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河南南召发现“热河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河南省南部南召县城以西22km马市坪地区,发育一套灰绿、黄绿色砂泥岩,厚1200余米,地质工作者曾多次在此考察并获大量动物化石。有人根据一些门类化石鉴定,确认这套地层属于上三叠统(《中南地区古生物图册》,1977;张仁杰,1979);此后这一时代意见被应用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中,影响颇大。但在核对资料中,我们发现区元任曾记录本区产有三尾类蜉蝣昆虫化石,这是我国北方及东部广泛分布的“热河动物群”分子,属侏罗纪晚期;此外,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和表彰尹赞勋教授在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并鼓励和支持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为早日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经与有关单位协商,特设立《尹赞勋基金会》。由穆恩之任主任,孙枢、吴望始任副主任,张日东任秘书长,曹瑞骥、谢翠华任副秘书长。委员:刘鸿允、陈丕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和表彰尹赞勋教授在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并鼓励和支持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为早日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经与有关单位协商,特设立《尹赞勋基金会》。由穆恩之任主任,孙枢、吴望始任副主任,张日东任秘书长,曹瑞骥、谢翠华任副秘书长。委员:刘鸿允、陈丕基、张弥曼、张遴信、吴浩  相似文献   

4.
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无脊椎动物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南省西南部西峡盆地以含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而著称。以往研究限于化石证据不足,使得对含恐龙蛋地层时代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次研究在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无脊椎动物化石,如双壳类、叶肢介、腹足类和介形类。从而确定含化石层位的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5.
曲仲湘教授,河南省唐河县人,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1940年任重庆复旦大学副教授。1945年赴加拿大和美国留学,1948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植物生态学硕士学位。当时,全国解放在即,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匆忙回国,执教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56年,他抱着建设和开发西南边疆的强烈愿望,调来云南工作,先后任云南大学教授、系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学会全国生物学教学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18日至22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52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到会代表听取了第一届理事长赵锡鑫教授所作的工作报告,并对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大会选举产生了由44名理事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赵锡鑫教授连任理事长,叶佩珉、朱正威、郑鸿霖任副理事长,张汉光任秘书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敬爱的老师卢衍豪教授 (1913- 2 0 0 0 )逝世已一年多了 ,但是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一直留在我们心中。我们深切缅怀他对我国地层古生物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卢衍豪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 ,在我国和国际地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卢衍豪教授 1913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在葛利普和孙云铸教授的影响下 ,他从事三叶虫研究。在西南联大 (1938- 194 1)期间 ,他开始对我国西南地区早寒武世三叶虫研究 ,首次建立了我国下寒武统地层…  相似文献   

8.
郭建崴 《生命世界》2007,(6):100-105
应我的好友、河南财专卢克平教授全家的一再邀请,“五一”长假走了一趟中原。河南省是我的“老根据地”之一。从事古生物学工作的第二年,我就随课题组跋涉于嵩县和栾川之间的大山里,在古新世地层中挖出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亿万军民热烈欢呼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祝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历史性胜利的时刻,在河南省开封市科委和卫生局主持下,于1976年11月1—7日在开封召开了前列腺素(简称PGs)E_2鉴定及经验交流会。应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贵阳、湖南以及郑州、开封等省市的一些科研、临床、生产、教学及科技情报等部门48个单位69  相似文献   

10.
第一条 为纪念和表彰尹赞勋教授对地层古生物学的贡献,鼓励支持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为祖国四化建设作出贡献,特设立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第二条 设立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评议委员会,委员会由13人组成,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委员会设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内。  相似文献   

11.
李钟模  李林蓓 《化石》1991,(2):18-19
六十年代初,任丘油田开始上马。那时的石油地质工作者把着眼点放在距今3000万年至2500万年的早第三纪。因为对本区石油的生(生油层)、储(储集层)、盖(盖层)组合的研究结果,只有早第三纪好。而其下伏的老地层均处在长时间的侵蚀下,有油气也散失了。基于此,当时的钻探设计也仅局限于早第三纪,而且在任丘构造任×井打出了日产500吨原油的中产井。但测井资料表明,愈往深部含油情况愈好,地震资料解释结果亦然。因此,有人提出向下钻,钻穿早第三纪,钻穿古风化壳看看老地层的情况如何。一些默守传统理论的同志坚决反对。最后,有关领导同意钻一、二孔井看看。实践的结果,大出人们的预料,就在日产500吨的任×井的井场尾部打了  相似文献   

12.
第一条为纪念和表彰尹赞勋教授对地层古生物学的贡献,鼓励支持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为祖国四化建设作出贡献,特设立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第二条设立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评议委员会,委员会由13人组成,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委员会设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猛禽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主要论述河南省猛禽的种类、数量、分布及迁徙规律,河南省的猛禽共计41种,其中隼形目鸟类2科29种,Hao形目鸟类2科12种。  相似文献   

14.
1995年以来作者等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开展了第三纪哺乳动物地层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该区乌伦古河组地层同时 (叶捷等 ,2 0 0 1a ,b) ,为搞清乌伦古河组的区域分布 ,我们在 1 999年和 2 0 0 1年先后两次前往布尔津地区考察了那里的“乌伦古河组”。在布尔津县城西北 1 4km处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片新生代露头 ,长期被视为乌伦古河组 ,因而时代也被定为始新世至渐新世 ,但一直没有确凿的化石依据。 1 999年我们首次在该套地层中采集到哺乳动物化石 ( 990 2 7地点 ) ,2 0 0 1年再次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采集到化石并实测了地层剖面。布尔津的该乌伦古河组地层可大致分为两段 ,下段为富含铁质的砂岩与泥岩互层 ,上段为浅灰绿色砂岩与杂色泥岩互层 ,整套地层的风化表面呈黄棕色。在乌伦古河组建组的乌伦古河流域 ,乌伦古河组则由一套浅灰绿色砂岩与棕灰色含砂泥岩构成 ,整套地层风化表面呈灰白色 (叶捷等 ,2 0 0 1a)。两个地区的乌伦古河组的岩性显然是不同的。野外追索证明 ,这两个地区的两套不同岩性的地层是两个不同沉积盆地的堆积物 ,这两个盆地在乌伦古湖附近 (E87°1 2′)被一由古生代地层构成的山岭隔开。作为地质体 ,这两套地层间没有联系 ,不应当归为同一岩石地层单位。因此 ,布尔津  相似文献   

15.
张春霖教授字震东,系蒙族镶黄旗之后,原姓巴伊特,1897年农历2月21日生于河南省开封,1963年9月27日因心肌梗塞突然病故于北京中关村,亨年66岁。是我国现代鱼类学创始人及奠基人之救授幼年家贫、好学,1918年于开封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河南省嵩县和乐小学教员(1919),巩县(1920)及开封市(1922)高等小学校教员及校长,后幸遇我国现代动物学创始人及奠基人之一秉志教授返乡探亲,表示可助他提供勤工俭学机会。他即辞职去南京,任生物系助理员(1922年4-6月)。  相似文献   

16.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牙形石生物地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 ,自 70年代末期以来 ,一直被认为属于中、上元古代。本文通过在总面积为 60 0 km2 的西部凹陷中段系统、详尽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 ,并结合疑源类、小壳化石以及岩石地层学资料 ,确认研究区内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主要为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中、上元古代地层在研究区内虽然存在 ,但分布极其局限。从而 ,彻底改变了2 0年以来对该地区古潜山地层划分和对比上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17.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反映全球或区域尺度下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分析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指标,研究2000—2019年河南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河南省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力,并通过Hurst指数分析植被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9年河南省NDVI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16 10 a-1,其中2009—2019年增长速度减缓并出现减小趋势;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GDP和人口密度4类因子对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最大;单一因子影响力均低于任两个因子的交互解释力,其中,自然和人为因子的交互作用对NDVI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影响;由Hurst指数分析发现,河南省未来NDVI变化呈现反可持续性特征,Hurst指数<0.5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百分比为58.3%,整个研究区未来主要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主要论述河南省猛禽的种类、数量、分布及迁徙规律。河南省的猛禽共计41种,其中隼形目鸟类2科29种,鸮形目鸟类2科12种。  相似文献   

19.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偶蹄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更新獐(Hydropotes pleistocenica)、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马鹿(Cervus(Elaphus)elaphu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原始牛(Bos primigenius)6个种。灵井遗址的李氏野猪是这个种最晚的代表,马鹿和原始牛是欧洲晚更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种类,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的常见种类,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马鹿和原始牛是扩散和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而且还证明了在晚更新世期间欧亚大陆存在着动物群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描述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含恐龙蛋地层中的腹足类化石5属2种、3未定种。根据Bithynia cf.elongata Martinson和Mesolanistes efremovi(Martinson)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对比,含化石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桑托期(Santonian stage)至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itian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