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神经及脑损伤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48例。观察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照组应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ys-C、Caspase3、IL-6、ET-1、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间及组内前后血清NSE及S100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降低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可能性,降低脑损伤程度,且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的手术时机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均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分成早期组(n=78)、延期组(n=52)。早期组在发病芨3 d行手术,延期组在发病3 d行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动脉栓塞程度、并发症与2年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分成良好组和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率为88.46%,高于延期组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出血、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穿刺处感染、脑积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组预后良好率为79.49%,显著高于延期组的63.46%(P0.05)。不良组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延迟期手术、瘤体位于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 3~5级、FisherⅢ~Ⅳ级占比显著高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前GOS评分≤3分、延迟期手术、瘤位置在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3~5级、FisherⅢ~Ⅳ级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行介入栓塞术,能提高完全栓塞率,改善预后,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与术前GOS评分、手术时机、瘤位置、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重庆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实验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后认知功能,并对比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MMSE总分为(26.78±0.85)分,高于对照组的(22.25±0.63)分(P0.05);实验组认知功能障碍率为37.50%,低于对照组的55.00%(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6.7±3.9)天,低于对照组的(9.6±4.5)天(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A组40例和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B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住院费用及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氧饱和度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值,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15,P=0.473)。A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低于B组患者(t=17.732,P=0.000);A组患者术后血清中CRP、IL-1β、IL-6、TNF-α的水平高于B组(t=10.580、12.904、9.355、19.176,P均=0.000);A组患者术后脑氧饱和度水平低于B组(t=2.113,P=0.019),两组ADL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1,P=0.115);A组术中再破裂、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x~2=4.817、5.383,P=0.028、0.020)。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合率与血管内栓塞术无明显差异,住院费用更低,但对目标血管的刺激较大,可能存在术中再破裂、脑血管痉挛等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与颅内动脉瘤(IAs)患者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185例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发生CVS情况分为非CVS组和CVS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Hcy和sFlt-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As夹闭术后发生CVS的危险因素,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IL-6、Hcy和sFlt-1对IAs夹闭术后发生CVS的预测价值。结果:IAs夹闭术后共有43例患者发生CVS,CVS发生率为23.24%。CVS组血清IL-6、Hcy和sFlt-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CVS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6、Hcy和sFlt-1升高,Hunt-Hess分级为II~III级、动脉瘤直径大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2是IAs夹闭术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IL-6、Hcy和sFlt-1联合预测IAs夹闭术后发生CVS的曲线下面积(AUC)0.939,高于血清IL-6、Hcy和sFlt-1单独预测的0.768、0.825、0.826。结论:IAs夹闭术后发生CVS患者血清IL-6、Hcy、sFlt-1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为术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IL-6、Hcy、sFlt-1联合检测对IAs夹闭术后发生CVS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采取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59例(A组)及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78例(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Raymond分级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及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积水、肺炎发生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后P=1)。术后1月内及术后12个月随访GOS评分,A组评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内及术后12个月随访Raymond分级,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明显且术后并发症少,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弹簧圈栓塞基础上应用自膨式支架辅助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32例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共发现了35枚IA,37处狭窄。IA平均大小为(5.17±3.12)mm,其中位于颈内动脉有26枚(74%),位于椎基底动脉有9枚(26%),7例(22%)患者术前检查发现存在两枚IA。37处狭窄中,位于椎基底动脉有9处(24%),位于颅外段有8处(22%),其余20处狭窄(54%)均位于颈内动脉,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7%。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IA中达到完全栓塞有31枚(89%),4枚残留颈部(11%)。37处狭窄中,术后平均狭窄率为8.8%,所有患者术后造影脑血管远端均通畅。治疗期间1例支架内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出院时所有病例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均小于2分。32位患者均得到术后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到18个月(平均为8.8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比显微外科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索静脉曲张(V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的75例VC患者,其中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4例纳为A组,接受显微外科手术的41例纳为B组。观察两组手术及住院指标情况,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精液质量变化,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排气时间短于A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精液量均增加,精子密度均增大,精子活率、活动精子总数均升高,精液液化时间均下降,且B组的变化程度大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P<0.05)。A组有2例患者随访期间复发,B组未见有患者复发,两组复发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VC相比,显微外科手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精液质量、缩短排气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虽然手术时间稍长,仍属于较为可靠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AVM)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因颅内动脉瘤和AVM入院接受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VM和动静脉畸形患者各32例。将样本切片进行VEGF免疫组化染色,记录染色位置、染色强度,计算阳性指数。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不同年龄段和HuntHess分级中VEGF表达水平差异,分析AVM患者在不同直径、年龄段、Spetzler分级中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不同年龄段颅内动脉瘤患者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患者VEGF表达差异显著(P0.05)。AVM中动脉VEGF的阳性率显著低于静脉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M患者在不同Spetzler分级、不同直径及不同年龄段中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表达在AVM患者的静脉和动脉中存在差异,与颅内动脉瘤年龄及AVM大小、年龄无相关性,VEGF不能作为颅内动脉瘤和AVM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神经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组、延期组,其中早期组36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2 h;延期组4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2 h,对比两组疗效、预后、神经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组的完全栓塞率高于延期组,基本栓塞率低于延期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早期组低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延期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降,且早期组低于延期组(P<0.05),白介素-10(IL-10)水平升高,且早期组高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延期组(P<0.05)。结论:早期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可提高完全栓塞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及炎性应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预后和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通过调节Hippo途径抑制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的机制。方法:选择40只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暴露双侧肾动脉后支和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动脉瘤组(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和左颈总动脉后生理盐水灌胃)和阿司匹林组(动脉结扎后阿司匹林灌胃),各10只。灌胃12周后检测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IL-10]、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处死大鼠后,检测动脉瘤大小、壁厚比、内腔面积和中膜变薄长度,检测动脉瘤血管组织中Yes相关蛋白(YAP)表达情况。结果:(1)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Willis环上有明显凸起,且阿司匹林组大鼠凸起明显小于动脉瘤组。阿司匹林组大鼠动脉瘤大小、内腔面积和中膜变薄长度均显著小于动脉瘤组,壁厚比显著大于动脉瘤组(P<0.05)。(2)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TNF-α、MCP-1、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TNF-α、MCP-1、IL-6水平显著低于动脉瘤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动脉瘤组(P<0.05)。(3)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ET-1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动脉瘤组,ET-1和VEGF水平显著低于动脉瘤组(P<0.05)。(4)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YAP蛋白表达相对吸光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阿司匹林组大鼠YAP蛋白表达相对吸光值显著低于动脉瘤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显著减轻颅内动脉瘤大鼠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颅内动脉瘤形成,这可能与阿司匹林调控Hippo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按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24 h,n=43)、早期组(24-72 h,n=36)、延期组(≥10 d,n=41),比较各组术后颅内动脉栓塞改善程度,统计各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量表(GOC)评定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m RS)表评定患者远期预后。结果:超早期组完全栓塞率略高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术中、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超早期组、延期组GOS评分高于早期组、m RS评分低于早期组,超早期组GOS评分高于延期组,m RS评分低于延期组(P0.05)。结论: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超早期、延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评分稍优于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颅内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夹闭术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神经功能、免疫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高分级aSAH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38,颅内夹闭术)和B组(n=42,颅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免疫状态、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3.81%(31/42),高于A组的60.53%(23/3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术后5d免疫球蛋白(Ig)G、Ig A及Ig M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B组术后1d、术后5d Ig G、Ig A及Ig M均高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5/42),低于A组的31.58%(12/38)(P0.05)。结论:颅内介入栓塞术应用于高分级aSAH患者的疗效优于颅内夹闭术,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房水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诊的9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均择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在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对照组注射复方平衡盐液,术后24 h,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连续用药1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手术后7d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部体征积分、炎症因子的变化,手术后1d、手术后7d时前房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术后,两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部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部体征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房水中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房水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手术后1d、7d时前房反应1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前房反应3级、4级比例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安奈德用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患者的效果显著,其可有效缓解术后前葡萄膜炎,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视力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房水中TNF-α、IL-1β、IL-6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A)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入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IA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A组(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和B组(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每组40例。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等指标,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A组T1~T3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和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术后3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发生率较B组低(P<0.05);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将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应用于介入治疗IA患者,可平稳血流动力学,改善术后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提高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辅助血液灌流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近3年收治的7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39),对照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辅助血液灌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CRP、IL-6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转铁蛋白水平(transferring,TRF)、白蛋白(albumin,Alb)及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score,MI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辅助血液灌流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营养状态,降低TNF-α、CRP、IL-6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对宫颈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RP)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行放疗的宫颈癌ARP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常规治疗,n=90)和B组(A组的基础上接受中药灌肠,n=90)。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放射损伤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IL-1β、IL-8、TNF-α水平变化情况,并对比不同放射性直肠炎分级患者的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结果:B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黏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稀便或便秘、肛门灼痛坠痛、口干口苦、尿赤等证候积分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的放射损伤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放射性直肠炎分级III级、Ⅱ级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高于I级,且III级高于Ⅱ级(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宫颈癌ARP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可能与改善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及不同Child-Pugh分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肝功能指标血浆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和血浆ALT水平分别为(820.78±85.73)ng/mL、(41.71±13.24)ng/mL、(119.85±45.56)pg/mL、(52.23±22.24)ng/L、(155.20±56.27)U/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5.51±41.82)ng/mL、(6.67±2.23)ng/mL、(68.71±23.24)pg/mL、(5.65±1.28)ng/L、(15.65±5.23)U/L(P0.05),血浆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7.69±4.32)g/L vs(45.16±5.65)g/L](P0.05)。随Child-Pugh分级的升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和血浆ALT水平逐渐升高,血浆ALB水平逐渐降低(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IL-6、IL-18及TNF-α水平与血浆ALT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与血浆ALB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与IL-6、IL-18及TNF-α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水平异常升高,与Child-Pugh分级和肝功能有关,检测血清s ICAM-1、IL-6、IL-18、TNF-α可能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在显示颅内动脉瘤栓塞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1月~2015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栓塞术,在传统三维重建的基础上,进行双容积重建技术处理,并将他们的影像及病例资料加以整理,综合评定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共发现56枚动脉瘤,动脉瘤在颅内分布以后交通支及大脑中动脉最多,分别占30.36%和21.43%;通过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以完全栓塞所占的比例最大,占71.43%,其次为几乎完全栓塞,占21.43%,以基本栓塞所占比例最小,占7.14%;经图像及数据分析发现,动脉瘤最大径在6~10 mm范围所占比例最大,为55.36%,■5 mm次之,占30.36%。■22 mm所占比例最小,为5.35%。结论:双容积重建技术在血管内栓塞术中及术后复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准确地显示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栓塞的程度,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全麻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全麻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异氟醚联合异丙酚麻醉,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再出血率及血清S100β、NSE水平。结果:研究组硬脑膜切开前(T2)~动脉瘤夹闭即刻(T4)时间点心率(HR)、中心静脉压(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呼吸后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2~手术结束时(T5)时间点血清S100β、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可改善全麻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指标,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轻脑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