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木本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杜虎  曾馥平  彭晚霞  宋同清 《生态学报》2020,40(12):4094-4104
为了阐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选择西南喀斯特具有代表性的灌木林、次生林和原生林3种植被类型,基于2007年、2012年、2017年3次植被的系统调查,研究了木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2007—2012年减少1个种,2012—2017年减少7属5种;次生林2007—2012年减少1科1属,2012—2017年增加4科7属6种;原生林2007—2012年减少1科4属6种;2012—2017年增加1科3属3种。增加和减少的物种为偶见种或稀有种,引起群落中物种数量的波动。灌木林中黄荆(Vitex negundo)、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重要值均大于10,黄荆占绝对优势;次生林中菜豆树(Radermachera sinica)、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香椿(Toona sinensis)等物种重要值大于10,占主要优势;原生林的优势种不突出,为多优势种群落。3种植被类型群落的胸径各年份差异显著,平均树高在5年间的差异不显著,10年间达到了显著差异;群落总径级结...  相似文献   

2.
徐钦琦 《化石》2003,(2):26-28
在地球的历史上至少存在着 16种不同层次的大年 (米切尔 ,1976)。其中对生物界的演化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大年约有下列 6种 :宏年 ,代年 ,纪年 ,世年 ,期年 ,事件年。在上述 6种层次的大年的冬末 ,生物界都发生了绝灭事件。如在 3个宏年的冬末 ,世界上曾分别发生过 3次著名的大绝灭事件。在前一讲已经对此做过系统的介绍 ,故这里不赘述了。在每个代年的冬末 ,绝灭事件的影响也不小。如发生在中生代年冬末的恐龙大绝灭事件 ,可谓妇孺皆知。在 12个纪年的冬末 ,绝灭事件的规模还相当大 ,如奥陶大绝灭、泥盆大绝灭、三叠大绝灭等皆被古生物学家归…  相似文献   

3.
(续 2 0 0 0年第 35卷第 3期第 4 1页 )  第 3实验室 :形态学和生理学在这个实验中你将检测几种类型的生物材料。问题(1)、(2 )与植物和动物组织有关 ,它们已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问题 (3)~ (5)与哺乳类的骨骼有关 ;问题 (6 )、(7)关系到使用和构建二歧式检索表。(1) T1~T4是 4个不同物种的植物或种子 ,每一种都分别在缺少一些必须的环境因子的情况下生长或萌发。这样的因子列表如下。作为对照 ,C1~ C2是同样物种的植物和种子 ,但生活在有利状态下。玉米一直在水培养液中生长。在 T1~ T4的生长和萌发期间缺少什么因子 ?在下面横线上…  相似文献   

4.
徐钦琦 《化石》2005,(4):34-36,40
在显生宙,从宏年,代年,纪年,世年,期年到事件年共6个层次,在不同层次的大年的冬末,生物界都会发生相应层次的绝灭事件。大年的层次越高,绝灭事件的规模或影响便越大。换句话说,大年的冬末乃是生物界淘汰旧物种的季节,这是生物事件的第一幕。冬去春来,经过生物事件第二幕的短暂间隔后,不同层次的大年的春季就降临了。此时生物界会出现相应层次的辐射或爆发事件,表现为一批新物种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杨欣兰  巴桑  黄香 《生态学报》2019,39(9):3121-3132
为揭示中国西藏高原河流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环境的关系,于2015—2016年的8月和11月,利用25号浮游生物网,分别在拉萨河中上游共8个代表性采样点,共采集64个水样。物种鉴定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纤毛虫91种,夏季49种,各样点物种数由小到大依次为:S2S4S8S5S1S3=S7S6。秋季64种,各样点物种数由小到大依次为:S4S3=S1=S2=S5S8S6=S7。夏季各样点丰度为1.2×10~4—5.6×10~5个/L,秋季各样点丰度在1.2×10~4—2.6×10~5个/L之间。夏、秋季的优势种均为12种且优势种组成与分布不同,表现该流域纤毛虫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群落结构分析显示:纤毛虫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多样性低而分布均匀;纤毛虫营养功能结构分析表明,夏季B、S类群的物种丰富度低于秋季;相关分析表明,总磷和总氮是影响夏季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并且浊度、NH_4-N和NO_3-N是影响秋季纤毛虫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韦景树  李宗善  焦磊  陈维梁  伍星  王晓春  王帅 《生态学报》2018,38(22):8040-8050
为揭示黄土高原人工和自然物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在延安羊圈沟小流域分别获取人工和自然物种的树木年轮材料并构建标准年表,其中人工物种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自然物种为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和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并对年表中的气候信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人工物种年表中的气候信号较强,主要表现在5—8月份,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刺槐:r=-0.427—-0.511,P0.05;柠条:r=-0.227—-0.738,P0.05),与降雨则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自然物种年表中的气候信号较弱,与温度和降雨的相关关系均较低;2)不同于自然物种,人工物种树轮年表还与去年夏季(7—9月份)温度(负相关)和降水(正相关)存在相关关系,表明人工物种树木生长对气候因子存在一定滞后性;3)人工物种树轮年表与PDSI干旱指数在各月份均维持正相关关系,在生长季(刺槐4—9月、柠条4—8月)达到显著水平(刺槐:r=0.481—0.704,P0.05;柠条:r=0.314—0.610,P0.05);而自然物种年表与PDSI干旱指数的相关关系较弱,均未达到相关性水平。从各年表与气候要素(温度、降雨、PDSI)响应强度来看,黄土高原人工物种树木生长受水分胁迫显著,且以刺槐最为明显,其次是柠条;自然物种树木生长则没有明显干旱胁迫的影响,仅山杏生长受一定水分胁迫影响,荆条生长则与各气候要素关系较弱,水分胁迫对其生长的影响已很小。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物种生长明显受到水分条件限制,而自然恢复物种生长则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小,能适应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7.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原锥栗-厚壳桂-荷木群落演替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在对 2 0 0 0 m2 永久样地进行 5次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锥栗 -厚壳桂 -荷木群落在 2 0 a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对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对未来演替趋势作了探讨。结果表明 :(1)群落个体数呈现类似“W”型动态变化。(2 )在 2 0 a的演替中 ,黄果厚壳桂在群落乔木层消失 ,厚壳桂种群数量下降了 98.2 1% ,都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地位 ,樟科植物的个体数减少了 95 .35 % ;锥栗和荷木个体数都随着演替的进展在减少 ,正逐步走向衰亡 ;因此 2 0 0 2年的群落应更名为锥栗 -云南银柴 -荷木群落。 (3)群落中的阳生性树种的重要值在 18.87~ 2 7.73之间波动 ,在 2 0 0 2年达到最大。 (4 )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差异随演替时间的增加在逐渐增大 ,但总体变幅较小。 (5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小的起伏 ;SW指数在 3.390 4~ 3.5 72 4范围内呈现类似于群落个体数的变化格局 ,在 2 0 0 2年到达最大 ;均匀度在 0 .6 175~ 0 .6 5 4 0范围内表现与 SW指数相似的动态变化 ;生态优势度介于 0 .1837~ 0 .2 4 77之间 ,但变化趋势与 SW指数、均匀度相反。总体上看 ,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都波动不大 ,群落仍维持相对稳定。(6 )影响群落演替并使之产生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相似文献   

8.
为了测度一年生和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的超产效应与植物多样性效应的关系, 明确一年生和多年生混播草地的高产优势, 探索豆禾混播草地多样性效应和超产效应对其生态功能的响应机制, 于2013-2015年在新疆伊犁地区昭苏盆地开展了3年的牧草产量观测试验。该试验设置3种牧草混播种类和混播比例, 分别为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2种牧草混播, AM2)和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2种牧草混播, PM2; 4种牧草混播, PM4; 6种牧草混播, PM6), 豆禾混播比例分别为6:4、5:5和4:6。结果表明: 1) 2013、2014年和3年平均值AM2的超产幅度小于PM2和PM6, 2015年AM2的超产幅度大于PM2、PM4和PM6; 混播群落生产力与群落组分中生产力最高产物种单产以及各组分种平均单产的差值表现出相似的规律。2) 2013、2014年和3年平均值AM2的互补效应大于PM2、PM4和PM6, AM2的选择效应则远小于互补效应, PM2、PM4和PM6的互补效应则比较稳定。3)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与牧草产量(群落生产力)大部分情况下呈单峰的“饱和上升型”模式, 分别在4种牧草混播和豆禾混播比例为5:5时, 具有较高生产力。4)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的互补效应、选择效应和多样性净效应均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 也导致了超产幅度、超产效应及其稳定性的下降。由此可见, 在建植初期, 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共同主导了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的超产效应, 而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 选择效应则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的超产效应则一直受互补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岱衢洋渔业动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4—11月对岱衢洋进行的4个航次的底拖网、定置刺网与蟹笼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及其资源动态。结果表明:(1)3种作业方式共发现渔业动物98种,其中,鱼类57种、虾蟹类32种、头足类3种、其他类6种,隶属于4门7纲20目53科。(2)底拖网调查共发现渔业动物68种,分别为鱼类38种、虾蟹类23种、头足类2种、其他类5种,隶属于4门7纲18目42科;4月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与8月份、11月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生物量与总尾数密度的最大值都出现在8月份,且与5月份、11月份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龙头鱼在4个调查月份中均为优势种,其中8月份的平均体重与其他3个月份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据底拖网调查结果,岱衢洋渔业动物群落以暖温性鱼类与广温广盐性甲壳类(虾蟹类与其他类中的口虾蛄)为主,种类数较少,多样性(H′)较低(P<0.01)。  相似文献   

10.
李伟  张翠萍  魏润鹏 《生态学报》2014,34(17):4957-4965
以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高要市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级林分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进行排序并通过相关分析,对物种分布和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龄级24块样地充足,从第9块样地开始不同龄级的物种数目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桉树林分样地中共有136种植物,隶属54科107属,灌木层的种类最多,但以草本层物种为优势种。不同龄级林分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1—2年生林分低于2—4年生和5—6年生两个龄级;3—4年生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最高。对植被物种的分布,土壤中有机质、全磷、全钾和容重的影响明显,pH值也有一定程度作用,而对物种多样性,pH值和全氮是最为稳定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神农架地区的植被制图及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调查、资料搜集的基础上 ,辅以全球定位系统 (GPS)、GIS软件及 TM影像数据 ,绘制了该地区 1∶ 2 0万的植被类型图。制图结果表明 :1)制图区总面积 3476 .6 7km2 ,共计 5 0 4个斑块。 2 )神农架地区林地面积 2 ,6 0 7.4 5 km2 ,占该地区总面积的 75 % ;山地灌丛及亚高山灌丛总面积 35 8.6 2 km2 ,占总面积的 10 .3% ;草甸面积 15 6 .84 km2 ,占 4 .5 1%。 3)自然植被划分为8个植被型 ,4 6个群系以及农田 (居民点 )和茶园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其中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最大 ,为 90 8km2 ,占总面积的 37.88%。 4 )对神农架地区 8个植被型中的 4 6个群系进行的群落物种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及 Pielou均匀度指数 (J)的测定结果表明 ,1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总趋势是 :灌木层 >草本层 >乔木层 (个别群落除外 ) 2与天然林相比 ,人工林群落内各层次结构相对简单 ,物种多样性较低。3针叶林 (7个群系 )和针阔叶混交林 (6个群系 )中 ,低海拔人工林群落各层次及高海拔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简单 ,伴生种类较少 ,物种多样性低。高海拔天然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相对高 ,H′值一般在 1.2~ 2之间 ,J值在 0 .5~ 1之间。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 ,低海拔区域较低。4分布于低海拔峡谷地带的常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裸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多样性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裸子植物区系, 对理解全球裸子植物分布变化与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中国天然分布的202种裸子植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信息获得物种分布区范围, 探讨了中国裸子植物在科、属、种水平的分布特点。总体上, 中国裸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南高北低, 山地裸子植物丰富度较高, 平原和高原相对贫乏; 随分类阶元变高, 丰富度高值区域面积逐渐扩大, 高值中心逐渐南移。占中国陆地面积5%的裸子植物最丰富区域内分布了85%的中国自然分布的裸子植物物种。我们将这些区域划分为6个裸子植物多样性中心: (1)东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秦岭, (2)滇黔桂-南岭, (3)华中山地, (4)黄山—武夷山脉, (5)海南岛南部山地, (6)长白山(甑峰山附近)。各中心裸子植物区系之间的特点和联系反映了各自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隔离作用, 其中横断山脉地区是中国裸子植物最重要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N6-甲基腺嘌呤(6mA)在近缘物种间的分布规律和物种进化过程中的变化, 研究在分离2种四膜虫(Tetrahymena malaccensis和Tetrahymena pyriformi)大核的基础上, 利用三代测序技术绘制了其全基因组单碱基分辨率6mA图谱, 结合公共数据库中已有的模式种Tetrahymena thermophila数据, 开展了3种四膜虫比较6mA甲基化组分析, 发现: (1)3种四膜虫6mA甲基化位点分布特征类似, 包括呈约200 bp周期性分布和具有保守AT基序; (2)6mA主要分布于基因的5′端, 在种间直系同源基因上的分布模式具有区域近似性, 但在单碱基水平不完全保守; (3)在种内近期复制的并系同源基因中, 6mA分布在单碱基水平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4)结合3种四膜虫的分化时间, 估算出了四膜虫中6mA动态变化过程, 6mA位点建立的速度大约为每Mb每百万年69.9—226个位点。  相似文献   

14.
高黎贡山百花岭村汉龙社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非常丰富 ,同一土地利用阶段 (Land -usestage)在冬季共有 7种土地利用田野类型 (Fieldtype) ,土地田野类型越多的农户所管理的物种数越多 ,但非正比关系 ,由于管理强度不同 ,物种丰富度将发生变化。咖啡田和甘蔗田是冬季存在的主要的田野类型 ,两种田野类型物中 ,不同农户由于对野生物种的认识和农药使用的不同 ,其物种利用率、个体利用率、物种丰富度和农业物种丰富度都不同。如咖啡田中物种利用率低的 ( 1 4 3% )只有物种利用率高 ( 31 6 % )的 4 5 %。甘蔗田中由于管理强度较大 ,普遍使用农药除草 ,所以物种利用率、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都较低 ,但个体利用率较高 ,个体利用率最高达 6 5 5 %。通过物种丰富度、农业物种丰富度与农户获得的经济效益比较 ,农户在保持野生物种多样性和发展农业物种多样性的同时 ,不一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需要对中指作物种类和管理技术上进行一定的改良 ,而有的农户则在追求高收入时 ,忽视了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周毅  杨天友  冉景丞  张旭 《生物多样性》2019,27(12):1345-944
了解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分类学研究历史, 可为遗产地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对采自该遗产地并确立为模式种的物种, 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编制了中国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名录。结果表明: (1)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共有204种, 隶属于3门6纲22目60科; (2)动物模式标本物种采集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 最近为2013年, 两者相隔58年, 而采集高峰期为1995-2004年; (3)以国内学者3人合力发表的物种最多(93种, 占总种数的45.59%); (4)模式物种的橱柜时间严重滞后, 从采集到发表滞后最长的达47年; (5)模式标本涉及66位采集人(或团队), 以国内学者居多(63位, 占总人数的95.45%); (6)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被保存于27家国内外研究机构或私人收藏, 国内收藏1,504号标本, 国外收藏7号; (7)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物种发表于169篇文献, 中文文献有155篇, 外文文献有14篇。随着研究的深入,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有更多的新种不断被发现, 说明遗产地物种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 暗示遗产地的物种分类研究工作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种类构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为了认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的构成特点、变化趋势及保护城市植物多样性 ,进而为北京城市绿化提供科学基础 ,对北京城区五环内各功能类型的植物进行了抽样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和研究。结果表明 :(1)北京城区五环内共有维管束植物 99科30 7属 5 36种 ,其中北京本地种 2 79种 ,占总种数的 5 2 .0 5 % ,国内引进种 15 0种 ,占总种数的 2 7.99% ,国外引进种 10 7种 ,占总种数的 19.96 %。 (2 )北京城区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以北温带成分为主 ,占城区总属数的 2 1.0 5 % ,远低于全北京植物北温带成分占 30 .30 %的比例 ;温带亚洲物种、旧世界温带物种、世界分布物种的比例都呈减少趋势 ;除旧世界热带物种成分外 ,其它热带物种成分的比例都有所增加。(3)城区各功能区物种丰富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公园、学校校园、居民小区、道路、体育中心及单位场院、广场及公共建筑。公园、学校校园植物的总种数都占城区五环内植物总种数的 5 0 %以上 ,是城区植物的物种库。但本地植物物种比例在所有的功能区中均较低 ,甚至在公园与学校校园 ,本地物种的比例也分别只有 5 3.86 %与 5 2 .5 2 % ,居民小区和广场及公共建筑的北京本地种比例分别只有 4 1.39%和 4 0 .2 3%。 (4 )公园的乔、灌木植物多样性最高 ,荒地的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17.
采用 3个试验研究转几丁质酶和苜蓿 1,3- β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水稻对土壤弹尾目昆虫和环节动物线蚓的影响。①平皿实验 :观察弹尾目与转基因水稻组织间的营养关系及其在无土壤情况下对弹尾目昆虫繁殖率的短期影响 ;②土壤 -植物残留物单物种微宇宙试验 :观察土壤中不同转基因水稻组织含量对土壤动物繁殖率的短期影响 ;③土壤 -植物残留物多物种微宇宙试验 :模拟大田状况 ,观察多物种共存较长时间后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动物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Folsomiacandida取食新鲜转基因水稻叶片和根组织 2 1d后 ,繁殖率比野生型水稻组分别降低 4 5 1% (F1,8=9 9,P <0 0 5 )和 30 5 % (F1,8=5 8,P <0 0 5 ) ;在掺有转基因水稻组织 (30g/kg)的土壤中 ,F .candida 2 1d后的繁殖率比野生型水稻组下降 19 3% (F3 ,16=3 6 ,P <0 0 5 ) ;在掺有转基因水稻组织土壤 (30g/kg)的多物种实验中 ,转基因水稻组中的F .candida、Enchytraeuscrypticus16周后的密度比野生型水稻组分别降低 19 4 % (F1,48=6 8,P <0 0 5 )和 38 0 % (F1,48=6 4 2 ,P <0 0 0 1) ,而Sinellacurviseta的密度升高 84 8% (F1,48=6 4 2 ,P <0 0 0 1)。因此 ,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水稻对土壤弹尾目和线蚓都是有影响的 ,对某些种类表现  相似文献   

18.
徐钦琦 《化石》2002,(3):18-20
1998年我提出阴阳四时理论 ,试图用它来解释发生在生物界的巨大变革。1991年我和刘时藩先生合著了一本书《史前气候学》。我们发现 ,在地质历史上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 ,如“代” ,“纪” ,“世” ,“期”等等 ,它们大体上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大年。首先 ,我提出了以地质历史上的三大冰期为冬季的两个大年的概念 ,即“古生代年”和“中新生代年”。当时我称它们是“层次最高的大年”(徐钦琦 ,1998)。两年后 ,我接受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王乃文教授的建议 ,把这两个“层次最高的大年”简称为“宏年” ,即“古生代宏年”和“中新生代宏…  相似文献   

19.
安徽大别台区虫生真菌区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安徽大别山区虫生真菌区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虫生真菌资源十分丰富 ,共有虫生真菌 5 0种 ,隶属于 4目 4科 16属。科从大到小依次为麦角菌科 (Clavicipitaceae) (2 7种 ,占 5 4 % )、丝孢科 (Hy phomycetaceae) (15种 ,占 30 % )、虫霉科 (Entomophthoraceae) (5种 ,占 10 % )、束梗孢科 (Stilbellaceae) (3种 ,占 6 % )。含 3个种以上的优势属依次为虫草属 (Cordyceps) (2 6种 ,占 5 2 % )、拟青霉属 (Paecilomyces) (6种 ,占 12 % )、白僵菌属 (Beauveria) (3种 ,占 6 % ) ,共计 35种 ,占总种数的 70 % ;含 2个种的属为刺束梗孢属 (Akanthomyces)和虫瘟霉属 (Zoophthora) ;其余 11个属皆为单种属。优势种依次为粉拟青霉 (Paecilomycesfarinosus)、细脚拟青霉 (P .tenuipes)、下垂虫草 (Cordycepsnutans)、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 (Metarhiziumanisopliaevar.anisopliae)。区系地理成分划分为 7大类型 :世界分布种 (42 .11% )、欧亚大陆分布种 (10 .5 3% )、亚热带—热带分布种 (5 .2 6 % )、东亚分布种 (7.89% )、东亚—新几内亚分布种 (5 .2 6 % )、中国—日本分布种 (5 .2 6 % )和特有成分 (2 3.6 8% ) ,表现出明显的东亚区系特征 ,而且本区及  相似文献   

20.
生物的识别与分类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步,早在公元前4世纪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经开始了;但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存在,则始于1758年林奈(Llrmaeu)的历史巨著《自然系统》(SystemaNature)第10版的问世。分类学在不足300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逐渐成为对所有生物学分支学科都具有普遍意义和用处的基础性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