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发现虎斑游蛇颈后腺吴卯斌安徽省黄山市屯溪毒蛇养殖研究所我所多年来从事毒蛇的人工繁殖研究工作。在进行蛇类饲养、观察过程中在一次偶尔触怒虎斑游蛇(Natrlxtigrlnalateralls)[又名野鸡脖子]时,被该蛇由颈后怒射出的分泌液体射入眼中,...  相似文献   

2.
虎斑颈槽蛇颈腺的解剖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斑颈槽蛇颈腺的解剖观察研究吴卯斌(安徽省黄山市屯溪毒蛇养殖研究所245051)关键词虎斑颈槽蛇,颈腺,解剖我所多年从事毒蛇的人工养殖研究工作,在进行蛇类饲养,观察过程中,一次偶尔触怒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tigrinus)[又名虎斑游蛇]...  相似文献   

3.
对浙江六种毒蛇的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是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遗传学的研究出现了新方法和新技术,大大推动了国内外对各种生物的染色体研究的进展。关于蛇类染色体的研究,国外Thatcher(1922)首先报道。随后Nakamura(1927,1928,1929,1935),Matthey(1931),Bhatnagar(1960),Monroe(1962),Itoh(1970),Baker(1971),Hardy(1976)等对游蛇科(Cotubridae),眼镜蛇科(Elapidac),海蛇科(Hydrophiidae),蝰科(Vipiridae),响尾蛇科或称蝮科(Crotallidae)等科的蛇类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温泉蛇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温泉蛇(Thermophis baileyi)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其核型模式可表达为2n=36=14M+2T+20m, ZW型性决定,Z和W分别为中及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该结果与游蛇属种类的核型有较大差异,从而旁证了将温泉蛇从游蛇属中分出的观点。仅一对NOR于No.9染色体长臂并与其次溢痕位置相当,该NOR与锦蛇属种类一致而与游蛇类不同。根据染色体特征,认为温泉蛇在游蛇亚科中处于较为原始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温泉蛇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温泉蛇(Thermophisbaileyi)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其核型模式可表达为2n=36=14M+2T+20m,ZW型性决定,Z和W分别为中及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该结果与游蛇属种类的核型有较大差异,从而旁证了将温泉蛇从游蛇属中分出的观点。仅一对NOR于No.9染色体长臂并与其次溢痕位置相当,该NOR与锦蛇属种类一致而与游蛇类不同。根据染色体特征,认为温泉蛇在游蛇亚科中处于较为原始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虎斑游蛇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各种蛇的染色体数目、组型、带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探讨蛇的分类及其演化均有一定意义。关于蛇类染色体的研究自Thatcher(1922)首先报道后,相继Nakamura (1927、1928、1929、1935)、Bhatnager(1960)、Manroe(1962)、Befak(1963、1964、1965、1966、  相似文献   

7.
2013年5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黄岩乡野外考察期间采集到1号游蛇科蛇类标本,经鉴定为青脊蛇(Achalinus ater),为湖南省蛇类新纪录种。此记录能为研究青脊蛇的形态变化和地理分布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双全白环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9~10月,分别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Colubridae)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3号,经鉴定为双全白环蛇(Lfasciatus),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醉地浙江省37种/亚种游蛇科蛇类进行数值分类(类平均法)探讨。结果表明游蛇科可分为6亚群18小群。与传统分类法的亚科和属比较,主要表现在锦蛇属和游蛇属这两个大属被分为不同的小群(属);且两头蛇属和颈棱蛇属分别提为亚群(亚科),为游蛇科的进一步分类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浙江省37种/亚种游蛇科蛇类进行数值分类(类平均法)探讨。结果表明游蛇科可分为6亚群18小群。与传统分类法的亚科和属比较,主要表现在锦蛇属和游蛇属这两个大属被分为不同的小群(属);且两头蛇属和颈棱蛇属分别提为亚群(亚科).为游蛇科的进一步分类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报道虫草蝠蛾(鳞翅目,蝙蝠蛾科,蝠蛾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应用醋酸分离和热干燥技术,研究了云南的两种虫草蝠蛾Hepialus zhayuensis Chu et Wang和Hepialus sp.的有丝分裂染色体,它们的染色体数目为2n=64。在有丝分裂的早中期染色体上清晰地呈现出散漫着丝粒。然而,分裂中期和较晚的中期阶段,每条染色体都具显著的初级着丝粒(即主缢痕)。它们的雄性中期核型中都有一对典型的异形性染色体,X染色体着色稍淡,且都具中或亚中着丝粒;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染色很深。 在雄性的分裂间期细胞中,观察到异固缩性染色质体,此异固缩体是Y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2013年5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黄岩乡野外考察期间采集到1号游蛇科蛇类标本,经鉴定为青脊蛇Achalinus ater,为湖南省蛇类新纪录种。此新纪录能为研究青脊蛇的形态变化和地理分布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汪健  徐宁 《四川动物》1993,12(2):19-20
贵州雷山产虎斑游蛇雌性染色体数为2 n=38+ZW。大型染色体8对,其中第1、2、3、6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7、8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5对为性染色体,Z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W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银染表明核仁组织者区位于一对小型染色体及一条第4号染色体的端部。比较了贵州雷山、道真、山西太原、辽宁及日本产虎斑游蛇染色体组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广西的蛇类资源与蛇伤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报道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的一个省 )进行蛇类资源和蛇咬伤情况的调查结果。至今为止发现栖息在广西境内的蛇类有 7科 4 2属 96种 ,其中盲蛇科( Typhloidae)、 1种、蟒科 ( Boidae) 1种、闪鳞蛇科( Xenopheltidae) 1种、游蛇科 ( Colubridae) 71种、眼镜蛇科 ( Elapidae) 6种、海蛇科 ( Hydrophiidae) 7种、蝰科( Viperidae) 9种 ,其中有毒蛇 33种。经蛇伤流行病学调查推算 ,广西每年蛇伤病人约 376 0 0例 ,其中约 1 0 1 9例死亡 ,而蛇伤死亡率最高为眼镜王蛇咬伤 ( 5 7.1 % ) ;其次为银环蛇 ,由于抗蛇毒血清供应不足 ,很多边远地区病人因不能及时接受抗蛇毒血清治疗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鼠蛇属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蛇类染色体的研究对蛇类的分类、进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国外研究较多,我国基本 上仍属空白。为弥补这一空白,我们用骨髓直接制片方法研究了我国部份蛇类染色体组型。现将有关鼠蛇属研究结果报道于下。 鼠蛇属在我国有两种,即灰鼠蛇 Ptyas korros与滑鼠蛇 Ptyas mucosus,其组型均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报道虫草蝙蝠蛾(鳞翅目,蝙蝠蛾科,蝙蛾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应用醋酸分离和热干燥技术,研究了云南的两种虫草蝙蝠蛾Hepialus zhayuensis Chu er Wang Hepialus sp.的有丝分裂染色体, 他们的染色体数目为2n=64。在有丝分裂的早中期染色体上清晰地呈现出散漫着丝粒。然而,分裂中期和较晚的中期阶段,每条染色体裁都具有显著的初级着丝粒(即主缢痕)。他们的雄性中期核型都有一对典型的异型性染色体,X染色体着色稍淡,且都具中或亚中着丝粒;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染色很深。 在胸性的分裂间期细胞中,观察到异固缩性染色质体,此异固缩体是Y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虎斑游蛇Natrixtigrina(Boie),又名:竹竿青、雉鸡脖、野鸡顶、野鸡脖子。为后毒牙毒蛇,毒腺在颈背部,毒液含较强的出血毒素。在我国该蛇有两个亚种即虎班游蛇大陆亚种N.t.lateralis(Berthold)和台湾亚种N.t.formo...  相似文献   

18.
20 0 3年9月初,作者带领学生在安徽黄山进行野外专业实习过程中,在黄山区汤口镇浮溪村收集到一条雌性蛇(图1 ) ,经鉴定为双全白环蛇(Lycodonfasciatus) ,为安徽省蛇类新纪录。双全白环蛇在分类上隶属爬行纲、蛇目、游蛇科、白环蛇属。该标本现保存于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  相似文献   

19.
大麦G—显带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 ASG 法处理的三个栽培大麦(Hordeum Vulgare)品种 G-带的核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早中期或中期染色体都显示出了密切邻近的、多重的 G-带带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愈浓缩带纹数目愈少。同源染色体之间带纹分布的位置、染色深浅以及带纹数目都基本一致,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配对。同一分裂时期不同染色体的 G-带带纹各具一定的特点,可以作为鉴别的标记。讨论了显带技术和中期染色体的 G-带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属于鳞翅目天蚕蛾科的昆虫,其染色体数目的研究最早由日本人川口曾报道过。最近我们在涂片法的基础上稍做了一点改变,对柞蚕精巢染色体进行制片,观察到比较清晰、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