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中国软骨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软骨鱼类,就现时所知,共有127种、60属、28科,可归纳为如下14大类:(1)六鳃鲨类,有六鳃鲨1科3属3种;(2)虎鲨类,有虎鲨1科1属2种;(3)鼠鲨类,有锥齿鲨、鼠鲨、姥鲨、长尾鲨、须鲨和鲸鲨6科11属18种;(4)猫鲨类,有猫鲨、皱唇鲨、真鲨和双髻鲨4科19属43种;(5)角鲨类,只有角鲨1科2属4种;(6)锯鲨类,有锯鲨1科1属1种;(7)扁鲨类,有扁鲨1科1属2种;(8)锯鳐类,有锯鳐1科1属2种;(9)犁头鳐类,有犁头鳐和团扇鳐2科4属9种;(10)电鳐类,有电鳐和单鳍电鳐2科3属5种;(11)真鳐类,只真鳐1科1属7种;(12)魟类,有魟和燕魟2科5属17种;(13)鲼类,有鲼、鹞鲼、牛鼻鲼和蝠鲼4科6属12种;(14)银鲛类,只有银鲛1科2属2种。中国软骨鱼类的区系组成的特点以真鲨科、魟科和鲼科最为繁盛,其次是须鲨、猫鲨、长尾鲨和双髻鲨等科,但角鲨科、真鳐科和银鲛科的代表性则均较弱。中国软骨鱼类可分为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三种类型。暖水性种有74种,占中国软骨鱼类总数的59%;暖温性种有39种,占30%;冷温性种有14种,占11%。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研究了我国珍稀特有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的自然环境、地理分布、群落学特点、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特征、生长发育及其开花结实特性,为其种质保存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中国珍稀特有植物永瓣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我国珍稀特有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chinense)的自然环境、地理分布、群落学特点、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特征、生长发育及其开花结实特性,为其种质保存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稀危植物永瓣藤生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永瓣藤(MonimopetalumchinenseRehd.)是卫矛科(Celastraceae)的一个中国特有单型属植物,被列为国家二级稀有濒危保护树种[3,4]。对其生态学基本特征和致濒生态因素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 相似文献
6.
齿瓣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反复柱层析、纯化,从齿瓣石斛的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新甘草苷(1)、3,5-二羟基黄酮-7-O-葡萄糖醛酸苷(2)、芦丁(3)、芹菜素-7-O-芸香糖苷(4)、芹菜素-7-O-葡萄糖苷(5)、β-胡萝卜苷(6)和β-谷甾醇(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齿瓣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喀喇昆仑山地区离瓣花类植物有24科114属310种及11变种。分布种数大于60种的科有十字花科(66种)和豆科(63种),20~39种的有3科,10~19种的有4科,这9个科占该地区离瓣花类植物总属数的78.95%和总种数的88.39%,在本植物区系中占较大优势。单种属与寡种属有103属,在属级水平占绝对优势,但多种属与寡种属共含245种,在种级水平优势明显。对其地理成分分析包括8个分布区类型和14个变型,其中,温带或含温带分布的有67属194种,占该区总属数、种数的66.34%和79.18%,区系温带性质明显,且与地中海、西亚、中亚交流相对较多,而与东亚交流很少,缺乏热带分布型及中国特有分布型。与邻近区域相比,本区系与中国帕米尔高原的关系最为密切,相似系数最高,科级、属级与种级水平上,分别达82.14%、63.69%及33.86%;其次,在属级水平与阿富汗、东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相似性也分别达到17.92%、15.36%、16.26%,但种级相似性系数较低,仅为1.76%~5.69%,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新疆巴楚早志留世软骨鱼类微体化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依木于他马组获得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新材料,建立1新属2新种.根据软骨鱼类的对比,确定依木干他乌组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依木干地乌组是我国正式报道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的最低层位。软骨鱼类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志留系富含无颌类和鱼类的“上红层”和“下红层”为滨海或浅海沉积。 相似文献
10.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4)
从楝科崖摩属植物四瓣崖摩的树枝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2ξ-hydroxytirucalla-7,24-dien-3,23-dione(1)、dymacrin D(2)、泽屋萜(3)、α-菠菜甾醇(4)、8-hydroxy-6-methoxy-3-pentylisocoumarin(5)、ichenxanthone(6)、10-oxo-isodauc-3-en-15-al(7)、(+)-ent-ficusol(8)、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9)、香草醛(10)、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11)、2-羟基-4-甲氧基-6-丙基苯甲酸甲酯(12)、2,4-二羟基-6-甲基苯甲酸甲酯(13)和琥珀酸甲酯(14),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崖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Elman比色法对全部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1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鲀形目鱼类嗅觉器官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嗅觉器官是鱼类的一种重要感觉器官,它感受由化学而引起的刺激。各种鱼类的感觉器官是十分不同的,不少学者研究了它的构造及其生理机能。以往对鲀形目鱼的嗅觉器官构造的研究报道甚少,大多注意了它的外鼻孔的形态变化,仅在少数文章(Hora,1975)提到鲀形目鱼的嗅觉器官极不发达。为了弄清它的构造特点,解剖观察了中国鲀形目代表性种类的嗅觉器官,对它们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各不同分类阶元有独特的构造。 相似文献
12.
13.
东亚似鮈类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分支扩散法和分支离散法两种生物地理学方法分析了似 类的起源和演化。结果说明似类于第三纪末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原始类,逐步向南扩散。在其物种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南北两个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4.
M. J. Penrith 《African Journal of Aquatic Science》2013,38(2):71-75
SUMMARY An additional 13 species of freshwater fishes recorded from south-western Angola, mainly from the Cunene Basin, are added to the checklist of southern African freshwater fishes, including five species of marine origin permanently resident in the fresh water of the Cunene River mouth. In addition, attention is drawn to a number of doubtful records from the region. A gazetteer of collecting localities in the region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三叠纪鱼类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三叠纪鱼类在中国分布广泛。与当时“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一致,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北方大陆的河湖相盆地,但也见于扬子板块与北方大陆碰撞后的四川盆地;海生鱼类则主要分布于华南和喜马拉雅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鄂尔多斯盆地已知的三叠纪鱼类中,多数为海生类型或与海生鱼类密切相关。中国的淡水三叠纪鱼群主要由原始辐鳍鱼类组成,它们与西伯利亚和中亚的鱼群最为相近,但也有与劳业大陆其他地区及冈瓦纳大陆的鱼类相似的属种。海生鱼群则以“亚全骨鱼类”为主,并包含鲱亚部的进步类群和真骨鱼类的基干类型。华南扬子区拉丁至卡尼早期的鱼群远较早三叠世的鱼群丰富,且这一时期的鱼群与西特提斯同期的鱼群关系已极为密切,约有1/3的种类可归入相同的属。华南中下扬子区很可能是部分后来繁盛于特提斯区的三叠纪鱼类的发源地,如龙鱼类。中国的三叠纪鱼类虽然十分丰富,但大多已知鱼类仅限于零星发现和初步报道,因而仍有待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Alterations and additions to the checklist of southern African freshwater fishes are given based on recent findings and the latest literature. Name changes are given for 13 taxa, and 25 species and subspecies are added to the list. Several species of marine origin (peripheral species) which form an integral part of continental fish communities in coastal lakes and low salinity lagoons are included in the checklist. 相似文献
17.
利用DNA测序技术对台湾海峡部分鱼类绦虫的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分析。使用PAUP4·0b10软件构建的进化树显示,目前关于绦虫二叶目、锥吻目、假叶目、盘头目和四叶目的划分是比较合理的,绦虫进化基本遵循了头节形态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报道了国内首次发现的双叶目绦虫,进化树结果初步支持了巨槽属和棘头属的划分。此外,结果也支持了前孔属绦虫的分类地位。但是,对耳槽属绦虫与阶室属绦虫的形态学划分与分子系统学相矛盾,利用16S rRNA基因对盘头目各种的进化树分析与形态学差异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研究来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经过3年10次调查,剖检湖北省宜都、黄冈两处江段所产72种鱼类,共计766尾。收集棘头虫10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组合,即蛇鮈新棘吻虫(新种)Neoechinorhynchus saurogobi sp.nov.,长江丽棘虫(新种)Brentisentis yangtzensis sp.nov.(Illiosontidae),鲤丽棘虫(新组合)B.cyprini comb.nov.。对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1988年4—5月参加了武陵山区鱼类寄生虫的调查工作,收集到一些寄生桡足类标本,经整理,发现了一种以往文献未记载过的狭腹鳋新种,现报道如下: 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研究室,文中量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瓦氏雅罗鱼(Leucisous waleckii)和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在常、低温驯养时,肝细胞线粒体ATP酶活性;并采用吐温80处理线粒体,观察其对线粒体ATP酶活化能Arrhenius图折点温度的影响,讨论了线粒体ATP酶活性与鱼类低温适应能力的相关性。认为鱼类线粒体ATP酶活化能折点温度在常、低温驯养时的差异程度和鱼的抗寒性能有关;低温驯养时,线粒体ATP酶活化能折点温度的高低和鱼的低温耐受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