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原及其促创面修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牛胶原和猪真皮胶原制备方法、生物学特点以及动物移植的初步效果。结果表明胶原制备简便易行 ,氨基酸含量丰富 ,动物移植胶原材料效果肯定。提示胶原是创伤修复材料的理想天然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评价一种新型瓷嵌体修复用树脂粘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按照国标GBl6886.5-1997,医药行业标准YY/T0268-2001、YY/T0279—1995、以及YY/T0244—1996所规定的方法对本院材料科新研制的复合树脂粘按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短期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粘膜刺激实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此种新型瓷嵌体修复用树脂粘接材料无细胞毒性,无短期全身毒性,对口腔黏膜无刺激。结论:此种新型瓷嵌体修复用树脂粘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以进行进一步安全性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价一种新型瓷嵌体修复用树脂粘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按照国标GB16886.5-1997,医药行业标准YY/T0268-2001、YY/T0279-1995、以及YY/T 0244-1996所规定的方法对本院材料科新研制的复合树脂粘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短期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粘膜刺激实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此种新型瓷嵌体修复用树脂粘接材料无细胞毒性,无短期全身毒性,对口腔黏膜无刺激。结论:此种新型瓷嵌体修复用树脂粘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以进行进一步安全性检测。 相似文献
4.
罗瞳李利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5):986-988
脐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祖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和增殖的能力,在特定条件诱导下可以分化为不同细胞,逐渐作为临床组织工程的来源细胞。近年来随着对脐血干细胞的不断研究,发现其在创面修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创面临床治疗的一条新途径。本文从脐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采集与冻存、体外扩增等方面对创面修复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脐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祖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和增殖的能力,在特定条件诱导下可以分化为不同细胞,逐渐作为临床组织工程的来源细胞。近年来随着对脐血干细胞的不断研究,发现其在创面修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创面临床治疗的一条新途径。本文从脐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采集与冻存、体外扩增等方面对创面修复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选择14头家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2头,在每头猪的脊柱两旁制造3个4×4cm的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模型,每头猪6个创面又分成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试验后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第1、3、7、14、21、28、35天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家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在涂材料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23.19±1.27d、29.52±1.54d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上皮化程度、表皮生长、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愈合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选择14头家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2头,在每头猪的脊柱两旁制造3个4×4cm的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模型,每头猪6个创面又分成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试验后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第1、3、7、14、21、28、35天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家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在涂材料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23.19±1.27d、29.52±1.54d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上皮化程度、表皮生长、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愈合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交联对胶原降解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交联反应对胶原降解速率的影响。方法:以热交联(DHT)、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EDC)化学交联以及EDC/DHT交联三种方法对胶原海绵材料进行处理,并测定材料在处理前后的降解速率。结果:各种交联反应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胶原的生物稳定性.降低了胶原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烧伤膏对烫伤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烧伤膏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烧伤膏实验组小鼠每天外涂烧伤膏治疗,连用15天。治疗结束后,采用Masson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皮肤厚度及细胞病理形态;采用生化法检测皮肤中羟脯氨酸(Hyp)含量;采用ELISA技术检测皮肤中的TNF-α,IL-1β、Collagen I、EGF和TGF-β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肤烫伤创面可见表皮细胞脱落,结构模糊,细胞变性坏死,表皮和真皮厚度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变薄,排列紊乱无序,呈断裂状;烧伤后创面局部组织中Hyp、TNF-α、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1,P0.01),而EGF、TGF-β1和Collagen I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P0.01,P0.01),而应用烧伤膏治疗15天后,上述各项实验指标明显得到改善。结论:烧伤膏抑制创面早期感染,减少胶原蛋白的分解和促进后期创面修复的作用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增加皮肤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摘要 目的:探究湿润烧伤膏(MEBO)对肛瘘术后造模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将4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组)、MEBO组、易孚组,每组15只。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感染模型。观察肛瘘创面组织一般情况。分别在给药第3、7、14天测定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碱性磷酸酶(SAP)免疫组化法对创面肉芽组织进行染色,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基因(Bcl-xl)、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拮抗剂(Bak)蛋白表达水平,计算Bcl-xl/Bak比值。结果:与Model组相比,MEBO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干预7、14 d后)、创面肉芽组织中EGF、MMP-2水平、Bcl-xl、Ba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创面分泌物和水肿评分、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创面肉芽组织中TNF-α、IL-6水平、Bcl-xl/Bak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大鼠创面组织出血减少、细胞间渗出液减少,血管扩张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可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结论:MEBO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创面微循环和促进组织再生对肛瘘术后大鼠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13.
14.
胶原基质对蛋白质药物的控制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细胞生长因子在内的蛋白质药物的控制释放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保证蛋白质药物的生物活性以及稳定的释放速率必须依赖于适当的药物裁体材料。胶原是最合适的缓释基质,它本身是人体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已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修复方式对儿童乳牙牙体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因牙体缺损严重无法填充修复的乳牙牙体缺损患儿6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记为A组(22例)、B组(22例)和C组(23例)。A组患儿进行金属预成冠修复,B组患儿进行铸瓷嵌体修复,C组患儿进行银汞合金充填修复。随访18个月,比较3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儿随访期间发生牙痛6例,食物嵌塞、修复体和牙体之间出现裂缝的患儿各5例,牙龈充血3例,继发龋2例;B组患儿发生牙痛3例,食物嵌塞、牙龈充血、修复体和牙体之间出现裂缝以及继发龋等各1例;A组患儿发生疼痛和食物嵌塞各2例,牙龈充血1例。A组和B组患儿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金属预成冠修复和铸瓷嵌体修复儿童乳牙牙体缺损较银汞合金充填修复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蛆虫治疗感染创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始载于《本草纲目》,具有良好的疗效。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蛆虫治疗感染创面的方法逐渐被遗弃。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滥用,以及细菌严重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方法。在难愈性感染创面的治疗过程中,蛆虫通过多种作用机制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清除大量的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并有显著的抑菌作用。蛆虫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协同作用能够促进难愈性感染伤口的愈合,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推广。本文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综合分析。对蛆虫清创疗法在难愈性感染创面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复合移植术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方法之一,而与之褶适应的术后护理也很重要。我科自2006年3月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烧伤创面和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35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在手部小创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90例手部小创面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行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观察组行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血清白介素(IL)-6、IL-8、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感染发生率。结果: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白介素(IL)-6、IL-8、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积率(ES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39/45)vs64.44%%(29/45)](P0.05),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2%(1/45)vs17.78%(8/45)](P0.05)。结论: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小创面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炎症反应轻,感染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20.
配制PLGA/HA复合生物材料,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可移植入体内的骨支架,通过体外物理和生物学方法检测其性能,最后通过动物体内实验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PLGA/HA复合物立体支架生物材料,参照GB/T 1040和GB/T 9341检测支架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验证其支持h MSC的增殖及分化能力,并按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GB/T16886)对支架材料进行体外和体内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评估。结果:成功制作了PLGA/HA复合材质的多孔3D支架材料;复合材料的机械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38MPa和42MPa,是正常人软骨的5.35倍和5.25倍;体外细胞试验证明3D支架可支持h MSC增殖和分化为软骨细胞,生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支架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