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常崇艳  姜在阶 《昆虫学报》1989,32(3):300-305
本文报道了用扫描电镜观察革蜱属8种成虫的哈氏器.其中三种成虫(阿坝革蜱D. ahaensis、金泽革蜱D. auratus和中华革蜱D. sinicus)的哈氏器结构是首次报道,并与其他属6种成虫的哈氏器进行了比较,以阐明其形态特征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另外,还将这14种成虫哈氏器与各自未成熟期的哈氏器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讨论了同种不同时期哈氏器结构的异同.东洋区的金泽革蜱和古北区的革蜱种类间,在孔毛形状,位置及基盘数目上有明显差别,而后者中,边缘革蜱D. marginatus的孔毛位于近端外侧,草原革蜱D. nuttalli和网纹革蜱D. reticulatus的孔毛位于远瑞外侧,其余种类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将采自不同地区的草原革蜱Dermucentor nuttalli Olenev和森林革蜱Dermaeentor silvarumOlenev成虫在实验室中培养,对所获幼虫的形态特征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证明,革蜱幼虫的一些形态变异很大,同一种革蜱采自不同地区或不同雌虫所产的幼虫的个体变异甚至比种间变异还大。所以,前人根据个别地区少量材料所描述的上述幼虫形态特征及所做的检索表,不能广泛适用。作者分析了大量材料后,找出上述两种幼虫较稳定的鉴别特征。根据假头宽和盾板长可以区分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按照肩毛(Sc)和第一对背中毛(Cd1)的长度可以把上述两种幼虫与我国北部分布的其他三种革蜱(边缘革蜱、银盾革蜱和网纹革蜱)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常崇艳  姜在阶 《昆虫学报》1989,32(4):445-450
研究了五种硬蜱的哈氏器在不同虫期(若虫和成虫)和不同营养状态(饱或饿)对不同浓度的弱酸、弱碱以及对低温刺激的电生理反应.此外,比较了四种硬蜱成虫对五种驱避剂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硬蜱哈氏器能够感受氨和醋酸蒸气的刺激,反应的相对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蒸气浓度而变化.哈氏器还能感受温度的变化.从行为反应见到驱避剂对不同种类硬蜱的驱避强度不同,每种蜱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截肢试验证明哈氏器是驱避剂的感受器.  相似文献   

4.
数种蜱类哈氏器感器的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冠民  张之同 《昆虫学报》1992,35(4):428-433
本实验用电生理方法研究了中华革蜱(Dermacentor sinicus)、森林革蜱(Derraacentor silvarum),和日本血蜱(Haemaphysalis japonica)成虫对不同化学刺激物(氨、冰醋酸、二氧化碳)和性信息素的成分(2,6-二氯酚、对-甲酚、苯酚和水杨醛),以及对温度变化和机械刺激的反应.从哈氏器感觉毛基部记录到的神经传人冲动用信号处理机进行脉冲密度分析,结果表明:(1)哈氏器上不同部位的感觉毛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不同;(2)蜱的嗅觉反应神经传入冲动有连续性和间歇性两种类型,并且有慢适宜的特点;(3)性信息素的成分中,2,6-二氯酚刺激引起的反应最强,是它的主要成分;(4)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刺激物浓度加大反应增强;(5)吸血五天以后的雄蜱对氨的反应减弱,而对2,6-二氨酚的反成增强,吸血七天后反应最强;(6)两种革蜱对各种刺激反应的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5.
王多  胡永红  刘敬泽 《昆虫学报》2013,56(3):306-311
为阐明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孤雌生殖种群的哈氏器结构及发育特征, 用扫描电镜对其各虫期哈氏器进行了观察, 分析了血餐对哈氏器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种群幼蜱、 若蜱和成蜱哈氏器形态结构基本相同, 均由前窝和后囊构成。幼蜱前窝感毛6根, 位于同一基盘; 若蜱和成蜱哈氏器相似, 前窝感毛7根, 其中1根孔毛位于外侧基盘, 另6根感毛位于内侧基盘。各虫期饱血后哈氏器大小均比饥饿状态下显著增大(P<0.05)。幼蜱前窝与后囊面积比值与若蜱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若蜱前窝与后囊面积比值与成蜱相比差异显著(P<0.05)。各虫期哈氏器均在发育, 且血餐对哈氏器发育有重要影响。幼蜱至若蜱期哈氏器前窝与后囊的发育速度相似, 若蜱至成蜱期哈氏器前窝发育快于后囊。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雌生殖长角血蜱的哈氏器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6.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草原革蜱D. nuttalli刺叮人工感染21天后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如下: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幼蜱PCR阳性率均为50.0%而分离阳性率都为20.0%。饱血脱落后,这些幼蜱只能在饱血后2天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也只能持续到4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若蜱后,若蜱以及分别受到这些若蜱刺叮的KM鼠均未发现阳性感染。非感染若蜱吸食感染的KM鼠后,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获得了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20.0%。分离阳性率分别达到33.3%和60.0%。这些若蜱分别于饱血后2天和3天可以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扩增阳性也只能分别持续到饱血后4天和6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成蜱后,成蜱以及受到它们攻击的KM鼠均未获阳性检测结果。同种蜱不同地理株在感染和保持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上也没有差异。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吸血感染但均不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CHNM4的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紫彩血蛤鳃的组织化学和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紫彩血蛤(Nuttalliaolivacea)的鳃上皮细胞核多为椭圆形,核内染色体呈丝状;结缔组织细胞的核多为圆形,部分核内有块状Feulgen阳性颗粒,RNA在鳃丝上皮细胞最丰富,有的形成直径0.52μm的颗粒,结缔组织和鳃丝上皮细胞内均有直径0.63μm左右的PAS阳性颗粒,吞噬细胞呈极强的ANAE阳性,鳃丝上皮细胞呈较弱的阳性。ACP和AKP在吞噬细胞和外缘上皮细胞中的活性较强,其它部位较弱  相似文献   

8.
稻虱缨小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稻虱缨小蜂触角上共观察到毛形感器(Ⅰ,Ⅱ型)、板状感器、捧状感器、剑状感器和蒲姆氏鬃感器等五种感器.而雄性触角上则缺少毛形感器Ⅱ型和棒状感器。各类感器的数量和分布在两性间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几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若天  吴丹红  李景植   《广西植物》1990,10(1):39-44+10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分离自马铃薯、萱草。甘蔗、木薯和落花生等不同植物和组织的原生质体表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凹凸不平。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表面较粗糙,其余四种植物叶肉、幼茎或子叶原生质体稍光滑。有的原生质体显现不同程度的凹陷现象。有的原生质体表面尚残留有未完全水解的胞壁碎片。在木薯幼茎原生质体制备物中见有呈“裂片”状的球形结构。原生质体表面扫描图象的差异似与不同种植物有关,与组织源不同更有密切关系。 原生质体镀膜前,涂布于已镀膜的盖玻片支持物上的原生质体很少或无凹陷现象,涂布于已镀膜的双面胶支持物上的原生质体凹陷严重。  相似文献   

10.
李秉正  李家滨 《动物学报》1991,37(4):345-351
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中,随着体长的增大,体表上的细微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体嵴增高,继而形成许多结节,并由结节上发出点状,指状或枝状突起;体棘逐渐减少和消失;腹吸盘唇上和口、腹吸盘周围的感觉乳突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Pollen of seven species in Tetraplasandra and three species in related genera were studied with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 A new thin-section technique was employed for the study of exine stratification and apertural structure. This study reveals several previously undescribed pollen structures for the group. Trends toward increase in pollen size and in specialization of other pollen characters are evident in Tetraplasandra. Pollen of Reynoldsia and Peekeliopanax differs from Tetraplasandra in the pertectate sexine and the absence of inner nexinous breaks, respectively. A pollen correlation study shows that Munroidendron falls readily within the genus Tetraplasandra but is 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latter by its bifurcate colpi.  相似文献   

12.
细叶满江红(Azolla filicufoides Lam.)是优良的水生绿肥和饲料作物,又是用孢子果越夏和过冬的好材料,植物学者对其进行广泛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本文记述了电镜扫描观察到的大孢子果及小孢子囊泡胶块的图象;认为大孢子果表面同小孢子囊泡胶块的附着力,与大孢子果的萌发力有相关性;指出孢子果带菌,将是导致高温季节大田满江红发生毁灭性病害“自然倒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多房棘球绦虫光镜及扫描电镜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甘肃漳县草滩乡家犬小肠所获检的棘球绦虫,做了光镜及扫描电镜(SEM)观察。根据其形态特征及流行病学资料,初步认定为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cularis)。对扫描电镜所记述的多房棘球绦虫成虫不同部位的表面微毛的形态结构做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和比较;此外还观察了成熟节片侧缘生殖孔及孕节片内虫卵表面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4.
红豆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红豆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阐明其根、茎、叶的结构特征,为红豆杉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红豆杉营养器官具有以下特征:(1)根、茎、叶中均无树脂道;(2)根、茎皮层中均有含单宁类物质的细胞分布;(3)根、茎中均有石细胞分布,(4)叶气孔器为双环型,略内陷;(5)根为二原型,(6)幼根的内皮层具凯氏带加厚,中柱鞘细胞富含单宁类物质;(7)根的次生维管组织中射线发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