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1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NIHSS评分≤10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局为死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实验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1-D)的含量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有效率(91.11%)与对照组(82.22%)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FIB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浆D-D含量明显降低,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使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D-二聚体水平下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乳胶比浊法及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其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0例,慢性肝炎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异常率分别为62.5%(25/40)、92.5%(37/40),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0%(0/28)、28.6%(8/28).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分别为3.45± 1.90 μg/mL、1.36± 0.49 g/L,慢性肝炎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分别0.91± 0.47 μg/mL、2.53± 1.02 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27例死亡,13例好转出院,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异常率74.1% (20/27),检测水平为3.92± 1.76μg/mL,纤维蛋白原异常率100%(27/27),检测水平为1.17± 0.4 g/L;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异常率38.5%(5/13),检测水平为2.48± 1.88 μg/mL,纤维蛋白原异常率为76.9%(10/13),检测水平为1.74± 0.44 g/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并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作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小儿脓毒症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IL-6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小儿脓毒症患儿48例,根据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试验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床旁血滤机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凝四项、T细胞亚群、抗凝血酶Ⅲ、白介素-6、D-二聚体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血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血清白介素6及D-二聚体水平下降(P0.05),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血清白介素6及D-二聚体水平较低(P0.05),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较高(P0.05);两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小儿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能与上调抗凝血酶Ⅲ,下调血清IL-6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乳酸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86例,根据患者的最终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在病情平稳后转出重症监护室的作为存活组(106例),死亡的患者作为死亡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12h、入院后24h的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乳酸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二聚体、CRP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血乳酸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D-二聚体、CRP、血乳酸水平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564、0.676、0.506,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可对其进行检测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及D-二聚体水平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过敏性紫癜患儿137例为研究对象,儿童保健科健康查体儿童50例为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采用XE-2100全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采用胶乳比浊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PLT、PCT显著升高(P<0.05),而MPV显著降低(P<0.05),PDW无显著差异(P>0.05);有无胃肠道出血HSP组间和有无肾脏受损HSP组间血小板参数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84例(61.3%)HSP患儿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其绝对浓度(中位数)为435 ng/ml,显著高于正常水平(0-300 ng/ml);不同HSP临床表型组间血D-二聚体异常率和绝对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X2=2.75,P>0.05;H=3.37,P>0.05);合并胃肠道出血组与无消化道出血组比较HSP病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Z=-2.691,P<0.05);合并肾损害与无肾损害组比较HSP病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Z=-4.063,P<0.05).结论:HSP患儿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及继发的纤溶状态,早期检测血小板参数及D-二聚体变化水平,指导临床诊断及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骨创伤患者与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分析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住院骨创伤患者但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126例(骨创伤组)、DVT患者30例(DVT组)以及进行体检无创伤、心血管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健康者6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D-二聚体(D-D)含量检测采用散射比浊法,纤维蛋白原(FIB)测定采用PT导出法,抗心磷脂抗体(ACA,IgA,IgM,Ig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C反应蛋白(CRP)含量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骨创伤组和DVT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与骨创伤组相比,此三者平均含量均升高,其中C反应蛋白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创伤组ACA阳性率与对照组ACA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VT组ACA阳性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DVT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骨创伤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多部位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骨创伤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升高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是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以及骨折情况越严重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越大,溶栓治疗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步长脑心通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对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4例,在出院时按治疗方式分为2组:步长脑心通组(A组)、阿司匹林组(B组),比较分析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表达.结果:治疗后,A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副反应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在脑梗死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优势,可能与抑制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8,(4)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治疗先兆流产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64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阴道出血、下腹疼痛、腰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兆流产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同时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能保证良好妊娠结局,提高胎儿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脑钠肽(BNP)、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和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pH、PaO2和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PaO2/FiO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两组PaCO2、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并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浆BNP、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果分为总有效组(n=40)和无效组(n=10),随访1年,根据预后的复发情况分为预后好组(n=38)和预后差组(n=12),分别比较总有效组和无效组、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手术后总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总有效组高于无效组(P0.05)。手术后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预后好组高于预后差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和0.806。结论: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疗效及预后比较好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高,并且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法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收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120例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深静脉造影进行确诊。采用随机对照表分为实验1组与实验2组与实验3组,每组40例患者。另选取门诊健康体检患者41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空腹状态下于入院第一天清晨抽取静脉血5 m L,对实验1组进行CRP检测,对实验2组行D-二聚体检测检测,实验3组行CRP检测联合D-二聚体检测。比较4组患者的血超敏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水平,以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1实验组患者CRP水平以及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与实验3组CRP水平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2组与实验3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实验3组比较,实验1组、实验2组阳性检出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对深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联合检测能够对本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预后意义。方法:测定97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FIB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肺癌组血浆FIB、D-dime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FIB与TNM分期有关,D-dimer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单因素分析提示FIB、D-dimer、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FIB是老年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检测老年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可以指导预后,为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剖宫产围术期患者围术期皮质醇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采用的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皮质醇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纤维蛋白原、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皮质醇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麻醉前,但CSEA组低于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D水平在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SEA组D-D水平在术后24 h及、术后72 h,CSEA组D-D水平均低于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更好的抑制剖宫产患者术中血清皮质醇及术后血浆D-D水平的升高,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高凝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和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68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浆D-二聚体、CRP和尿酸水平,同时选择55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和尿酸与健康孕妇相应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随着疾病严重程度而增加。结论:D-二聚体、CRP和尿酸测定在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创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创伤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动态监测两组受检者入院后第1、3、6、10 d的血浆D-二聚(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分析DD和FIB水平与骨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入院后第1、3、6、10 d,观察组的FIB和DD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创伤组和中度创伤组患者的FIB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创伤组,且重度创伤组FIB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创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入院第1 d至10 d,3组患者的FIB水平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轻度创伤组患者的DD水平最低,其次是中度创伤组,重度创伤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入院第1 d至10 d,3组患者的DD水平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此骨创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与FIB和DD的水平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0.64,P=0.003;r=0.71,P=0.002)。结论:骨创伤患者的血浆FIB和DD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与创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能作为骨创伤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疗价值。方法:用SYS MEX CA2 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85例可疑为DVT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比较其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体检组的差别。结果:60例健康体检者及185例疑似DVT患者中18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无一例患有DVT;167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DVT患者150例,D-二聚体检测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100%、51.43%、89.82%、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具有快速、经济、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点,可以作为DVT诊断的排除试验,值得在临床检验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VEGF、组织因子及D-二聚体水平与并发静脉血栓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初诊肺癌患者83例为肺癌组,肺癌并静脉栓塞组11例,健康体检组8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VEGF、TF、D-二聚体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肺癌组和肺癌并静脉栓塞组血浆VEGF、TF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肺癌并静脉栓塞组血浆VEGF、TF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肺癌组,VEGF与TF及D-二聚体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VEGF、TF及D-二聚体是肺癌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重要标志物,可通过测定其在肺癌患者血浆中的水平来推测并发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以针对性应用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以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研究组给予降纤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C-反应蛋白及FDP比值在急性脑梗死中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编为实验组。30名陈旧性脑梗死患者编为对照组。检测血浆中的D-二聚体、C-反应蛋白、FDP及其相互之间比值。结果:两组相比,实验组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FDP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实验组D-二聚体/FDP,C-反应蛋白/FD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和陈旧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单独比较D-二聚体、C-反应蛋白、FDP差异均不明显,但D-二聚体/FDP,C-反应蛋白/FDP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