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首次描述河南义马组珠蚌类化石2属7种,对中国早、中侏罗世珠蚌类的生物区系特征作了初步分析,提供了分区图及对比表。根据区系对比,认为义马组化石层属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2.
中南地区白垩纪淡水瓣鳃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初步总结了中南地区已发现的白垩纪淡水瓣鳃类化石8属28种的分布情况,并记述了6种晚白垩世瓣鳃类化石;褶珠蚌、假嬉蚌各3种,其中有3个新种。褶珠蚌的3个种是这个属目前已被发现的18种中,产出层位最高的种。  相似文献   

3.
育珠蚌的繁殖比较特别,发生中的钩介幼虫一定要寄生在鱼的鳃和鳍条上,赖以生存而变态成稚蚌。由于大部分的钩介幼虫遇不到中间宿主而夭折,所以,靠天然增殖育珠蚌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满足育珠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适应育珠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展了人工繁殖育珠蚌的技术研究。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繁殖要点介绍于下:一、育珠蚌的生物学特性育珠蚌是软体动物,体外有两片对称的蚌壳包被,蚌壳呈墨色或黄褐色,由三层组成。最外层为角质层,中间为棱柱层,内层为珍珠层。上述  相似文献   

4.
马其鸿 《古生物学报》1991,30(6):705-713
宁夏六盘山群上部和内蒙古赛汉塔拉组产出的珠蚌类化石为首次描述,其面貌与邻区相当地层产出的蚌类相似,前人将它们鉴定为Unio。现据它们的壳顶区缺双带构造、前假主齿乳头状并不呈“多”形排列和前闭壳肌痕内具树枝状构造等特征建立Ningxiaconcha gen. nov.。本文还对Pseudelliptio属及其模式种的含义作了补充修订;通过这些珠蚌类化石的对比,宁夏六盘山群和内蒙古赛汉塔拉组可与新疆吐谷鲁群中上部、辽西沙海组和阜新组、山东蒙阴群中上部、浙江寿昌组上段以及苏联、蒙古、德国韦尔登阶进行对比,其时代应归入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5.
珠蚌科六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本文观察了背角无齿蚌、沼纹冠蚌、剑状矛蚌、圆顶珠蚌、刻裂丽蚌和洞穴丽蚌等6种蚌的育儿囊类型;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研究了幼虫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前4种蚌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同生型,后2种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四生型;6种幼虫均为钩介幼虫,其中前4种为有钩型,后2种为无钩型;6种幼虫的大小、形态有别,并证明种间幼虫的壳钧和壳饰的亚显微形态显然有异。本文还就6种蚌在Simpson分类系统中的地位与按它们的育儿囊和钩介幼虫类型得到的归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impson对6种蚌中3种的分类与归类不妥。本文为研究我国淡水贝类的分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并为建立珠蚌类的自然分类系统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6.
几种化学因子对三角帆蚌心脏搏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域环境对育珠蚌的生理活动以及珍珠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中pH值和盐度变化,对贝类离体心脏搏动的影响,国外在牡蛎、合浦珍珠贝均有研究。有学者认为,心跳次数的减少与贝类生活力衰退有关,因此和珍珠形成的能力有关。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的淡水育珠蚌,水域中pH  相似文献   

7.
顾知微 《古生物学报》1989,28(2):151-161
五十余年来,在亚洲中、东部非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里,发现了颇多的有意义的类三角蚌超科(Trigonioidacea)化石群。自类三角蚌(Trigonioides Kobayashi etSuzuki,1936)、褶珠蚌(Plicatounio Kobaya-shi et suzuki,1936)和假嬉蚌(PseudohyriaMacNeil,1936)被发现以后,与它们有关的、即曾被归人类三角蚌超科的蚌类化石属和亚属,已超过40个,其中我国古生物工作者创名  相似文献   

8.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7,46(2):267-268
姚培毅、于菁珊(1986)为广西扶绥下白垩统的褶珠蚌类标本建立了一个新亚属Plicatounio(Guangxiconcha)Yao and Yu,以Plicatounio(Guangxiconcha)fortisYao and Yu,1986(230页,图版1,图4;图版2,图3,6)作为模式种。然而,早在1977年,张仁杰(张仁杰等,1977,492页)就已为广西河池下泥盆统的小月鸟蛤科(Lunulac-ardiidae)标本创建了新属名GuangxiconchaZhang,模式种是Guangxiconcha hechiensisZhang(张仁杰等,1977,492页,图版193,图1—3)。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Rideet al.,1999),本人提出一个新的亚属名广西褶珠蚌Plicatounio(Guan-gx…  相似文献   

9.
以鄱阳湖-饶河和鄱阳湖-赣江中支两个主要入湖段典型底栖动物(河蚬、圆顶珠蚌、中国圆田螺)为对象,通过组织消解、滤膜过滤分离和显微镜检筛分微塑料(粒径<5mm),分析底栖动物体内微塑料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三种底栖动物体内均有微塑料淀积且主要淀积于消化道组织中,不同物种淀积丰度表现为河蚬>中国圆田螺>圆顶珠蚌;淀积的微塑料类型包括颗粒类、碎片类、薄膜类和纤维类,其中以纤维类为主;微塑料颜色主要有透明、蓝、红、紫;粒径以<1 mm的丰度最高,且随粒径增大丰度呈递减的趋势;空间尺度上,饶河入湖段底栖动物体内微塑料丰度高于赣江中支入湖段。本研究表明,鄱阳湖微塑料污染已造成底栖动物体内微塑料的累积,湖水产品的食用需要谨慎,但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相比,本次研究区域的底栖动物处于中等微塑料污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H.E染色法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初生珍珠囊”的形成和溶解及“次生珍珠囊”的形成,并推没“次生珍珠囊”表皮细胞是由育珠蚌结缔组织转化而来的;观察了育珠手术后九种酶在珍珠囊形成的各个阶段和在珍珠囊和育珠蚌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说明了珍珠囊珙成过程是与复杂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及物质转运等有关的生理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背角无齿蚌外套膜和鳃瓣的扫描电镜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育珠蚌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了大量论著1-4,但迄今为止。对蚌外套膜等表面细微结构研究的报道还十分少见,为此,本文以背角无齿蚌为材料,对其外套膜的内、外表皮和鳃瓣的表面在扫描电镜下进行了观察,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提供一点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更深入地对淡水珠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对池蝶蚌及其3个近缘物种三角帆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它们共有单拷贝同源基因进行多序列联配后计算这4种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池蝶蚌和三角帆蚌的遗传距离只有0.00746(小于1%),而其他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几乎是它的10倍(平均大于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小方蚌亚科与无齿蚌亚科大约在5144万年前发生分歧,而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发生分化的时间大约在424万年前。进一步的遗传差异分析鉴定了池蝶蚌转录组中的特有基因,其中KEGG通路富集的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细胞膜分子和蛋白消化吸收等通路上。同时, GO注释结果表明有很多特有基因与池蝶蚌的优良性状相关,如与发育相关的生长发育、系统发育和动物器官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及与免疫相关的免疫系统过程、抗原处理和呈递等生物学过程。以上结果表明,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具有更近...  相似文献   

13.
化石(孢粉)识别专家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前言1986年夏,陈丕基等在辽宁西部进行白垩系调查时,于孙家湾组采获一批双壳类化石;同年9月和11月,常征路、蒋福兴和张平安等两次去该化石点补充采集,得到更丰富的标本。这些材料交与笔者研究,鉴定为Nippononaia yanjiensis Gu和Unio yanbianensis Gu,这两个种都曾在吉林东部延吉盆地的铜佛寺组发现过(《中国的瓣鳃类化石》,1976)。在我国的早白垩世地层中,珠蚌类与类三角蚌类(包括日本蚌类)大量共生的现象十分罕见。通常认为,  相似文献   

14.
甘肃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的双壳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颉光普 《古生物学报》1999,38(1):94-101
描述了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中首次发现的5种双壳类化石;它们均属于古异齿目珠蚌科,是现代东方区的特征属种。根据相应层位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推断,咸水河组中的生存的时代为早浙新世晚期;与欧洲的哺乳动物带MN2-3相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淡水育珠蚌褶纹冠蚌血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国外关于海产双壳贝血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对于淡水育珠蚌褶纹冠蚌的血细胞却无研究报道,国内关于软体动物血细胞的研究甚少,对于育珠蚌血细胞只笼统地称之为游走细胞,颗粒细胞等,对它们的种类和形态无详细的描述。为此作者对褶纹冠蚌的血细胞进行了形态学的初步观察,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钙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同位素活体标记、人工育珠、普通石蜡切片和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对一种淡水育珠河蚌──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的钙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植入小片带入的钙在珍珠囊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代谢途径是:(1)随小片细胞脱落而进入游走细胞;(2)从小片进入初生珍珠囊,初生珍珠囊脱落后进入游走细胞;(3)从小片进入育珠蚌结缔组织,其中一部分再进入育珠蚌表皮,随粘液和壳质分泌;另一部分则进入次生珍珠囊表皮,分泌成为珍珠质的组成部分。实验结果说明了小片中的钙要参与育珠蚌组织的钙代谢,小片的质量对珍珠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金华 《古生物学报》2019,58(1):92-113
新发现的双壳类化石命名为Baxoitrigonia baxoiensis gen. et sp. nov.,产地为藏东八宿林卡家东,化石产于景星动物群之下的拉贡塘组下段,同层位有菊石和其他海相双壳类,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化石的外部特征很接近于三角蛤类Iotrigonia属,但前闭肌痕特征又相似于类三角蚌类,被认为是三角蛤类闯入非海相领域后演变成类三角蚌类的产物。此发现提供了生物和地层两方面的直接证据,证明非海相类三角蚌类(Trigonioidoidea超科)起源于海相三角蛤类(Trigoniida目),而不是起源于珠蚌类(Unionida目)。海相三角蛤类闯入边缘隔绝的洛隆-八宿地区并演变为非海相类三角蚌类,是一次典型的边域成种事件。  相似文献   

19.
新发现的双壳类化石命名为Baxoitrigonia baxoiensis gen. et sp. nov.,产地为藏东八宿林卡家东,化石产于景星动物群之下的拉贡塘组下段,同层位有菊石和其他海相双壳类,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化石的外部特征很接近于三角蛤类Iotrigonia属,但前闭肌痕特征又相似于类三角蚌类,被认为是三角蛤类闯入非海相领域后演变成类三角蚌类的产物。此发现提供了生物和地层两方面的直接证据,证明非海相类三角蚌类(Trigonioidoidea超科)起源于海相三角蛤类(Trigoniida目),而不是起源于珠蚌类(Unionida目)。海相三角蛤类闯入边缘隔绝的洛隆-八宿地区并演变为非海相类三角蚌类,是一次典型的边域成种事件。  相似文献   

20.
蚌科钩介幼虫比较形态学研究 I.四个种幼虫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脊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