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8例胆管癌组织及8例正常胆管组织中的KAI1/CD82蛋白表达。结果:KAI1/CD8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1.3%,明显低于正常胆管组织(87.5%,P<0.01)。KAI1/CD8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相关(P<0.05),而与胆管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无关。结论:KAI1/CD82蛋白低表达可能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并对肿瘤转移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261例GAC组织和10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0%和100%;在GAC组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8%和41.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P0.05);ERK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ERK1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时间显著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P0.001);E-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其阴性表达患者(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ERK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TNM分期是影响GA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GAC患者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等均有关;在GAC组织中联合检测ERK1和E-cadherin对判断GA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原发性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记物Twist和Snail蛋白以及肿瘤转移抑制因子KAI1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261例GAC和8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wist、Snail和KAI1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Twist和Snail在GAC组织中的免疫反应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KAI1蛋白在GAC组织中的免疫反应阳性率显著低于其在对照组中免疫反应阳性率。Twist和Snail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率与GAC组织的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KAI1蛋白的免疫反应阳性率与GAC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wist和Snail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其阴性组患者,而KAI1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组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阴性组患者。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KAI1蛋白与Twist和Snail蛋白的免疫反应性之间呈负相关,Twist和Snail的免疫反应性呈正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wist和KAI1蛋白的免疫反应阳性以及pTNM分期是影响GA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Twist、Snail水平升高和KAI1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GAC的浸润及转移过程;联合检测Twist、Snail和KAI1的免疫反应性对GAC患者的肿瘤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常规银染等方法,对56例石蜡包埋胃癌标本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进行KAI1蛋白表达水平的研究和D1S1344、D11S132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MSI)、杂合性缺失(LOH)的检测,为揭示KAI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中,胃癌KAI1蛋白阳性检出率为55.4%(31/56):随着癌组织浸润程度的进展,其阳性率呈降低趋势(P<0.01);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KAI1蛋白表达率为83.9%,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的20.0%;在肿瘤结节转移(tumor node metastasis,TNM)Ⅰ Ⅱ期,KAI1蛋白阳性率为82.8%,明显高于TNMⅢ Ⅳ期的25.9%(P<0.01)。56例胃癌D11S1326、D11S1344位点的SSCP分析中,均未出现MSI或LOH。实验结果提示,KAI1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恶性进展密切相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KAI1基因未见遗传不稳定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D34和CD44v6在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胃癌以及相应癌旁组织中VEGF、CD34和CD44v6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VEGF阳性率为71.67%(43/6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88.34%(53/6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2);VEGF阳性表达与胃癌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癌旁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癌组织MVD(P=0.000),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43),并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MVD升高(P=0.046,P=0.000).癌旁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48.34%(29/60)低于癌组织的61.67%(37/60),两者无明显差别.CD44v6的阳性率随胃癌浸润的加深而升高,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VEGF、CD34及CD44v6三指标间两两相关(P<0.05).结论:VEGF、CD34和CD44v6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眼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中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和抗癌一号(Kangai 1,KAI1)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与MG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60例MGC和10例眼炎性假瘤组织中ALDH1和KAI1免疫反应性。结果在MGC组织中,ALDH1的阳性表达率为38.3%,明显高于炎性假瘤组织(10.0%);KAI1的阳性表达率为45.0%,明显低于炎性假瘤组织(100%)。ALDH1阳性率在肿瘤直径≥2.0cm组、伴有周围组织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组以及Ⅲ+Ⅳ组明显增高;而KAI1阳性率在肿瘤直径≥2.0cm组、伴有周围组织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组、肿瘤低分化组以及Ⅲ+Ⅳ组明显降低。二者的阳性率均与MG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等无关。此外,ALDH1的表达与KAI1表达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ALDH1阳性和KAI1阴性的MGC更易浸润和转移;在MGC患者中联合检测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有助于预测其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探讨胚胎瘤衍生生长因子(teratocarcinoma-derived growth factor-1,TDGF-1)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TDGF-1、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IHC70例;RT-PCR40例),分析TDGF-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TDGF-1、E-cadherin、Vimentin三者表达的相关性.TDGF-1、E-cadherin、Viment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34.3%、52.9%,在正常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5%、94.3%、15.7%(P<0.05);TDGF-1、E-cadherin、Vimentin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37.5%、52.5%,在正常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87.5%、22.5%(P<0.05);TDGF-1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TDGF-1高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减低显著相关(r=-0.447、P<0.05),TDGF-1高表达与Vimentin表达升高显著相关(r=0.318、P<0.05),E-cadherin表达减低与Vimentin表达升高显著相关(r=-0.283、P<0.05).TDGF-1可能通过调控E-cadherin、Vi-mentin表达促进EMT,从而在胃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44v6和PTEN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73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及PTEN的表达,分析CD44v6、PTEN与胃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器官转移、临床分期和三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73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78.1%(57/73),PTEN阳性表达率为34.2%(25/73),PTEN表达与器官转移、临床分期有差异(P<0.05),CD44v6、PTEN表达均与胃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差异(P<0.05).两者之间Spearman等级表达呈负相关(r=-0.214,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TEN阴性组三年生存率16.1%显著低于PTEN阳性组66.9%(P<0.01).结论:进行CD44v6和PTE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评估胃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D-L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胃癌的10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全部患者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HER2、PD-L1表达,对比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HER2、PD-L1的表达,分析二者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00例胃癌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8:1,年龄60岁占比高,肿瘤大小多超过4 cm,WHO分型以分化不良与分化较好为主,肿瘤部位主要位于胃下2/3,浸润深度多为T4,TNM分期集中在Ⅰ~Ⅲ期,多伴淋巴结转移,几乎无远处转移,多存在脉管侵犯,部分有神经侵犯。10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HER2表达阴性、弱阳性、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2.00%、31.00%、27.00%;PD-L1阴性、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00%、43.00%。胃癌组织HER2阳性表达、PD-L1阳性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HER2表达与疾病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P0.05),PD-L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远处转移均呈显著正相关(r0,P0.05)。结论:HER2的阳性表达可能提示胃癌患者较低的恶性程度,PD-L1的高表达可能提示胃癌患者存在远处转移、浸润深度深、恶性程度高。HER2和PD-L1有望成为胃癌患者诊断参考指标及药物干预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Ets-1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胃癌及癌旁组织、2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ts-1和MMP-9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Ets-1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72/97)、75.3%(73/97),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0.2%、18.6%)及正常胃黏膜组织(17.9%、14.3%)(P0.01);而在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两者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Ets-1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ts-1和MMP-9的高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位置均无关(P0.05)。Ets-1和MMP-9的表达成正相关(r=0.700,P0.01)。结论Ets-1和MMP-9高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可能是Ets-1促进胃癌浸润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烯醇化酶-α(enolase-α,ENO1)、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 pyruvate kinase,M2-PK)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分别对55例胃癌组织和23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胃癌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ENO1、M2-PK的表达情况及分析两者临床病理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ENO1阳性表达率为67.3%(37/55),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30.4%(7/23)(P<0.01),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显著相关(均P<0.05)。M2-PK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2%(43/55),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织39.1%(9/23)(P<0.01),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胃癌组织中ENO1与M2-PK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29,P<0.05)。结论:ENO1和M2-PK的表达上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联合检测两种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临床判断胃癌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HER2基因及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对临床诊疗的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确诊的胃癌患者110例,检测患者胃癌组织中的HER2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ER2基因扩增与P53蛋白表达与病理关系间的关系。结果:HER2基因扩增率为17.3%(19/110),HER2蛋白表达率为42.7%(47/110),P53蛋白表达率为58.2%(64/110),其中HER2蛋白表达3+、2+者HER2基因的扩增比例分别为3/4、6/9与1+表达者的3/16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基因扩增和P53蛋白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以及浸润程度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ER2基因扩增与P53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和P53蛋白协同表达,促进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肺鳞状细胞癌中CD44蛋白和maspin蛋白的表达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它们与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16例肺鳞状细胞癌和30例正常肺组织中CD44、maspin和CD3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肺鳞状细胞癌和正常肺组织中CD44和masp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3%、39.7%和10.0%、100%,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4和masp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与肺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的分化级别、淋巴结转移与否以及临床分期等相关(P0.05);且CD44蛋白阳性表达率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关系,maspin蛋白阳性表达与CD44蛋白阳性表达和MVD计数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D44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低于其阴性表达组患者(P0.001);maspin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其阴性表达组患者(P0.001);MVD≥21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MVD21组的患者(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CD44和maspin蛋白的表达是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D44和maspin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CD44和maspin蛋白的表达对肺鳞状细胞癌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蛋白激酶C-βⅡ亚型(PKCβⅡ),P53,Ki67三种蛋白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种蛋白与胃印戒细胞癌侵袭性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印戒细胞癌标本及60例胃低分化腺癌标本中PKCβⅡ、p53、Ki67的表达状况,并将检测结果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PKCβ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7%和41.67%,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3%和61.67%,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和91.67%,二者之间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未侵及浆膜层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53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侵及浆膜及邻近组织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淋巴结转移的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之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KCβⅡ在胃印戒细胞癌高表达,Ki67在低分化腺癌有较高表达;PKCβⅡ和Ki67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晚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与浸润性侵袭方式相关密切;P53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早期浸润有关,可能为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nm2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52胃癌组织及20正常胃黏膜中COX-2和nm23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数,统计比较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COX-2和nm2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COX-2蛋白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和5.0%,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nm23蛋白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7%和75.0%,胃癌组织中nm23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P<0.01).COX-2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nm23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COX-2与nm23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OX-2与nm23可作为反映胃癌侵袭转移、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c1-2相联系的抗凋亡基因1(Bag-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科收集的79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标本收集时间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的Bag-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Bag-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的Bag-1蛋白阳性表达率65.82%显著的高于癌旁组织的13.33%(P0.05);Bag-1蛋白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30.77%显著的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55.56%(P0.05);Bag-1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的患者1年以及2年生存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g-1蛋白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30.77%显著的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55.56%(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Bag-1蛋白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胃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Shh、Gli1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nic Hedgehog(Shh)、Gli1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清楚.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大肠癌及30例正常组织中Shh、Gli1和VEGF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三者在大肠癌中的作用.研究发现,Shh、Gli1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2%、71.7%和76.9%,与正常组织(6.0%、3.3%和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h、Gli1和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等均无关(P0.05),VEGF和Gli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状况和Duke分期有关(P0.05),而Shh蛋白表达仅与Duke分期有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hh与Gli1表达正相关(r=0.349,P0.05),Gli1与VEGF表达正相关(r=0.865,P0.05).Shh与VEGF表达正相关(r=0.403,P0.05).结果表明Shh、Gli1和VEGF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呈协同和相互调节作用,Shh、Gli1和VEGF的表达参与大肠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三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筛选高危转移患者的有效指标,同时也可用于指导大肠癌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P16蛋白表达与胃癌发生及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探讨检测P16蛋白在胃癌诊断及判断胃癌恶性程度、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胃癌与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16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率(36.0%)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85.0%)(P<0.01);P16蛋白表达与肉眼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P16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无关(P>0.05).结论:检测P16蛋白的表达对辅助胃癌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并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临床病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L)型感染以及Ezrin的表达情况,探讨Hp-L型、Ez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1)应用革兰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40例对照组织中的Hp-L型感染情况。(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上述各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3)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与其相对应的30例远端切缘正常组织中Ezrin mRNA的表达。结果 (1)胃癌组中革兰染色L型的检出率为80.00%(64/80)、免疫组化Hp-L型阳性率81.25%(65/80),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80例胃癌组织中Hp-L型阳性(即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和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同时阳性)的病例数为56例,其阳性率为70.00%;对照组中革兰染色L型检出率为22.50%(9/40),免疫组化Hp-L型阳性率40%(16/40)二者检测结果也具有一致性(P0.05)。40例对照组织中Hp-L型阳性例数为9例,其阳性率为22.50%。胃癌组与对照组的Hp-L型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癌组Hp-L型感染阳性率仅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3)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显示胃癌组中Ezrin mRNA及Ezrin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经统计学分析发现Ezrin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4)胃癌中Hp-L型阳性组的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71.43%(40/56)高于Hp-L阴性组54.17%(13/24)(P0.05),且Hp-L型阳性和Ezrin蛋白阳性呈正相关(r=0.456,P0.05)。结论 Hp-L型感染阳性率和Ezrin表达阳性率在胃癌中均较高,二者可能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Pokemon及鼠双染色体2(MDM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3例ESCC组织、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对照)中Pokemon及鼠双微染色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Pokemon及MDM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Pokemon在对照组织和E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2/30)和64.52%(60/93)(P0.01);MDM2在对照组织和E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6/30)和58.06%(54/93)(P0.01)。Pokemon蛋白表达水平与ESCC淋巴结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和浸润深度等无相关(P0.05)。MDM2蛋白的表达与ESCC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Pokemon和MDM2在ESCC组织中呈正相关(r=0.508)。结论 Pokemon和MDM2的激活促进了ESCC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联合检测两基因的表达对深入了解食管癌的发展及转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