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鼠李糖乳杆菌(LGG)对炎症性肠病(IBD)幼鼠结肠白细胞介素-17A (IL-17A)水平的影响,探讨益生菌对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36只健康雄性SD幼鼠随机分4组:空白对照组、LGG对照组各8只,IBD组、IBD-LGG组各10只。利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幼鼠IBD模型,观察一般状况、IB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第8天处死所有幼鼠,留取结肠标本,观察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肠组织IL-17A的表达。结果相比两对照组,IBD组、IBD-LGG组幼鼠一般状态差,IBD-LGG组便性状及隐血较IBD组缓解;IBD组、IBD-LGG组幼鼠结肠组织均见炎症改变,但IBD-LGG组较轻。IBD-LGG组DAI评分、IL-17A水平均低于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益生菌可减轻IBD幼鼠肠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益生菌调节Th17细胞进而调控IL-17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im-1在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并观察其与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BALB/c小鼠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建立急性炎症性肠病模型,分别在第0、1、4、7天取结肠标本,利用real time PCR、免疫组化动态观察Pim-1表达,分析Pim-l的表达和疾病活动指数、组织学炎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7天后成功建立小鼠急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Real time PCR、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饮用5%DSS第4、7天后Pim-1表达较正常组及第1天均明显升高,P<0.05,而且Pim-1蛋白主要在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结肠组织中Pim-1蛋白与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868,P<0.01),与组织病理学评分亦呈正相关(R=0.851,P<0.01).结论:在炎症性肠病起病过程中Pim-1的表达与肠道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提示Pim-1信号参与肠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并观察不同途经下乳酸杆菌微小膜蛋白(MIMP)对炎症性肠病小鼠的肠炎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40只根据DSS和MIMP不同的干预组合将其分为4组:诱导肠炎+MIMP腹腔注射组(n=10)、诱导肠炎+MIMP灌胃组(n=10)、单纯诱导肠炎组(n=10)、空白对照组(n=10),DSS干预浓度为2.5%。干预期间,观察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腹泻、血便、死亡等发生率,各组小鼠活体肠道通透性差异,比较肠道长度及肠上皮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荧光定量PCR反应观察各组小鼠肠道中的炎症因子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肠道上皮中IL-23的表达。结果 MIMP腹腔注射组以及灌胃组小鼠整体情况较好,体重减轻程度轻,腹泻、便血及死亡发生率低;MIMP干预可显著改善肠道通透性(P0.05),并降低肠道萎缩程度,同时降低小鼠肠道病理评分及组织学评分,可显著降低小鼠肠道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23p19、IL-17A、IL-12p40)的表达(P0.05),并提高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P0.05),免疫组化显示MIMP可显著降低小鼠肠上皮细胞中IL-23的表达水平。结论 MIMP腹腔注射及灌胃对IBD小鼠的炎症状态及肠道屏障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可显著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抑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D11b在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探讨鼠李糖乳杆菌(LGG)对CD11b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8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3组:Ctrl组8只、DSS组10只、DSS+LGG组10只,给予3%DSS自由饮用建立急性结肠炎模型,DSS+LGG组小鼠提前1周管饲LGG共14 d;模型建立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变化、粪便性状改变并记录每日体质量;于DSS饮用第8天处死小鼠留取腹主动脉血液及结肠标本,检测外周血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ITC-dextran)浓度以评估肠道通透性,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明确CD11b表达情况。结果 DSS组小鼠较Ctrl组体质量下降及便血情况明显,疾病活动指数(DAI)明显升高;DSS+LGG组小鼠症状缓解,与DSS组相比体质量下降不明显(t=3.894,P=0.001 3),DAI评分明显下降(t=2.390,P=0.029 5),外周血FITC-dextran浓度下降(t=2.406,P=0.028 6),光镜下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下降(t=3.450,P=0.003 3);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发现CD11b在正常结肠组织中几乎不表达,DSS模型中表达在黏膜下中性粒细胞聚集处,受损的黏膜表层也有少量表达;DSS+LGG组阳性表达细胞较少;应用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发现LGG干预后CD11b表达减少(t=3.039,P=0.012 5)。结论 CD11b在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LGG干预可降低小鼠疾病活动度,改善肠通透性,抑制结肠组织CD11b的表达,说明LGG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趋化因子来发挥炎症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sIgA及病理表现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肠黏膜sIgA及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sIgA含量下降、结肠组织有病理改变。马齿苋多糖治疗7d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黏膜sIgA含量上升、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提高肠黏膜sIgA含量,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特定双歧杆菌菌株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Balb/c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探讨该双歧杆菌菌株对炎症性肠病(IBD)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将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SS组)、实验组(DSS+Bf组)。用已挑选好的双歧杆菌菌株预先处理小鼠4周后,用4%DSS溶液诱导急性结肠炎。实验结束后,检测每组小鼠结肠的长度及结肠炎炎症程度,利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肠道派伊尔结细胞中IL-10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肠道黏膜中IL-10分泌阳性细胞。结果实验组小鼠结肠的平均长度为7.80 cm±0.21 cm,虽较正常对照组(9.10 cm±0.82 cm)缩短,但较模型组(6.80 cm±0.31 cm)其缩短程度减少;结肠炎炎症程度肉眼评分结果: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8.60±0.24分和6.60±0.68分,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微镜下评分结果为实验组(6.80±0.73分)较模型组(8.80±0.37分)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小鼠肠道派伊尔结细胞IL-10的表达和肠道黏膜IL-10分泌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该实验所用的双歧杆菌菌株减轻了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反应,并且增强了肠道免疫细胞的IL-10的表达及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种方式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培养人UCMSC,并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TNBS制备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2种方式移植人UCMSC进行治疗,4周后处死,观察动物的死亡率、体重改变及结肠炎症变化,并进行大体和病理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静脉和腹腔注射移植UCMSC组动物死亡率下降,体重恢复较早,结肠病变大体评分和病理评分均显著改善;2种方式移植组之间的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尾静脉和腹腔移植人UCMSC对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肠纤维化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严重并发症,然而目前尚未找到针对肠纤维化的治疗方案。ω-3 PUFAs在其他器官中的抗纤维化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在肠纤维化中的应用潜力仍有待发掘。本研究旨在探究ω-3 PUFAs对肠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采用TNBS(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诱导的肠纤维化小鼠模型,比较EPA、DHA和鱼油对肠纤维化小鼠不同的抗纤维化作用。将40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相较于DHA和鱼油组,EPA干预能更有效缓解小鼠体重丢失,减少结肠长度缩短,降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并显著改善炎症反应(P<0.05)。ELISA法检测发现,EPA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7的表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EPA干预显著减轻了小鼠结肠的纤维化程度,下调了结肠中col1a2、col3a2和羟脯氨酸的表达,并且结肠中EPA含量与肠纤维化评分呈负相关(R2=0.7383,P<0.0004;R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FMT)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小鼠饮用2.0%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构建小鼠UC模型;50只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留取10只取粪便(这10只不参与后续的实验),其余40只称重、编号,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DSS模型对照组(Model组)、美沙拉嗪组(Model+5-ASA组)和粪菌液组(Model+FMT组),每组10只,Con组和Model组均给予0.9%NaCl溶液灌肠,给药组分别给予美沙拉嗪、粪便滤液灌肠;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各组结肠组织病理情况,用透射电镜检测各组小鼠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的变化情况,ELISA检测各组血清内毒素、炎症因子TNF-α水平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4(TLR4)及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ZO-1蛋白表达。结果与Model组相比,粪菌移植明显改善小鼠的DAI指数和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肠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程度减轻,腺上皮细胞间连接较紧密,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完整,排列整齐,内毒素、TNF-α的含量明显下降,TLR4及NF-κB在结肠组织的表达明显下降,Z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促进结肠黏膜屏障的修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543,P<0.0001;t=3.7641,P=0.0010;t=4.5899,P=0.0020;t=13.2886,P<0.0001;t=4.9750,P=0.0010;t=6.9388,P<0.0001;t=8.3744,P<0.0001)。结论FMT可减少内毒素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改善结肠炎症,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FMT修复结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病因虽未明确,但目前认为,肠道细菌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与IBD的发病密切相关。将40只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粪便微生物系移植组(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柳氮磺胺吡啶组,后3组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灌肠造模,造模2 d后分别用粪便悬液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 w。末次给药后禁食1 d,对大鼠粪便进行菌群成分分析,股动脉取血,对K+、Na+、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C-反应蛋白(CRP)、IL-1β、IL-10、IL-12和IL-17水平进行检测,取结肠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通过TNBS灌肠成功建立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与模型组比较,FMT组的K+和ALB明显升高(P0.05),WBC、N%和CRP明显降低(P0.05),IL-1β和IL-17明显降低(P0.05),IL-10和IL-10/IL-12含量升高(P0.05)。FMT能显著改善TNBS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而抑制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上述结果证明,FMT可有效治疗炎症性肠病,其机制与其影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单次灌肠和皮肤致敏联合灌肠,构建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探讨最佳造模方法,并分析影响模型构建的因素。方法:55只SPF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包括对照组、不同剂量TNBS(100、150、175、200、225 mg/kg)单次灌肠组及皮肤致敏联合灌肠组。于造模后5 d处死各组小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并评分;取病变处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结果:100、150 mg/kg TNBS单次灌肠组动物未见明显的溃疡形成;其余剂量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溃疡形成,成模率与剂量成正比,其中225 mg/kg剂量组动物成模率为100%,但病变较重、病变不均一且偶有小鼠眼睛失明的副作用出现。皮肤致敏联合灌肠组动物均有溃疡形成,成模率100%,病变适中且未发现小鼠眼睛失明的副作用。结论:175-225 mg/kg TNBS单次灌肠及皮肤致敏联合TNBS灌肠均可制备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但皮肤致敏联合TNBS灌肠制备的炎症性肠病模型成模率高,病变适中,模型稳定,适合用作科学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炎症性肠病(IBD)大鼠结肠中的表达规律来探讨二者在IBD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化学诱导建立IBD大鼠动物模型,应用real-time RT-PCR方法来检测SP和CGRP mRNA在模型不同时期结肠中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炎症性肠病病理变化的加剧(第3、7天),sP和CGRP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随着疾病的恢复(第21、28天),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并趋向于正常水平。从总体来看,在IBD大鼠结肠组织中,SP和CGRP mRNA水平的变化与IBD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结论神经递质SP和CGRP在IBD炎症和修复中起重要的神经免疫信号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纳米四君子汤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常态制剂及纳米制剂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经腹腔一次性注射D-GaIN/LPS,制备急性肝衰竭致肠屏障损伤模型,观察四君子汤常态制剂及其纳米制剂对肠道正常菌群,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肝功能的影响。结果小鼠腹腔注射D-GaIN/LPS后,血清中ALT、AST活性显著提高(P〈0.01);肠道内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上升(P〈0.01),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肠黏膜sIgA及肠组织DAO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间比较四君子汤纳米制剂效果要好于常态制剂。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时肠屏障明显受损,四君子汤常态制剂和纳米制剂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纳米制剂效果优于常态制剂,且用药量小。  相似文献   

14.
何凯燕  万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2):187-190, 195
目的探究复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及对患者粪便新喋呤(FNP)、钙卫蛋白(FC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IBD患者为试验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A和试验组B,每组49例患者;另选同期我院结肠镜检查正常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试验组B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A患者在试验组B基础上加用复合益生菌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生活质量评分(IBDQ),治疗前后粪便FNP、FCP蛋白水平以及FNP、FCP蛋白水平与IBD患者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试验组A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88%(46/49),试验组B为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试验组A及试验组B患者DAI及IBDQ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AI评分下降、IBDQ评分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试验组A患者DAI评分低于试验组B,IBDQ高于试验组B(均P0.05)。(3)治疗前试验组患者粪便FNP及FC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试验组A及试验组B患者粪便FNP、FCP水平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A患者粪便FNP及FCP水平均低于试验组B(均P0.05)。(4)FNP、FCP与IBD患者DA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和0.762(均P0.05);结论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缓解IB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炎症因子水平,同时FNP及FCP与IBD患者疾病活动性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估IBD患者疾病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对小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探讨优势菌群与肠道黏膜屏障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肠黏膜sIgA含量变化,RT-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Mucin2、Mucin3和防御素mRNA转录产物的变化。结果菌群失衡小鼠小肠段肠黏膜sIgA水平下降,重度菌群失衡组与正常组比较下降显著(P〈0.05),与轻度菌群失衡组相比下降明显。菌群失衡小鼠上皮细胞中的Mucin2、Mucin3和防御素mRNA转录产物与正常小鼠相比明显增高,在杯状细胞胞浆内Mucin2蛋白阳性表达增强,且重度菌群失衡组与轻度菌群失衡组小鼠比较,Mucin2、Mucin3和防御素增高明显。结论菌群失衡可导致肠黏膜sIgA分泌量随菌群失衡程度呈下降趋势,同时引起黏液层中黏液素和防御素分泌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探讨IL-21/IL21R信号在炎症性肠病病变形成中对肠固有层辅助T细胞应答的调控机制。利用IL-21R基因敲除小鼠(IL-21R KO),建立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监测小鼠体重及生存率;HE染色观察小鼠肠组织形态结构及炎症反应情况;分离和提取肠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LPL),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和绝对数;ELISA法检测LPL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IL-10)的分泌。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IL-21R KO小鼠体重下降更快,生存率明显降低;HE染色显示IL-21R KO小鼠肠管上皮损伤严重、隐窝大面积消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侵犯到黏膜肌层;IL-21R KO小鼠肠固有层Th1细胞应答显著增强,相反Th2、Th17和Treg应答明显抑制。因此,IL-21/IL-21R信号通过调节小鼠肠固有层Th细胞应答,在TNBS诱导的肠炎病变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富氢水(hydrogen-rich water)对高氧环境下小鼠肠道屏障和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C57BL/6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对照+富氢水组(CH组)、高氧组(H组)和高氧+富氢水组(HH组)。C组、CH组小鼠饲养于常氧环境,H组、HH组小鼠饲养于85%高氧环境。CH组和HH组小鼠每天给予富氢水0.1 mL/10 g灌胃2次,持续7 d; C组和H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第7天采集小鼠粪便,心脏采血,处死动物并切取末端回肠组织5 cm。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行肠黏膜损伤评分;透射电镜观察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测定肠组织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提取粪便DNA行肠道菌群检测和分类。结果 与C组、CH组小鼠相比,H组肠黏膜损伤评分升高,肠道SOD、CAT活力下降,sIgA、MDA水平升高,血清DAO水平升高(均P<0.05);与H组小鼠相比,HH组肠黏膜损伤评分下降,MDA水平下降,肠道SOD、CA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麦芽低聚糖(Isomalto oligosaccharide,IMO)对衰老模型小鼠肠黏膜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昆明纯系小鼠随机分为Young组、Aging组、IMO组和IMOLCM组。采用D-半乳糖造成衰老模型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采用细菌定量测定法检测肠道菌群、放射免疫法检测肠黏膜sIgA、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IgA^+浆细胞的表达。结果与Young组相比,Aging组小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sIgA含量降低、IgA^+浆细胞表达减少(P〈0.05);与Aging组相比,IMO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有所改善,肠黏膜sIgA含量增加、IgA^+浆细胞的表达增加(P〈0.05);与IMO组相比,IMOLCM组肠道菌群失调再次出现,肠黏膜sIgA降低、IgA^+浆细胞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异麦芽低聚糖可改善衰老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状态和提高肠黏膜免疫功能;异麦芽低聚糖提高肠黏膜免疫功能可能主要由增加益生菌数量间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并观察不同途经下乳杆菌微小膜蛋白(MIMP)对炎症性肠病小鼠的紧密连接蛋白及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24只根据DSS和MIMP不同干预组合将其分为4组:MIMP腹腔注射组(n=6)、MIMP灌胃组(n=6)、诱导肠炎组(n=6)和健康对照组(n=6),利用Western blot对各组小鼠肠道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JAM-1和ZO-1)的表达进行检测,采用16SrRNA测序技术检测V4区鉴定细菌,并进行菌群差异分析。结果 MIMP腹腔注射及灌胃均可显著提高IBD小鼠肠道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灌胃组效果更为显著;MIMP干预后小鼠肠道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增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降低,LEfSe分析、PCoA分析和PCA分析提示4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显著。结论不同途径下MIMP均可显著提高IBD小鼠肠道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纠正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布拉酵母菌散对肝硬化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10%酒精饮料诱导肝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用布拉酵母菌灌胃[75×108CFU/(kg·d)],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4 d。采用鲎试剂终点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浆内毒素水平[(0.251±0.011)EU/m L]较治疗组[(0.168±0.012)EU/m 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肠组织DAO活性为(0.432±0.074)U/mg,明显较对照组[(0.728±0.065)U/m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DAO活性为(0.548±0.053)U/mg,与模型组相比较,肠DAO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治疗组肠组织DAO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血清ALT、AST含量分别为(133.89±8.09)U/m L、(176.92±10.94)U/m L,比对照组ALT、AST含量[(36.73±6.95)U/m L、(41.35±10.07)U/m L]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95.76±7.27)U/m L、(158.02±5.94)U/m L]与模型组相比较,ALT、AST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大鼠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布拉酵母菌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肠黏膜屏障起到保护作用,可作为慢性肝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