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癌症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提出的近红外光介导的光热治疗,能够对肿瘤组织进行定点清除并且对正常组织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开发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效光热偶联剂是发展光热治疗的首要条件。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金属纳米结构由于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作为光热偶联剂被广泛应用到肿瘤的光热治疗中。然而,成本高昂、制备过程繁琐以及光热稳定性较差等不足,限制了这些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最新报道的新型光热偶联剂半导体硫化铜纳米粒子(copper sulfide nanoparticles,CuS NPs),由于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突出的光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成为了当今纳米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CuS纳米粒子在肿瘤光热治疗和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CuS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摘要:成像技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声成像作为一种非电离和非侵入性的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结合了微波成像高对比度和超声成像高分辨率的优点。因其具有利用内源性对比剂(如水和离子)或多种外源性对比剂(或两者兼有)提供结构、功能、和分子信息的能力,在预临床和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近几十年来,由于微波辐射源和超声硬件的不断发展,热声成像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成像领域。本文阐述了热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成像特点,介绍了近年来热声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当前在解决相应临床问题应用中的优势及研究现状,最后针对热声成像技术在现有生物医学中面临的挑战对该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DNA损伤反应在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和机体存活发挥重要作用。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是DNA损伤最严重的形式。同源重组修复是体内参与DSBs损伤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Rad51是体内参与同源重组性DNA修复的关键因子。Rad51在人类的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如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等,与肿瘤的转移和恶化相关。如何有效下调肿瘤组织中的Rad51的水平,降低肿瘤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靶向Rad51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eal-time ultrasound elastography,RTE)在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行RFA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共38个病灶)于术前、术后1小时、术后3个月进行阴式超声、RTE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在2D、RTE、CEUS三种条件下分别测量病灶的直径。分析术前弹性图特征并分组,测量病灶弹性应变比率(E/E_0),对比分析组间、组内的E/E_0。比较2D、RTE、CEUS条件下病灶直径之间的差异。术后以弹性图像上病灶显示蓝绿相间为判定消融不全的标准,与CEUS对比,分析RTE与CEUS对消融程度评估的一致性。结果:根据术前肌瘤弹性图像将病灶分为蓝色组8个(21.1%),蓝色为主组20个(52.6%),绿色为主组10个(26.3%),术前3组病灶之间E/E_0差异明显,术后1小时、术后3个月E/E_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RFA术后1小时、3个月病灶E/E_0较术前明显增大,术后3个月E/E_0大于术后1小时(P0.05);术前RTE检测病灶直径大于2D及CEUS(P0.05),术后1小时2D测量直径大于RTE及CEUS(P0.05),三种成像技术在术后3个月测量病灶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术后1小时及术后3个月RTE对病灶消融程度评估结果与CEUS基本一致,Kappa值分别为0.46、0.54。结论:RFA术后肌瘤逐步变硬,RTE检查能够反映这种硬度变化,并且能够评估消融病灶的范围并预估消融程度,因此RTE在子宫肌瘤RFA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糖蛋白,可以调节不同的下游信号如ERK/AKT、NF-κB等通路参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血管形成和自噬等生物学过程。临床相关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且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因此以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为靶点的相关肿瘤治疗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拓扑异构酶活性抑制剂及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中和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针对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进行的肿瘤治疗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硫酸软骨素是一种硫酸化的糖胺聚糖,其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含量、结构、硫酸化位点等与正常组织存在显著差异,在癌症的迁移,侵袭,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在癌症的临床研究中具有很大潜力。该文对硫酸软骨素的生物合成进行归类分析,对近几年硫酸软骨素与肿瘤入侵和转移的相关临床研究以及分子机制研究做出综述,以期为开发硫酸软骨素潜在的临床价值和肿瘤治疗靶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SLN活检肿瘤阳性的患者需要做系统性淋巴结清扫;SLN活检阴性的患者,不需要做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减少手术并发症;目前识别SLN的方法包括生物活性染料示踪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联合示踪法,纳米炭(carbon nanoparticles,CNP)标记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以及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标记法。SLN活检技术在乳腺癌、甲状腺癌、胃癌、恶性黑色素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中皆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对前哨淋巴结检测方法予以归纳及其在常见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与免疫系统的相互抗衡,直接决定了这场健康保卫战的成败.由“种子与土壤”学说展开的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为解开肿瘤形成与侵袭转移之谜提供了新视角,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及其介导的免疫耐受,及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消化系统肿瘤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部肿瘤的50%左右,研发高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是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植物提取物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紫草素(Shikonin)是一种存在于紫草科植物根茎中的药物成分,它对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效果。本文通过检索最近10年紫草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发挥抗癌作用的相关文献,对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分析了今后紫草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索紫草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纳米酶是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类自身蕴含酶学特性的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人工模拟酶,纳米酶具有经济、稳定、易于大批量生产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纳米酶是一个双功能或者多功能的分子,它不仅具有催化活性,还兼有纳米材料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磁性、荧光、光热特性等. 纳米酶的出现为酶催化反应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具.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几年纳米酶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涵盖了癌症、代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不同疾病类型,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微小RNA(MicroRNAs,mi RNAs)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为21到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mi RNA通过与靶m RNA 3′UTR(3′-untranslated region,3′非编码区)完全或不完全结合,抑制翻译或直接诱导其降解,发挥转录后负调控作用。mi RNA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且可通过调控其靶标基因参与各种信号通路,影响血管生成。mi R-378属于诸多mi RNAs中的一种。目前已知mi R-378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发生及血管生成、心血管疾病和脑缺血等病理过程,其中与肿瘤发生及血管生成相关研究居多。mi R-378在不同肿瘤中的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在脑胶质瘤,肺癌,横纹肌肉瘤等肿瘤中发挥促癌基因的作用,在卵巢癌,胃癌,大肠癌等肿瘤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但是,mi R-378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对mi R-378在四种肿瘤(脑胶质瘤、肺腺癌、卵巢癌和横纹肌肉瘤)中调控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期因子(Midkine,MK),是一种分泌型肝素结合性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诱导细胞恶化、促进微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炎症介质趋化、促纤溶等功能特点;经研究发现,当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中期因子除了肾脏及小肠上皮少量表达,其他部位极少表达,但机体出现疾病时,中期因子在体内的表达明显增多,如在多种恶性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各类炎症、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及COPD等疾病中均监测到中期因子的高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中期因子的功能特点密切相关;近年有学者利用MK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特点对疾病进行治疗,特别是MK在肿瘤领域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现状就MK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作一简要概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ASPH是哺乳动物胚胎期即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种高度保守的脱氧酶。近些年被发现在大多数正常组织中相对低表达或不表达,而在胎盘滋养层细胞和肾上腺细胞中高表达。并且ASPH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过表达,其催化结构域可羟化某些蛋白质EGF-样结构域中天冬氨酸或天冬酰胺残基,从而介导细胞运动和分化,参与并调节了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并在免疫调节中可介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本文简要综述了近些年在肿瘤及其他领域中对ASPH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自我更新和跨胚层多向分化的潜能,存在于许多组织中并活跃地向组织损伤部位迁移,参与伤口修复。在对肿瘤的信号发生反应后,MSCs不断被招募并成为肿瘤微环境的成分。肿瘤相关MSCs(Tumor-associated MSCs, TA-MSCs)在肿瘤发生、促进、进展和转移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MSCs在调节肿瘤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药物抵抗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MSCs对肿瘤微环境免疫状态的影响作一综述。我们强调了MSCs和其他肿瘤基质细胞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炎症细胞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状态,以期通过对TA-MSCs进一步的研究来取得对不同肿瘤类型和肿瘤进展不同阶段中肿瘤相关MSCs功能的更好的理解,并优化MSCs来得到更有效和安全的MSCs为基础的肿瘤治疗。MSCs已被有效用于治疗慢性炎性疾病和慢性损伤,因此,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利于在其他疾病中合理利用MSCs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比较同源肿瘤细胞来源的不同单克隆表型差异。方法:采用极限稀释法,在悬浮培养条件下获取HCT116结肠癌细胞系的单个细胞,对每孔含单个的细胞进行扩增培养,获得子代单克隆,并以同样方法继续挑取单克隆,连续获得子三代克隆。根据单克隆形态特点,选取第三代的三株代表性的单克隆,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比较其SOX2、EpCAM和Vimentin蛋白表达差异。采用放疗观察三株单克隆的Vimentin蛋白的动态变化,研究其放疗干预的时间异质性,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比较克隆侵袭力的差异。结果:三株由单细胞扩增培养的同源第三代子克隆依然存在明显生物学差异。形态有明显区别的球形与不规则的克隆形态。不规则形态克隆更表现为SOX2低表达及Vimentin的高表达。并且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同个单克隆群体内也存在个体细胞间蛋白的表达差异(Vimentin; EpCAM)。通过观察放疗前后Vimentin蛋白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荧光强度,发现肿瘤单克隆细胞存在时间异质性。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也显示三个同源克隆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同源的、连续单细胞扩增获得的第三代单克隆依然存在明显生物学差异,提示肿瘤内部异质性是其固有特征,并且在治疗干预下,也会引起肿瘤时间异质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摘要:荧光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利用荧光物质标记识别分子,基于待测物与识别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成本低、稳定性好等优点。随着纳米材料的飞速发展及其在荧光免疫吸附检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该技术在生物检测的领域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量子点、碳点、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等新型发光材料的光学性能特点以及将其构建新型荧光免疫吸附检测平台,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这些新型发光材料构建荧光免疫吸附检测平台对蛋白、核酸、病毒、细菌和小分子霉菌毒素等物质检测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争取实现实时检测,以及加快检测技术在诊断领域的临床转化等,希望本文的系统介绍可以助力高性能荧光免疫吸附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埃巴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一种在人群中感染率高达90%的γ-疱疹病毒,其感染宿主细胞后常以潜伏形式存在并伴随终生,在一定条件诱导下,由潜伏感染转化为裂解感染,导致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LMP1和LMP2是EBV编码的重要潜伏膜蛋白,它们锚定于细胞膜脂筏区,通过与宿主细胞内多种信号传递分子如TRAF家族蛋白、Caspase家族蛋白和STAT家族等相互作用,参与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影响细胞迁移与凋亡,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阐述了LMP1和LMP2的结构特征,在宿主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参与信号转导途径的机制等,旨在推进EBV发病机理研究及疫苗的研发等科研进展。  相似文献   

18.
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是由多种临床表现组成的一组疾病谱,其特征表现以肥大细胞在一个或多个器官异常浸润和积聚为主,常累及皮肤、消化道、骨髓、肝脾以及淋巴结,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潮红、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改变。针对存在以下情况需考虑本病:不明原因的溃疡或吸收不良;影像学检查发现骨骼扫描异常、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常;速发型过敏反应;或原因不明的低血压;一旦确定为肥大细胞增生症引起,应对疾病活动性、亚型和预后进行评估,并进行适当治疗;肥大细胞增多症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预后分为7种不同类型,皮肤性及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预后较好,肥大细胞肉瘤预后最差。本文对肥大细胞增生症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