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简便、高效、精确的构建基于真实人体解剖形态结构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模型的方法。方法:利用Siemens Sensation Cardiac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基于1mm层厚获取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连续断层DICOM格式图像,导入Materialise MIMICS v12.11软件,界定目标区域后生成三维动脉模型,经网格优化处理去除低质量及相交面网格,保存结果输出,导入TGrid5.0软件,对主动脉面网格模型进行几何修复,使面网格扭曲率〈0.75,采用自由分网方式生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体网格模型,并对所构建模型进行血流属性、流场边界等界定,初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初步计算求解,确定所构建的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模型分别包含1857030,1820501,1844181,1849651,1858246及1814914个四面体单元。结论:利用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获取DICOM格式连续断层CT图像可快速、准确地构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模型,为进一步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以及临床预后评估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临床常见典型形态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断层序列,重建出三维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模型,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血液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血液流经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撕破口时会对血管局部壁面产生冲击,造成动脉管壁局部压强升高,此种\"冲击效应\"不但会出现在近端夹层撕破口附近管腔壁面,也会出现在中间段及远端夹层撕破口附近,当入口血流压强升高时,夹层撕破口附近局部壁面压强差值也会增加。在心动周期内,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壁面剪切应力异常升高区也主要集中在撕破口区附近的动脉壁面上。结论: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而言,撕破口的位置相对于撕破口直径而言似乎更有临床意义。对B型夹层患者采用降低血压治疗,可减低局部动脉管壁上的壁面压强差值,但无法消除此壁面压强差,即主动脉夹层管壁上的局部危险区始终存在。此现象揭示主动脉夹层中远端撕破口也可能是造成夹层局部危险因素的原因,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封闭撕破口,以消除局部壁面压强增高区,降低破裂风险,可能是更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龄对于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omplicated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ABA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的156例cABAD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将其根据不同的年龄、治疗方式(药物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传统手术治疗)及治疗结果进行分组,并在不同的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2.46±11.72岁,45%的患者(n=70)大于65岁,55%的患者(n=86)小于65岁。小于65岁的患者有22.2%的患者(n=19)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9.8%的患者(n=17)接受传统手术治疗、58%的患者(n=50)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大于65岁的患者有48.6%的患者(n=34)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1.4%的患者(n=8)接受传统手术治疗、40%的患者(n=28)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小于65岁与大于65岁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2.8%与35.7%(P0.001),接受血管内治疗分别为2%与28.6%(P=0.001),常规手术治疗分别为21%与37.5%(P=0.468),药物保守治疗分别为31.5%与41.7%(P=0.489)。年龄65岁或以上是多因素分析中住院死亡率的预测因子(OR=2.72;95%CI 1.343-4.674; P=0.012)。结论:年龄≥65岁对于cABAD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院内死亡率,但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的98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15项临床病理因素:患者年龄、性别、治疗方式、发病至就诊时间、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就诊时收缩压、入院时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既往结缔组织病、主动脉扩张、急性肾损伤、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肌灌注、肠系膜动脉灌注、下肢灌注,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就诊时收缩压、治疗方式、急性肾损伤、心肌灌注不良、心包积液、主动脉扩张、下肢灌注不良与院内死亡有关(P0.1)。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EVAR治疗(HR=8.437CI 1.048-67.925 P=0.045),心包积液(HR=4.010 CI 1.675-9.598 P=0.002),下肢灌注不良(HR=3.133 CI 1.083-9.064 P=0.035)与院内死亡有关(P0.05)。结论:心包积液及下肢灌注不良可使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率增加,而TEVAR可有效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选择3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根据病变夹层破口的位置、累及范围、有无合并主动瓣关闭不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随访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3例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死亡率为8.3%,平均手术时间156.7±56.7min,平均阻断时间98.5±32.7min,平均选择性脑灌注时间56.1±20.7min,术后平均ICU住院时间6.2±3.8d,术后平均总计住院时间25.4±7.3d;术后6个月后随访,3例患者死亡,其余30例患者恢复满意,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施行早期外科治疗,术前快速准确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采取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方法总结21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的疗效及护理。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覆膜支架,均在术后2~3周康复出院,跟踪随访6个月~1年,未出现病情恶化或死亡病例。结论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给予积极、细致、有效的护理是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17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随访追踪患者预后,按照预后差异分作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联合H-FABP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NLR、H-FAB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NLR、H-FABP、WBC均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联合H-FABP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76均高于上述两项指标单独预测的0.626及0.712。结论:NLR联合H-FABP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支架对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实验组予以覆膜血管支架置入进行治疗。手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一般情况、血液学指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中期随访的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治疗前相比,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含量水平升高显著(P0.05);血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积水平降低显著(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7.83%(P0.05),实验组中期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期总有效率为65.2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覆膜血管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的经验和方法。方法:2010年4月至2016年5月,共有43例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并均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其中右腋动脉-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8例,开窗技术14例,烟囱技术11例。结果:均成功手术,无术中死亡,术后造影显示支架敷贴良好,定位准确,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术后无头晕症状,双上肢血压差均在15 mmHg之内。1例术后5天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猝死。肾功能衰竭2例,行透析治疗后治愈。随访38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2~33月(17.0士5.2月),1例患者术后45天猝死;术后3月、1年复查主动脉CTA均示支架无移位。1例I型内漏,术后8月复查CTA示内漏消失;1例术后9月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中段狭窄约40%;2例并发支架远端动脉瘤形成。结论: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开窗技术、烟囱技术进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Diego Gallo Utku Gülan Antonietta Di Stefano Raffaele Ponzini Beat Lüthi Markus Holzner Umberto Morbiducci 《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14
Parallel to the massive use of image-based computational hemodynamics to study the complex flow establishing in the human aorta, the need for suitable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and ad hoc cases for the validation and benchmarking of numerical codes has grown more and mo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