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寄生白蜡虫雌虫的蚜小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是我国养殖白蜡虫最多的地区。寄生白蜡虫雌虫的蚜小蜂,尚未见有报道。本文报道的二种蚜小蜂是寄生在白蜡虫雌虫二龄幼虫和成虫体内,在四川白蜡虫养殖区较为常见的种类,即日本软蚧蚜小蜂及环刺花翅蚜小蜂。白蜡虫雌虫是它们的新宿主。1.日本软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在园林害虫天敌普查中从蚧虫内饲养出的我国黄蚜小蜂属Aphytis Howard两新种。模式标本存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1、樟雪蚧黄蚜小蜂Aphytis chionaspis Ren,新种(图1—8) 雌:长0.75—1.05毫米。体黄色。头部复眼紫红色。触角柄节淡黄色,鞭节微暗色。头、胸、腹部刚毛淡褐色。小盾片后端缘中部黑褐色。胸部腹板暗色、叉状纵干黑褐色。翅透明,前翅翅基片下方一短的横条骨片褐色。缘脉与亚缘脉连接处之下方暗色,后缘褶淡褐色。前足跗节暗色;中、后足胫节、跗节暗色;后足腿节腹缘淡色。产卵管淡褐色。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寄主龄期对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的产卵选择及后代发育的影响,本文在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 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初期成虫、褐色期成虫、初产卵期1-2 d成虫等6个发育阶段条件下观察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产卵选择系数、发育历期、寄生率、羽化率及性比。结果表明:选择性产卵条件下,日本食蚧蚜小蜂对褐色期成虫的产卵量、寄生率、选择系数最高,其次为初期成虫,1龄若虫最低均为0;日本食蚧蚜小蜂在橡副珠蜡蚧2龄若虫-褐色期成虫体内能完成世代发育,发育历期以褐色期寄主最长(24. 0 d),2龄若虫最短(22. 1 d);羽化率以3龄若虫最高(99. 12%),雌性比均为1。综合考虑,可选用橡副珠蜡蚧初期成虫及褐色期成虫作为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室内扩繁寄主。  相似文献   

4.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及其稳定作用的评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谢国林  潘务耀 《昆虫学报》1997,40(2):135-144
从日本冲绳引入的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ti Tachikawa是1989年在惠东 县首批释放定居成功的。经五年系统研究表明,花角蚜小蜂释放一年后,在中心区50m以内最高寄生率达55.8%~64.2%,雌蚧密度由每针束3.14头下降为0.64头;二年后控制松突圆蚧的有效半径增至300m左右,寄生率稳定在20.8%~32.9%,每针束雌蚧密度保持在0.6头左右,二者处于低密度的平衡状态。未放蜂对照区的雌蚧密度则由每针束3.40头上升到4.22头,高出放蜂区5~10倍。此外本报告还对花角蚜小蜂的扩散速度、种间竞争能力和数量稳定水平作了探讨和分析,得出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 cdrnesi(Howard)在花角蚜小蜂释放区内的重寄生率仅为3.1%~5.3%,对花角蚜小蜂的控制效能没有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广东省试验林区内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及其本地种寄生蜂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 Viggiani et Ren林间空间分布型和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研究发现:两者空间分布型相吻合,都为均匀分布;两者在林间全年种群消长曲线均呈"S"型变化。松突圆蚧种群密度高峰期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友恩蚜小蜂种群密度高峰期则分别出现在2月下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另外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率全年共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是2月下旬和4月下旬至6月上旬。结果表明,友恩蚜小蜂和寄主松突圆蚧在林间时空发生规律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翅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ceroplasta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的重要内寄生蜂。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斑翅食蚧蚜小蜂的行为、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斑翅食蚧蚜小蜂幼虫分3龄,完成一个世代需21-26d。卵巢左右成对,各由3条卵巢管组成,为发育成熟型,成虫期补充营养和发育时间对抱卵量的影响不明显。羽化后即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3s,雄蜂有竞争交配行为,交配对雌蜂产卵有显著刺激作用。产卵行为有寻找、寄主检查、产卵器刺探、产卵、产卵针拔出等步骤,存在过寄生现象。羽化主要是在08:00-10:00,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对其羽化节律均有影响,温度升高羽化提前,且相对集中;相对湿度在20%-90%范围内,随湿度的升高成虫羽化高蜂延后;而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均可使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羽化相对分散。随着温度的升高,雌成蜂的寿命逐渐缩短;补充营养能延长成虫寿命,取食10%蔗糖的寿命最长,清水和无补充营养寿命短。  相似文献   

7.
司宇  黄建  王竹红 《环境昆虫学报》2020,42(5):1216-1222
记述了中国黄蚜小蜂属一新记录种—桑氏黄蚜小蜂 Aphytis sankarani Rosen et DeBach,描述了桑氏黄蚜小蜂的形态特征,观察了蛹的个体发育,并提供了重要鉴别特征的照片。  相似文献   

8.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探明影响该蜂交配的因子,本试验在不同温度、光周期、雄蜂日龄及雌、雄蜂比例等条件下研究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结果表明:温度为24℃时的交配率最高为93.25%,18℃、15℃的交配率分别为71.5%、43.25%;24℃-30℃范围内,该蜂的交配率无显著差异。光周期为12 L∶12 D时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最大,为91.75%;0 L∶24 D时交配率最低,仅为13.5%。随着雄蜂日龄增加,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呈下降趋势,羽化当天的雄蜂交配率最高,为91.75%,羽化12 d后的交配率最低,仅为48.5%。雌、雄比例为1∶3时,交配率最高,为73.25%,雌、雄比例为1∶5时,交配率最低,为65%。综上所述,温度、光周期、雄蜂日龄等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影响明显,扩繁时在温度24℃-27℃、光周期12 L∶12 D条件下选用日龄为0-8 d的雄蜂可以显著提高小蜂交配率,提升扩繁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埃及,黄盾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suteelaris(Dalman)是一种有效防治蚧壳虫的寄生蜂,研究中分别用6种蚧壳虫Ceroplastes floridensis Comstock,Coccus hesperidumL.,Pulvinaria floccifera (Westwood),P.psidii Maskell,Saissetia coffeae(Walker)以及S.oleae(Oliver)来饲养黄盾食蚧蚜小蜂,1999-2000年间,在埃及的Beni-Suef,Cairo,Giza,Gharbiya和北海岸等5个地方,C.scutellaris大规模的发生在7-11月间,C.scuteelaris对S.coffeae和S.oleae的最高寄生率分别是发生在1999年11月和8月的26%和22%,因此可以认为,黄盾食蚧蚜小蜂是对两种蚧壳虫有效的寄生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明确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对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控害潜能。【方法】在18、21、24、27、30、33℃条件下研究了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3龄若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及27℃条件下该蜂自身的干扰效应。【结果】该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但各温度间功能反应的参数存在差异,其中以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a'/T_h)为评价指标,在18-33℃范围内,在24℃时寄生效能最大,为53.86;日本食蚧蚜小蜂个体间存在干扰效应,随着自身密度增大,相互干扰作用增强,在27℃时,Hassell模型E=QP~(-m)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不同寄生蜂密度对橡副珠蜡蚧的寄生情况。【结论】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3龄若虫有较好的控害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v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松突圆蚧Hemiberlesl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蜂,1987-1989年从日本引入我国广东省。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形态、发育、繁殖、成虫寿命和取食寄主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该蜂的雌性幼虫是松突圆蚧雌蚧的初级内寄生蜂,而雄性幼虫则是次级寄生蜂,重寄生在同种或它种膜翅目的老熟幼虫、预蛹和蛹上。雌雄两性的形态在所有发育阶段均不相同。交配过的雄蜂喜欢寄生产卵初期和盛期的雌成蚧,对巳寄生的寄主具有识别能力。在19.7℃一30.9℃变温条件下每头雌蜂平均产卵14.95粒,约60%的卵是在最初3天内产出。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雌性蜂在21℃,24℃,27℃和30℃时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41.24,32.60,25.60和23.00天,发育起点温度10.1℃,有效积温448.3日度。该蜂在广东省一年发生。9-10代。  相似文献   

12.
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翅食蚧蚜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寄生及繁殖等方面的生态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影响明显。在32℃下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温度为18-27℃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18℃发育历期最长(54.0d),27℃最短(22.8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76℃和307.62日度。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斑翅食蚧蚜小蜂寄生,21℃时寄生率最高为(36.0%),30℃时寄生率最低(4.5%)。结合发育历期、体长、产卵、抱卵、寄生率等参数,该蜂发育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1-27℃度范围内,30℃以上不利于小蜂的发育及存活。斑翅食蚧蚜小蜂对长光的刺激比较敏感,随光照时间增长,发育加快、产卵量明显增加,长日照条件(LD16∶8h)的发育历期最短(24.8d),短日照条件(LD10∶14h)的最长(27.8d),产卵量在长日照条件(LD16∶8h)时最多(119.6粒),短日照条件(LD10∶14h)时最少(86.2粒)。结合发育、产卵、寄生等参数,长日照条件(LD14∶10-LD16∶8h)有利于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3.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为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优势天敌之一。为了探明该蜂的贮藏条件,本研究将1日龄、3日龄的日本食蚧蚜小蜂蛹在10℃、12℃、14℃条件下分别贮藏7、9、11、13、15、17、19、21、23、25、27 d,观察其羽化率及羽化后的成蜂寿命、产卵量、寄生率等。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羽化率随贮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同一温度贮藏相同时间后3日龄蛹羽化率均高于1日龄蛹。贮藏时间是日本食蚧蚜小蜂蛹存活的重要影响因子,3日龄蛹10℃贮藏7 d,羽化率为96.00%,贮藏27 d,羽化率仅为44.67%;12℃贮藏7 d,羽化率为96.67%,27 d蛹羽化率达88.00%;在14℃贮藏25 d后在人工气候箱内有小蜂羽化。低温贮藏蛹羽化后的成虫寿命随贮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14℃贮藏后,羽化成蜂寿命随贮藏时间增加而显著缩短,10℃、12℃降低不明显;10℃贮藏23 d后寿命仅为10.11 d。3日龄蛹12℃贮藏19、21、23、25、27 d后羽化成蜂产卵量及寄生率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贮藏27 d时最低,分别为34.33%、51.67%。综上所述,在12℃条件下短期贮藏日本食蚧蚜小蜂3日龄蛹27 d以内对其存活影响不大,12℃、3日龄蛹可作为该蜂的贮藏条件。  相似文献   

14.
张学武  古德祥 《昆虫知识》1995,32(3):156-159
采用m*-m方法分析了黑蚜小蜂的产卵频数分布,在25种密度组合下,产卵平均拥挤度m*的值从0.09(1:80)增加到2.96(9:5),并建立了m*与蜂蚧比、m*与平均密度m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松突圆蚧黑蚜小蜂产复寄生卵的程度与寄生蜂密度呈正相关,与寄主密度呈负相关,产卵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红圆蚧(Aonidiellaaurantii)3种寄生蜂(盾蚧长缨蚜小蜂Encarsiacitri-na,岭南黄蚜小蜂Aphytislingnanesis,印巴黄蚜小峰Aphytismelinus)在不同温度、不同寄生物密度、不同寄主密度组合下的功能反应.攻击率印巴蜂最大,岭南蜂次之,长缨蚜小蜂蜂最小.3种寄生蜂在不同温度下的攻击率都近于正态分布.建立了含干扰效应、温度效应的功能反应模型,两个模型的各参数均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模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红腹缢管蚜为陆稻的重要根部害虫,云南文山州发现其有效寄生天敌,经研究为蚜小蜂属2新种:文山蚜小蜂Aphelinus wensanus sp.nov.及缢管蚜小蜂Aphelimus rhopadosiphiphagus sp.nov.,本文详加描述、比较、并略论及中国蚜小蜂科概况,新种模式标本存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昆明地区糠片盾蚧的天敌昆虫种类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玫  陈国华  杨本立 《昆虫知识》2004,41(2):161-163
于 2 0 0 1~ 2 0 0 2年在昆明和曲靖对危害桃、苹果和梨树上糠片盾蚧的天敌昆虫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糠片盾蚧寄生性天敌昆虫有 7种 ,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的跳小蜂科和蚜小蜂科 ,其中 ,桑盾蚧黄蚜小蜂Aphytisproclia (Walker)是糠片盾蚧的主要寄生蜂 ,其数量占寄生蜂总数的 79 7%;捕食性天敌昆虫有 3种 ,隶属于鞘翅目、瓢虫科 ,其中 ,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bijugusMulsant为糠片盾蚧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8.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竹红  黄建  陈倩倩  郭祥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326-2330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雌成蚧为寄主,研究了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Tachikawa)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且功能反应受到温度、寄主密度和寄生物密度的影响.在同一温度下,寄生数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被寄生的松突圆蚧雌成蚧数量增加,而在25℃~35℃之间呈相反趋势.花角蚜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寄生数量逐渐减少.Hassell(1969)模型E=QP-m和Bedding-ton(1975)模型E=aT/[1 btw(P-1)]均能较好地反映花角蚜小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分别为E=0.1659P-0.5597和E=0.1437T/[1 0.2691(P-1)].  相似文献   

19.
蚜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蚜小蜂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寄生于椴斑蚜的蚜小蜂属1新种;椴斑蚜蚜小蜂Aphelinus tiliaphidis,sp.nov.并详细描述其分类特征及近似种的区别。所有模式标本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采自韩国的黄蚜小蜂属5种,包括1新种(Aphytis albus,sp.nov.)及4个韩国新记录种(Adiaspidis,A.japonicus,Aproclia和Avandenboschi),编制了雌成虫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韩国国立树木园和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