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述了在山西省垣曲盆地发现的犀貘一新种———童氏犀貘 (Hyrachyustongisp .nov .)。它的发现揭示了在垣曲盆地有中中始新世地层存在的可能性。还对以往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犀貘化石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相似文献
3.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东亚晚中新世缺少貘科化石的材料,和政貘的发现对中国第四纪貘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中中新世起源于欧洲的真貘在晚中新世时期已扩散至东亚。貘类通常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但和政貘在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这类动物也能够生活于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采集的保存较完好的冠齿兽类化石.基于牙齿特征的比较认为:Eudinoceras kholobolchiensis Osborn & Granger,1931、E.obailiensis Gabunia,1961、Metacoryphodon luminis Chow & Qi,1982和M.?minor Qi,1987的个体大小、上前臼齿前尖V形脊角度、原尖前后棱发育程度、上下臼齿脊形化程度和尖脊形状及位置等特征与E.mongoliensis Osborn,1924一致,应视为后者的次主观异名;M.xintaiensis Chow & Qi,1982应归入Eudinoceras属,变更为E.xintaiensis;Metacoryphodon为无效命名,应予废除.厘定后的Eudinoceras属共含有6个有效种:E.zhichengensis Lei et al.,1987、E.youngi Xu,1980、E.xintaiensis Chow & Qi,1982、E.mongoliensis Osborn,1924、E.crassum Tong & Tang,1977和E.sishuiensis Wang,1994.修订了Eudinoceras属和E.mongoliensis种的齿列特征.将二连盆地冠齿兽类化石的产出层位对应至该盆地重新厘定的地层框架中,E.mongoliensis集中在阿山头组,能确定的最早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底部的AS-1层,最晚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上部的AS-5层,其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期,约为53~49 Ma.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发现于宝格达乌拉地区的少量古近纪化石材料(包括零碎的牙齿和头后骨骼)。材料产自不整合覆盖在细粒红层之上的河相沉积物,显示出再沉积特点。经鉴定,它们可归入Breviodon minutus,Rhinocerotidae gen.et sp.indet.,Brontotheriidae gen.et sp.indet.及其他未定奇蹄类。材料在时代上确属古近纪无疑,但产出层位的时代尚有疑问。宝格达乌拉地区过去只出产新近纪脊椎动物化石,古近纪的地层和化石都未曾报道。根据新化石点与附近地层的接触关系,我们怀疑这些古近纪化石是后期再沉积在新近纪的宝格达乌拉组中的。新材料的发现提示该地区可能还有更多的古近纪地层。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采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努和廷勃尔和始新世的Uintatherium sp.和Gobiatherium mirificum两件较破碎的下颌标本。Uintatherium sp.下颌粗壮,下颌突明显,下门齿双叶形,m3下后附尖很小且紧靠下三角座,下次小尖膨大,不与下跟座后脊分离,不具下次小尖脊和下内尖脊。新标本的产出层位在脑木根组的顶部,时代为早始新世早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Uin- tatherium的代表。Gobiatherium mirificum标本产自阿山头组底部,其下颌水平支长且浅,无下颌突,整个下颌显得纤细,m3下后附尖和下后尖距离较远,下后附尖有一脊延伸到下后脊。到目前为止,在内蒙古该种仅分布在阿山头组。 相似文献
7.
亚洲特有的啮齿类硅藻鼠科自渐新世以来分布于东亚和南亚。现生硅藻鼠类的分布只限于老挝的喀斯特地区。就目前所知,这些具有豪猪型头骨-松鼠型下颌的啮齿类的颊齿都是不同程度的横向双脊齿。时代最早的硅藻鼠类产于巴基斯坦渐新世地层中,其颊齿的双脊齿构造上仍保留齿尖残迹,基本符合双脊齿型牙齿结构。至渐新世末期,硅藻鼠科的牙齿出现分化。中新世及以后硅藻鼠类的化石记录相对较少。分子生物学证据将硅藻鼠类归入Ctenohystrica,这种归属也从始新世梳趾鼠类的臼齿形态上得到一定的支持。除此之外,有关硅藻鼠类的起源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亚洲中始新世的Hydentomys臼齿表现出轻微的双脊型,然而其他方面却与硅藻鼠类不同。另一个具双脊齿的啮齿类Dolosimus(新属)产于江苏中始新世,其具有更为发育的双脊齿,特别是臼齿型下牙。新属的不完整记录及其形态不能解决如下问题:它是否与后来出现的像硅藻鼠类和跃兔类这些具有明显双脊齿型颊齿的啮齿类有亲缘关系,或者只是这种形态发育中没有留下后继者的早期试验品。 相似文献
8.
脊齿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Ampholophusluensisgen.etsp.nov.)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点,但仍有许多早始新世原始类的特征。同时,本文简单地回顾了脊齿类研究历史,根据现有的材料,概述了脊齿类的特征,根据一些进步特征将已知属分别归于脊齿科和红山科。 相似文献
9.
<正>阿尔丁鼠(Ardynomys)是圆柱齿鼠科(cylindrodontids)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和北美的晚始新世,在亚洲主要发现于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虽然Dawson(1968)和王伴月、王培玉(1991)报道了在我国内蒙古也有Ardynomys化石存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剖面(相当于伊尔丁曼哈组)的中始新世早期地层中新发现的一件标本显示其属于一个与ameghinornithid相似的种,代表了Ameghinomithidae在亚洲的首个记录.新标本具有外踝半圆形,缺失骨质腱桥,伸肌沟外侧具有大而平的结节,以及其他与ameghinomithid和似ameghinomithid鸟类共有的特征.内蒙古标本与欧洲最古老的ameghinomithids记录大体属同一时代(约48 Ma).与同时期内蒙古哺乳动物群主要由亚洲类群组成兼有少量与北美有关的绝灭类群不同,这类鸟类中始新世时在北美缺失,而存在于欧洲和亚洲.加上埃及法尤姆早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似ameghinomithid鸟类,这类已经绝灭的鸟类的地理分布似乎比过去所认为的要广泛得多.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中所产的啮齿类化石:阿尔泰查干鼠(Tsaganomys altaicus)和中间圆柱鼠(Cyclomylus intermedius)。脑木根敖包顶部地层最初被归人巴润索组。研究表明该层共含5种哺乳动物化石(Tsaganomys altaicus、Cyclomylus intermedius、Paracerotherium tran-souralicum、Ardynia kaxachstanensis和Etelodn gobiensis),其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巴润索组的层型是巴润索平台顶部的砂砾岩,其时代为晚始新世。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不应归人巴润索组,而与额尔登敖包顶部的上脑岗代组在岩性上接近,时代相同,因此应归人上脑岗代组。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4属10种梳趾鼠类化石(Gobiomys neimongolensis, G. exiguus(新种), G. cf.G.exiguus,G.asiaticus(新种),Gobiomys?spp.,Advenimus cf.A.bohlini,A.cf.A.burkei, Yuomys sp.和Protataromys sp.).以Mergenomys neimongolensis作属型种建了一新属,Gobiomys。其特征是:门齿孔大;具P3;颊齿齿冠低,主尖明显,但不膨大,齿凹开阔;P4/p4非臼齿化;上臼齿宽大于长,后脊较发育;M1和M2具内脊;下外脊和下次小尖位置偏外。G.exiguus的特点是:个体较小,上颌骨颧突根在P3之前,下臼齿缺下原失后臂舌部、下内尖臂和下前齿带.G.asiaticus的上颌骨颧突后缘在P3的外方;臼齿具较发达的齿脊;上臼齿较宽短,后小尖较弱;下臼齿具较发达的内尖臂和前齿带。 Gobiomyidae新科包括Gobiomys, Mergenomys,Youngomys和哈萨克斯坦的未命名的新属等4属,组成与梳趾鼠科相对的姐妹群。其主要特征是,下颌骨缺咬肌窝上嵴。颊齿低冠,近于丘形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近年来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东部呼和勃尔和地区以及巴彦乌兰早古近纪地层中的中兽科化石材料,共计4属6种,包括一个未定种和发现于阿山头组底部的努和廷中兽新种(Mesonyx nuhetingensis sp.nov.)。新种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的特点是:p4为最长下颊齿以及p3和p4舌侧有弱的齿带。其余属种包括:Dissacus serratus,Dissacus sp.,Mesonyx uqbulakensis,Mongolonyx dolichognathus和Harpagolestes leei。总结了该地区中兽演化的总体趋势:体形逐渐大型化,取食习惯从主动捕猎逐渐转向食用腐尸及骨骸。 相似文献
14.
15.
记录了内蒙古晚始新世的3种原始灵长类化石(Eosimias sp.A,Eosimias sp.B和Pseudo- loris erenensis sp.nov.)。Eosimias sp.A系该属个体较大者,仅小于E.paukkaungensis。Eosi- mias sp.B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主尖较细小。Pseudoloris erenensis的主要特征为:个体小,m2的下次小尖较靠舌侧,无颊、舌侧齿带等。Eosimias在内蒙古上始新统的发现,表明内蒙古在晚始新世时也是高等灵长类活动的舞台。过去已知仅分布于欧洲的Pseudoloris在内蒙古上始新统的发现表明,哺乳动物在晚始新世时,在亚、欧问已有某种交流。上述发现还表明,内蒙古地区晚始新世的气候可能属亚热带型,有过树木繁茂的林地。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采自内蒙古二连浩特、额尔登敖包、扎木敖包和豪斯布尔都等地上始新统的兔形类化石:Desmatolagus vetustus、Gobiolagus tolmachovi和Leporidae indet.。对前两种以前未知的部分作了补充描述。着重讨论了额尔登敖包地点的“下白层”的归属和时代,认为它属乌兰戈楚组,时代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