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斌  杨圣敏 《人类学学报》2017,36(2):227-235
探讨维吾尔族的族源、人种构成、体质特征及演化过程可以更好地揭示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过程,有益于对该民族的保护和促进发展。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人种构成及演化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之一。考古人类学,尤其是分子考古的成果显示,新疆古代居民种族来源不是单一的,人种地理分布主要包含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两大成分,同时也有两大人种之间过渡的混血类型构成新疆地区复杂的人种类型。现代新疆维吾尔族体质特征和遗传性状的多态性,特别是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之间的差异,无疑和这种古代复杂的种族生物学背景密切相关。现代维吾尔族主要表现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表明现代维吾尔族的人种来源主要是蒙古人种。而部分蒙古人种标志性体质特征在维吾尔族的发生率介于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显示现代维吾尔族具有相当成分的欧罗巴人种血统。蒙古人种标志性体质特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中发生率不同并呈现出东西方向梯度性变化趋势,体现现代维吾尔族在形成过程中,蒙古人种成分是由东部逐渐向西部渗入和融合的。  相似文献   

2.
亚洲地区人类群体亲缘关系:活体测量数据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亚洲地区25个人群的活体测量资料以探讨亚洲地区各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这一地区的人类按活体特征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包括中国、朝鲜、日本等东北亚的人类构成一个组群;东南亚的人类形成另一个组群。南亚地区的人类在分类上与东南亚的人类接近但仍呈现一些特殊性。日本列岛的人类具有两种体质特征类型。本岛居民与东北亚人类接近;而包括阿伊努、硫球群岛岛民及台湾土著在  相似文献   

3.
从野店人骨论山东三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族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人类学家颜訚先生,在研究山东大汶口和西夏侯两组新石器时代人骨特征时,认为这两组居民的体质特征属同一类型,即蒙古大人种中的玻里尼西亚类型。为了弄清楚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居民体质的种族类型,作者研究了由山东省博物馆提供野店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人骨,并参考颜訚的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成人体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课题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地区城镇和牧区601名(男303,女298)20—60岁蒙古族成人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测量,总结了赤峰地区蒙古族的体格特征和类型,并与半个多世纪以前同一地区蒙古族的体质资料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蒙古族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城镇和牧区之间进行了对比,并与其他11个民族作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水尧乡现代水族男性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特征研究。以往的体质特征和遗传特征研究均认为水族群体在特征上的一致性和起源的单一性, 没有提出水族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性的观点。本文研究发现, 荔波水族和三都水族在许多体质特征上表现的较为相近, 但二者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是不容忽视的,这反映出水族群体内部体质的复杂性。研究还发现, 现代中国南北两大人群各自具有的部分典型特征在荔波水族群体内部同时存在。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不能用民族起源的"单一说"和"环境适应"概念来加以解释, 提出"具有不同体质特征的人群参与了现代水族的体质构成"假说对其进行解释。本文研究支持中国的现代人群当中存在南、北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的观点, 水族似可做为这种过渡类型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成人体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课题对内蒙古自满区赤峰地区城镇和牧区601名(男303,女298)20-60岁蒙古族成人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测量,总结了赤峰地区蒙古放的体格特征和类型,并与半个多世纪以前同一地区蒙古族的体质资料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蒙古族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城镇和牧区之间进行了对比,并与其他11个作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7.
距今约6000年以前, 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 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 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8.
湖北长阳青铜时代人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作者观察和测量了长阳深潭湾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人骨的各部特征,并与其他地区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人骨特征进行比较。文章认为长阳青铜时代居民的颅骨性状与长江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或近代的颅骨较相似,可以代表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时代居民的体征类型。他们的最近祖先可能是大溪文化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测量了巴尔虎人(男196例,女204例)的体质数据,与中国和国外族群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巴尔虎人的体质特征,初步探讨了巴尔虎人在人种学上的分型地位,分析了巴尔虎人体质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1)巴尔虎人多有上眼睑皱褶,有蒙古褶率为40%,鼻根高度中等、鼻翼高度中等,鼻背较低。直鼻背,颧部突出,红唇薄,发黑,肤黄,眼褐,下颏明显前凸。巴尔虎人具有蒙古人种的基本特征。2)巴尔虎人体部特征最明显的是体重大,其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值在目前已经报道的中国族群中最大,其皮下脂肪层厚,BMI远远超过中国当代汉族乡村人。3)巴尔虎人男性与女性均为短头型、高头型、阔头型、中面型、中鼻型、宽胸型、中肩型、中骨盆型、中腿型、矮胖型。男性为长躯干型,女性为中躯干型。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蒙古族族群中巴尔虎人身材中等,体重大、头较长且较宽,口裂较窄,鼻高值小,鼻较宽,唇较薄。巴尔虎人与布里亚特人、图瓦人体质特征极为接近。5)巴尔虎人人种特征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贝加尔分支类型与中亚分支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其体质特征中还包含欧罗巴人种的成分。6)巴尔虎人由突厥语族族群逐渐成为蒙古语族族群,遗传因素是其体质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生活环境、饮食成分对其体质特征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3年9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测量了402例(男为197例,女为205例)傣族人的头面部、体部体质指标,并与汉族和中国北亚类型、南亚类型体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西双版纳傣族男性、女性均为亚中等身材。西双版纳傣族与德宏州傣族体质特征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傣族男性与克木人、佤族、水族、苗族在同一组中。总的看来,西双版纳傣族具有南亚类型族群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肤纹参数在52个中国人群中的分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根据11项肤纹参数对28个民族的52个群体进行分析表明:指纹W频率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是女性不显著多于男性或少于男性,指纹L″频率都是男性不显著多于女性或少于女性;在L_2距离的系统树上可以看到南方群、北方群、混合群,混合群中又各包括了南、北方民族的小聚类群;L_2距离与地理位置有平行关系,南、北群间以长江或北纬30°—33°为界带。  相似文献   

12.
中国33个少数民族(部族)体质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相似文献   

13.
云南阿昌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朝鲜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413人朝鲜族(男236人,女177人)268人吉林省汉族(男170人,女98人)的头面部体征的分析,作者认为朝鲜族与吉林省汉族体征之差别主要表现在前者具有比后者更宽而扁平的面形。两者在头面部特征上与蒙古族、满族、以及东北三省的汉族同属一个体质类型。他们体征的形成主要受到来自古代华北居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黎族体质特征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16  
黎族的体征明显属黄种人。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在体征上与壮族、布依族、彝族和高山族较相似;与汉族相比,则与广西、广东、福建和湖南的汉族相似。因此,作者认为黎族的体征属华南类型。黎族四个组群间,在容貌上较难区分,但测量的尺寸略有不同,其中(亻考)黎与岐黎较接近,本地黎与美孚黎较接近。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国人身高的变异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1988,7(2):112-120
本文依据16个省汉族和23个少数民族身高平均值,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和讨论了当代中国人身高的地理变化,男女两性身高的群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云南拉祜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本文对232例(男127人,女105人)成年纯血统拉祜族的体质特征调查结果作了报道。分析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拉祷族属蒙古人种,具有当代古羌族后裔的体质容貌特点:即在较狭的头宽和面宽的容貌上配合较阔的口宽,体轻身矮瘦体型,其头面部10项均值聚类分析和8项主要均值比较结果表明,拉祜族与阿昌族和傈僳族最接近。与基诺族最远。  相似文献   

18.
水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4,他引:24  
对贵州三都县水族男性22岁和女性20岁至60岁且三代均为水族的407人(男203、女204)进行了活体调查。测量52项,观察17项。经计算总结出水族的体质特征。用Rm值和欧氏距离系数(d)与国内一些民族相比较,水族与贵州仡佬族、广西仡佬族、侗族、苗族、瑶族、彝族、壮族和湖南土家族等较接近,与新疆哈萨克族等较远。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istribution of immunoglobulin Gm and Km allotypes in 74 Chinese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These populations are derived from 24 nationalities comprising 96.6%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China. A total of 9,560 individuals were phenotyped for Gm(1,2,3,5,21) factors, and 9,611 were phenotyped for Km(1).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Gm haplotype frequencies and genetic distances.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onfirm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 originated from two distinct populations, one population originating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and the other originat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during early neolithic times (3,000–7,000 years ago). Frequencies of the Gm haplotype of 74 Chinese popul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33 populations from major racial group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human evolution, the Negroid group and Caucasoid-Mongoloid group diverged first, followed by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Caucasoid and Mongoloid. Interrace divergence is high in comparison with intrarace divergence. There appear to be two distinct subgroups of Mongoloid, northern and southern Mongoloi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ongoloid have Gm1;21 and Gm1,3;5 haplotypes as race-associate marker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Caucasian-associated haplotype Gm3;5 was found in several of the minor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China. The presence of the Gm3;5 haplotype is attributed to the Caucasians living in Central Asia throughout the Silk Road. The amount of Caucasian admixture has been estimated. In contrast to the Gm haplotype distribution, Km1 gene frequencies showed a random 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s studied.  相似文献   

20.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体质特征调查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35  
本文调查了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居民220人(男130人、女90人),年龄从20岁到78岁。观察22项,测量65项。调查结果表明,锡伯族居民具有典型的黄种人东亚人种的特征。如头圆宽且高,胡须少,眼裂狭窄、上眼睑褶皱多达睫毛处。耳大、鼻梁较直、鼻高中等,指距长、骨盆宽等。这些特征用等差级数法比较,与达斡尔族、华北地区汉族、蒙古族较接近,与苗族、黎族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