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蕾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15,34(3):377-389
本文对郑州地区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汉唐宋墓葬成年人骨标本(汉代55例,唐代22例,宋代39例)的肢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依据陈世贤和张继宗的黄种人身高推算公式,分别以肱骨、股骨和胫骨的最大长推算出三个时期两性的平均身高;汉、唐、宋男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52cm、167.03cm和164.49cm,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59.11cm,158.39cm和156.17cm。对两性平均身高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汉、唐、宋两性平均身高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两性身高存在显著性差异;两性身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致呈下降的趋势,但身高的时代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意义。郑州汉唐宋两性身高呈现出的下降趋势,应该与这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汉民族与我国其他地区异族交流、融合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居民生存压力的增加和饮食的影响,也不排除人类身高微观演化的可能。较低的身高性二形性水平也许意味着郑州地区汉唐宋时期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小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了解郑州地区汉唐宋居民两性的健康发育等体质状况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现代人群的两性身高差异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用152处中国现代人群(含69处汉族人群和83处少数民族人群)的男、女性身高数据,计算两性身高差异指数,并对比该指数在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群间的分布差异,同时分析纬度、气候、体格大小与城乡环境因素对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比女性高出约7.16%(4.72%~9.26%);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但北方少数民族的两性身高差异明显大于南方少数民族。此外,两性身高差异程度与纬度、气温年较差和年均风速呈低度线性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低度线性负相关,而与体格大小和城乡环境并无显著关联。这提示遗传和自然环境因素在中国现代人群两性身高差异的区域化演变中更趋主导性,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出土东周时期的长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根据相关公式推测出该组居民的身高,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男性居民的身高在内蒙古长城地带同时期的人群中最低,而女性居民则最高,是一个男女两性居民身高差异较小的古代群体。  相似文献   

4.
张旭  李婧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15,34(2):216-224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2011年发掘出土的古代人类肢骨进行了测量与研究,并依据相关的身高计算公式对其身高进行了推算;在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其他古代对比组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大堡山地区两性居民的肱骨粗壮程度发育较弱,股骨粗壮程度相对居中、股骨骨干上端一般扁平、股骨嵴相对发达;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男性身高水平较高,女性身高水平中等;根据两性差异性指数,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女性的主体经济地位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5.
体质量推算作为体质人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为衡量古代居民体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解决考古学、历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生物力学"和"形态测量学"两种方法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2005年出土的34例战国时期人骨标本进行了体质量推算。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组男性居民的平均体质量约为67.21kg,女性居民的平均体质量约为54.63kg,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显著。通过与战国时期内蒙古长城地带井沟子居民的比较分析,土城子男性居民在平均体质量上明显大于井沟子男性居民,并且体质量值整体分布偏高,而女性组则差异不显著。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相关研究材料,该数据为土城子居民为戍边军士的身份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前中国蒙古族主要族群身高情况。对中国蒙古族共13个族群4410例(男43%,女57%)成人身高进行了测量,分析蒙古族身高分型情况,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不同族群之间的身高变化趋势。中国蒙古族男性为超中等身材,女性为中等身材。在13个族群中,男性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身高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女性是鄂尔多斯部身材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3个年龄组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都以高型出现率最高,过矮型出现率和很高型出现率都很低。中国蒙古族身高与中国其他北方族群接近,高于7个中国南方族群,低于北方汉族,但高于南方汉族,低于日本人、韩国人。中国蒙古族13个族群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国族群中蒙古族属于身材较高的族群。  相似文献   

7.
柳江化石智人的身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者将柳江人的右侧股骨残段作了复原。根据华南人由肢骨测量身高的公式,如果柳江人股骨属男性,其身高为156.69±3.74厘米,比现代当地居民的平均身高偏矮。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至2014年间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发现了一个古代墓群,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约为公元3-4世纪,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共发现32例个体,对其中保存较好的16例个体(7例男性,9例女性)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故如甲木古代居民与四川卡莎湖古代居民最接近,相比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古代居民的关系,故如甲木居民与新疆多岗和察吾乎四号墓地的古代居民更为接近。与近现代人群比较,故如甲木与广西壮族和藏族A型的现代居民接近。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居民的母系来源多元化,大多数为欧亚东部类群,也有少量是欧亚西部类群,他们对中国现代藏族人群以及西藏的其他一些民族具有母系遗传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墓地1969年发掘出土的10例靺鞨颅骨(男性5例,女性5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人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特罗伊茨基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古代贝加尔组群、现代中央亚细亚组群和贝加尔组群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身高、体重、颅容量等是反映人类身体大小,探讨人类体质特征、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公式推算法,对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出土的、距今约9500年的奇和洞II号女性个体的身高、体重、颅容量等身体大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奇和洞II号的身高和体重约为160.3cm和59.9kg,在新石器时代成年女性个体中属于较高水平,同时高于福建地区现代成年女性的平均水平;颅容量约为1369m L,在新石器时代成年女性个体中处于中间水平。奇和洞II号较好的身体特征发育,提示处于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这一时期的奇和洞人可能具有较好的营养状况;与新、旧石器时代各组的比较显示,这一时期我国华南地区古人类身体大小、形状特征已经形成;我国南、北方地区人群身高、体重差异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磨沟墓地保存情况良好的295例成年个体进行了头骨形态学的分析,其中283例(男性164例,女性119例)个体来自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距今大约4000-3500年,12例个体(男性7例,女性5例)出自寺洼文化时期的墓葬,大约距今3500-3000年,磨沟组齐家文化居民和寺洼文化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在与若干近代组和古代组的对比中,磨沟组古代居民则是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以及古代组中同处甘青地区的火烧沟组和核桃庄组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磨沟墓地保存情况良好的295例成年个体进行了头骨形态学的分析,其中283例(男性164例,女性119例)个体来自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距今大约4000~3500年,12例个体(男性7例,女性5例)出自寺洼文化时期的墓葬,大约距今3500~3000年,磨沟组齐家文化居民和寺洼文化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在与若干近代组和古代组的对比中,磨沟组古代居民则是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以及古代组中同处甘青地区的火烧沟组和核桃庄组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族体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地区336名俄罗斯族成年人(男186,女150)的体质特征,包括9项形态观察项目,58项测量项目,38项指数及其分型,并与国内外一些群体的体质特征进行了比较。俄罗斯族的主要特征是:绝大多数人具上眼睑褶皱,约1/3的人有蒙古褶。头圆、高、阔,鼻根高,鼻翼中等,鼻狭长,黑发与浅黄肤色较多,眼色的性别差异明显。男性平均身高167.7cm,女性平均身高155.9cm。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中躯干型、中腿型出现率较高,指距长,体型多属矮胖型,女性更明显。俄罗斯族体质特征与乌孜别克族较接近,其体格健壮程度相对接近俄罗斯北部地区人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山东地区6处考古遗址出土的18例古代居民的骨化甲状软骨为研究材料,结合现代医学和法医学的研究,通过对甲状软骨骨化情况的观察分析以及部分数据测量,发现古代居民中骨化甲状软骨多保存骨板下缘、下结节以及上下角,而且骨化甲状软骨对古代居民性别和年龄的判断有一定指示作用。甲状软骨在骨化程度、进展速度以及骨化机制上存在性别差异,古代居民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保存骨化甲状软骨,且男性多见保存联合部中下段,女性并无个体保存联合部。另外在本文的骨化甲状软骨的两项测量数据上,男性明显大于女性。甲状软骨的骨化个体间差异很大,单独使用甲状软骨骨化规律进行年龄判断并不可取,但可作为一种参考依据来辅助判断。值得注意的是,保存有骨化甲状软骨且年龄明确的古代居民皆大于30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出土的14例战国中晚期的颅骨(男性11例,女性3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将军沟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毛饮合并A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族儿童少年身高发育城乡差别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迎修 《人类学学报》1999,18(4):307-310
本文分析了1985—1995年中国26个省市7—18岁城乡儿童少年身高的发育趋势。总体上看 ,城乡差别明显缩小 ,男女生 7—18岁平均缩小0.55cm和0.64cm,其中以青春发育突增期缩小幅度最大。各省市的变化趋势不一致 ,南方省市缩小较北方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山 《人类学学报》2000,19(1):21-31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11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的种族特征基本相似,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人种范畴,某些特征则显示出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龙头山青铜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分别与顺山屯青铜时代居民和近代华北居民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大连汉族学生身高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人体测量方法,调查了大连城市7-17岁的1214(男601,女613)名汉族学生的身高,并利用以往的资料,研讨了大连学生身高的生长发育趋势、性差和生长突增高峰年龄。结果表明:大连汉族学生21年来身高吾逐渐增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长值男性为2.94cm,女性2.09cm,但近8年间在8 ̄10岁各年龄组的男女学生身高均呈负增长。在1974年-1995年的21年间,生长突增高峰年龄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长安区农村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10年动态变化和规律,为学校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长安区农村学生1990年与1999年身高、体重两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长安区农村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有明显改善,7—18岁男、女学生身高10年平均增长2.23cm、1.93cm,体重平均增长1.74kg、1.21kg,其增长幅度均低于全国农村学生水平。1999年最大年增长值和最大年增长率均低于1990年,身高、体重发育高峰年龄女生分别提前0.77岁、0.32岁,男生推后0.52岁、0.60岁。结论本地区农村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仍处于生长长期趋势中,但增长速度已经减慢,学生生长发育的潜力有待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内蒙古清水河县姑姑庵墓地出土的13例汉代的颅骨(男性6例, 女性7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姑姑庵汉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将军沟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或是当地早期中原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