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盾叶薯蓣离体成花的影响因素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居群、外植体类型、激素、铁盐对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berensis C.H.Wright)离体成花的影响,建立了从花序切段高效直接再生花序和小花的实验体系。以不同的培养基对5个居群盾叶薯蓣的花序进行离体培养,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再生花序的发生。结果表明5个居群的盾叶薯蓣都能直接再生花序,与花器官相关组织的外植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花序再生能力。培养基的组成对离体花序诱导率有很大影响,BA促进形成花序,KT与高浓度的铁盐促进形成营养芽。其中,MS+2.0mg/LBA+0.2mg/LNAA最有利于花序再生及发育。切片观察表明,离体再生的花序主要发生于花序轴与花蕾交界处的苞片以及小花的花被片表层细胞。  相似文献   

2.
辣椒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体再生技术与遗传转化技术促进了传统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并定向改良了辣椒性状.但由于辣椒较其它茄科植物再生困难,导致在利用DNA重组技术改良辣椒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抗性时增加了难度.近年来,辣椒器官再生、花药培养、胚培养和细胞培养等离体培养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就辣椒离体培养及相关生物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枇杷属Eriobotrya植物11个野生种、1个远缘杂交后代材料为试材,采用胚为外植体,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培养条件下,进行胚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胚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 + 6-BA 1.0 mg·L-1 + KT 1.0 mg·L-1 + NAA 0.1 mg·L-1。在此培养基中,所有试验材料均获得成功,其中栎叶枇杷E. prinoides的萌发率和丛芽率均达100%,有效地建立了枇杷属野生种的胚离体培养及其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4.
草莓离体组织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对草莓分子育种至关重要。为了优化农杆菌介导草莓品种红颜(Fragaria×ananassa Duch.Benihoppe)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红颜草莓组培苗的离体叶盘作为试验材料,首先确定了其离体再生的最佳条件,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优化,获得了稳定高效的再生及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红颜草莓离体叶盘最佳暗培养时间为9 d,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TDZ(2. 0 mg/L)+IBA(0. 1 mg/L)+2,4-D(0. 1 mg/L),最佳愈伤分化培养基为MS+6-BA(0. 5 mg/L)+NAA(0. 1 mg/L),转化体系的最佳组合为预培养2 d、添加300μmol/L的AS、以OD600nm=0. 6的EHA105型的农杆菌浸染5 min、共培养5 d。经优化后的红颜草莓叶盘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对该品种的进一步优化和选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樱桃亚属果树再生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樱桃亚属不同品种的叶,根,茎,原生质体,子叶等为试材,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该属果树离体培养再生系统物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重要禾谷类植物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双子叶植物相比,禾谷类植物的离体培养和再生主要采用一些胚性组织,对它们的转基因研究发展相对比较缓慢。90年代以来,离体培养方面的经验被有效地融入DNA转移技术;通过筛选和再生少量的转化细胞,已得到了不少可育的小麦、水稻、玉米、大麦等禾谷类转基因植物。本文着重综述了禾谷类植物转化方法和选择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讨论了该研究方向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解析控制植物不定芽离体再生能力的遗传因素,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离体培养困难材料的不定芽再生能力,是植物基因工程遗传改良的基础.本研究以结球白菜4个纯合亲本及其杂交后代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建立了高频率离体不定芽再生技术.据此我们还对白菜不定芽再生能力进行遗传分析,并开展亲本与后代杂种的离体培养及反应研究,包括对培养基的激素需求,不定芽形成频率,不定芽形成数量,芽形态等系列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杂种与亲本在培养基的激素浓度上有类似需求;杂交后代的不定芽再生率均至少高于一方亲本,在一些组合中可以高于双亲;在适宜的杂交组合及培养条件下,结球白菜带柄子叶外植体的不定芽再生率可以达100%,每一外植体上的不定芽数达3~7个.方差分析表明,结球白菜的不定芽离体再生能力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8.
春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APD技术检测春小麦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在离体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对培养不同时期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离体培养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中,RAPD谱带发生变化,表明发生了体细胞无性系分子水平变异.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变异特点:杂交B代幼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发生变异的频率高于遗传稳定品种幼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在愈伤组织培养75d时,在RAPD电泳图谱反映出高频率的亲本谱带缺失和非亲本谱带增加。不同基因型或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中出现了相同的变异。与愈伤组织相比.再生植株中检测到的变异频率更高。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即使表型上没有观察到变异,但从RAPD图谱上却反映出变异的发生。表明RAPD技术可以快建方便地检测组织培养每个阶段出现的DNA水平变异。  相似文献   

9.
以11份萝卜(Raphanus sativus)基因型为材料进行子叶离体培养研究,筛选出具有较高再生率的基因型进行实验,考察基因型、外植体类型、激素配比和苗龄等因素对萝卜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萝卜离体再生的最佳外植体为全子叶-叶柄,最适苗龄为4天,最适培养基为MS+6mg·L-16-BA+0.05mg·L-1NAA,再生率高达86.95%,再生系数为1.80。该研究为进行萝卜遗传转化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南烛(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组培苗离体叶片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其不定芽再生状况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类型、生长调节剂种类及质量浓度、琼脂和蔗糖质量浓度、外植体类型、外植体接种方式和暗培养时间均对南烛离体叶片不定芽的出芽时间和再生率、外植体干枯率以及不定芽的生长状况有明显影响。南烛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以中脉横切2次的叶片为外植体,以近轴面面向培养基的方式接种;以1/2MS-1/2WPM为基本培养基,添加7.5 g·L-1琼脂、25.0 g·L-1蔗糖、0.5 mg·L-1 TDZ、5.0 mg·L-12ip或4.0 mg·L-1 ZT,暗培养21 d后转至光照度2000 lx、光照时间16 h·d-1的条件下培养。  相似文献   

11.
重要禾谷类植物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与双子叶植物相比,禾谷类植物的离体培养和再生主要采用一些胚性组织,对它们的转基因研究发展相对比较缓慢,90年代以来,离体培养方面的经验被有效地融入DNA转移技术,通过筛选和再生少量的转化细胞,已得到了不少可育的小麦,水稻,玉米,大麦等禾谷类转基因植物,本文着重综述了禾谷类植物转化方法和选择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讨论了该研究方向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甜瓜离体再生继代培养中玻璃化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提高甜瓜离体培养的再生率和转基因效率,以优质甜瓜品种‘伽师瓜’(‘卡拉库赛’)离体再生不定芽为外植体,通过连续多代继代培养,对引起玻璃化苗现象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甜瓜离体再生继代培养中,外植体继代次数是影响玻璃化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基中的6-BA浓度偏高、琼脂浓度偏低以及蔗糖浓度偏低或偏高等可导致玻璃化苗的增加。培养基中较低的6-BA浓度(0~0.2 mg/L),琼脂浓度为6 g/L,蔗糖浓度为25 g/L以及添加活性炭等措施可有效地降低甜瓜玻璃化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以甜高粱成熟种子为外植体,调节不同生长调节物质配比建立甜高梁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MS+2.5mg.L^-12,4.D+0.3mg·L^-1KT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可达77.26%;比较不同浓度6-BA或TDZ与NAA配合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和苗形成的情况,TDZ的作用优于6-BA。观察培养组织的结构变化发现,甜高粱离体再生过程中除了体细胞胚发生途径之外,还伴随有器官发生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广藿香抗青枯病离体筛选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玲  贺红  吴立蓉  刘星 《广西植物》2009,29(5):678-682
以广藿香叶片及带节茎为材料,研究青枯菌粗毒素不同制备方法、青枯菌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菌液浓度对外植体离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滤灭菌法制备的青枯菌粗毒素致毒性比湿热灭菌法处理更强,外植体成活率明显降低;以培养12 h的青枯菌粗毒素对外植体有较大的致毒性,外植体变褐死亡现象较突出,培养30 d后,叶片及带节茎出芽率分别为10.33%及36.11%;浓度在1.41×10~8 cfu/ml以上的菌液粗毒素对外植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大多外植体枯黑死亡,出芽率较低,同时在该浓度时,大多数无根苗难以生根,植株基部变黑,叶片变黄,生长不良。确定了青枯菌粗毒素对广藿香不同离体培养阶段的致毒性,建立了以青枯菌粗毒素为选择压力的广藿香离体筛选体系。  相似文献   

15.
荔枝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离体培养、有利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转化等生物技术的三个方面在荔枝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已有研究者分别建立了花粉培养、叶片培养、幼胚培养等获得植株的再生体系,克隆了部分荔枝基因,建立了基因枪与根癌农杆菌转化体系。这些研究为荔枝生物技术育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梭梭无菌苗和肉苁蓉萌发种子为材料,对肉苁蓉离体寄生培养基质、离体寄生方式和离体寄生环境条件等进行了研究,以明确肉苁蓉的寄生特性,为肉苁蓉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滤纸是肉苁蓉离体寄生适宜的培养基质;在黑暗、相对湿度80%、温度18℃~30℃的环境中,萌发的肉苁蓉种子与寄主梭梭寄生培养8d后开始建立寄生关系,寄生率达82%;而光照条件下,萌发的肉苁蓉种子与梭梭不能建立寄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香根草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学特点与形成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香根草是一种优良的生态环境治理植物,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为了对香根草进行遗传改良,选育出性状更优、抗性更强的新品种,开展了香根草离体培养研究。离体培养采用了两种外植体,一是带腋芽的节,二是由器官发生方式所产生的无菌不定芽。基本培养基为MS,根据不同的目的附加不同种类或配比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观察到香根草的外植体的离体发育途径,有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两种,依培养基中所含细胞分裂素或生长素的种类和用量不同而异。结果表明,香根草的这两种离体发育途径的植株再生能力均可以长期保持。细胞学的研究显示,香根草离体发育的启动可在外植体的表皮细胞或薄壁细胞中进行,这些细胞逐渐发育成为胚性细胞。胚性细胞分裂活跃,经二细胞、四细胞而发育成为多细胞的胚性细胞团。由显微观察可知,香根草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单细胞起源的,成熟的体细胞胚具有单子叶植物典型的胚胎结构。在分化培养基的作用下,体细胞胚组织上所有的胚状体可以出芽而形成再生植株。所建立的香根草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植株再生体系,完全适用于遗传转化等生物工程方法对离体培养要求。此外,还观察到一些一般只有在双子叶植物才出现的鱼雷形体细胞胚,这是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异常现象。认为这种异常胚是离体培养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谷子离体再生体系不够稳定、转化效率低,已成为谷子功能基因研究和品种改良的瓶颈。为了建立谷子成熟胚稳定的离体再生体系,以当地高产优质的6个谷子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以不同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浓度及对胚性愈伤的不同干燥处理时间为变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各因素对谷子愈伤组织分化及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晋谷21在2,4-D浓度为9 μmol·L-1、4 h干燥处理的条件下所建立的再生体系最好,分化率为64.35%,成苗率为29.06%。研究通过探索谷子组织培养的最适条件,为谷子高效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品质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勇刚  徐子勤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3):425-431,T001
对小麦未成熟胚盾片组织离体再生途径中,未成熟胚发育时期以及不同小麦品种的体细胞胚发生能力和体细胞胚的分化能力进行了研究,在所 试的14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具有很强的体细胞胚发生能力和体细胞胚分化能力的4个品种,西农1376、盐2号、85+1-3和宝丰7228。为进一步给小麦离体遗传操作打下基础,研究还对温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低温手段解决了胚性愈伤组织随继代天数的延长体细胞胚分化能力快速降低的问题,同时研究还首次分析了干燥处理对小麦体细胞胚转换能力的影响,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小麦离体培养再生体系,而且该体系从接种未成熟胚到再生植株移至土壤只需10-12周时间,避免了长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体细胞变异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11份萝卜(Raphanus sativus)基因型为材料进行子叶离体培养研究, 筛选出具有较高再生率的基因型进行实验, 考察基因型、外植体类型、激素配比和苗龄等因素对萝卜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萝卜离体再生的最佳外植体为全子叶-叶柄, 最适苗龄为4天, 最适培养基为MS+6 mg·L–16-BA+0.05 mg·L–1NAA, 再生率高达86.95%, 再生系数为1.80。该研究为进行萝卜遗传转化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