂量为1.0μg/kg)、中剂量组(n=33,舒芬太尼剂量为1.5μg/kg)以及高剂量组(n=34,舒芬太尼剂量为2.0μg/kg),比较三组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心肌损伤等指标的变化以及围术期指标情况。结果: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麻醉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插管后10 min(T4)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低剂量组同时间点,且高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阻断后30 min(T6)、开主动脉后2h(T7)以及术后1d(T8)时间点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体外循环停机2h(T9)、体外循环停机8h(T10)、体外循环停机24h(T11)、体外循环停机48h(T12)时间点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降低(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高剂量组(P<0.05),而三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1.0μg/kg舒芬太尼麻醉的患者应激反应小,1.5μg/kg、2.0μg/kg舒芬太尼可更好地控制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反应,同时对患者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2.0μg/kg舒芬太尼会延长患者ICU滞留时间、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肾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丙泊酚麻醉,研究组患者接受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心肌损伤、肾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记录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脏复跳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前(T0)~术毕(T3)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先下降后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则持续升高(P<0.05),但CPB开始后30 min(T1)~ T3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MAP、HR高于对照组患者,CK-MB、cTnI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T0、术中、术后24 h 的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术中、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CD4+、CD4+/CD8+均较T0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CD8+较T0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应用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减轻心肌损伤和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增加肾功能损伤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 has demonstrated benefits in managing inpatient diabetes. We initiated this single-arm pilot feasibility stud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11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and accuracy of real-time CGM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rdiac surgery and whose care was being transitioned from the intensive care unit.MethodsA Clarke error grid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CGM and point-of-care measurements. The mean absolute relative difference (MARD) of the paired measurements was calculated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CGM for glucose measurements during the first 24 hours on CGM, the remaining time on CGM, and for differ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strata.ResultsOverall MARD between point-of-care and CGM measurements was 14.80%. MARD for patients without CKD IV and V with an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 of ≥20 mL/min/1.73 m2 was 12.13%. Overall, 97% of the CGM values were within the no-risk zone of the Clarke error grid analysis. For the first 24 hours,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MARD for all patients and those with an eGFR of ≥20 mL/min/1.73 m2 was 15.42% ± 14.44% and 12.80% ± 7.85%, respectively. Beyond the first 24 hours, overall MARD for all patients and those with an eGFR of ≥20 mL/min/1.73 m2 was 14.54% ± 13.21% and 11.86% ± 7.64%, respectively.ConclusionCGM has shown great promise in optimizing inpatient diabetes management in the noncritical care setting and after the transition of care from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with high clinical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further assess CGM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