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C);10只大鼠用链尿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作为DM组;10只大鼠用链尿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予以胰岛素治疗作为INS组。2个月后取血检测血糖、血脂;取大鼠下颌下腺,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显色(SP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平均光密度。结果①血糖检测结果:C组和INS组的血糖分别与DM组血糖比较,均有差异(P0.05);②血脂检测结果:C组和INS组的TG分别与DM组TG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M组TC分别与C组和INS组TC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免疫组化结果:与C组比较,DM组大鼠下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内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5),Caspase-3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DM组比较,胰岛素组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5),Caspase-3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DM大鼠下颌下腺内Bcl-2表达降低和Caspase-3表达增加,可能在糖尿病时下颌下腺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胰岛素具有对抗糖尿病下颌下腺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VEGF165b是新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构体之一,本研究将观察其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抗凋亡作用.方法:采用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组(DM),糖尿病VEGF165b低剂量治疗组(DMT1)、中剂量治疗组(DMT2),糖尿病高剂量治疗组(DMT3),糖尿病单纯胰岛素治疗组(DMT4),所有治疗组在糖尿病成模后1个月开始治疗.2个月后处死各组大鼠,摘取眼球进行光镜形态学观察、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翻译法(TUNEL法)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检测.结果:VEGF165b治疗使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光镜形态学改变减轻,能有效的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VEGF165b治疗组视网膜神经节凋亡细胞数较DM组明显减少(P<0.01),与糖尿病大鼠单纯胰岛素治疗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随着VEGF165b浓度的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个数减少,但1ng/μL组与10ng/μ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165b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保护作用,可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Ⅰ型糖尿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分为3组(n=10):CON组,DM组,EGB组。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EGB组腹腔注射EGB注射液,其余2组给予同容积的生理盐水。动态观察大鼠行为、体重及血糖水平的变化。于12周末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常规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改变,用Western bot和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NGF、NT-3的表达。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EGB组大鼠行为、体重(P<0.05)和血糖(P<0.05)明显改善;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搜索策略能力明显提高(P<0.01);HE染色显微镜观察海马组织病理改变减轻;Western bot和RT-PCR分析表明EGB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GF、NT-3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EGB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EGB增加海马神经元NGF、NT-3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血清及骨OPG(osteoprotegerin)、RANKL(OPG 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k 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同时饮用3%果糖水导致胰岛素抵抗小鼠,再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mg/kg)腹腔注射1次,2周后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对照组动物则给予正常饲料及饮用水进行喂养。模型建立成功后,对模型2组大鼠进行胰岛素治疗,分别采用OPG和RANKLelisa试剂盒对正常动物模型和糖尿病动物模型血清和骨组织中OPG,RANKL含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血糖分析仪对不同组动物的血糖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骨密度分析仪对动物的骨密度进行分析,了解高血糖对于骨密度及血清,骨组织中OPG,RANKL含量的影响以及胰岛素对高血糖骨质疏松造成的结果的影响。结果:相较于正常组大鼠,模型组大鼠血清及髂骨中OPG、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髂骨密度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RANKL表达显著上调(P0.05),胰岛素处理的模型大鼠血清及骨中OPG含量较模型组大鼠显著升高,血清及骨组织中RANKL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胰岛素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血清及骨组织中RANKL的表达,显著上调OPG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控制前后肾小管上皮细胞(T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3、Smad4的表达情况,探讨四者在糖尿病大鼠TEC表型转变和肾间质纤维化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依病程长短分为①A组(2周组),②B组(4周组),③C组(8周组),④D组(16周组),⑤E组(24周组),每组分别设有正常对照组(N组)和糖尿病组(a组);另外,16周、24周两组加设胰岛素治疗组(b组)。采用尾静脉注射STZ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小管VEGF、TGF-β1、Smad2/3、Smad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纤连蛋白(F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VEGF和TGF-β1蛋白;PAS染色光镜观察肾小管基底膜变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情况等形态学改变;生化方法测定血糖、血肌酐及24小时尿蛋白量。结果正常对照组VEGF、TGF-β1及Smad2/3、Smad4在肾小管均有少量表达,-αSMA在肾小管无表达;糖尿病组肾小管前述四者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从16周开始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糖尿病16周时肾小管VEGF、TGF-β1、Smad2/3、Smad4两两之间呈正相关;随糖尿病进展,α-SMA及FN在肾小管表达增多,24h尿蛋白增多,肾脏肥大指数增大,而VEGF、TGF-β1二者都分别和-αSMA、FN、24h尿蛋白及肾脏肥大指数呈正相关性;胰岛素治疗后,VEGF、TGF-β1、Smad2/3、Smad4及FN的表达都比糖尿病组明显下降,且各指标之间的正相关性依然存在,-αSMA蛋白则呈阴性表达。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的VEGF、TGF-β1及Smad2/3、Smad4参与了TEC表型转变和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并且VEGF和TGF-β1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肾脏损害。胰岛素对DN大鼠TEMT和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可能部分是通过间接阻断VEGF、TGF-β1和Smad2/3、Smad4在TEC中的合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胫骨干闭合骨折大鼠早期骨愈合的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NGF组、PDGF组和NGF+PDGF组,各20只。建立胫骨干闭合骨折模型后,给予NGF组大鼠肌注0.8 μg NGF;给予PDGF组大鼠肌注0.8 μg PDGF,给予NGF+PDGF组大鼠肌注0.8 μg NGF和0.8 μg PDGF;给予模型组大鼠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第2周(T0)、第4周(T1)、第6周(T2)通过X线检查计算骨痂体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水平。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胫骨骨折端病理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NGF+PDGF组大鼠在T1时骨折断端愈合,骨痂体积大于其他三组;NGF组、PDGF组大鼠在T2时骨折断端愈合,骨痂体积大小均大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T2时骨折断端尚未完全愈合,骨痂体积显著大于其他三组(P<0.05)。NGF+PDGF组大鼠T0~T1时血清AKP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NGF组和PDGF组大鼠血清AKP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T2时4组大鼠血清AK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1时,NGF组、PDGF组和NGF+PDGF组大鼠均可见骨小梁形态更加粗大、致密,呈栅栏状排列,骨小梁间的间隙变小,NGF+PDGF组大鼠骨断裂处被新生骨填满,NGF组、PDGF组骨断裂处仍有少量间隙。T1时NGF+PDGF组大鼠BMP2、VEGF和IGF-1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NGF组和PDGF组大鼠各指标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T2时各组大鼠骨痂组织中BMP2、VEGF和IGF-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GF和PDGF对胫骨干闭合骨折大鼠早期骨愈合有协同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BMP2、VEGF和IGF-1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制备类似人类Ⅰ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取40只SD雄性大鼠分糖尿病组28只及正常对照组12只,糖尿病组28只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STZ65mg.Kg-1,建模成功后分别在1周、2周、3周、4周各取糖尿病组7只及正常对照组3只摘取大鼠眼球,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Ang-1、VEGF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的染色均为阴性,Ang-1在1、2、3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界膜、内核层及散在血管旁周细胞及Mǔller细胞中呈阳性表达,4周时呈阴性染色反应,Ang-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1周阳性率约为39.5%,2周阳性率约为59.7%,3周阳性率约为78.9%,4周阳性率约为19.0%。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1周阳性率约为38.6%,2周阳性率约为54.3%,3周阳性率为78.9%,4周阳性率约为42%。结论:Ang-1、VEGF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形成中起到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姜黄素衍生物B06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脂组(肿组)、高脂治疗组(rT组)、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治疗组(DT组)(n=7),后四组高脂喂养4周后,DM组及七rr组用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rz)诱导糖尿病,FTr组和町组用0.2mg/kg·d的姜黄素衍生物B06灌胃。用生化方法测大鼠血糖和血脂浓度,用ELISA法测血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肌形态,用Westernblot法测心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AMPKa)和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p-AMPKa)的蛋白表达。结果:HF组及DM组血糖、血脂、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经B06治疗后均下降;HF组及DM组AMPKa和p-AMPKa表达下降,经/306治疗后升高;DM纽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增多,心肌细胞内线粒体扩张,经B06治疗后病变减轻。结论:B06可缓解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AMPKa和p-AMPKa表达升高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中VEGFR-2的表达。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实验组给予一次性静脉注射60 mg/kg STZ建立糖尿病模型。STZ注射后24 h,血糖水平超过250 mg/dL被认为是糖尿病模型。WB技术检测VEGFR-2在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用来定位VEGFR-2。结果:STZ注射14天后,糖尿病组的平均体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糖尿病组:177±10 g,对照组:243±19 g,P0.05),糖尿病组的平均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糖尿病组的血糖为498±36 mg/m L,对照组的血糖为90±10 mg/m L,P0.05)。VEGFR-2在糖尿病鼠的视网膜和脉络膜中表达较对照组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VEGFR-2在糖尿病组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中表达显著增加,而在正常对照组中少量表达(P0.05)。结论:VEGFR-2在试验诱导的糖尿病模型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中的表达增加,VEGFR-2可能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的诊断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9名糖尿病患者,通过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分为糖尿病无神经病变组39例,糖尿病合并有神经病变组30例,另外设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测血清AGE、NO水平、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三组间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AGE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患者血清NO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AGE表达的上调可能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NO表达的下调可能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烫伤愈合过程中VEGF对皮肤组织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了大鼠深II度烫伤模型,分别以VEGF和阿西替尼(VEGF抑制剂)干预,观察大鼠烫伤后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变化,PCR检测创面eNOS基因的表达。结果:肉眼观察VEGF组大鼠创面最早愈合,对照组大鼠愈合速度其次,阿西替尼组创面愈合最晚;HE染色结果显示伤后第2、8、21天VEGF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和阿西替尼组,PCR结果显示烫伤后第2、8天VEGF组的eNOS基因的表达明显上调,且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可诱导烫伤创面eNOS基因的表达,增加血管生成重要因子NO的生成,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后,脑组织内Rac1表达的变化及其对VEGF、SDF-1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血糖水平时Rac1对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制作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模型,尾静脉注射Rac1抑制剂NSC23766,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中总Rac1、VEGF和SDF-1表达;通过GST-pulldown法检测脑组织中活性Rac1表达。结果:在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模型中,VEGF和SDF-1的表达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下降;脑组织内Rac1蛋白表达随着血糖水平升高而减少;抑制Rac1活性后,脑组织中VEGF表达均下降但SDF-1的表达反而增加。结论:在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模型中,高血糖可抑制脑组织Rac1、VEGF和SDF-1的水平,该抑制作用随着血糖升高而增加。抑制Rac1水平可抑制VEGF表达但并未抑制SDF-1水平,提示高血糖可能通过抑制Rac1导致VEGF表达下降,从而影响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l在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它们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关系.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大鼠DM,按病程分为2、4、8、12、16、20、24周、16周胰岛素治疗(16wA)、20周胰岛素治疗(20wA)和24周胰岛索治疗(24wA)组(n=6).其中胰岛素治疗组动物从第13周起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每一时点均设鼠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糖、24 h尿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脏指数.PAS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SnMll、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素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SnailI、TGF-β1和E-钙黏素蛋白表达.RT-PeR检测肾皮质Snaill和E-钙黏素mRNA表达.结果显示:(1)DM各组大鼠的血糖、24 h尿蛋白、Scr、肾脏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DM组显著降低(P<0.01).(2)TGF-β1和Snmll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见于DM各组大鼠肾小管,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弱阳性表达,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少.从16周开始在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未见α-SMA蛋白表达;DM组大鼠E-钙黏素蛋白阳性染色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3)DM组大鼠肾皮质TGF-β和Snaill蛋白以及Snaill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则显著低于DM组(P<0.01);DM组E.钙黏素mRNA和蛋白表达与TGF-β1和Snaill呈相反变化.结果提示,TGF-βl和Snaill可能参与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问充质细胞转变,胰岛素治疗可抑制两者表达并阻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引起视网膜受损的分子机制、探讨牛磺酸保护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茵素诱导SD大鼠患糖尿病,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1%牛磺酸干预糖尿病组、5%%牛磺酸干预糖尿病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胰岛素治疗组饲以基础饲料,牛磺酸干预组饲以基础饲料分别添加1%、5% 牛磺酸的饲料喂养,胰岛素治疗组每天皮下注射20U/kg胰岛素.在第2周、1月、2月、3月取视网膜,用RT-PCR、免疫组织荧光化学、Western-blotting检测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链脲佐菌素诱导惠糖尿病2周后,SD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且随病程的延长表达量有持续增加趋势(P<0.05).患糖尿病3月后,整个视网膜中VEGF免疫染色明显增强,尤以外网状层(OPL)、内网状层(IPL)和视网膜外段变化最明显.牛磺酸干预糖尿病1月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牛磺酸抑制糖尿病患者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的表达,减轻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损害.  相似文献   

16.
探究植物乳杆菌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对雄性SD大鼠采用高脂饮食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诱导其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高剂量干预组(1.016×108CFU/100 g·BW)和低剂量干预组(2.4×107CFU/100 g·BW),将由普通饲料喂养的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过程中对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以及糖耐量等数据进行测定。第15周后检测血脂和血清胰岛素(INS)水平,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大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糖脂代谢通路及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植物乳杆菌显著提高了糖尿病大鼠体内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水平和HOMA-IR,改善了血脂水平异常的情况;增加了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优化了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组成,使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多;显著上调PI3K、AKT蛋白表达;下调PCK1、GSK-3β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AMPK、P-ACC1蛋白表达,下调SREBP1蛋白表达,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40只,同系健康对照Wistar大鼠1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对照组、2型糖尿病低剂量EGCG(50 mg/kg)治疗组、中剂量(100 mg/kg)组、高剂量EGCG(300 mg/kg)组。干预6周后,分别检测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耐受试验、肝脏GcK、G6P以及PEPCKmRNA表达情况,以及骨骼肌细胞膜GLUT4含量的变化。结果各剂量治疗组的糖耐量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胰岛素耐量在240 min时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中剂量治疗组均能提高肝脏葡萄糖激酶(GcK)mRNA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mRNA的表达(P〈0.05);高剂量治疗组肝脏三类酶mRNA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各剂量治疗组GK大鼠的骨骼肌细胞膜GLUT4的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均具有明显上调(P〈0.05)。结论中低剂量EGCG可以改善GK大鼠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以及骨骼肌GLUT4的转位水平有关,并且EGCG具有代偿胰岛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微泡破裂法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在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内转染的作用,评估其转染效 率和安全性。方法:建立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动物模型,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 观察接受超声及微泡治疗组hVEGF165 基因在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内表达,并与对照组相比。同时取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进行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在超声介导 微泡破裂组内,hVEGF165 基因表达明显增强(42.87± 5.12),与单纯接受质粒治疗组(5.02± 1.21)和接受质粒和超声治疗组(8.16± 2.4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 切片未发现肌组织结构的改变。结论:超声介导微泡破裂法能有效促进外源基因 在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中表达, 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曹彦  易艳荣 《生物磁学》2011,(10):1817-1820
目的:探讨SOCS-3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2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饮食组(21只)。饲养8周后,从高质饮食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证实造模成功后,将该组余下的16只大鼠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并随机分为NAFLD对照组(8只);吡格酮干预组(8只),予以吡格列酮3mg·kg^-1·d^-1灌胃。16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检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SOCS-3mRNA和SREBP-lcmRNA表达及肝脏病理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及肝组织SOCS-3mRNA、SREBPlCmRNA表达显著上调。吡格列酮干预组sOCS.3mRNA、SREBP-1cmRNA表达较NAFLD组下调,且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下降。SOCS-3mRNA表达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SREBP.1cmRNA表达水平、肝脂肪变成显著正相关。结论:SOCS-3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及上调肝组织SREBP-lcmRNA表达参与NAFLD发病,吡格列酮能抑制肝脏SOCS-3的表达,对NAFLD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Fang KY  Lou JL  Xiao Y  Shi MJ  Gui HZ  Guo B  Zhang GZ 《生理学报》2008,60(1):125-134
本文旨在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1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它们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关系。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大鼠DM,按病程分为2、4、8、12、16、20、24周、16周胰岛素治疗(16wA)、20,周胰岛素治疗(20wA)和24周胰岛素治疗(24wA)组(n=6)。其中胰岛素治疗组动物从第13周起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每一时点均设鼠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糖、24h尿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脏指数。PAS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Snail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素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Snail1、TGF-β1和E-钙黏素蛋白表达。RT-PCR检测肾皮质Snail1和E-钙黏素mRNA表达。结果显示:(1)DM各组大鼠的血糖、24h尿蛋白、Scr、肾脏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DM组显著降低(P〈0.01)。(2)TGF-β1和Snail1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见于DM各组大鼠肾小管,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弱阳性表达,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少。从16周开始在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未见α-SMA蛋白表达;DM组大鼠E-钙黏素蛋白阳性染色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3)DM组大鼠肾皮质TGF-β1和Snail1蛋白以及Snail1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则显著低于DM组(P〈0.01);DM组E-钙黏素mRNA和蛋白表达与TGF-β1和Snail1呈相反变化。结果提示,TGF-β1和Snail1可能参与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胰岛素治疗可抑制两者表达并阻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