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灰足蠼螋Euborellia pallipes Shiraki是鄂东地区分布比较广的一种捕食性天敌,据调查山区、丘陵、平原均有分布。 生物学特性 此虫在鄂东地区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若虫在田埂、乱石、砖瓦堆内、树根际以及屋角墙基土下越冬。翌年3—4月开始出土活动。每年以夏、秋两季活动最盛,成虫寿命长达半年至一年以上。成虫交配产卵多在夏、秋两季,但  相似文献   

2.
一、青贮饲料的好处 1.便于长期贮存。青贮饲料可以一年贮多年用。只要青贮窖不渗水,不透气,封口严,就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使猪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青饲料。 2.能很好地保存养分。青饲料经过晒干制成干饲料,损失养分30%,其中维生素的损失更多。青贮仅损失养分10%左右,而且保持青绿,尤其是能很好保  相似文献   

3.
花椰菜是人们喜爱的蔬菜,我国许多地方都能种植。北京郊区为春、秋两季生产。市场供应仅限于初夏秋末,整个漫长的冬、春季节都需要依赖南方供应。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减少损失,节约运费,我们对北京郊区生产的瑞士雪球花椰莱,进行了贮存保鲜实验。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7年逐日气候资料,探讨了不同年代际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华北平原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全区≥0℃和≥10℃积温呈整体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北移东扩的变化特征;且气候带移动特征明显,向北移动了3个纬度,约300多km。过去47a,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18mm/10a。夏、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在25-40mm/10a之间;春、冬两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小于夏、秋两季的减少幅度。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整体下降趋势,减幅小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全区日照时数显著减少,纬向分布特征明显,以大中城市附近减少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新疆典型绿洲(天山北坡西段绿洲、焉耆盆地绿洲、哈密盆地绿洲和叶尔羌河流域绿洲)与周边荒漠沙漠区的79个自动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定量分析了不同研究区的冷岛和湿岛效应强度。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西段绿洲冷岛和湿岛效应均存在但表现强度较弱。(2)焉耆盆地绿洲冷岛效应明显,湿岛效应在降水日数和降水量指标上均有体现但强度较弱。(3)哈密盆地绿洲冷岛效应在夏、秋季最低气温和秋、冬季平均气温指标上表现明显,湿岛效应在四季降水日数上体现明显,秋季降水量回归拟合结果较好。(4)叶尔羌河流域绿洲的冷岛效应春、夏、秋季比冬季明显,湿岛效应春夏两季比秋冬两季显著。  相似文献   

6.
范增增  赵伟  杨新萍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11):2997-3006
畜禽养殖废水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重要贮存库,环境风险不容忽视。本研究考察了夏、冬两季养猪废水中高环境风险四环素抗性基因(TRGs)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分布和去除情况,通过外源添加四环素(TC)和铜离子(Cu2+)探究了养猪废水中抗生素与重金属单一和复合污染对湿地出水中TRGs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养猪废水中3种高环境风险TRGs(tetMtetOtetW)均有检出,人工湿地可有效消减废水中的TRGs,夏、冬两季时出水中TRGs的绝对丰度较进水分别降低1.1~2.4和1.7~2.9个数量级。TRGs在湿地土壤中的丰度呈现出水端低于进水端、植物非根际低于根际、冬季低于夏季的特征。与对照相比,养猪废水中TC、Cu2+单一和复合污染在夏、冬两季均会导致湿地出水中TRGs相对丰度的增加。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处理工艺可用于控制畜禽养殖废水中的ARGs向环境中扩散。  相似文献   

7.
陆欣鑫  刘妍  范亚文 《生态学报》2014,34(5):1264-1273
于2012年夏、秋两季把呼兰河湿地划分为湿地保护区、湿地农业区、湿地工业区三部分,根据不同生境设置采样点并进行浮游植物标本采集。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191个分类单位,隶属于7门9纲19目28科69属。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主要以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3%),绿藻门其次(28%),另外裸藻门(17.2%)和蓝藻门(8.3%)也占较大的比例。浮游植物丰度从夏季的1.23×10~7个/L上升为秋季的1.98×10~7个/L,两季平均1.6×10~7个/L。夏、秋两季共划分浮游植物功能分组19个,X1/W2/MP/Lo/J组藻种在夏、秋两季中均有稳定的出现,并占较大丰度比例,H1/Y/W1组的藻种只在特定的季节或地点出现,D/P/TB组藻种虽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相对丰度较低。代表性功能分组从夏季的H1/MP/Lo/TB/J/G演替为秋季的MP/W2/X1/J/W1/Y。在采集浮游标本的同时,对电导率(SpCond)、总磷(TP)、水温(WT)等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功能分组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电导率,总磷和水温是驱动呼兰河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欧亚大陆不同生态区植被生长对降水响应的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立群  李晴岚  陈骥  牛俊 《生态学报》2018,38(22):8051-8059
欧亚大陆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核心区域,了解欧亚大陆植被生长对降水的响应机制是该战略顺利实施的科学与生态基础。采用1982—2015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和全球气象格点数据,通过计算偏相关系数,排除温度及日照辐射的共同作用,分析植被对降水的响应关系(R_(NDVI-Prep))在不同季节、不同生态区的分异特征。在夏季,R_(NDVI-Prep)为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广泛地分布在35°—60°N之间的欧亚大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南亚次大陆西北和南部地区;在春季和秋季,R_(NDVI-Prep)为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分布则相对于夏季显得更为集中,某些显著相关的区域的边界和现有的生态区划边界有很好的一致性。使用17年为一个周期的时间滑动窗口,分析不同季节上R_(NDVI-Prep)从1982至2015的变化规律,发现夏季植被呈现对降水依赖的地区所处纬度要高于春、秋两季。中亚干旱、半干旱生态区的植被在春、夏两季对降水依赖较强;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及东南亚的雨林地区在夏、秋两季对降水依赖较强,且秋季的分布最为集中。以生态区为视角,对欧亚大陆的植被与降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可以为不同区域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口蹄疫与口蹄疫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修默 《生物学通报》1993,28(8):20-20,43
口蹄疫(FMD)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以春、夏两季为多。主要症状是口腔粘膜、蹄部皮肤发生水疱及糜烂。通常先流行于猪、牛、羊等偶蹄目动物,再由病畜传染于人。1514年,H.Fracastorius 描述了意大利牛群中相继发生的一种疾病,是对牛口蹄疫最早记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处于北回归线以南,东距南海的北部湾只有500公里,西南距印度洋的孟加拉湾约650公里,北部有无量山、怒山挡住了北部寒流的袭击,使它即具有大陆性气候,又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西双版纳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区分,而简单的划分为干、湿两季,每年的5月到10月为雨季,11月到下年的4月为干季。但每年多达160天的雾为干季增添了湿度。西双版纳海拔1000米以下具有热带气候特点,年均温在22度左右。充沛的热量和湿度使西双版纳地区的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小花型菊花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南京野生的菊花脑(2n=2x=18)和南京野菊(2n=4x=36)与六倍体栽培菊杂交,或利用中国秋菊与从国外引进的夏、秋两季开花的菊花杂交,育成一组耐夏季高温高湿,花朵繁多,花色艳丽,具有香味的小花型品种。菊花脑和南京野菊在小花型菊花育种中是具有很大潜力的亲本。  相似文献   

12.
播种季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6-1997年,在蒙自坝对春、夏、秋、冬四季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生产与分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冬玉米生育最长达171天,而夏玉米只有101天。2.春玉米花丝期的生产了较多的干物质,其它的则是花线期后生产的干物质更多,干物质生产量与日照时数和LAI的乘积正相关。3.灌浆期籽粒重占总增重的比例与各季玉米灌浆期≥10℃的积温正相关。4.春玉米籽生产除灌浆期的光合产物外,动用了前期贮存物的11.1%,其他玉米完全依赖于灌浆期的光合产物,并且不同比例光合产物贮存于营养体中。说明其玉米的产量受限于灌浆期的光合产物,其它玉米则受库容小或运输不畅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普氏原羚昼夜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立伟  蔡平 《兽类学报》1997,17(3):172-183
在春(3-4月0、夏(6-7月0、秋(9-10月)3个季节内对385只次个体进行了231092s(64.19h)目标观察,对普氏原羚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做了比较和方差分析;春、夏及春、秋两季间的采食时间比例差异显著(分别为D=0.1967〉D0.05及D=0.2556〉D0.05);移动时间夏季与秋季间的差异极显著(D=0.05686〉D0.01);在春秋、夏秋间的站立凝视时间比例的差异极显著(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试验在巴基斯坦Arid农业大学进行,于2001年春、秋两季分别调查向日葵杂交种的油和脂肪酸含量,其中5个向日葵杂交种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春向日葵在3月播种,6月收获;秋向日葵在8月播种,11月收获。调查结果表明,油和油酸的含量,春向日葵比秋向日葵高;软脂肪酸和亚油酸含量,秋向日葵比春向日葵高。因此,依据油和油酸的含量来推断,春向日葵比秋向日葵有优势;从亚油酸角度判断,秋向日葵比春向日葵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海龟的饲养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龟科Cheloniidae中的蠵龟Caretta caretta、海龟Chelonia mydas、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在青岛海产博物馆的水族馆里均有饲养。且长年饲养的海龟科动物共五只,计有:蠵龟二只、海龟一只、玳瑁二只。二只蠵龟分别为1953年、1957年来馆;海龟由1964年来馆;二只玳瑁分别由1955年、1965年来馆。上述五只动物,自来馆后,至今在水族馆中生活得极好。这就为研究它们的食性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条件。 在此也顺便说明一下,我馆每年夏、秋两季,都可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口潮间带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衡  朱国平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2519-2526
根据2006年3-11月每月在长江口4个潮间带站点的36网次鱼类采样数据,分析了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获鱼类55种,隶属20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18种,占总种数的32.7%,虾虎鱼科其次,有8种,占14.5%,石首鱼科4种,占7.3%;调查水域潮间带鱼类群落可分为口内淡水区鱼类群落和河口咸淡水区鱼类群落2组,河口咸淡水区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比口内淡水区略低,其中,口内淡水区以油似鳊和鳊等淡水鱼类为优势种,河口咸水区以斑尾刺虾虎鱼、鲻和棘头梅童等咸淡水鱼类为优势种;二组间鱼类种类组成的平均相异性为80.75%,23种鱼类对平均相异性的累积贡献率>90%,主要贡献来自油鲻、斑尾刺虾虎鱼、棘头梅童鱼、似鳊、红狼牙虾虎鱼、鲫、鳊和长蛇鮈等;春季的研究区鱼类群落丰度与夏、秋两季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夏、秋两季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就单组鱼类群落丰度而言,水温对其季节变化的影响较盐度大,而盐度对整个河口鱼类群落的影响较水温大.  相似文献   

17.
武正军  戴冬亮  宁加佳  黄乘明  于海 《生态学报》2012,32(15):4691-4699
2006年3-10月,在广东省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利用直接观察法对鳄蜥春、夏、秋3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夏、秋3季各测定了31、71、31个有鳄蜥样方以及50、90、51个对照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利用生态因子对比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各季节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和植被盖度,正确判别率为97.5%;夏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溪流宽度和枯枝百分比,正确判别率为94.4%;秋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和可利用食物量,正确判别率为97.6%。在区分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选择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可利用食物量、干扰距离、枯枝百分比、溪水流速、溪沟坡度和溪宽等6个因子,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6.7%。判别函数的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鳄蜥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以判别函数建立的判别分类图表明,春、夏季以及夏、秋季鳄蜥的生境选择重叠较多,而秋季与春季的重叠较少。  相似文献   

18.
鹿茸在自然情况下,每年只收一季。为探索鹿茸的增产,我们用5头鹿做了两季长茸的初步试验。1973年2月马鹿♂×水鹿♀种间杂交F1代3岁雄性不育鹿1头,1974和1975年2月分别去势3岁和5岁雄梅花鹿各2头,分别在春、秋两季投给雄激素,夏、冬两季长茸。每期平均投药60天,去势鹿总剂量16000毫克,其中口服甲基睾丸素片6600毫克,肌注丙酸睾丸素9400毫克;杂种不育鹿总剂量18700毫克,其中口服甲墓睾丸素片8700毫克,肌注丙酸睾丸素10000毫克。去势的4头梅花鹿4—6岁时,从脱花盘后60天收夏季三叉茸5付,5—10岁40—50天收二杠茸12付,冬季收二杠茸15付,收茸后…  相似文献   

19.
青刀豆亦称四季豆,原产于中南美洲,我国南方各省春、秋两季可栽培。本文主要谈谈青刀豆在我国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儿童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南省长株潭地区3所医院,收集其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0—14岁烧伤患儿病历资料,并对烧伤患儿或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各年龄段患儿烧伤构成比依次为0-3岁(62.1%)、4-6岁(24.2%)以及7—14岁(13.6%)。致伤原因构成比依次为热液烧伤(56.1%)、火焰烧伤(31.8%)、其他原因烧伤(12.1%)。83.3%的烧伤发生在室内,客厅为最主要的烧伤发生场所占47.3%。75.8%的患儿烧伤发生在白天(6:00-18:00)。62.5%的患儿烧伤发生在夏、秋两季(6月-11月)。结论:在长株潭地区,婴幼儿时期(0-3岁)为儿童烧伤的易发年龄段;热液/热蒸汽造成的烧烫伤是儿童烧伤最常见的类型;室内特别是客厅为儿童烧伤最容易发生的地点。白天和夏、秋两季为儿童烧伤的好发时段和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