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方法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均匀涂抹于皮损处,2次/d,观察治疗1周、2周及3周时的疗效。结果治疗1周、2周和3周时的有效率分别为50.74%、72.79%和91.91%,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56%、72.79%和94.12%。结论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特比萘芬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丙烯胺类药物,具有杀菌力强、副作用小的特点。我们应用口服特比萘芬加外用药的方法治疗4例浅部真菌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病例1患者男,38岁,出租车司机。患者右足趾间反复瘙痒、水疱、脱屑3a,夏季明显,曾自行外用达克宁、肤得安等药膏治疗,症状时轻时重,1周前瘙痒加重伴渗出来本院就诊。皮肤科检查:右足趾间尤4、5趾间浸渍、糜烂、脱屑(见图1)。真菌镜检查见菌丝。诊断:足癣。治疗:口服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250mg,1次/d×14d;同时外用环吡酮胺软膏(商品名环利软膏),1次/d×14d。停药后真菌…  相似文献   

3.
<正>手足癣、体癣、股癣、甲真菌病等浅部真菌病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具有传染性强、病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临床防治的难点[1]。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其他包括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2-3]。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真菌药物外用为主,以咪唑类和丙烯胺类药物最常用。外用药治疗效果不佳、皮损泛发或反复发作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4]。  相似文献   

4.
浅部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尤其在夏秋季节,气候焖热潮湿,人体出汗较多,更是浅部真菌病的高发季节,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还可导致传染或引起并发症等,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201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是指皮肤、趾甲和毛发发生的真菌感染,浅部真菌病主要的致病真菌包括皮肤癣菌、马拉色菌和念珠菌。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生活水平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各地区有关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种的报道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流行趋势。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有典型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均阳性的822例患者进行致病病种及菌种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2例患者包括8个病种:体癣214例(26.0%),足癣131例(15.9%),头癣128例(15.6%),甲真菌病125例(15.2%),股癣119例(14.5%),手癣54例(6.6%),皮肤念珠菌病38例(4.6%),花斑糠疹13例(1.6%)。菌种分布以须癣毛癣菌为首位,336株(40.9%),其次为红色毛癣菌共239株(29.1%),犬小孢子菌68株(8.3%),铁锈色小孢子菌48株(5.8%),念珠菌38株(4.6%),断发毛癣菌33株(4.0%),许兰黄癣菌23株(2.8%),马拉色菌13株(1.6%),疣状毛癣菌9株(1.1%),紫色毛癣菌7株(0.9%),支顶孢霉菌4株(0.5%),曲霉、絮状表皮癣菌各2株(各0.2%)。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足癣、股癣、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体癣及花斑糠疹外,本组其他浅部真菌病的分布在年龄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P〈O.05)。结论乌鲁木齐市浅部真菌病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体癣、足癣、头癣,致病病原菌以毛癣菌为主,须癣毛癣菌为首位致病菌,其次为红色毛癣菌。足癣及甲真菌病好发于女性,而股癣及花斑糠疹好发于男性。除体癣及花斑糠疹外,不同年龄段浅部真菌病分布有明显差异,其中头癣主要好发于青少年。  相似文献   

7.
998年4月~9月,我们对114例皮肤科门诊镜检阳性的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进行了菌种分析,培养出104株病原性真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为经临床和直接镜检真菌阳性者,共114例。其中体癣29例,股癣38例,手癣12例,足癣20例,甲癣14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某部官兵平时和野外武装泅渡时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及病原真菌分布情况,探讨其发病原因,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野外武装泅渡训练前及野外武装泅渡训练2周后,均对参训官兵进行全面筛查,再取患者浅部真菌感染可能性较大的皮屑,进行真菌学的镜检及培养鉴定。结果 在896名官兵中,平时已有98例存在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为10.94%。其中足癣56例(57.1%);股癣30例(36.1%);体癣12例(12.2%)。武装泅渡时有208例发生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为23.21%。其中足癣有90例(43.2%),股癣92例(44.2%),体癣有26例(12.5%)。致病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念珠菌等。结论 部队野外武装泅渡时参训官兵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较平时显著上升,可直接影响部队的训练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 对297例真菌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培养阳性标本在形态学上不能准确鉴定的,进行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或核糖体DNA (rDNA) ITS区序列测定,确切鉴定菌种.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培养出致病菌13种,其中红色毛癣菌86株(29.0%),须癣毛癣菌68株(22.9%),念珠菌属59株(19.9%),暗色真菌属13株(4.4%),曲霉菌属13株(4.4%),红酵母菌12株(4.0%),青霉菌属9株(3.0%),毛霉菌9株(3.0%),犬小孢子菌5株(1.7%),浅白隐球菌3株(1.0%),毛孢子菌属2株(0.7%),絮状表皮癣菌1株(0.3%),混合感染17株(5.7%).结论 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但其他种类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属有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浅部真菌病是主要由皮肤癣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毛发和甲板等部位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1-2]。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大致包括以下五种:唑类、丙烯胺类、棘白菌素类、氟胞嘧啶类和多烯类[3]。这些抗真菌药物虽然具有抗菌效果明确、疗效显著等优点,但也因耐药性、抗菌谱相对较窄、疗程长等问题,限制了它们在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广泛运用[4-5]。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资源宝库,治疗真菌疾病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广谱抗菌作用,且毒副作用小,不易耐药[6]。文章归纳了目前临床上治疗常见浅部真菌病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中医药在此方面的治疗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无锡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流行及病原菌特点。方法采用真菌镜检和含氯霉素(和含氯霉素及放线菌酮)的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及其镜下形态鉴定菌种。结果 293例临床诊断患儿中,直接镜检阳性245例,阳性率83.6%,其中皮肤念珠菌病、足癣、头癣发病例数居前3位,分别为79例(32.2%)、50例(20.4%)和46例(18.8%),共175例,占总病例数的71.4%,其次分别为体癣、甲真菌病、手癣、股癣、花斑糠疹,分别为29例(11.8%)、13例(5.3%)、11例(4.5%)、10例(4.1%)、7例(2.9%)。随着年龄增长,患儿易患疾病有所差异,花斑糠疹0~2岁发病率最高;皮肤念珠菌病0~3岁发病率最高;头癣4~8岁发病率最高;体股癣、手、足癣9~15岁发病率最高。238例镜检阳性标本(7例花斑糠疹除外)共培养出致病菌145株,阳性率为60.9%,其中皮肤念珠菌病培养阳性率为70.9%,股癣70%,体癣51.7%,甲真菌病53.8%,头癣65.2%,足癣50%,手癣45.5%。在145株致病菌中,念珠菌属63例(43.45%),红色毛癣菌43例(29.7%),犬小孢子菌26例(17.93%),须癣毛癣菌4例(2.76%),紫色毛癣菌3例(2.07%),石膏样小孢子菌3例(2.07%),断发毛癣菌2例(1.38%),絮状表皮癣菌1例(0.69%)。结论本研究为无锡地区防治儿童浅部真菌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南沿海部队皮肤浅部真菌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东南沿海部队官兵近年真菌菌种构成情况及调查浅部真菌病非高发季节的患病率。方法于11月对浙江地区和福建地区某部队官兵共324人进行浅部真菌病患病情况调查,通过临床检查确定皮肤病种类和感染人(次),对于临床诊断为浅部真菌病的官兵进行真菌镜检证实后明确诊断,并留菌种进行真菌培养。结果真菌感染性疾病患病率为55.2%(324人中179人发病),其中手足癣158人次(48.8%),体股癣35人次(10.8%),花斑癣24人次(7.4%),马拉色菌毛囊炎18人次(5.6%),甲癣5人次(1.5%)。真菌镜检阳性率为76.36%,首位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71株,占84.5%。结论部队尤其是亚热带地区部队,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较高,不同驻地官兵患皮肤浅部真菌病有差异,而服役年限及兵源与患皮肤浅部真菌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1999~2007年间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者,取皮屑行10%KOH涂片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结果2002年后就诊人数及构成明显增加,近9a发病种类和构成没有明显变化。各种浅部真菌病中发病检出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体癣(34.3%)、手足癣(32.6%)、股癣(12.4%)。镜检阳性率排前3位的为马拉色菌毛囊炎74.9%、花斑糠疹55.5%、甲癣45.5%,总阳性率为34.3%。镜检阳性率受病种、性别、年龄、取材部位、疑似鉴别病例数量等因素影响。结论就诊人数与检出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9~2007年间广州地区浅部真菌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目前直接镜检法在临床上仍不失为经济、简便易行的真菌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状况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近半年来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情况以及菌种变迁。方法以近半年来在上海、广州、北京3家教学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浅部真菌病患者为3个地区的代表,对具有典型浅部真菌病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致病真菌926株,其中红色毛癣菌544株(58.7%),念珠菌132株(14.3%),犬小孢子菌119株(12.9%),须癣毛癣菌23株(2.5%),石膏小孢子菌16株(1.7%)。华东地区浅部真菌构成比复杂,华南及华北地区相对简单。结论不同地区浅部致病真菌菌种及构成比存在差异;三地红色毛癣菌均仍占优势;而念珠菌和犬小孢子菌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血清IL-27对儿童真菌性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9例儿童真菌性肠炎,61例儿童病毒性肠炎和41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27和降钙素原(Procalcitionin,PCT)的水平,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各项白细胞参数,分析IL-27与白细胞计数和PCT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法评价血清IL-27对儿童真菌性肠炎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儿童真菌性肠炎患者血清IL-27水平较儿童病毒性肠炎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儿童真菌性肠炎患者IL-27的水平与白细胞计数无显著相关性(R=-0.198,P>0.05),与PC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9,P<0.01).IL-27诊断儿童真菌性肠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5%可信区间:0.63~0.89,P<0.01).最佳诊断界值为80.5 pg/mL,敏感性为0.75,特异性为0.79.结论 IL-27对儿童真菌性肠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郑慕阳  钟柏茹  罗世东 《蛇志》2014,(1):45-46,51
目的通过连续动态监测泌乳素血液浓度,评价当归枸杞子汤对高泌乳素血症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门诊收治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溴隐亭治疗;观察组100例,给予中药当归枸杞子汤治疗。连续动态监测血清泌乳素浓度,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泌乳素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中药当归枸杞子汤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用法简单,有显著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Ciclopirox olamine (CPO), a fungicidal agent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induced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 active cell death (ACD)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changes in nuclear morphology and chromatin condens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 population in the sub-G(0)/G(1) cell cycle phase and an arrest delay in the G(2)/M phases. This ACD was associated neither with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signaling, as revealed by the use of different classes of ROS scavengers, nor with a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positive phenotype. Furthermore, CPO-induced cell death seems to be dependent on unknown protease activity but independent of the apoptotic regulators Aif1p and Yca1p and of autophagic pathways involving Apg5p, Apg8p and Uth1p. Our results show that CPO triggers in S. cerevisiae an atypical nonapoptotic, nonautophagic ACD with as yet unknown regul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