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狼蛛、蟹蛛和跳蛛分别是蜘蛛目中三个科的蜘蛛的通称。这三类蜘蛛包括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游猎型蜘蛛的大部分种类,它们在帮助人类消灭害虫中所起作用也较大,所以作为动物学教学中的例子加以介绍。 (一)狼蛛狼蛛在地面或植物上疾驰,凶狠如狼,故名。体长3-25毫米,但多数种类在5-8毫米间。体色多黄褐色,不鲜艳。8眼,排成三列。前列4个小眼,中、后两列各2个眼,较大;后列两眼的间距稍大于中列两眼的间距(图1左)。卵袋扁球形,由两片半圆形丝膜缝合而成。卵袋挂在母蛛腹部后端的纺器上,由母蛛随身携带。幼蛛孵出后不分散,而是爬伏在母蛛腹部  相似文献   

2.
<正> 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L.Koch)属蜘蛛目,狼蛛科,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天敌之一。该蛛为地面游猎型。不结网。母蛛将卵囊携于腹末纺器上,直至幼蛛孵化伏于其背上后才将空囊丢弃。笔者在观察星豹蛛卵发育时,发现有的卵囊中羽化出蜂类——沟姬蜂Gelissp.o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弱蛛科蜘蛛在我国仅报道过一种:黄龙弱蛛Leptoneta huanglongensis Chen et al.,1982。该科多数种类具有6眼,同型,珍珠白色,4—2排列,前列4眼相互邻接,后曲,后列2眼左右并列。外生殖器简单,雄性触肢器的生殖球呈梨形。有的种类眼退化为4或2只,甚至无眼。弱蛛是一类小型蜘蛛,分布较广,生活在较潮湿地带的石下、洞穴中的石  相似文献   

4.
我国常见的蟹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蟹珠科(Thomisidae)是农田、花草丛、果园中常见的一类蜘蛛。这一科蜘蛛的多数种类身体短宽,八足左右伸展,能横行或倒退,宛如螃蟹,故名蟹蛛。蟹蛛的侧眼常位于隆起的眼丘上,多数种类的前两对步足较后两对粗而长,常向上举起作探索状。不结网。一般在地面或植物上捕食害虫,也有生活在树皮下。体色与环  相似文献   

5.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和线虫体内的胞内共生菌,能调控宿主的生殖方式。现用PCR方法检测了莽山自然保护区跳蛛科(Salticidae)、漏斗蛛科(Agelenidae)和狼蛛科(Lycosidae)部分蜘蛛种类的Wolbachia感染状况。结果证实跳蛛科蓝翠蛛(Siler cupreus)、狼蛛科小雾豹蛛(Pardosa mionebulosa)和漏斗蛛科指形龙角蛛(Draconarius digitusiformis)受Wolbachia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3.7%、8.6%和40.0%。同时,基于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D.digitusiformis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群,P.mionebulosa感染的Wolbachia属于B群,S.cupreus感染的Wolbachia属于G群;而且同一科的蜘蛛感染的Wolbachia亲缘关系较远,而不同科蜘蛛感染的Wolbachia系统发育关系较近,这可能与Wolbachia的水平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6.
3种中型蜘蛛卵袋形态特征与纤维组成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球蛛科(Theridiidae)温室拟肥腹蛛(Parasteatodatepidariorum)、肖蛸蛛科(Tetragnathidae)肩斑银鳞蛛(Leucauge blanda)及狼蛛科(Lycosidae)猴马蛛(Hippasa holmerae)3种中型蜘蛛卵袋的超微结构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观察。形态观察表明,这3种蜘蛛的卵袋形态各异,温室拟肥腹蛛卵袋一头尖,呈梨状;肩斑银鳞蛛卵袋呈扁平状;猴马蛛卵袋呈椭球形。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温室拟肥腹蛛卵袋外覆盖层仅仅由一种均一直径的柱状腺丝组成,而另外2种蜘蛛卵袋外覆盖层主要由柱状腺丝与少量其他丝腺纺出的丝纤维组成。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温室拟肥腹蛛卵袋外覆盖层的丝纤维的氨基酸组成与具有保守性的其他种类蜘蛛柱状腺丝心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较大,这表明其可能含有新的丝心蛋白家族成员。本文根据氨基酸组成与扫描电镜的结果分析探讨了不同直径丝纤维的丝腺来源。  相似文献   

7.
蜘蛛抗逆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隐蛛科的白斑隐蛛;狼蛛科的拟环纹豹蛛、星豹蛛、真水狼蛛、细毛水狼蛛;卷叶蛛科的猫卷叶蛛;栅蛛科的栓栅蛛;球蛛科的温室希蛛;皿蛛科的草间钻头蛛、难波小黑蛛、隆背微蛛、花腹盖蛛;园蛛科的黄斑园蛛;管巢蛛科的棕管巢蛛;蟹蛛科的三突花蛛;跳蛛科的吉蚁蛛等10科共16种蜘蛛做了在30 ℃恒温条件下的抗逆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蜘蛛是一类抗逆能力较强的动物,只要供给水分,其雌蛛的平均寿命在25 d以上;水在蜘蛛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断食断水,蜘蛛的平均寿命显著缩短,只有6 d左右;由于蜘蛛种类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其耐饥饿的能力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一般地面活动的蜘蛛或靠水边活动的蜘蛛耐饥、耐水能力较差,而游猎性蜘蛛,尤其是结网的蜘蛛抗逆能力较强;雌蛛的抗逆能力大于雄蛛;三突花蛛的耐饥能力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8.
山东青州玉米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州地区玉米田蜘蛛群落结构和组成有13科,21属、30种,其中微蛛科的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和狼蛛科的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为优势种。空间优势位于玉米植株的中、下部,8月下旬蛛量达到最高峰。间作田蜘蛛群落的种类丰富度、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等参数均高于净玉米田。用药田的蜘蛛种类和数量明显低于非用药田。并且间作田用药后蜘蛛群落的恢复速度快,所以,间作田蜘蛛群落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9.
皿网蛛科(Linyphiidae)是一类小型蜘蛛(亦称华盖蛛科),外形与微蛛科的种类相似,但皿网蛛的雌性触肢的顶端有一爪,第4步足胫节背面有两根刺,雄性触肢胫节无特别的突起,因而可以与微蛛相区别。在有的文献中,把下唇的前缘加厚或两侧的颚叶(或称下颚)平行也作为皿网蛛的鉴别特征。据笔者看来,这两点并不确切如此,而且这两个特征在鉴定时似乎也不易判别,故不应作为主要的依据。在野外调查时,可以看  相似文献   

10.
狼蛛科蜘蛛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军  宋大祥 《蛛形学报》1999,8(1):55-62
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狼蛛科蜘蛛的繁殖行为进行了简要综述,内容涉及狼蛛科蜘蛛的求偶、交配、产卵和携卵、携幼等4方面的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黎健龙  唐颢  周波  方华春 《生态科学》2017,36(3):160-165
茶园生态系统中蜘蛛既是重要的天敌类群, 又是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指示标志。为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天敌蜘蛛进行生态防治, 对亚热带丘陵地区不同栖境茶园的狼蛛科蜘蛛进行调查, 并对其种类、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杂栖境茶园(JZ)与简单栖境茶园(CK)间狼蛛科蜘蛛数量特征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P<0.001); 狼蛛科蜘蛛优势种JZ茶园有3种, CK茶园有4种; JZ茶园雌蛛、雄蛛和幼蛛个体数分别是CK茶园的4.36倍、3.63倍和7.91倍。JZ茶园狼蛛科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影响较大,总个体数量发生动态显著高于CK茶园(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 JZ茶园明显向家福穴狼蛛(Houa jiafui)、幼豹蛛(Pardosa pusiola)和旋囊脉水狼蛛(Venonia spirocysta)等群落数量分布较多的方向偏移, 而CK茶园则向数量减少方向偏移。研究表明, 基于茶园异质性栖境管理, 采用多样性种植方式来保持生态平衡, 对保护和利用狼蛛科蜘蛛来增强害虫自然控制能力有深远意义, 还有利于成为一种可持续改善茶园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罗育发  颜亨梅 《四川动物》2006,25(3):445-450
将自测的我国蜘蛛目狼蛛科4属6个种和从互联网GenBank中检索到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12SrDNA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然后据此进行分子分析,利用2个外群(漏斗蛛科的机敏漏斗蛛Agelena difficilis和缘漏斗蛛Agelena limbat)和2种建树方法(邻近法Neighbour Joining,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分析我国狼蛛科内的亲缘关系。获得平均为291.6 bp的序列中,A T平均含量为78.13%,而G C含量只要21.87%,颠换取代(tranversion)的速度多数大于或接近转换取代(transition)的速度,其中161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蜘蛛目狼蛛科有差异的161 bp中,属内种间仅为1.08%,狼蛛科属间为6.85%~14.80%。所构建的分子系统树表明:科内的属和属内的种均优先聚在一起;狼蛛科现行分类系统中各亚科的演化关系顺序为:马蛛亚科→狼蛛亚科→豹蛛亚科;狼蛛科各属的演化关系顺序为:水狼蛛属→马蛛属(或水狼蛛属和马蛛属)→獾蛛属→狼蛛属→豹蛛属;水狼蛛属为最早分出的一支或者水狼蛛属和马蛛属...  相似文献   

13.
花生田蜘蛛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花生田共采集到蜘蛛41种,隶属于12科、27属。游猎型蜘蛛主要是狼蛛科、跳蛛科、猫蛛科和管巢蛛科的种类,所占比例较高,在春花生田为60.91%~86.21%,秋花生田为50.40%~90.36%。结网蜘蛛主要是皿蛛、球蛛、肖蛸和小型园蛛。在花生的不同生长季节有不同的优势科和优势种。春花生田的优势科是狼蛛科、皿蛛科和猫蛛科,优势种是类水狼蛛、拟环纹豹蛛、脉娲蛛、食虫沟瘤蛛和斜纹猫蛛;狼蛛科、猫蛛科和球蛛科是秋花生田的优势科、脉娲蛛、斜纹猫蛛和八斑鞘蛛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在花生田共采集到蜘蛛41种,隶属于12科、27属。游猎型蜘蛛主要是狼蛛科、跳蛛科、猫蛛科和管巢蛛科的种类,所占比例较高,在春花生田为60.91~86.21%,秋药生田为50.40~90.36%。结网蜘蛛主要是皿蛛、珠蛛、肖蛸和小型园蛛。在花生的不同生长季节有不同的优势科和优势种。春花生男的优势科是狼蛛科、皿蛛科和猫蛛科,优势种是类水狼蛛、拟环纹豹蛛、脉蜗蛛、食虫沟瘤蛛和斜纹猫蛛;狼蛛科、猫蛛科和球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镜检黑龙江省蜘蛛标本中,发现水狼蛛属一新种,报道如下: 锯水狼蛛 Pirata serrulatus,新种(图1—4) 正模:配模:副模: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82年6月。 雌蛛体长5.3毫米,头胸部2.2×1.6毫米,腹部2.7×2.0毫米。背甲黄褐色,头部中央“V”形斑显著,胸部两侧有黑褐色宽带,两侧缘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纵纹的外侧有一细黑边。第一眼列短于第二眼列,背面观微后凹,惟正面观呈一直线,中眼显著大干侧眼。第二行眼甚大,眼径0.23毫米;第三行眼稍小,眼径0.16毫米。胸板略有灰暗纹。步足量度如下(单位:毫米)。  相似文献   

16.
二、亚目和科的检索表蛛形纲(Arachnida)蜘蛛目(Araneida或Araneae)的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1、头胸部合一;眼不超过8个。2、腹部不分节,与头胸部以腹柄相连;无尾节;有纺器;呼吸器官为书肺或气管。3、螯肢两节,内连毒腺;触肢6节,雄蛛触肢特化为触肢器;步足7节,有2或3爪。本目可分三亚目:(一)古蛛亚目Archaeothelae(=Liphistiomorphae,Mesothelae)腹部背面有分节的背片。螯牙上下活动。触肢基节无颚叶。8或6个纺器,位于腹部的中部;后中纺器或退化成舌状体(第七纺器)。8眼集于一丘。步足3爪。书肺两对。洞穴蜘蛛。(二)原蛛亚目Protothelae(=…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蜘蛛抗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隐蛛科的白斑隐蛛、狼蛛科的星豹蛛,栅蛛科的栓栅蛛,球蛛科的八斑鞘蛛,皿蛛科的花腹盖蛛,园蛛科的角类肥蛛,肖蛸科的鳞纹肖蛸,蟹蛛科的三突花蛛,管巢蛛科的粽管巢蛛,猫蛛科的斜纹猫蛛,跳蛛科的纵条蝇狮等11科11种蜘蛛的385头成蛛,296头2龄幼蛛和126头亚成蛛共计807头蜘蛛分别在20 ℃、25 ℃、30 ℃和35 ℃ 4种恒温条件下作了的抗饥能力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蜘蛛的2龄幼蛛、亚成蛛和成蛛抗饥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高低呈负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抗饥能力减小.(2)由于蜘蛛种类不同,其抗饥能力的大小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无论是2龄幼蛛还是成蛛,均以花腹盖蛛和鳞纹肖蛸抗饥能力最差;2龄幼蛛抗饥能力最强的是角类肥蛛;成蛛抗饥能力最强的是栓栅蛛、白斑隐蛛和角类肥蛛.(3)同一种蜘蛛,由于发育阶段不同其抗饥能力也表现出很大差异,随着蜘蛛发育阶段增长,其抗饥能力加强.在本实验条件下所有蜘蛛都是以2龄幼蛛抗饥能力较差,亚成蛛次之,成蛛的抗饥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蜘蛛的感觉和感觉器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蜘蛛的眼、视觉和色觉 大多数蜘蛛都具有8只眼,少数蜘蛛有6只眼,锡兰蛛(Tetrablemma)有4只眼,产于南美的异出蛛属(Nops)只生有2只眼,而穴居蛛(Anthrobia)则完全没有眼。 蜘蛛的眼着生在头胸部的前方,有的向上,  相似文献   

19.
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张永强 《生态学报》1989,9(2):157-162
本文对南宁地区农田自然蜘蛛群落和旱地狼蛛亚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1.农田区蜘蛛群落有14科、41属、80种。主要成分是食虫瘤胸蛛、拟环纹狼蛛、拟水狼蛛、奇异獾蛛和豹蛛属种类,个体数以食虫瘤胸蛛最多。旱地狼蛛亚群落主要成分是奇异獾蛛和豹蛛属种类。 2.稻田区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以田埂杂草群落最高,早稻田群落最低。多样性、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时间格局是早、晚稻皆随时间序列增加。平均多样性、均匀度和个体数,晚稻均高于早稻。狼蛛更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以草地最高。 3.应用群落比例相似性和聚类分析表明,拟环纹狼蛛与拟水狼蛛和奇异獾蛛与豹蛛属种类是组成当地农田区的水田和旱地生境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狼蛛亚群落主要成分。 本文试图揭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稻田蜘蛛,在不受化学农药干扰下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并以狼蛛亚群落为代表,比较农田区内不同生境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生境生态特征的关系,为害虫防治和动物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任海庆  陈建  袁兴中  刘杰 《生态学报》2016,36(6):1774-1781
为探索天然林和橡胶林蜘蛛多样性现状,于2010年8月在海南黎母山自然保护区选取天然林和橡胶林,采用扫网法、陷阱法和单位面积法收集蜘蛛标本,分析两种林型之间蜘蛛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群差异,并以蜘蛛科和数量分布为属性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探讨林型中样方之间蜘蛛群落的相似性。共采集蜘蛛标本3609头,用于统计分析的成蛛969头,归属于23科,162种。天然林20科,100种,优势类群为跳蛛科、球蛛科和园蛛科;橡胶林17科,87种,优势类群为肖蛸蛛科、狼蛛科和猫蛛科。从蜘蛛的数量分布看,橡胶林蜘蛛个体密度显著高于天然林;而天然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橡胶林。橡胶林中结圆网型和游猎型蜘蛛显著高于天然林,结皿网型显著低于天然林,伏击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CA分析结果表明,24个样方趋于分成天然林和橡胶林2组,并且天然林样方之间相似性极高,而橡胶林样方之间相似性相对较低。以上结果表明:(1)橡胶林替代天然林后蜘蛛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多样性降低;(2)增加生境结构的复杂性和减少人为干扰对保护和恢复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