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怒江州少数民族农村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针对现状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教育,改善其生活习惯。方法选取云南省怒江州3个自然村106名少数民族农村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体检的120名昆明市健康妇女作对照。常规妇检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H2O2含量检测、革兰染色后10×100倍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包括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炎性反应状况)。结果对106例受检者筛查发现,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9例(占17.92%),阴道微生态失衡者(菌群异常、菌群抑制及菌群增殖过度)87例(占82.07%),乳酸杆菌检出率为16.04%;120名昆明健康体检妇女微生态正常者70例(占58.33%),阴道微生态失调50例(占41.66%),乳酸杆菌检出率为59.17%,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省怒江州少数民族农村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较城市人群差,应加强对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改善其生殖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保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择长兴县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复查的产褥期妇女482例及来院体检的健康妇女86例,采集阴道分泌物作pH、病原体、清洁度和阴道微生态功能检查,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比较。结果 482例产褥期阴道pH为(4.62±0.62);阴道清洁度Ⅲ~Ⅳ127例;微生态正常者75例,占15.56%;微生态失调者407例,占84.43%。86例健康妇女阴道pH(4.38±0.65);阴道清洁度Ⅲ~Ⅳ14例;微生态正常者34例,占39.53%;微生态失调者52例,占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升高,清洁度下降,微生态失调比例明显升高,应引起临床保健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深圳宝安地区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在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600例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清洁度、念珠菌、滴虫、阴道酸碱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H2O2)浓度。结果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328例(54.67%),微生态失调者272例(45.33%);阴道微生态失调者中,微生态功能检测阳性率及致病菌的检出率均明显大于微生态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宝安地区健康体检妇女部分患有阴道炎或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或亚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联合检测法简便、快速、价廉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健康女性阴道菌群的情况。方法选取中国北京地区健康体检妇女16 057例,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显微镜检。结果 (1)菌群正常者占75.7%。菌群密集度范围多在++~+++,占99.2%;菌群多样性多在+~++,占81.2%;优势菌均为革兰阳性大杆菌,占100.0%。(2)在健康妇女中仍存在24.3%异常菌群,依次为菌群失调、菌群增殖过度和菌群抑制。结论健康女性阴道菌群表现为多样性,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的阴道微生态失衡女性,并对临床评价阴道感染时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及化疗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化疗后患者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妇科住院治疗的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及同期因妇科恶性肿瘤进行化疗的40例患者(化疗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4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体检组,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估。结果 肿瘤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正常(++和+++)者占58.3%,与体检组及化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组、化疗组和体检组对象中菌群正常者分别占18.3%、5.0%、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组、肿瘤组和体检组菌群抑制者分别占42.5%、35.0%、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类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增高,化疗后患者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升高的同时生殖道感染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我院阴道微生态诊断平台对妇科门诊就诊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进行分析,为妇科疾病(阴道炎)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4月妇科门诊患者阴道微生态检测资料,根据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优势菌、Nugent评分及五项菌群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进行结果判定,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评价结果。结果共对6 326例就诊者进行了阴道微生态检测,其中阴道菌群正常者占10.40%,菌群正常但功能下降者占15.81%,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73.7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中菌群异常者占40.48%,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占9.6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占10.28%,滴虫性阴道病患者占1.82%,混合性阴道炎患者占0.85%。阴道微生态失调病例主要集中于40~49岁的女性(35.58%),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中30~39岁者占比较高(33.8%)。结论阴道微生态诊断平台有助于全面评价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客观反映致病病原体存在程度,有利于指导妇科疾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复查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以同期30例绝经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优势菌以乳酸杆菌为主的,占41%;菌群密集度多在+ + ~+ + +,占52%;菌群多样性多在+ + ~+ + +,44% ;PH^4.5,占35% ;VVC阳性率为4% ;阴道毛滴虫阳性率为7% ;BV阳性率为5% ;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占69%。结论(1)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2)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的失调与肿瘤的种类、恶性程度、手术范围、卵巢去留等无关,但术后时间越长,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越高;(3)评价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生殖道感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探讨发病的特点,为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HPV转阴,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75例(肿瘤组)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取阴道分泌物,并取50例绝经期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占72.0%,优势菌占50.7%,菌群密集度++~+++为46.7%,菌群多样性++~+++为42.7%,pH值≤4.5为2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55岁组阴道优势菌占59.1%,与5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阴道微生态失调、VV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2)肿瘤组内55岁组的阴道优势菌有更明显差异;(3)评价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对治疗纠正微生态,及HPV的转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纵向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无症状单胎妊娠期妇女50例,分别于孕早期(10.2±2.1)周、孕中期(24.6±3.7)周、孕晚期(33.2±3.4)周,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H2O2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结果 (1)50例孕妇中,孕早期38例(76%)阴道微生态正常,其中31例(81.58%)整个孕期维持阴道微生态正常,7例(18.42%)孕妇于孕中期或孕晚期转变为阴道微生态失调;12例(24%)孕早期阴道微生态失调,其中6例(50%)于孕中期或孕晚期转变为阴道微生态正常。(2)无症状性细菌性阴道病随着孕周增加部分可自然消退40%(2/5)。(3)H2O2阳性、阴道pH低者易从阴道微生态失调转为阴道微生态正常。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是动态变化的,部分细菌性阴道炎可自然消退,H2O2阳性及低阴道pH为维持正常阴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为进一步施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我院5 559名临床诊断为阴道炎的妇女及3001名健康体检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研究对象下阴道1/3处的白带样本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判定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较健康体检组妇女更严重。本地妇女发生阴道炎的因素为阴道清洁度Ⅲ~Ⅳ度(OR=1.64,P0.001)、阴道出现炎症白细胞(OR=1.14,P=0.003)、阴道检出酵母菌菌丝/孢子(OR=2.02,P0.001)及阴道菌群乳杆菌比例较低(OR=2.13,P0.001)。结论本地区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存在失衡状况,下一步需提出合理干预措施,降低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当前厦门地区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方法对2010年8月至12月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4 816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清洁度、念珠菌、滴虫、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H2O2)浓度。结果研究对象中患阴道炎比例高(54.92%),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更高(60.86%);正常体检的妇女部分患有阴道炎或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结论当前厦门地区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形势是严峻的;阴道微生态6项快测指标简便、快速、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阴道pH、阴道涂片Gram染色镜检(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真菌孢子、滴虫和炎性反应等)、阴道微生物功能测定,评估1 500例体检者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微生态正常830例(55.7%),微生态失调者670例(44.6%)。在670例微生态失调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156例(23.3%),细菌性阴道病265例(39.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31例(4.63%),滴虫性阴道炎2例(0.29%),混合感染216例(32.2%)。结论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对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预防阴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患者人工阴道的微生态状况,探讨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4例性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回访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同时检查患者的人工阴道物理功能及阴道壁组织活检。结果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患者的人工阴道具有正常阴道的组织学特点,物理功能良好。54例患者中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者48例,占88.9%;菌群多样性为Ⅱ-Ⅲ级者39例,占72.2%;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者15例,占27.8%;pH≤4.5者31例,占57.4%。无病原菌感染。术后时间≥2年的23例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14例(60.9%),异常者占9例(39.1%)。术后时间〈2年的31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1例(35.5%),异常者20例(64.5%)。菌群异常主要包括:菌群抑制(包括未见到任何细菌)、革兰阳性短杆菌(12.3%)、革兰阳性球菌(31.5%)、革兰阴性短杆菌(9.6%)。结论 (1)先天性无阴道的患者在阴道成形术后不同程度存在菌群失调表现。表现为pH值升高,阴道内菌群多样性欠佳,正常优势菌群存在比例低。(2)手术后时间是影响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人工阴道阴道微生态正常的比例逐渐增加。(3)评价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人工阴道感染、促进人工阴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患者人工阴道的微生态状况,探讨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4例性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回访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同时检查患者的人工阴道物理功能及阴道壁组织活检。结果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患者的人工阴道具有正常阴道的组织学特点,物理功能良好。54例患者中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者48例,占88.9%;菌群多样性为Ⅱ~Ⅲ级者39例,占72.2%;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者15例,占27.8%;pH≤4.5者31例,占57.4%。无病原菌感染。术后时间≥2年的23例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14例(60.9%),异常者占9例(39.1%)。术后时间2年的31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1例(35.5%),异常者20例(64.5%)。菌群异常主要包括:菌群抑制(包括未见到任何细菌)、革兰阳性短杆菌(12.3%)、革兰阳性球菌(31.5%)、革兰阴性短杆菌(9.6%)。结论 (1)先天性无阴道的患者在阴道成形术后不同程度存在菌群失调表现。表现为pH值升高,阴道内菌群多样性欠佳,正常优势菌群存在比例低。(2)手术后时间是影响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人工阴道阴道微生态正常的比例逐渐增加。(3)评价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人工阴道感染、促进人工阴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妊娠中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孕13~36周单胎妊娠期妇女56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等)状况评价,检测阴道分泌物成分、阴道病原菌类型。对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根据是否接受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不采用药物干预。追踪随访所有孕妇的妊娠情况,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微生态失调治疗组及微生态失调对照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560例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335例(59.82%),微生态失调225例(40.18%)。225例微生态失调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32例(14.22%),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56例(24.89%),滴虫性阴道炎(triehomonal vaginitis,TV)11例(4.89%),BV和VVC混合感染4例(1.78%),BV和TV混合感染3例(1.33%),菌群增殖过度75例(33.33%),菌群抑制44例(19.56%)。微生态失调组pH值4.5、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55.59~340.06,Ps0.05)。微生态失调孕妇中,治疗组135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12.63~32.42,Ps0.05)和微生态失调治疗组(χ2=5.16~12.28,Ps0.05),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容易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进一步施行干预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研究对象下阴道2/3的白带样本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判定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共纳入4 852名孕晚期妇女及2 500名正常体检妇女进行阴道微生态的基本情况分析,孕晚期妇女的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高于非孕妇女。影响孕晚期妇女的阴道微生态失衡因素为H2O2阴性(OR=0.84,P=0.012)、唾液酸苷酶阳性(OR=2.25,P0.001)、乳杆菌比例少(OR=2.73,P0.001)、AV评分较高(OR=1.12,P=0.039)、酵母样真菌感染/定植(OR=2.22,P0.001)、酵母样真菌与加德纳/普雷沃菌混合感染(OR=1.82,P=0.032)、Nugent评分较高(OR=1.41,P0.001)及阴道Ⅲ~Ⅳ级的清洁度人数较多(OR=1.28,P=0.028)。结论本地区孕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存在失衡状况,下一步需提出合理干预措施,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患者100例(宫颈癌组),癌前病变患者100例(癌前组),另选5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指标(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和H_2O_2)水平、HPV感染情况及乳杆菌分布情况。分析患者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的关系。结果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3.00%和4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χ~2=15.762 9,P=0.000 1);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5.00%和41.00%,同样高于对照组的6.00%(χ~2=19.783 1,P0.000 1)。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pH4.5的患者分别占53.00%和56.00%,高于对照组的12.00%(χ~2=29.267 3,P0.000 1);H_2O_2阴性患者占比分别为63.00%和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00%(χ~2=39.343 7,P0.000 1);此外,癌前组和宫颈癌组患者HP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00%和73.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χ~2=63.624 2,P0.000 1)。癌前组和宫颈癌组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15(97~279)个/HP和107(81~201)个/HP,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157~365)个/HP(χ~2=8.742 1,P0.000 1)。在HPV感染患者中,乳杆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定植密度中位数均低于对照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PV感染与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程度呈负相关,阴道微生态失调与癌前病变分级呈正相关。结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与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HPV感染、乳杆菌减少密切相关;同时癌前病变的发展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宫腔粘连患者菌群结构进行评价,探讨阴道微生态在宫腔粘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计划生育病区诊断为宫腔粘连的患者100例为试验组,同期门诊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湿片镜检及微生态学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宫腔粘连组与对照组在阴道分泌物的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pH、清洁度和病原体检出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宫腔粘连组阴道微生态失调检出率(48%)高于对照组(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粘连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阴道微生态失调可能与宫腔粘连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4 630例绝经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630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409例(8.83%),阴道微生态异常者4 221例(91.17%)。阴道微生态异常者中不能通过镜检明确病原菌者1 758例(37.97%),包含优势菌异常1 406例(30.37%)、菌群抑制351例(7.58%)、菌群增殖过度1例(0.02%);通过镜检明确病原菌者2 463例(53.20%),包含细菌性阴道病(BV)1 237例(26.72%)、需氧菌性阴道炎(AV)1 001例(21.6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59例(3.43%)、滴虫性阴道炎(TV)66例(1.43%)。不同年龄段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构成存在差异,其阴道清洁度(Ⅲ/Ⅳ)、菌群密集度(未见/Ⅰ)、菌群密集度(Ⅳ)、菌群多样性(未见/Ⅰ)、菌群多样性(Ⅳ)、优势菌(无)、优势菌(G~+大杆菌)、优势菌(G~-弧形菌)、优势菌(G~+球菌)、VVC、TV、β-氨基半乳糖苷酶(+)、唾液酸苷酶(+)、过氧化氢(+)、阴道pH4.5、微生态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异常在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中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年龄段妇女阴道微生态异常构成存在差异,提示应结合年龄治疗阴道疾病,同时积极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膜阴道成形术后人工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人工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1例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的患者,在术后2~3周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以同期30例正常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膜阴道成形术后早期人工阴道已经有微生物生长,但普遍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微生态失衡的发生率为100%。结论 (1)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膜阴道成形术后早期已经建立阴道微生态系统。(2)腹膜阴道成型术后人工阴道的微生态失衡发生率明显增高;与正常女性相比有更高的微生态失衡比例;(3)评价术后人工阴道微生态状况对建立人工阴道的微生态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