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Kromasil C18(250×4.6 mm,5μm),乙腈-0.2%磷酸溶液(83:17)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DAD检测器,检测波长203 nm,对葫芦巴中葫芦巴皂苷B含量进行测定,能将葫芦巴皂苷B与杂质分开,葫芦巴皂苷B在1.60~11.20μg范围内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96),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3%,RSD为1.47%(n=6)。该法测定样品快速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
以薯蓣皂素合成植物葫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为材料,从中分离了环阿屯醇合酶基因Tf CAS,并对其序列特征、基因的表达及其对葫芦巴薯蓣皂素生物合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2271 bp,共编码756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豌豆(Pisum sativum L.)及百脉根(Lotus japonicus L.)环阿屯醇合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4%、91%和89%。利用酵母表达系统对Tf CAS蛋白的生物化学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蛋白能够催化环阿屯醇的合成。进一步利用葫芦巴发根遗传转化体系在葫芦巴中过量表达Tf CAS基因,发现该基因的过量表达大幅提高了Tf CAS的表达,且促进了葫芦巴中β-谷甾醇和薯蓣皂素的生物合成,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Tf CAS基因参与了葫芦巴薯蓣皂素的生物合成,但其并非为该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  相似文献   

3.
葫芦巴籽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采用物理方法将胚乳层中的多糖剥离纯化,残渣分别用溶剂提取葫芦巴油、用含有活性物水溶液提取薯芋皂甙,最后得到蛋白粉。同时对提取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我们提出的深加工工艺具有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4.
研究响应面法优化阶梯生物催化协同超声提取葫芦巴中薯蓣皂苷的工艺。以葫芦巴中薯蓣皂苷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设计,探讨依次加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复合酶制剂、糖化酶的使用量、酶解温度、pH值、酶解时间对薯蓣皂苷提取量的影响,优化阶梯生物催化协同超声提取葫芦巴中薯蓣皂苷的工艺条件。结果显示,薯蓣皂苷在最佳提取条件下的提取量为23.04 mg/g,比直接超声提取增加了33.88%,表明阶梯生物催化协同超声法是一种高效、简便的从葫芦巴中提取薯蓣皂苷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葫芦巴种子中药用活性成分薯蓣皂甙元提取的最佳方法,设置了不同的酸解液浓度及酸解时间以了解葫芦巴粉酸解的适宜条件;并在酸化工艺前将脱脂的葫芦巴粉进行自然发酵或接种曲霉发酵以提高薯蓣皂甙元的提取率。结果表明葫芦巴粉酸解液最佳浓度为15%的硫酸溶液,最适宜的酸解时间为6 h。在酸化工艺前增加发酵工艺,可以显著提高有效成份薯蓣皂甙元的提取率,接霉菌发酵比直接酸化提高62%,自然发酵比直接酸化提高48%。  相似文献   

6.
葫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是薯蓣皂素源植物之一,本文以来源于中国山西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芦巴为实验材料,研究发根农杆菌菌液浓度与超声波辅助处理两个因素对葫芦巴发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菌液浓度升高,发根数和发根转化率均逐渐升高,中浓度与低浓度菌液相比,发根数量和转化率分别升高了2.58和3.90倍;利用高浓度菌液侵染获得的发根数量和发根转化率最高,分别是低浓度菌液的7.33和4.32倍。在超声波处理实验中,超声(工作频率40 KHz,超声功率180 W)处理30 s与经未超声处理的对照组相比,发根数量及转化率略有下降;当超声处理60 s时,发根转化率明显上升,为对照组的2.48倍。葫芦巴发根体系的建立可为生产薯蓣皂素以及解析薯蓣皂素合成路径提供一个关键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一、葫芦巴香料国内外利用概况葫芦巴又名香豆子、香草,为豆科一年生草本。原产地中海沿岸,并早已栽培。在西欧、非洲及西南亚洲,它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调味品作物;种子含有香豆素,习惯用于汤菜和咖哩食品中。在北非及回民地区,它被混合于作面包的原料中或花卷等食品中作调香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药膜选择法,分别研究了20种药用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ab.)成虫的触杀和驱避活性。结果表明:触杀效果以葫芦巴Trigonelia foenum-graecum提取物的活性最强,蛇床子Cnidium monnieri和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提取物次之。葫芦巴提取物0.39 mg/cm2 浓度处理48 h后对谷蠹的触杀死亡率为100%,处理72 h后对谷蠹的LD50为19.94 μg/cm2。蛇床子和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提取物对谷蠹成虫具有显著的驱避活性。蛇床子提取物同时具有较好的触杀和驱避活性。  相似文献   

9.
香豆胶副产品—香豆粉的饲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豆胶副产品-香豆粉的饲用价值徐嘉生,徐又新,吴素玲(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210042)香豆子原产西非,学名葫芦巴(Trigonellafoenum-graecum),相传早在汉代已传入我国。香豆子适应性较广,在我国北至黑龙江地区,南至江苏、湖...  相似文献   

10.
大豆和苜蓿种子中葫芦巴碱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和苜蓿种子内葫芦巴碱的含量的结果表明:以氨基键合柱为固定相,乙腈和水为流动相,可快速而比较准确的测定种子中葫芦巴碱含量。大豆和苜蓿种子中葫芦巴碱的含量高于葫芦巴植物的,可作为提取葫芦巴碱的原料。  相似文献   

11.
根瘤菌的nodABC和nodD在结构和功能上保守,在不同的菌种之间能够互换〔1〕,是目前所有供试的豆科植物结瘤所必不可少的,称为共同结瘤基因。另一类是寄生专一性结瘤基因,如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的nodPQ等〔2〕,这些基因决定根瘤菌能与哪些种属豆科植物结瘤〔3〕。根瘤菌的结瘤呈寄主专一性,例如苜蓿中华根瘤菌的寄主范围很窄,仅能在苜蓿、草木樨和葫芦巴3个属的豆科植物结瘤〔4〕。但在1995年。本实验室从新疆苜蓿分离到一株菌株042B,既能在大豆又能在苜蓿上结瘤.而且在大豆上具有较高的共生效率〔5〕。本文拟克隆其nodABC,并与其他菌株nodABC序列进行比较,以阐明042B能在大豆和苜蓿结瘤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研究葫芦巴(Trigonella foenum graecumL.)种子提取物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成虫酯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象成虫被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触杀处理后,8h之内,虫体内酯酶比活力呈下降趋势,8h后开始上升,24h达到最大值,48h又有所下降。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显示,处理后的玉米象的酯酶同工酶中,增加了1条迁移率较慢的条带和1条迁移率较快的条带。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偶联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燕山山脉一种香料型乳菇——香亚环乳菇Lactarius subzonarius的挥发性成分。共检出2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氧杂环化合物3种、醛类1种、酯类13种、烯烃类3种、芳香族化合物2种和烷烃类3种。具有葫芦巴感官气味的挥发性组分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的相对含量35.76%,该成分是其近缘种Lactarius helvus的主要香味化合物,故推测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是其关键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细胞色素b的鸫亚科部分鸟类的系统进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鸫亚科(Turdinae)16属35种鸟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所测序列经对位排列后共983bp,包含变异位点399个,简约信息位点349个。以太平鸟(Bombycillagarrulus)和雪松太平鸟(Bombycillacedrorum)为外群,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别构建鸫亚科的系统发生树。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树将所研究鸫亚科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个支系包括鸫属(Turdus)、地鸫属(Zoothera)和宽嘴鸫属(Cochoa);第2个支系包括歌鸲属(Luscinia)、鸲属(Tarsiger)、鹊鸲属(Copsychus)、薮鸲属(Cercotrichas)、红尾鸲属(Phoenicurus)、水鸲属(Rhyacornis)、燕尾属(Enivurus)、啸鸫属(Myiophoneus)、石属(Saxicola)、属(Oenanthe)、溪鸲属(Chaimarrornis)、矶鸫属(Monticola)和欧亚鸲属(Erithacus)。其中地鸫属并非单系类群;红尾鸲属为并系发生,水鸲属和溪鸲属归并到这一支系;石属与矶鸫属互为姐妹群,再与属聚合构成另一支系;然后上述两个支系构成姐妹群;歌鸲属和鸲属聚成姐妹群。对于鹊鸲属、薮鸲属、啸鸫属、欧亚鸲属、宽嘴鸫属和燕尾属,本研究结果并没有完全解决它们在大分支内与其它属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拟南芥属(Arabidopsis (L.) Heynhold)拥有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拟南芥(A. thaliana (L.) Heynhold), 但其属的系统位置及与近缘属关系争议较大。根据对拟南芥属及其相关属种的种皮微形态观察, 结合测定分析各属种叶绿体DNA的trnL内含子和trnL-F基因间隔区序列, 结果表明, 拟南芥属的近缘属种包括荠属(Capsella Medic.)、亚麻荠属(Camelina (L.)Crantz)、须弥芥属(Crucihimalaya Al-Shehbaz et al.)、无苞芥属(Olimarabidopsis Al-Shehbaz et al.)、旗杆芥属(Turritis L.)、南芥属(Arabis L.)和糖芥属(Erysimum Kitagawa)。  相似文献   

16.
菊科植物的杀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对菊科16个属———刺苞果属(Acanthospermum)、蓍属(Achillea)、胜红蓟属(Ageratum)、蒿属(Arte-misia)、紫苑属(Aster)、Balsamorhiza、雏菊属(Bellis)、鬼针草属(Bidens)、艾纳香属(Blumea)、天明精属(Carpe-sium)、红花属(Carthamus)、矢车菊属(Centaurea)、茼蒿属(Chrysanthemum)、菊苣属(Cichorium)、秋英属(Cos-mos)、大丽花属(Dahlia)中具有杀菌活性的植物按属的顺序进行了综述.表明在16个属中主要杀菌植物集中在蓍属(Achillea)、胜红蓟属(Ageratum)、蒿属(Artemisia)、天明精属(Carpesium)和矢车菊属(Centaurea)等5个属中,为进一步开展菊科植物资源的植物性杀菌剂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除虫菊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v.)根、茎、叶、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计128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出12个属:镰孢霉属(Fusarium),毛壳菌属(Chaetomium),茎点霉属(Phoma),链格孢属(Alternaria),内多隔孢属(Endophragmiell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腐殖霉属(Humicola),黑孢霉属(Nigrospora),韦氏孢属(Wiesneriomyces),色串孢属(Torula),阜孢霉属(Papularia),丝核菌属(Rhizoctonia),其中镰孢菌属、链格孢属、腐殖霉属为优势种群。除虫菊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最新资料统计,中国有野生高等植物454科3,818属35,112种。其中,苔藓植物151科602属3,045种;蕨类植物38科176属2,124种;裸子植物8科37属227种;被子植物257科3,003属29,716种。根据世界高等植物多样性相关研究数据,中国的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别占世界的18.8%、17.7%、22.2%和11.1%。中国高等植物特有属共212属,其中苔藓7属、蕨类2属、裸子植物7属、被子植物196属;特有种共17,439种,其中苔藓524种、蕨类840种、裸子植物115种、被子植物15,960种;特有种比例分别为17.2%、39.6%、50.7%和53.7%。因此,中国高等植物中国特有种的比例为49.7%,维管植物为52.8%,种子植物为53.7%。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前10个科依次为:菊科(227属/2,315种)、禾本科(215/1,787)、豆科(141/1,631)、兰科(205/1,556)、唇形科(103/975)、毛茛科(38/957)、蔷薇科(53/954)、莎草科(32/871)、杜鹃花科(22/841)和茜草科(94/696)。特有属最多的前12个科依次为:苦苣苔科(26属)、菊科(18)、兰科(14)、唇形科(11)、伞形科(9)、十字花科(9)、夹竹桃科(6)、禾本科(6)、野牡丹科(5)、紫草科(4)、茜草科(4)和毛茛科(4)。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前10个属依次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588种)、薹草属(Carex)(537)、黄芪属(Astragalus)(420)、马先蒿属(Pedicularis)(363)、紫堇属(Corydalis)(357)、报春花属(Primula)(310)、风毛菊属(Saussurea)(293)、柳属(Salix)(279)、凤仙花属(Impatiens)(274)和龙胆属(Gentiana)(255)。特有种最多的前10个属依次为:杜鹃花属(433种)、马先蒿属(283)、薹草属(273)、紫堇属(258)、黄芪属(237)、凤仙花属(234)、报春花属(222)、小檗属(Berberis)(209)、楼梯草属(Elatostema)(207)和风毛菊属(196)。物种数目超过5,000种的省区依次为:云南(15,900种)、四川(10,374)、西藏(7,629)、广西(7,399)、贵州(6,405)、广东(5,498)和台湾(5,290)。在17个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中,按物种多样性排序,中国略低于巴西,位列第四;按照物种特有比例排序,中国略高于菲律宾,位列第七。  相似文献   

19.
杉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杉科的核型资料,本文(1)提出“1B”可能是一个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2)讨论了各属的有关分类学问题及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进化顺序可能是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与之近缘)、台湾杉属;(3)支持金松属分立成金松科,它可能比杉科各属原始; (4)红杉(AAAABB)的亲本可能是二个古代种“水杉”和“巨杉”,它们的直接后裔或留下的近缘是水杉和巨杉;(5)杉科存在A和L两条进化路线,前者包括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台湾杉属;后者包括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6)提出一个杉科新系统(包括一个新亚科):Ⅰ.柳杉亚科(柳杉属),Ⅱ.落羽杉亚科(水松属、落羽杉属),Ⅲ.红杉亚科(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Ⅳ.杉木亚科(杉木属、密叶杉属),Ⅴ.台湾杉亚科,新亚科(台湾杉属)。本文还对前人的杉科系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中国木兰科10属的次生木质部解剖学特征,包括导管分子,纤维管胞和木射线。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其系统演化。这10属分为两亚科,即:木兰亚科(Magnoliodeae),包括木兰族(Magnolieae)和含笑族(Michelieae Law),木兰族有木莲属(Maglietia Bl.)、华盖木属(Manglietiastrum Law)、木兰属(Magnolia L.)、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 Hu et Cheng)、单性木兰属[Kmeria(Pierre) Dandy]、长蕊木兰属(Alcimandra Dandy)共六属;含笑族有含笑属(Michelia L.)、合果木属(Paramichelia Hu)、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 Chun)共三属。鹅掌楸亚科[Liriodendroideae(Bark) Law],仅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L.)一属。大量的木材解剖学研究表明,木兰科的原始性很明显,但也有一些进化特征。可以通过属间的差别来分析本科的系统演化。木兰科的系统演化可简单总结为:木兰亚科[木兰族(木莲属,华盖木属,拟单性木兰属,单性木兰属→木兰属,长蕊木兰属)→含笑族]→鹅掌楸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