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分析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UC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情况,对比两组CD177表达差异。结果:UC患者外周血中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1),中度活动UC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较轻度者明显增高(P 0. 05),UC患者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与Mayo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 384,P=0. 036)。结论:CD177~+中性粒细胞在UC患者外周血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能够反映UC患者临床疾病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血肌酐、血糖、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APACHEⅡ)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80例患者中,与NLR比值低的患者相比,NLR比值高的患者死亡率更高,脓毒血症更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APACHEⅡ评分和NLR值在存活组死亡组患者中差异显著,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LR比值和APACHEⅡ评分是脓毒血症预后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NLR值低是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保护因子,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NLR值高的脓毒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降钙素原(PCT)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127例和同期健康对照者54例为研究对象,感染性疾病患者按照血培养和微生物检测结果分为病毒感染组(51例)和细菌感染组(76例)。分别检测每一位受试对象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研究这3项指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感染性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细菌感染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P<0.01)。ROC曲线显示:当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时,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和NLR的AUC值分别为0.799、0.655、0.622,灵敏度分别为75.4%、63.5%、60.3%,特异度分别为79.6%、67.4%、60.0%,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12;当用于鉴别诊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和NLR的AUC值分别为0.931、0.728、0.551,灵敏度分别为89.1%、70.3%、60.9%,特异度分别为80.0%、64.6%、57.2%,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35。结论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感染类型中,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明显优于PCT和NLR。3项指标联合检测优于任何一个单项指标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最近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发现炎性反应与乳腺肿瘤有着一定的联系。炎症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一部分,炎性细胞的变化影响着肿瘤的进展,包括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免疫力降低,转移等。检验外周静脉血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以及衍生出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派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可以反映许多恶性肿瘤细胞的炎性状态。深入研究外周血中常见的标记物与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就外周血中常见的标记物进行相关论述,以期为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的临床及病理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IMN患者221例作为IMN组,将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体检且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正常的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计算每个研究对象的NLR值,比较两组间NLR值的差异。记录IMN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及患者的肾脏病理分期及纤维化程度,并且根据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NLR与IMN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外周血NLR评估IMN患者肾间质纤维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IMN组外周血NLR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NLR值与IMN患者年龄和肾间质纤维化有关联(P均<0.05),但与IMN患者性别及肾脏病理分期无关联(P均>0.05)。IMN外周血NLR值与IMN患者hs-CRP、SCr、BUN呈正相关(P<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5),与ESR、UA、TP、Alb、24小时蛋白尿定量均无相关性(P均>0.05)。不同程度肾间质纤维化的IMN患者外周血NLR值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在1、2、3级时,纤维化程度越重,NLR值越大;3个级别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周血NLR值预测IMN患者肾间质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626,0.803)],其截断值为1.858时,灵敏度为68.6%,特异度为66.7%。结论:外周血NLR可作为IMN肾脏功能水平的一个有效评价指标,且与IMN患者肾间质纤维化有关,可作为判断肾间质纤维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中降钙素原在病毒性感染、一般性细菌感染和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进行诊治的感染患者60例,按照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病毒性感染患者(A组)15例,一般细菌感染组(B组)22例以及重症细菌性感染组(C组)23例。三组患者均采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抗生素抗感染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并在入院后第1、3、5、7 d检测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差异,观察三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结果:B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为20例,占90.91%,C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为21例,占91.30%,B组和C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为3例,占20.00%,明显低于B组和C组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例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入院后第1、3、5、7 d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患者存活率明显低于血清降钙素原0.5μg/L的患者(P0.05)。结论:血清中降钙素原水平对于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于医生判断重症感染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炎性体是识别危险模式或病原模式的信号平台,炎性体主要分为2大类:点头样受体(NLR)家族和PYHIN家族。炎性体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各种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等。炎性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中性粒细胞作为数量最多的骨髓源性细胞,在无菌性炎症及固有免疫传导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死亡的心肌细胞释放大量促炎介质,导致炎性体的活化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我们综述了NLRP3炎症小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以及在此病理生理过程中NLRP3与中性粒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清瘦素、睾酮对前列腺癌(PCa)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82例PCa患者。术前均检测NLR、血清瘦素、睾酮水平。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2年随访观察,按照是否发生生化复发分为复发组(n=34)以及无复发组(n=48)。比较两组NLR、血清瘦素、睾酮水平差异。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a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以及血清瘦素、睾酮预测PCa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评估价值。结果:复发组术前NLR以及瘦素水平均高于无复发组(P<0.05),而睾酮水平低于无复发组(P<0.05)。复发组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10 ng/mL、TNM分期T2期人数占比以及Gleason评分均高于无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SA≥10 ng/mL、TNM分期T2期、Gleason评分较高、术前NLR较高、瘦素水平较高、睾酮水平较低是PCa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检测术前NLR、血清瘦素、睾酮水平预测PCa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的0.678、0.712、0.733。结论:PCa根治术后生化复发受术前PSA、NLR、血清瘦素、睾酮水平、TNM分期、Gleason评分等因素影响,术前NLR联合血清瘦素、睾酮对PCa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构建二氧化硅诱导动物矽肺模型,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n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矽肺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将C57BL/6J雄性小鼠完全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组、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 Ⅰ, DNase Ⅰ)组、二氧化硅+PBS组、二氧化硅+DNase Ⅰ组。通过气管内滴注二氧化硅(0.2 g/kg)混悬液构建小鼠矽肺模型,PBS组与DNase Ⅰ组注入等体积的PBS。在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_2)混悬液注入后的第0小时、10小时小鼠气管内注入DNase Ⅰ(5 mg/kg),以后DNase Ⅰ持续给药:5 mg/kg/day,直到SiO_2混悬液注入后的28天。二氧化硅(SiO_2)干预28天后,取各组小鼠肺组织与肺泡灌洗液,通过PicoGreen荧光染料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NET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BAL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NETs特异性组分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rullinated-histone3,Cit-H3)表达。结果:SiO_2干预28天后,与PBS组相比,二氧化硅+PBS组小鼠肺组织炎症损伤加重,BALF中促炎介质IL-1β、IL-6、TNF-α水平上升;肺组织发生纤维化,大量硅结节形成;肺组织中Cit-H3蛋白表达量增加,BALF中NETs水平显著升高。予以NETs抑制剂DNase Ⅰ进行干预后,肺组织NETs水平显著下降,二氧化硅诱导的肺部炎症损伤、纤维化显著减轻。结论:NETs水平升高可能介导了二氧化硅诱导的小鼠矽肺模型肺部炎症损伤与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对不同孕周孕妇外周血浆胎盘特异性基因4(PLAC4)m RNA基因进行检测,寻找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的可靠生物学标志物,为无创性产前诊断提供新的突破口。方法:按入组标准随机选取健康育龄未妊娠女性5例,正常健康妊娠孕妇60例(早期妊娠20例、中期妊娠20例、晚期妊娠20例),唐氏筛查高危孕妇8例,正常分娩24 h女性5例。共收集外周血浆样本78例。应用RT-PCR技术,检测样本中的PLAC4 m RNA基因含量,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健康育龄未妊娠女性及正常分娩后24 h女性外周血浆中均无游离胎儿PLAC4 m RNA基因的存在;正常健康妊娠孕妇不同孕周标本均检测到PLAC4 m RNA基因,以早期妊娠作为对照,中期妊娠是早期妊娠的1.99倍,晚期妊娠是早期妊娠的3.73倍;唐氏筛查高危孕妇均检出PLAC4 m RNA基因,含量是早期妊娠的6.36倍。结论:PLAC4 m RNA基因有望成为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的可靠性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蛋白(NGAL)、血糖不稳定指数(GL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与预后不良组3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血清NGAL、GLI、NLR水平,分析NGAL、GLI、NLR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评分(AIS-A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计数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GAL、GLI、NLR单独预测及联合预测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住院时间、空腹血糖、CPIS评分、AIS-APS评分、NIHSS评分、TNF-α、hs-CRP、WBC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NGAL、GLI、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NGAL、GLI、NLR与CPIS评分、AIS-APS评分、NIHSS评分、TNF-α、hs-CRP、WBC均呈正相关(P<0.05)。高NGAL、GLI、NLR、CPIS评分、NIHSS评分、TNF-α为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NGAL、GLI、NLR联合预测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64,其价值显著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NGAL、GLI、NLR在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预后不良患者中升高较为显著,三者联合对于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不良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SA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并确诊感染的出生三日内的新生儿106人,以及未感染新生儿57人,将其分为未感染组、一般感染组及败血症组,比较其血清PCT、CRP、SAA、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败血症组的N、PCT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败血症组的WBC高于或者低于未感染组(P0.05);一般感染组的N、PCT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败血症组PCT高于感染组(P0.05)。WBC、N、PCT用于鉴别诊断一般感染和败血症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551、0.580、0.815,当PCT的值设为6.785 ng/mL时,其鉴别诊断一般感染和败血症的灵敏度50.0%,特异度为97.7%。结论:PCT对于诊断败血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有效鉴别一般感染和败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在诊断细菌感染方面是PCT的补充,三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联合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BSI)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23例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根据入院后28 d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血培养TTP,检测PCT、NL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TP、PCT、NLR对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223例大肠埃希菌BSI患者入院后28 d内死亡率为30.04%(67/223)。死亡组TTP短于存活组,PCT、NLR高于存活组(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气管插管/切开、PCT升高、NLR升高为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TTP延长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TP、PCT、NLR联合预测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TTP缩短和PCT、NLR升高与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TTP、PCT、NLR联合预测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风险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叉头框转录因子O1(FOXO1)、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PBX3)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并按照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36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FOXO1、PBX3对AM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年龄、性别、BM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FOXO1、PBX3、白细胞计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FOXO1、PBX3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白细胞计显著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FOXO1、PBX3、白细胞计数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FOXO1、PBX3预测AML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达到91.31 %和92.31 %。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FOXO1、PBX3的表达上调可作为预测评估其预后发展的可靠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圈养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检测,探讨林麝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并探索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为研究林麝重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健康林麝和患呼吸道疾病林麝各5头,以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羊源CD4、CD8的流式荧光抗体能够标记林麝细胞并有效检测;患病林麝与健康林麝相比,外周血CD4~+细胞含量无差异(P 0.05),CD8~+细胞含量则显著降低(P 0.01),CD4~+/CD8~+比值显著增高(P 0.01)。结果表明,患呼吸系统炎性疾病的林麝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8~+亚群变化显著,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林麝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内毒素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的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123例,测定其血清PCT、CRP及内毒素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究三者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样培养结果显示,123例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存在感染G+菌35例,感染G-菌88例;G+菌组的血清PCT、CRP及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G-菌组(P0.05);且G+菌组、G-菌组及所有细菌组患者三指标两两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CT、CRP和内毒素预测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临界值分别为1.58μg/L、95.25 mg/L与16.71 ng/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别为(65.92%,88.37%)、(67.39%,84.38%)与(56.34%,78.93%),预测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临界值分别为2.45μg/L、79.45mg/L与15.54 ng/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别为(78.73%,97.13%)、(68.89%,92.38%)与(65.39%,95.33%)。结论:检测血清PCT、CRP、内毒素水平有利于鉴别G-菌和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且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可用于早期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疗效及对血小板参数、外周血Treg/Th17和CD4/CD8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到2021年5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简单分配原则把患儿分为槐杞黄颗粒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槐杞黄颗粒组以对照组为基础,给予槐杞黄颗粒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观察患儿治疗疗效与血小板参数、外周血Treg/Th17和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槐杞黄颗粒组的总有效率为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P<0.05)。槐杞黄颗粒组的起效时间少于对照组,疗效维持时间多于对照组,两两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参数都明显高于治疗前,槐杞黄颗粒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外周血Treg/Th17和CD4/CD8比值都明显高于治疗前,槐杞黄颗粒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可缩短起效时间,延长疗效持续时间,还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参数,提高外周血Treg/Th17和CD4/CD8水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降钙素原(PCT)、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CD4+/CD8+比值与继发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7例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根据入院治疗时是否继发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53例)及非肺部感染组(44例)。检测两组血清PCT、HMGB1水平以及外周血CD4+/CD8+比值。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HMGB1和CD4+/CD8+比值预测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价值。结果:肺部感染组血清PCT、HMGB1水平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外周血CD4+/CD8+比值低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PCT、HMGB1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高CD4+/CD8+比值是保护因素(P<0.05)。PCT、HMGB1、CD4+/CD8+比值预测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719、0.761、0.738,联合PCT、HMGB1和CD4+/CD8+比值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8,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血清PCT、HMGB1水平增高,外周血CD4+/CD8+比值降低,均与继发肺部感染有关,PCT、HMGB1联合CD4+/CD8+比值可辅助预测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