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以及疫苗组合的选择和免疫程序的策略,需要在合适的动物模型中进行分析。SIV/恒河猴模型曾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研究模型。但是,SIV和HIV之间基因的差异,使得这个模型存在很大局限性。研究人员还曾经致力于HIV-1/黑猩猩模型,但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该模型也不能被广泛利用[1]。嵌合猿猴/人免疫缺陷病毒(Chimeric simian/human immunodeficency virus,SHIV),是以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 ficiency virus,SIV…  相似文献   

2.
自从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后,人们对HIV-1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了HIV-1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多种机制,例如HIV-1主要侵犯人体以CD4 T细胞为主的表达其结合表位(如CCR5和CXCR4)的免疫活性细胞[1].目前研究者在正常机体内发现多种物质与HIV-1致病有关.例如APOBEC蛋白(人体内主要为APOBEC3G),当HIV-1侵入机体后,该蛋白表达减少,这一过程在HIV-1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蛋白或分子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HIV-1的致病机制,为治疗HIV感染/AIDS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不同的HIV-1感染细胞模型的构建为AIDS的研究提供了多种工具.  相似文献   

3.
HIV-1辅受体及针对辅受体的艾滋病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虽然近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明显提高了AIDS的临床疗效,但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价格昂贵等因素,多种新的抗HIV药物的开发研究仍有增无减[1].HIV-1辅受体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HIV-1感染靶细胞的发病机理,而且为抗HIV治疗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HIV-1辅受体及其抑制剂已成为目前抗HIV-1治疗研究的热点,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已知引起人类艾滋病(AIDS)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HIV-1和HIV-2两个型,其中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是HIV-1.该型已确定至少有A~J 11个亚型,而在我国则以B、C、E亚型为主[1].  相似文献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附属蛋白Nef、Vpu、Vpr和Vif 在病毒复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识别.然而,对我国HIV感染者体内附属蛋白特异性的CTL应答研究比较少.本研究应用覆盖HIV-1B、C亚型附属蛋白(Nef、Vpu、Vpr和Vif)的142个肽段作为抗原,通过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ELISPOT)检测61例中国HIV/AIDS患者和10例HIV-1血清阴性对照的HIV-1附属蛋白特异性CTL应答.无论对HIV-1B 亚型还是HIV-1C亚型附属蛋白都能产生特异性CTL 应答,特别是Nef区蛋白的反应频率和累积应答强度都较高(P<0.001),B、C亚型间的应答频率和累积应答强度都无显著差别(P>0.05),其免疫优势区也大致相同.附属蛋白特异性的累积CTL应答强度将近达到总应答的21%.这些结果表明尽管HIV-1附属蛋白的体积小,但它们在诱导特异性的CTL应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评价HIV-1免疫应答的幅度和特异性以及研发针对中国人群的HIV疫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附属蛋白Nef、Vpu、Vpr和Vif在病毒复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识别。然而,对我国HIV感染者体内附属蛋白特异性的CTL应答研究比较少。本研究应用覆盖HIV-1B、C亚型附属蛋白(Nef、Vpu、Vpr和Vif)的142个肽段作为抗原,通过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pot,ELISPOT)检测61例中国HIV/AIDS患者和10例HIV-1血清阴性对照的HIV-1附属蛋白特异性CTL应答。无论对HIV-1B亚型还是HIV-1C亚型附属蛋白都能产生特异性CTL应答,特别是Nef区蛋白的反应频率和累积应答强度都较高(P<0.001),B、C亚型间的应答频率和累积应答强度都无显著差别(P>0.05),其免疫优势区也大致相同。附属蛋白特异性的累积CTL应答强度将近达到总应答的21%。这些结果表明尽管HIV-1附属蛋白的体积小,但它们在诱导特异性的CTL应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评价HIV-1免疫应答的幅度和特异性以及研发针对中国人群的HIV疫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HIV-1致病机制研究以及抗AIDS药物和疫苗研发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缺乏HIV-1直接感染的动物,SIV/SHIV猕猴模型是目前AIDS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模型。虽然SIV/SHIV猕猴模型与人AID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SIV/SHIV与HIV-1间的遗传差异较大,致使SIV/SHIV猕猴模型存在很多局限性。创建合适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仍然是HIV/AIDS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平顶猴是目前唯一可以被HIV-1感染的旧大陆猴,在HIV-1静脉传播和性传播模型研究中具有许多优势。该文综述了SIV、HIV、SHIV和HSIV通过静脉和黏膜途径感染平顶猴的特征,并简要介绍了病毒在平顶猴细胞中复制的分子机制以及建立平顶猴AIDS模型的限制因素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CD_4糖蛋白已被识别系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细胞受体。HIV与CD_4受体的结合是通过病毒表面糖蛋白gp120所介导的,该步骤不仅引发细胞水平病毒感染,而且也能导致部分HIV的细胞病变特征。尽管HIV-1分离物间具有无数的株间差异,HIV-1和HIV-2的,基因组亦存在着差异,但在感染过程中,外膜糖蛋白与CD4受体的结合却表现出高度保守的机理,这可能是医学界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储存库的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即便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也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的潜伏病毒.本文就HIV在人体内可能存在的解剖学储存库、病毒储存库...  相似文献   

10.
microRNA(miRNA)对调控基因表达有着重要作用,病毒与宿主在miRNA水平存在着复杂的"对话"。研究显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能编码病毒miRNA(vmiRNA),通过维持病毒潜伏、保护感染细胞免于凋亡或外力刺激下的细胞死亡等方式,在HIV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宿主miRNA则参与到了抗HIV的防御性机制中,但也面临HIV调控相应宿主miRNA、编码RNA沉默抑制物等多种阻力。深入研究HIV与宿主间miRNA水平上的动态相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HIV的致病机理,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自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30年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有效的HIV-1疫苗,但至今效果不理想。由于“精英患者”的广谱中和血清能起到有效的抗病毒作用,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对体液保护免疫机制的研究,推动疫苗的设计和优化,为尽早研发成功HIV疫苗提供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撑。近几年来,由于技术的突破和改进,从HIV感染者中分离获得广谱中和抗体的概率和数量大大提高。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分离的有代表性的广谱中和抗体,根据其不同的识别位点分为四大类进行详细介绍,并总结了从研究广谱中和抗体中所获得的疫苗设计创新思路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AIDS猕猴模型在HIV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HIV疫苗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艾滋病方面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动物模型则为疫苗研究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AIDS疫苗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SIV或SHIV感染的猕猴模型为最常用的AIDS研究模型,受猕猴背景及病毒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以上两种模型在HIV疫苗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发挥猕猴模型在HIV疫苗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开发理想的AIDS猕猴模型已成为目前HIV疫苗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简要介绍了AIDS疫苗的研发策略、研发概况以及SIV/SHIV猕猴模型在HIV疫苗中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包含2个正链的RNA基因组。其复制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发生模板转换,这样极容易导致重组。重组是导致HIV多样性的重要原因,给病毒的诊断、治疗以及疫苗研发带来巨大困难。本文综述了HIV-1重组的条件、机制、特性以及重组对于HIV-1防控和疫苗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小鼠IgG2b-Fc对DNA疫苗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首先构建表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CN54Gag基因的DNA疫苗及表达Gag与小鼠IgG2b-Fc融合基因的DNA疫苗,限制性酶切和DNA测序结果表明这两个疫苗均构建成功,蛋白免疫印迹结果也显示其正确表达。然后,利用上述DNA疫苗接种C57BL/6小鼠,比较两个DNA疫苗所诱导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结果显示,融合表达小鼠IgG2b-Fc对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均有增强作用,但只有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增强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可使被感染者体内CD4细胞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艾滋病。关于HIV-1如何杀死免疫细胞的精确机制仍是1个争论的问题。现已知道,细胞凋亡为HIV-1诱导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机制。HIV可直接诱导细胞凋亡,也可以通过活化作用,同源被感染的细胞的介导,以及CD^8 T细胞诱导细胞凋亡。且细胞因子在HIV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总结HIV-1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经历第1代和第2代疫苗失败磨难后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领域,终于在漫漫征途中看到了一线曙光。第1、2代联合疫苗在泰国开展RV144Ⅲ期临床试验,首次显示预防HIV感染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更为广谱的中和抗体及其晶体结构的获得、抗体基因的直接导入产生的免疫保护、嵌合型T细胞表位疫苗和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的推进,为产生较RV144保护效果更好的疫苗提供了技术和策略支持。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中国HIV疫苗联盟在合作攻关中推进创新性HIV疫苗的研究。全球和地区层面的科技合作,为中国HIV疫苗研究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7.
疫苗一直被视为终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2,HIV-1/2)最有力的武器.位于HIV-1 gp41胞外域C末端的近膜端外部区域(membrane-proximal external region,MPER)是一个重要的抗原位点,但糖蛋白41(...  相似文献   

18.
以静息CD4~+T细胞为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潜伏库的清除已成为治愈HIV-1感染的主要障碍,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高通量、可靠的、高灵敏度的方法来定量检测病毒潜伏库的真实大小。本文就目前关于HIV潜伏库的多种定量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Scirpusin A和scirpusin B是从药用植物中发现的2种天然茋类二聚体,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本研究利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包膜和水疱性口炎病毒G蛋白(VSV-G)包膜的HIV假病毒及实验室适应株HIV-1ⅢB,在体外评价2种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scirpusin A和scirpusin B不仅能在体外有效抑制HIV假病毒感染TZM-bl细胞(一种HIV-1易感细胞),还能抑制实验室适应株HIV-1ⅢB。Scirpusin B的作用优于scirpusin A。对实验室适应株HIV-1ⅢB,scirpusin B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3μmol/L,scirpusin A的IC50为4.77μmol/L。此外,scirpusin A和scirpusin B还能抑制VSV-G包膜假病毒,提示其作用可能与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相关。Scirpusin A在病毒进入细胞后仍可发挥抑制作用,但具体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现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抑制艾滋病进程并显著延长患者寿命,但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潜伏库的存在,艾滋病迄今尚无法治愈。近年发现抗HIV广谱中和抗体能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并延缓疾病进程,为研发艾滋病疫苗和治愈策略带来了曙光,尤其是序贯免疫策略的使用极大推进了广谱中和抗体的开发和应用进程。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第1个临床应用的广谱中性单克隆和抗体,无疑为抗HIV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本文围绕近年来抗HIV广谱中和抗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未来广谱中和抗体研发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