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西羽叶报春为现存的珍惜濒危植物之一。自1904年W.Filchner在秦岭南坡采集到模式标本后再未在野外发现,植物界一度认为其已经绝灭。2006年于湖北省再次发现。作者于2015年3月在其模式产地秦岭南坡的陕西省洋县秧田乡重新发现该物种,并对其花器官形态和生境等进行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2.
甘肃南部及秦岭林区姬小蜂区系调查(膜翅目,小蜂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甘肃省南部及秦岭林区的姬小蜂区系进行了调查.根据1998~2000年作者在甘肃省南部山区所采集的标本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馆藏标本,报道了该科4个亚科25属中的73种昆虫.其中,3属为中国新纪录属,41种为中国新纪录种.另外,作者对该地区的姬小蜂区系进行了初步的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3.
1956年8月我所中苏合作古生物组项礼文等在苏联三叶虫专家叶戈洛娃的领导下到秦岭中苏合作秦岭地质测量大队工作,并在河南淅川县下石炭纪地层中采集了大量管状珊瑚化石。与这些管状珊瑚化石一起采到的还有Kueichoup-hyllum sinense Yü,Kueichouphyllum sp.,Yuanophyllum sp.,Arachnolasma sp.等,其地层时代当属下石炭纪维宪统。一年来作者在整理这项材料时,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其中包括一个新属和三个新种,并系首次发现。因此,提前给予描述和发表,希望对今后秦岭地区地质测量的开展可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福杰  潘景芝  朱鹤  王琦  李玉 《菌物研究》2010,8(2):71-74,84
通过对陕西省秦岭地区采集的基物进行湿室培养,得到5目5科14属26种黏菌,包括16个陕西省新记录种,初步探讨了黏菌的种类与基物类型关系。  相似文献   

5.
首次对秦岭地区有毒植物资源情况进行了研究.秦岭地区共有有毒植物85科257属409种1亚种18变种1变型.从本地区有毒植物生活型、分布范围、毒性以及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作了概述,最后对秦岭地区有毒植物资源利用及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陕西秦岭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1—2013年间在秦岭地区采集的斑羚分布点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适宜生境面积约为9800 km~2,占秦岭山地面积的17%,主要位于秦岭中西部区域;次适宜生境面积约为6940 km~2,占秦岭面积的12%,主要位于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海拔、月均昼夜温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陕西秦岭地区斑羚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而人类干扰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较小。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偏好于选择1800—30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年降水量为750—850 mm、月均昼夜温差8℃左右的环境。明确了斑羚适宜生境在秦岭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可为下一步制定濒危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秦岭森林锈菌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3~1995年,作者在秦岭地区采集了以树木锈菌为主的森林植物锈菌30属90余种。对这些锈菌的生态和生物地理分析表明:秦岭锈菌以温带型占明显优势(65%),且多分布于海拔1300~2800m的中山针阔叶林带中。该地区锈菌区系的地理成分以东亚成分为主,尤以中国-日本成分为主;欧亚-北美成分和旧世界温带成分在秦岭占有相当比例(约30%)。古热带成分等其它地理成分的锈菌也汇集于此。秦岭地区锈菌区系起源古老。  相似文献   

8.
秦岭的珍稀特有植物及其区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迹了秦岭地区珍稀、特有植物的种类组成,历史成因,及其区系特征和与邻近地区植物的关系,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点。1.秦岭是我国南北植物的分界线,有珍稀植物66种,特有植物169种。2.秦岭珍稀植物具有相对的古老性,它们与华中亚热带区系的历史渊源较深。而秦岭特有植物却具有相对的年青性,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特点和剧烈的分化作用,大部分为分化较晚的新特有种。3.秦岭地区地史上和现在的南北地质、气候条件的分异,决定了其珍稀植物的特点,也使其本身成为我国大多数亚热带珍稀植物分布的北界。而复杂的地形造成不同气候条件的交错和变化,及明显的新构造运动引起垂直气候带谱的变化,导致了秦岭植物的强烈变异和分化,以及大量新特有种的形成。4.秦岭珍稀植物具有多种区系成分,与邻近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尤其与川东-鄂西地区联系最为密切。我们认为从这里经大巴山东端到秦岭中部,再向西扩展,是秦岭与华中亚热带植物区系相互渗透的一条主要路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秦岭龙胆开花前后多糖含量进行比较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方法 利用单因素试验比较秦岭龙胆开花前后多糖的含量,对含量高者进行工艺优化。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因素水平,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时间、料液比、醇沉比、离心转速对秦岭龙胆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利用DPPH和ABTS自由基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 秦岭龙胆开花后多糖含量高于未开花药材。在分析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得到秦岭龙胆开花药材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3h,料液比1:16,醇沉比为1:10,离心转速3250 r/min时,多糖的提取率为5.13%,与预测值5.42%接近。多糖对DPPH和ABTS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其抗氧化能力高于对照品VC与BHT。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对秦岭龙胆多糖提取率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为秦岭龙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秦岭森林锈菌区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3~1995年,作者在秦岭地区采集了树木锈菌为主的森林植保物锈菌30属90余种。对这些锈菌的生态和生物地理分析证明,秦岭锈菌以温带型占明显优势(65%),且多分布于海拔1300~2800m的中山针阔叶林带中,该地区锈菌区系的地理成分以东亚成分为主,尤以中国-日本成分为主,欧亚-北美成分和旧世界温带成分在秦岭占有相当比例(约30%)古热带成分等其它地理分布的锈菌也汇集于此,秦岭地区在锈菌区系  相似文献   

11.
秦岭是中国野生兰科植物最为丰富和区系分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有关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系统整理尚未见到,本研究为秦岭兰科植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今后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的重点区域进行了补充调查和标本采集,形成了秦岭地区兰科植物名录,依据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以及GIS软件,分析它们的属种特征、区系成分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秦岭兰科植物有52属14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70种,占总种数的47%;生活型有地生型、附生型、半附生型和腐生型,以地生型为主;秦岭兰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800~3 400 m;热点地区为陇南西南山地、太白-佛坪山地、伏牛山地。同时,在区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发现:(1)种类丰富,温带性质显著;(2)起源古老,新老兼并;(3)特有成分繁多;(4)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聚集;(5)丰富度随生境的变化而不同。秦岭兰科植物地理区系研究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在秦岭植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健康演变趋势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研究探讨2000—2018年西秦岭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时空演变,采用2000—2018年的遥感数据,分析西秦岭的景观格局及其演变;并且在活力-组织力-反弹力(VOR)框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人类胁迫指标,分析西秦岭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有三种优势景观,包括林地、耕地和草地,2000—2018年景观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这三者的互相转换;城镇用地的面积也处于增加的态势且增势较大。西秦岭景观扩张是通过大量小规模零散的斑块扩张实现的。由于秦岭生态保护的加强,西秦岭的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在2005年出现转折点,景观类型呈均衡发展趋势。研究区超过60%面积的地区生态景观属于健康状态,且2000—2018年西秦岭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增加态势,生态系统的状态逐渐向好发展,但西秦岭的高寒山地以及秦岭与黄土高原复合边缘地带的生态脆弱区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研究成果对西秦岭生态脆弱敏感地带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善红  齐贵增  苏凯  周林燕  孟清  白红英 《生态学报》2022,42(12):4758-4769
随着极端气候变化,山地灾害频发。基于秦岭山地32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为旱涝量化指标,研究了过去60年秦岭山地旱涝时空变化特征、频率、周期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60—2019年,秦岭山地年SPEI指数以0.124/10a的速度下降,其中,90.23%的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1.96%的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在1990年发生干旱突变;秦岭北坡的干旱化趋势大于南坡,且高海拔地区干旱化更为明显。(2)突变前秦岭山地湿润比例平均值为36.94%,突变后下降为18.19%;干旱比例由突变前的17.64%急剧上升到突变后的38.19%;突变前30年秦岭山地极端干旱事件、严重干旱事件极少发生,发生频率几乎为0;突变后30年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秦岭南北坡极端湿润和严重湿润事件近乎销声匿迹。(3)整体上,太阳黑子与秦岭山地旱涝变化以显著负相关关系为主;ENSO事件对秦岭山地的旱涝变化影响较大,在La Nina年易发生洪涝事件,在El Ni1o年易发生干旱事件;在不同时域范围内,海表温度距平(SSTA)对秦岭山地旱涝变化的影响不同:1990年以前,S...  相似文献   

14.
秦岭毛茛属植物(毛茛科)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亮  田先华  任毅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360-2366
记载了产于秦岭的毛茛属植物共11种,4变种,其中含秦岭分布新记录4种、3变种,它们是:美丽毛茛、丽江毛茛(变种)、毛果毛茛(变种)、丝叶毛茛(变种)、褐鞘毛茛、愚毛茛、匍枝毛茛;另外,收录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另外2种,即太白山毛茛和细长喙毛茛。经研究认为,《秦岭植物志》原记载的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Thunb.在秦岭无分布。给出了秦岭毛茛属植物分种(变种)检索表;对每一种及种下等级的产地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The golden takin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listed as a First Grade Protected animal and found only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China.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on the golden takin's living habitat, population size, and home range has been conducted. Here, we employe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to study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golden takin from three separate nature reserve park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We also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mixed takin species located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Minshan area. Based on 62 sampled golden takin individuals, we found an overall mean genetic haplotype diversity of 0.687.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geographic genetic diversity across different golden takin populations with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However, we did show significant diversity between golden takin from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from Minshan. These original data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golden takin, and will yiel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for better supporting the management in the national reserve parks.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采自于秦岭南坡的地衣植物21种,隶属于11科、11属。  相似文献   

17.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会随区域干湿变化而有所差异。秦岭属于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南北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及干旱事件的响应,对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至关重要。为探究该地区不同干湿环境下油松对气候因子及干旱事件响应的特点及差异,共采集秦岭中西部南北坡共4个样点的油松树轮样芯,利用树木年轮生态学的方法,分析各地油松年表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抵抗力、恢复力、恢复弹力等指标探究树木径向生长对干旱事件的应对能力,结果表明:1)在西部和北坡的3个样点,油松径向生长主要与前一年7—9月、当年5—7月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5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在中部南坡油松径向生长主要与当年2—4月、9月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4月降水呈显著负相关;2)生长季气温升高所引发的水分亏缺,是研究区西部和北坡油松径向生长受限制的主要原因,且中部南坡油松生长受气温和干旱因子的制约要明显弱于其它3个样点;3)西部北坡油松对干旱的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及恢复弹力均弱于西部南坡及中部北坡油松。在未来对研究区树木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中,应更加关注西部北坡...  相似文献   

18.
秦巴山地位于我国的南北过渡带,对我国生态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秦巴山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的时空格局及其气候响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我国暖温带-亚热带界线的具体分布提供新的佐证,基于2000—2015年的MOD17A3的地表植被NPP数据和秦巴山地93个气象站点数据,从经度、纬度、海拔、坡向多个维度研究了秦巴山地地表植被NPP的分布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00—2015年,(1)秦巴山地中低山地区,自北向南随纬度降低,地表植被多年平均NPP呈现增加的趋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年均NPP与温度的关系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转折点出现在汉江;与降水的相关性减弱。(2)自西向东多年平均NPP值先增加后减少,秦岭一线地表植被年均NPP与温度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与降水主要呈正相关,相关性先增加后减少。(3)随高度的增加,秦巴山地多年NPP值及增长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秦岭和大巴山多年平均NPP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秦岭增长较大巴山更明显;2000m以下,秦岭南坡增长率明显高于北坡,大巴山北坡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坡;2000—3000m,秦岭南北坡差异较小,但是大巴山差异明显;中山地区(1000—2500m),秦岭年均NPP与气温呈负相关,而大巴山则呈现正相关或弱相关;秦岭地区年均NPP与降水的相关性整体强于大巴山地区。这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对秦岭植被尤其是中低山地区的植被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对大巴山则有利,而前者植被生长主要与降水增加有关。这也说明了基于汉江为界的秦岭和大巴山无论是地表植被NPP的均值还是其南北坡差异以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呈现了明显的差异,而汉江作为中山地区植被NPP与气温相关性由正相关性到负相关的转折点,与降水的关系由弱相关到正相关的转折点,更合适作为南北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报道了秦岭兰科(Orchidaceae)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凹唇鸟巢兰(Neottia papilligera Schltr.)。凹唇鸟巢兰原分布区为中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至远东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记录使其在中国的分布区向南扩展了约8个纬度,由寒温带、中温带扩展到达了中国暖温带的最南缘。文中并给出了目前秦岭地区已知的8种鸟巢兰属(Neottia Guett.)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秦岭地区林地与草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集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秦岭地区林地与草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演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林地和草地是秦岭地区主要景观类型,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其中有林地为优势景观类型,其次为高覆盖度草地和中覆盖度草地,其他林地和低覆盖度草地分布面积相对较少。(2)35年来,林地和草地总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净减少了309.44km~2,其中草地减少占主导地位;空间变化上,损失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周边区域,主要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移。(3)林地和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加,连通性降低,景观异质性增强且景观形状更为复杂,草地较林地变化明显;空间分布上,林地和草地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在地形因子作用下呈现一定的地形梯度性,尤其与海拔的相关性最好。(4)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秦岭地区林地和草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气候因素次之,同时国家宏观政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减缓人为活动对秦岭地区的过度影响,维护林地和草地的平衡性及完整性,是实现该区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