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光  田晓阳 《四川动物》2006,25(4):703-709
鸟类的跗跖骨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与其他四足动物跗骨、跖骨相区别。不同类型鸟类之间的生态习性和适应形式相互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与之相对应的跗跖骨的形态结构也产生了多样性分异,形成了鸟类跗跖骨形态结构与对应功能行为的适应性选择。鸟类跗跖骨形态结构多样性的研究不仪为了解不同类型鸟类的生态习性提供证据,也使鸟类后肢骨骼的功能行为学得以逐步完善。特别是通过对现生鸟类跗跖骨形态结构多样性与对应功能的分析,可以此作为研究早期鸟类形态习性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鸟类功能行为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一)目的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必要说明,使学生了解:(1)鸟类的多样性;(2)鸟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包括食性)各异,这都是同其适应性相联系的;(3)关于鸟类中的留鸟、候鸟和迁徙的知识。 (二)过程 1.准备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形态不同的活鸟和鸟类剥制标本。 (1)鸟类标本室:备有家鸽、鹦鹉、鹌鹑、黑尾蜡嘴雀、锡嘴雀、燕雀、麻雀、蒙古百灵,太平鸟、黄胸鹀、三道眉草鹀、大山雀、朱顶雀、黄  相似文献   

3.
世界鸡形目鸟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世界上鸡形目鸟类的分布、分类、形态特点、栖地类型及生活习性。世界鸡形目鸟类分为7个科,共计281种。中国鸡形目鸟类包括松鸡科8种和雉科52种。介绍了中国鸡形目鸟类种的分类等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鸟类跗跖骨远端形态的两种模式及其栖息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光 《四川动物》2006,25(1):21-27
通过对大量现生鸟类的跗跖骨进行对比研究,得出鸟类的跗跖骨远端特征可以被用来作为判断鸟类栖息习性的依据。地栖性鸟类的跗跖骨远端由第Ⅱ、第Ⅲ、第Ⅳ跖骨滑车组成典型的“三角”模式,而树栖性鸟类的跗跖骨远端则是由位于同一平面位置的第Ⅱ、第Ⅲ、第Ⅳ跖骨滑车组成典型的“滚轴”模式。由此还尝试对中生代鸟类的栖息习性和功能作了检验和判定,依此鉴定与借助其他依据识别的结果比较一致。鸟类跗跖骨远端形态结构的观察与研究,对评判古鸟的栖息习性以及鸟类的栖息演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董玉梅 《生物学通报》2012,47(11):20-21
以突破常规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不再单纯以鸟类的结构为展开点,而以生活中的飞行器为展开点,从飞行器的设计制造过程来研究鸟类的构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设计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同时又利用好教材,通过渗透“成本一效益”观念等,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实现STS教育的渗透,最终达成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四《家蚕和莱粉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家蚕和菜粉蝶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眠和完全变态的概念;鳞翅目的主要特征,蛾类和蝶类的主要区别。 2.使学生懂得人类掌握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发育规律,目的在于发展有益昆虫和防治有害昆虫。 3.培养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家蚕和菜粉蝶成虫的形  相似文献   

7.
张玉光 《动物学杂志》2007,42(3):126-130
鹦形目、裂形目、鹃形目等攀禽的趾型是对趾足类型,这种趾型与该鸟类的跗跖骨形态结构表现出极度的适应性。特别是第Ⅳ跖骨滑车发生的显著翻转以及膨大的副关节突的出现,使鸟类在实现和完成对趾足的功能时显得更加完善。攀禽中部分对趾足的鸟类为适应多样的生活习性而在跖骨结构上发生这些变化是特化的表现,也是相互协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教材和教法研究上节课“鸟类的多样性”是讲鸟类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的多样性。从这节课开始,是讲鸟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鸟类的筑巢、孵卵和育雏、鸟类的迁徙等。教材的主线是——鸟类的繁殖比爬行动物完善而复杂(课本第169页)。所以,本节教材的安排是:通过鸟类筑巢、孵卵和育雏等行为的介绍,指出鸟类比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繁育后代要优越得  相似文献   

9.
野外辨鸟     
<正>鸟类优美的飞行动作、多彩斑斓的羽色、独特的生活习性,都强烈地吸引着观鸟拍鸟人。但是,观鸟拍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鸟。对于观拍者而言,鸟类卓越的飞行能力和广阔的活动范围增加了观察和拍摄目标的难度,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鸟类摄影人要善于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野外识别能力,在拍摄之前就要进行鸟类知识的贮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利用视觉和听觉信息,根据鸟的形态特征和行为特征综合判断,要及时识别出  相似文献   

10.
任小贝 《生物学通报》2001,36(10):17-20
新授课是以传授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过程 ,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 ,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不同 ,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本文根据生物学新授课的教学内容 ,着重从学习心理方面谈谈各类新授课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理论依据、教学模式与策略。1 生物形态结构的教学1.1 教学特点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础 ,形态结构部分专用名词较多 ,学生比较生疏 ;内部结构较细微复杂 ,学生难以想象和记忆。…  相似文献   

11.
1962年4-7月和1963年5-6月间,结合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在吉林省土们岭一左家一带,对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stegmanni)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主要是营巢)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之后,又在1963年秋、冬二季和1964年春季和夏季进行了补充观察。所得结果,不仅使学生具体地了解了当地的有益鸟类,并为保护益鸟提供了一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上述三项能力中,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层次较高,它包含着后面的两种能力。而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则是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在中学生物教学领域的具体要求。从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关系看,应该说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因为思维往  相似文献   

13.
单元教育目标 (一)情感领域 1.能集中注意听讲和看教学幻灯片和电影;对本单元的科学知识和解剖实验产生兴趣。 2.通过对文昌鱼和鱼类资源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动物资源。 3.通过对淡水养鱼和海洋捕鱼等知识的学习、热爱科学、热爱劳动人民。 4.通过对动物进化发展、鲫鱼内部的构造功能及相互关系、生态等知识的学习,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变化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认知领域 1.代表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等知识。识记(1)复述文昌鱼的分布和生活习性;记  相似文献   

14.
孙岳  董路 《生物学通报》2008,43(3):9-11
我国的鸟类资源非常丰富,仅特有种就有71种.而鸟类又以其多姿多彩的形态成为邮票偏爱的题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行了许多以鸟类为主题的邮票,其中有11种为中国特有鸟类.对这11种中国特有鸟类的名称、分类地位、濒危程度、分布地区、形态特征、食性和繁殖习性进行了介绍.希望能促进人们了解中国的鸟类特有种,提高保护鸟类意识.  相似文献   

15.
要求用常规的、现代的教学手段,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活动,使初二学生掌握关于鸟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对空中飞翔生活适应的基础知识。原理增加直观信息量,发展扩散思维;利用综合、推理培养求同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幻灯字幕(伴教师朗读)(2分钟):鸟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第二个大类群。全世界约有鸟类9000种,我国约有鸟类1180多种,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16.
青霉浅谈     
青霉(Penicillium)是世界分布最广的几类真菌之一,对人类非常重要。为配合中学《植物学》“菌类植物”一章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菌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特点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对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菌类有所了解,本文着重对青霉的生活习性、形态、生活史和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作一叙述。(一)生活习性青霉通常在柑桔及其他水果上,冷藏的干酪及被它们的孢子污染的其他食物上均可找到,其分生孢子在土壤内、空气中及腐烂的物质  相似文献   

17.
在野外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鸟类时,如何识别形态相似的各种鸟类,是观鸟者遇到的困难之一。有些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相似的鸟类,虽分属不同的目、科,亲缘关系较远,但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似的形态特征。鹤形目(Ciconiiformes)的驾科(Ardeidae)。鹤科(Ciconiidae)与鹤形目(Gruiformes)的鹤科(Gruidae),都是生活在水域周围的大中型涉禽,都具有喙长、颈长和后肢长等适于涉水捕食的形态特征。鹭科为大、中型涉禽,体型细瘦,羽毛稀疏而柔软。在繁殖期,头后常有羽冠,颈前、背上、臀后两侧常有装饰性蓑羽。头形较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8目59科137例现生不同栖息习性鸟类的后肢3块骨骼(股骨、胫跗骨和跗跖骨)长度比例的观察和特征分析,推断出鸟类的栖息习性与后肢3块骨骼中各骨骼长度所占总长度的比例存在密切的关系。即在所有鸟类的后肢骨骼中,胫跗骨的长度占3块骨骼的比例为最大;地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股骨的长度要短于跗跖骨;树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股骨的长度要长于跗跖骨。鸟类后肢3块骨骼的长度比例特征是鸟类长期对栖息等行为适应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中生代14例鸟类的栖息习性进行了分析,利用三元投影的统计方法,并以国内外新生代(古近纪和新近纪)21例鸟类标本作为对比参考,得出辽西中生代不同类型鸟类的栖息行为特征:基干鸟类以树栖为主要习性,其中个别鸟类还具有攀援的习性,而反鸟类则是典型的树栖鸟类,今鸟类兼有树、地栖的习性。研究表明,在现行的鸟类系统发育框架下,树栖适应(及攀援)代表了鸟类演化历史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这一结论也支持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中生代鸟类栖息习性分异的多样性反映了早期鸟类演化过程中自身以及与其他同期生物在生态空间和食物资源的竞争的加剧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动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谈几点看法。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动物界也不例外。首先,动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动物依赖它的生活环境而生存,动物的生命活动却又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如草履虫、鱼类等的形态构造与水中生活相适应,蚯蚓的形态构造与土中穴居生活相适应,绦虫、蛔虫的形态构造与寄生生活相适应,鸟类的形态构造与空中飞翔生活相适应等等。这些适应现象说明了环境改造动物的一面,但也不能忽视动物改造环境的一面,即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的活动能够改良土壤,寄生虫能危害寄主,天敌动物对害兽、害虫的影响等。再则从整个自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除准确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