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宁夏24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酿酒葡萄取样化验结果和其他区划指标,从优质生态区的概念入手,采用无霜期、≥10℃积温、采收期降水量、土壤类型和坡向等生态因子,综合运用层层推进的集优法和GIS技术对宁夏主要酿酒葡萄品种进行生态适宜性精细化区划,制作了宁夏主要红色品种和白色品种精细化生态适应性区划图。所有红色典型晚熟品种‘歌海娜’、中晚熟品种‘赤霞珠’、中熟品种‘美乐’、早熟品种‘黑比诺’都适宜在宁夏栽种,基地开发潜力巨大。应重点开发银川西夏王陵、青铜峡鸽子山和中宁白马、石空山区等酿酒葡萄优质生态区。早中熟品种‘黑比诺’、‘霞多丽’、‘雷司令’等品种区域化种植区应集中在中部干旱带和清水河流域的温凉区域内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著名的葡萄酒作家,也是国际上传奇的葡萄酒女评论家杰西斯·罗宾逊指出:"葡萄酒的香味及特性有百分之九十是由其品种决定的。"可见,品种绝对是葡萄酒的灵魂。目前世界上酿酒葡萄品种超过6 000种,广泛栽培的有几十种。如酿造红葡萄酒的品种‘赤霞珠’‘梅鹿辄’‘品丽珠’等,酿造白葡萄酒的品种‘霞多丽’‘长相思’‘雷司令’等,这些品种均起源于欧洲,栽培历史悠久,甚至很多品种已超过千年,传承至今。此外,基因的自然突变使这  相似文献   

3.
葡萄酒酿造是多种微生物参与代谢的过程,其中的微生物在没有外源接种的情况下通常认为源自酿酒葡萄本身。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沙城地区不同品种酿酒葡萄表皮的微生物群落,旨在从源头上了解葡萄酒酿造原料的品质,为研究酿酒葡萄微生物对酿酒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无论细菌还是真菌丰富度最大的均为雷司令,细菌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8个门,优势细菌主要是欧文氏菌属(Erwin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6个属。真菌仅分布在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3个门,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镰孢属(Fusarium)等9个主要的属。细菌中心OTU最相似菌种分别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等,真菌为枝孢菌(Cladosporiumsp.)、茎点霉(Phoma s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以及大量未知种属的OTU。研究表明,葡萄品种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最重要的因素,推测酿酒葡萄上的一些微生物会对葡萄植株的健康、葡萄果实的品质以及葡萄酒酿造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亚热带酿酒葡萄品种(系)引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1999年,对8804、真芳德(Zinfandel)、梅尔诺(Merlot Noir)、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等4个欧亚种优良酿酒葡萄品种(系)在我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栽培适应性做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8804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早期丰产性;真芳德早期丰产性突出,但抗真菌病害能力较差;梅尔诺和赤霞珠早期丰产性较差,抗病性一般,能获得较好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5.
南亚热带酿酒葡萄品种(系)引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对8804、真芳德(Zinfandel)、梅尔诺(Merlot Noir)、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等4个欧亚种优良酿酒葡萄品种(系)在我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栽培适应性做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8804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早期丰产性;真芳德早期丰产性突出,但抗真菌病害能力较差;梅尔诺和赤霞珠早期丰产性较差,抗病性一般,能获得较好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酿酒葡(Vitis vinifera)苗木繁殖速度及苗木品质,以‘赤霞珠’、‘西拉’、‘霞多丽’和‘美乐’4/p品种为试材,研究无菌外植体建立、启动培养、增殖培养和驯化移栽环节的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酿酒葡萄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以半木质化茎段为外植体接种成活率高,在培养基MS+IBA0.2mg·L-1+6.BA1.0mg·L-1+KT0.5mg·L-1上启动培养外植体单芽萌发率最高,以培养基1/2MS+IBA0.2mg·L-1+KT1.0mg·L-1增殖培养兼生根诱导,组培苗生长健壮,繁殖率高。增殖培养6代后,‘赤霞珠’、‘西拉’、‘霞多丽’和‘美乐’分别由12株葡萄苗扩繁为l383株、1095株、744株和100株。组培苗驯化培养3周后移栽至营养钵,4个品种成活率均在72%以上。此组培快繁体系基本适用于4个酿酒葡萄品种,可应用于科学研究及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7.
美国酿酒葡萄品种在北京地区的生长和适应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了首次引进的13个美国酿酒葡萄品种在北京地区栽培后的植物学性状、果实品质和抗寒及抗霜霉病能力,并与传统的欧亚种酿酒葡萄及砧木品种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总结了它们之间的植物学性状与抗逆性的差异。本试验选出了在抗寒及抗霜霉病方面表现优良的美国酿酒葡萄品种,为这些品种在我国的实际栽培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围、叶围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围、叶围细菌群落结构。【方法】以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围、叶围样品为分析材料,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研究根围、叶围细菌群落结构,并对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品种葡萄根围微生物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不同品种葡萄叶围微生物优势菌群为放线菌目。根围Simpson指数大小顺序为白福尔琼瑶浆白诗南赛美蓉白玉霓米勒长相思,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基本保持一致。叶围Simpson指数最大的为白诗南,最小的为米勒,与Shannon指数基本吻合。【结论】葡萄细菌群落结构综合多样性指数和品种以及定殖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的水分指标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李华  火兴三 《生态学杂志》2006,25(9):1124-1128
水分条件是影响我国酿酒葡萄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考虑了我国气候特点和酿酒葡萄生长需要的前提下,通过对几种水分指标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将酿酒葡萄生长季(4月1日~9月30日)的干燥度(DI=ETC/P)作为我国酿酒葡萄栽培区划的水分指标(区划南界)是适宜的,较其它水分指标确定的区划更符合实际情况。其中DI<1.0为不适宜种植区;1.0≤DI≤1.6为一般种植区;1.6相似文献   

10.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抗寒性、光合特性、生长及其结果性状等方面研究了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生态适应性。室内抗寒性鉴定和田间抗寒评价结果表明:‘歌海娜’最不耐寒,抗寒性强的品种有‘长相思’、‘雷司令’、‘黑比诺’、‘佳美,;抗寒力较差的品种有‘赛美容’、‘白诗南’、‘白玉霓’、‘神索’;抗寒力较强的品种是:‘霞多丽’、‘赤霞珠,、‘梅鹿辄’、‘白比诺’、‘西拉’。对酿酒葡萄的光合特性的测定发现:同一立地不同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差异明显,‘赤霞珠’的光合速率远高于‘霞多丽’、‘梅鹿辄’的,各品种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S”曲线;全天光合速率的最高峰出现在上午10:00左右,下午14:00出现光合低谷,次高峰出现在下午17:00左右。同一品种在不同立地上的叶面积(LA)、叶鲜重(LFW)、比叶重(SLW)、叶绿素(Ch1)含量均表现差异;不同品种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以上几个指标也表现不同。酿酒葡萄在贺兰山东麓不同区域的生长结果表现也不同。研究表明:大多数酿酒葡萄品种在贺兰山东麓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土壤和品种是造成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生态适应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该区酿酒葡萄栽培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抗寒栽培技术和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1.
河西干旱区酿酒葡萄生长的气象条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按照平行观测的原则,利用2002、2003年两年田间试验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西内陆干旱区目前国内广泛种植的8个不同熟性酿酒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新梢、果实生长呈抛物线型,生长关键期分别出现在5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上旬;糖分累积呈“S”型,积累关键期出现在8月中旬~9月上旬。枝条、果实、含糖量增长峰值点位相出现时间按中早熟、中晚熟、晚熟品种依次推后。(2)中早熟品种需≥10℃积温2800~2900℃,中晚熟种2900~3100℃,晚熟种3000~3200℃;新梢生长期35~50d,需≥10℃积温620~750℃。花期7~15d,需≥10℃积温130~320℃。浆果生长期50~65d,需≥10℃积温1100~1400℃。浆果成熟期35~50d,需≥10℃积温640~940%。(3)新梢生长量与日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和土壤湿度呈正相关。气温低于11~12℃时,新梢停止生长;果粒增长速度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果粒增长适宜气温为20~21℃,超过21℃,增速明显变缓;含糖量积累与光、热因子均呈正相关,与水分因子呈负相关。品种熟性越晚,对气象条件反映越敏感。气温低于7~7.9℃时,糖分停止积累。通过酿酒葡萄适生气候条件分析,为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配对数据的差异性研究和可信度分析,给出了对样本的分级模型,这在使用分组评分法的模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的数据,选择配对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检验了两组评酒员评价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再运用变异系数法分析得出第二组评酒员的评分结果更可信,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酿酒葡萄进行了分级。  相似文献   

13.
酿酒葡萄品质评价及其对气象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根据2004~2005年我国北方6省酿酒葡萄主要产区葡萄取样和宁夏芦花台园艺场田间试验葡萄化验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对酿酒葡萄主要品质因子总糖、糖酸比pH、单宁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法研究影响每个地区酿酒葡萄综合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段。结果表明:2004~2005年贺兰山东麓的御马、玉泉营、广夏三基地、贺东在庄园;河西走廊的高台、武威;新疆石河子酿酒葡萄品质优良,渤海湾的烟台、蓬莱、昌藜等地酿酒葡萄品质表现一般。酿酒葡萄综合品质主要受果实着色期、全生育期和7~8月的降水量和水热系数的影响,其中降水量起主导作用。果实着色期气温日较差和全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对酿酒葡萄综合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果实着色期的最低气温。采样地区的光照、温度等气象条件基本适宜酿酒葡萄品质形成,对优质酿酒葡萄形成没有大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葡萄是中国的重要经济植物,酿酒葡萄更是葡萄产业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34份酿酒葡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研究中国三种特有野生酿酒葡萄山葡萄(Vitis amurensis)、刺葡萄(Vitis davidii)和毛葡萄(Vitis heyneana)的群体间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历史变化,通过群体遗传学手段筛选选择信号,挖掘中国野生酿酒葡萄特有的重要种质基因。群体结构显示群体间聚成四个分支。与中国主要栽培酿酒葡萄相比,三个野生酿酒葡萄群体多样性较低,且均受东亚大陆末次冰期的影响,导致群体有效数量较低,相关野生种质资源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收集。通过对中国野生酿酒葡萄共同受选择区域进行定位,本研究共鉴定到272个中国野生酿酒葡萄受选择的基因,这些基因富集到葡萄有性生殖、花粉形成、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自噬体等功能或通路上,研究结果能为栽培酿酒葡萄今后的杂交育种、抗病和酿酒风味等方面提供重要的育种依据。这些基因可能与中国野生葡萄长期受本土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生长发育过程有关。本研究可为中国原产野生酿酒葡萄的保护及育种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酿酒葡萄产业精细化发展对适宜性区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采用集优法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宁夏气候和土壤等环境条件,研究了不同熟性酿酒葡萄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宁夏中、北大部均能种植酿酒葡萄,其中,早熟品种气候适宜区集中分布在中部干旱带与北部灌区接连的区域,中熟品种气候适宜区分布在灌区银川以南的大部区域,晚熟品种气候适宜区分布在银川及其以北大部区域,面积分别为16100、8500和9697 km2;生态最适宜区,早、中、晚熟面积分别为730、270和38.4 km2,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距离银川西约30 km的贺兰山东麓、青铜峡鸽子山和牛首山山地、中宁北部山地和石嘴山北部大武口等。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宁夏酿酒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生态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酒明串珠菌31DH酿酒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四个品种干红葡萄酒的酒明串珠菌(Leuconostocoenos)31DH的酿酒特性。结果表明,18~20℃为该菌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MLF)的最适温度;PH<3.1时,MLF触发困难;31DH对总SO2的抗性达60mg/L且能耐12.8%的酒精度。葡萄酒经过MLF后,总酸下降2.0~3.5g/L,挥发酸和挥发酯分别上升0.20~0.30g/L和0.15~0.22g/L,风味平衡指数达5以上,口感变得柔和、润口、协调,酒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1.黄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植物,喜稍湿润而肥沃的沙壤土。在黑钙土、粟钙土上生长良好。根冠生于土表中,抗寒性和耐旱性比紫花苜蓿强,在一般紫花苜蓿不能越冬的地方,皆可越冬生长。在有积雪条件下,能忍受-601低温,属耐寒的旱中生植物。在干燥疏松的土壤上,主根发达,可伸入土中2~3m,适应年积温1700~20001及降水量350~450mm的气候条件。多见平原、河滩、沟谷、丘陵间低地等低湿生境的草甸中,很少进入森林边缘。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5月中旬萌发,7月初至中旬现裔,7月至8月中旬开花,8月至9月中旬果实渐熟。为抗逆性强的优异野生牧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不同熟性酿酒葡萄的生态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别建立了不同熟性酿酒葡萄的生态区划指标体系,采用逐步分层法和集优法相结合的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了我国北方不同熟性酿酒葡萄的精细化生态区划。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早、中、晚熟酿酒葡萄的最适宜生态区均呈零星分布,面积较小,并且其区域基本不会互相重叠。早、中、晚熟品种的适宜区分布均较为广泛,虽然相互间略有重叠,但大部分地区有所差异;某一特定的区域很难既是早熟品种又是晚熟品种或者是中熟品种的最适宜生态区。在中国北方进行产业布局和原料基地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熟性酿酒葡萄对生态因子的特殊需求,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确保将不同熟性的品种种植在其优质生态区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上升为酿酒葡萄园区的主要害虫,并呈现出逐年加重的态势,发展绿盲蝽无公害监测和综合管理技术成为构建品质优良、食用安全的葡萄酒产业中的重要环节。【方法】就此本文系统调查了河北昌黎华夏长城酿酒葡萄种植园区绿盲蝽全年种群发生动态,并对其主害代及监测预警技术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分析了葡萄园内优势天敌的发生规律,以及其对绿盲蝽的跟随趋势及控制作用。【结果】结果表明:绿盲蝽在酿酒葡萄园区全年仅出现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葡萄生长前期和后期,其越冬代为主害代,抓好越冬代的防治工作是降低酒葡萄受害的关键;对田间主要天敌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发现捕食性天敌对绿盲蝽的跟随现象虽不明显,但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采用物候监测法、温度指标监测法、粘虫板诱集监测法等对酒葡萄园区绿盲蝽越冬代和第3代成虫发生期进行监测,效果均较可靠。【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酿酒葡萄园区绿盲蝽的发生规律与其他大田作物明显不同,因此,在其综合管理措施的制定上也应体现差别:建议4月下旬―5月下旬对越冬代卵、成若虫进行重点监测和综合防治;8月下旬于田间设置粘虫板诱集成虫,可显著减轻绿盲蝽对酿酒葡萄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实施,沙漠治理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沙区的生态状况"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突显。治沙资金不足,国家工程造林投入单一且投资额十分有限;沙区造林树种单一,后续管护困难,病虫害与火灾隐患并存;沙区资源利用率不高。本文将针对酿酒葡萄产业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