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四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海洋中原始鱼类刚刚问世,恐龙等爬行动物尚未出现,鲎在当时便活跃在远古海洋中。直至繁衍至今,鲎仍基本保留着最初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所以它又被人们称为水族活化石。鲎有着奇特的外形,圆形的躯体拖着一条长长的剑尾,腹部和头部由关节连接。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头部有四只眼睛,两只单眼和两只复眼。1967年美国科学家哈特兰(Haldan Keffer Hartline)等  相似文献   

2.
鲎在我国只记载过一种,即中国鲎,又叫三刺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笔者于1983年4月11日、1985年6月15日、12月7日和1986年5月9日在广西北海市地角镇及高德多附近浅海采得一种鲎,5♀♀15♂♂,经鉴定为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Latreille。 该鲎在国外分布于东印度、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群岛等地,在我国为首次纪录,标本保存在广西  相似文献   

3.
鲎(hòu),名字起的奇,样儿长得怪,在我国浙江以南近岸浅海中常常见到。它的整个形体酷似倒扣在泥涂上的一只青灰色洗脸盆。它头背盖着蟹一样的半月形硬壳,身体下半截,生有六对奇形怪状的附肢,后边拖着一根刚劲垂直的尾巴。这一怪物,还与蜘蛛有亲缘关系哩!别看鲎其貌不扬,它的历史却老得令人惊讶,远在四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当恐龙尚未崛起,原始的鱼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鲎就已经存在于世了,因而被人称为海中“活化石”。如今,这种活化石在海洋中又是如何生活、繁殖的呢?鲎的种类不多,根据记载,总共只有五种。生长在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个鲎保护区中仅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和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发现有幼鲎分布,其中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内幼鲎丰度极低,调查整个保护区仅发现2只幼鲎;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幼鲎丰度为6.45 ind·100m–2,但低龄期幼鲎个体数量明显低于高龄期。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分析显示,遂溪大型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食者为主,徐闻以植食者为主,浮游动物、微藻类以及浮游植物等天然饵料资源充足,符合幼鲎的摄食习性。此次鲎保护区资源调查表明广东省鲎资源现状严峻,鲎保护区管理亟待改善。提升鲎的保护等级、科学的人工放流、行之有效的保护区管理措施等行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本研究于2014—2020年在广西北海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展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种群动态调查。总计观察到圆尾蝎鲎990只,种群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第6个调查年相比第1个调查年下降94.60%,表明圆尾蝎鲎资源保护已势在必行;雄鲎占80.28%,雌鲎占17.50%。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呈现显著季节规律性,种群数量与温度及北风和南风风向状态值(0和4)呈显著正相关,显示出滨海风向标生物特征。本研究揭示了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区鲎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鲎的分布及生活习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鲎是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现存的鲎分为二亚科三属四种,本文对鲎在世界上的分布及其生活习性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东南沿海,生活着一种古老的生物——鲎(hòu 后)。它的这个名字连同它的古怪的相貌,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鲎诞生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它和腕足类的古老生物海豆芽,同期出现,已经有近三亿年的历史了。因为在它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三叶幼虫期,尤其是在它刚出卵壳尚未蜕皮之前,很象三叶虫,所以人们认为鲎同三叶虫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它很可能是从三叶虫演化来的。  相似文献   

8.
鲎的分布及生活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鲎是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现存的鲎分为二亚科三属四种。本文对鲎在世界上的分布及其生活习性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鲎变形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鲎属于节肢动物门螯肢动物亚门肢口纲剑尾目,现存三属五种,分布于北美、中美和东南亚沿海一带。变形细胞是鲎血液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 被称为活化石的鲎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在近四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其形态几乎没有变化。自1956年Bang等给美洲鲎注射格兰阴性杆菌引起血管内凝血以来,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用于微量内毒素的检测,受到普遍重视。近年来国内从中国鲎(Tachyplelus tridentatus  相似文献   

10.
福建及中国其他沿岸海域中国鲎资源分布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调访渔民、浅海底拖网、野外观测潮间带亲鲎产卵和幼鲎孵育情况等调查方法,重点调查了福建沿岸海域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资源分布和数量,并走访调查了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金门岛等地代表性的中国鲎栖息地,对中国沿岸海域中国鲎资源现状作了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海滩已多年未见中国鲎上岸产卵,中国鲎在上岸之前已被渔民通过底拖网捕获,能见到幼鲎的海滩寥寥无几,中国鲎已经从大部分海域消失,中国鲎资源量濒临枯竭。目前尚存少量中国鲎的海域主要是东山湾和北部湾海域。金门岛海域则因为人工放流和设立了中国鲎保护区,中国鲎资源得到较好的恢复。中国鲎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捕捞、栖息地的破坏和海域环境污染等。中国鲎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建议将中国鲎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增设中国鲎自然保护区,加强渔业管理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鲎是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世界现存4种鲎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是河口生态系统的标志物种, 同时其血液被用于生产医用检验试剂――鲎试剂。中华鲎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围相当狭窄, 仅局限于日本濑户内海向南延伸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的太平洋西岸海域, 其中在中国东岸和日本南部海域的历史产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华鲎种群数量出现了显著减少, 2019年中华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正式更新为濒危(EN), 明确了中华鲎资源呈现全球性衰退的状态, 究其原因可归纳为鲎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两个方面。在开展鲎资源保护的实践工作中, 作者深刻反思当前鲎资源保护在海洋保护区划定、增殖放流及科普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包括加快完善种群基线数据, 制定标准化种群和生境基线监测指南, 构建科学放流体系等, 以期推进全球范围内的中华鲎资源保护与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2.
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受损等原因,亚洲鲎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鲎漫长的生命周期使得鲎资源的保护和增殖迫在眉睫。生态位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和公开发表的北部湾中国海域中国鲎和圆尾鲎地理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得到中国鲎和圆尾鲎在广西北部湾(中国部分)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确定了这两种稚鲎在北部湾中国海域潜在适生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坡度和地形指数是影响中国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潮间带底质的有机物含量和植被指数是影响圆尾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两种稚鲎适生区建立保护区,进行人工放流稚鲎,加强对海草和红树林的生态建设,进而促进鲎资源种群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的形态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研究发现,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生殖盖板中叶不长于侧叶,尾呈三角形,上有一列小刺,腹甲后端尾上有三个棘突,尾两个侧边无小刺,腹甲背面无小刺分布,但其头胸甲和腹甲背面棘突较长,明显呈幼体状,中国鲎的胚后幼体发育从小到大,身体背部颜色处于黑色→土黄色→褐色的一种渐变过程,当中国鲎幼体头胸甲宽度处于10-25cm时,也就是胚后发育的第12至第16次蜕皮期间时,其体色呈土黄色,在粤西、海南、北部湾一带俗称“黄皮鲎”。所以,黄皮鲎为中国鲎一定阶段未成熟的幼体,而不是一个新种或亚种。标本采自广东省湛江市,保存于湛江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鲎血细胞来源的抗菌肽,在鲎天然免疫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外源病原菌具有抗性作用,降低了外源病原菌对鲎活体的致病性,增强了鲎的天然免疫能力。鲎源抗菌肽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来源的抗菌肽的优势,对鲎源抗菌肽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实用意义。概述了鲎源抗菌肽的性质、分子结构、基因序列及其制备,并对它们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鲎素抗菌肽是中国鲎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细菌、真菌、肿瘤细胞及一些病毒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本文主要介绍了鲎素的种类和生物活性、鲎素的结构与功能关系、鲎素作用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鲎素临床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做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鲎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剑尾目、鲎科。由于它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业已出现,故有“活化石”之称。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有三属五种鲎。我国东南沿海盛产三刺鲎。鲎的血淋巴液中含血蓝蛋白,它是一种高分子量含铜呼吸蛋白,有一定构型,又能与其他分子连接,可作为研究细胞表面分子的标志物(刘黎等,1979);由于它的分子量很大又可作为免疫原(Malley,A 1965)(Lamy,J 1979),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简要报告三剌鲎血蓝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经N-乙酰氨基葡萄糖交联琼脂糖亲和层析及以交联琼脂糖介质的高效液相分子筛层析,从中国鲎细胞溶解物中分离纯化了一种凝集素,其活性比原料鲎试剂提高128倍。鲎凝集素SDS电泳时表现出分子量为69000,和72000的二个亚基。N-乙酰氨基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及岩藻糖等对鲎凝集素凝集鸡红细胞的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加热60℃,10分钟可使凝集素活性基本丧失。CaCl_2为凝集素活性所必需。鲎凝集素与肺炎球菌C多糖有沉淀反应。  相似文献   

18.
栖息地退化是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然而,人类活动和中华鲎栖息地退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尚且不足。为了厘清人类活动对中华鲎幼鲎栖息地退化的影响,以北部湾潮间带为研究范围,于2014、2017和2020年对潮间带中华鲎幼鲎丰度进行随机样方法调查,并获取对应年份遥感影像(分辨率30m)作为数据源,借助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和人为干扰度指数(human disturbance index,HDI)模型,量化评估人为干扰对北部湾潮间带中华鲎幼鲎栖息地景观格局及种群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4-2020年,北部湾潮间带幼鲎栖息地退化严重,无干扰类型景观面积逐渐减少,大部分转化为养殖;(2)北部湾潮间带人为干扰逐渐加强,无干扰等级HDI指数面积不断减少,潮间带大部分面积HDI指数呈增强趋势;(3) HDI指数与幼鲎种群丰度呈显著负相关性,HDI指数高值斑块不适合幼鲎生存。依据HDI指数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可为潮间带中华鲎幼鲎种群栖息地景观格局优化及鲎人工放流增殖选址等保护行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洋活化石——鲎(hòu)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科研、经济、生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鲎作为古老的海洋底栖动物被过度捕捞,现已到了枯竭的程度,2021年2月,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更新和发布,我国海域的中国鲎和圆尾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推动鲎研究和有效制定实施鲎资源的保护措施,本文主要从鲎的生物学研究、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入手,瞄准鲎的分类学问题、鲎的生物学前沿问题包括神经系统、视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与发育和共附生微生物等、生态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明确研究重点和难点的同时,扩大对鲎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鲎素体外分子结构稳定性,通过温度、pH值、体外蛋白酶分别处理鲎素,采用HPLC法检测鲎素残留量及评定鲎素分子结构稳定性情况.结果表明:在t<120℃或120℃作用10min以内,pH值<10.0以及胃蛋白酶作用情况下,鲎素的质量未发生明显变化,分子结构稳定,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鲎素残留量在65.5~70.2 μg之间,与未处理对照样相差不大;当在120℃处理30 min以上,pH值>10.5,或则在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羧肤酶作用下鲎素质量明显下降,鲎素分子结构被破坏,鲎素残留为痕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