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食品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内容,食品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而备受瞩目。我们主要介绍了基因探针检测法、PCR检测法和基因芯片检测法的原理、开发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水中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PCR方法的多种分子检测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水体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中。而以DNA芯片为代表的微型化、快速化手段将是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实时和快速的检测。新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建立水体污染早期预警机制,同时,可靠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可降低有害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水体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方法及其在水污染相关疾病风险控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且呈多样化趋势,传统的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今食品检测的需求,因此需要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手段入手,采取更加精密的检测技术,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检测技术作为现阶段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肩负检测食品安全的重任。文章旨在对食品安全检测中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路径,希望能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也能切实为食品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药品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对食品和药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对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食品和药品的微生物检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相应的探讨,旨在为新型微生物检测及分型方法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对疫情的预防控制至关重要。基于PCR的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方法克服了传统病原微生物培养方法耗时长、免疫学检测存在窗口期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病原微生物筛查方法。然而,对精确控温热循环仪的依赖却严重限制了其在资源匮乏地区的应用。虽然基于核酸等温扩增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可摆脱对高精度温控设备的依赖,但仍需要进行样本核酸分离提取、扩增与检测等步骤。近年来,微流控技术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多种病原微生物等温扩增微流控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设计芯片结构、优化进样模式及检测方式,实现了病原微生物核酸提取、扩增与检测一体化,并具备多重检测、定量检测等功能,具有对仪器依赖度小、对操作人员要求不高、样本量需求小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适合于在多种环境下的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本文从核酸等温扩增原理、进样方式、检测方式等方面对核酸等温扩增病原微生物微流控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筛查提供更多的方案思路,提升公共卫生领域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6.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涉及范围广,可应用的检测物类型多样。本文中,笔者从介绍生物传感器检测机理入手,重点结合食品安全检测涉及的小分子量有机物、金属和多原子离子、生物毒素(细菌毒素与真菌毒素)及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等多个方面,分别介绍现阶段几类应用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新技术及其应用检测实例。纳米材料生物传感技术已经并且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步迅速,推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单细胞拉曼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细胞拉曼技术是基于拉曼光谱分析原理实现非培养、无标签、快速、高效、低成本揭示物质本质的新方法.近年来,单细胞拉曼技术也开始在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崭露头角.本文结合单细胞拉曼技术基本原理这一理论基础,阐述该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药物敏感性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及最新技术方向,并探讨其在临床实验室应用的可行性,为未来病原微生物检...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双向交流和串扰,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直接影响寄主植物的生存状况,而植物和益生微生物互作则有利于宿主的生长和健康,共生微生物也会从中受益。不管是病原微生物还是有益微生物进入植物体内,植物miRNA都会迅速做出响应,同时微生物也可以产生miRNA样RNA(miRNA-likeRNA,milRNA)影响植物健康,可见miRNA(或milRNA)是植物与微生物互作过程中迅速响应的重要媒介分子,其内在机制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文中概述了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益生微生物互作中miRNA的调控作用,重点阐述了植物miRNA在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对寄主植物抗病性的调控作用和植物-益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对宿主植物生长发育及代谢的调控,以及真菌milRNA对寄主植物的跨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要想保证食品卫生质量,就必须借助相应的检测手段,对食品的微生物情况进行监测。但是传统的检测手段存在众多的缺陷,不足以应付日益上涨的食品安全需求,所以一系列新型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用于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技术、代谢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三个方面,这些检测技术以其快速、简便、高效等优点极大程度上保障了食品安全。本文主要对目前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正成为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诞生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了福音,本文主要对食品微生物相关的检测技术进行阐述,同时对新型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DNA是遗传信息的重要载体,其空间构象折叠性质使其具有很多的功能。利用核酸切割酶(cleaving DNAzyme)识别特定单链DNA分子并能够切割其中某条单链的性质来构建传感器,将特异性识别过程转化为凝胶电泳表征、释放荧光、比色现象的信号输出,同时能很好的和扩增反应结合来实现信号放大。核酸切割酶通过体外筛选技术获得,可以与靶物质(小分子、蛋白质,甚至整个细胞)特异性结合。由于具有制备简单,易于修饰和良好稳定性等优点,核酸切割酶被用于构建生物传感器以检测病原微生物,已应用到现场检测甚至医疗中的体内检测,结合已经成熟的检测设备血糖仪、横流层析试纸条带进行微生物检测,并广泛地应用到生物传感、食品安全、医疗在内的重要领域中。综述了近年来核酸切割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讨论了核酸切割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切割机理和产物、靶标以及表征手段,探索核酸切割酶在微生物实际检测中的意义。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核酸切割酶在微生物检测领域能够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欢  王宇  黄钰  焦新安  张云增 《微生物学报》2022,62(9):3271-3288
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RISPR/Cas)自发现以来,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宽。除在基因编辑方面出色的应用能力外,近年来Cas12、Cas13等蛋白反式切割活性的发现,使其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面也显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基于CRISPR/Cas系统建立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通过设计不同靶向的引导RNA能够对不同的目标进行快速检测,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检测技术。本文对基于CRISPR/Cas开发的部分代表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类型进行总结。由于引导RNA在CRISPR/Cas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鲜见相关总结文章,本文对部分Cas蛋白引导RNA特点以及特异性靶标的获取也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为开发基于CRISPR/Cas系统新型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与作用。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在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中所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本篇论文的分析对象,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结果:我院所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有三种,即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基因(DNA)芯片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上述三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均可以为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结论:在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然条件下,植物可能同时遭受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这种侵染现象被称为“复合侵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植物中不断检测到多种病原共存,这些病原同时或相继进入植物,与寄主植物及其内部的其他微生物产生相互作用,对病害发展和流行造成影响。本文综述了复合侵染的形成条件、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以及复合侵染的后果,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合侵染,为植物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预报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建立一种准确及时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产品市场对食品安全体系提出的挑战。预报微生物学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核心预警技术, 依据建立的预报微生物学模型, 可快速地对食品中的致病菌和腐败菌生长情况进行判断, 对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和腐败微生物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预报微生物学模型的建立和研究现状, 探讨预报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现状, 概述了预报微生物学模型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致病菌的体外培养一直是病原体诊断的金标准,但按照目前的培养技术仅有1%的细菌可以培养.目前用于病原微生物鉴定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主要有:多重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焦磷酸测序技术和芯片技术等,本文介绍了这些高通量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高通量测序是一种高效、准确、价廉的新型测序技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推广,逐渐进入不同的研究领域。目前,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给患者和社会增加了巨大负担,耐药机制和抗菌药物的研发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高通量测序技术也开始在病原微生物耐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耐药机制研究方面,解决了一些用现有的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病原菌鉴定、耐药机制、药物新靶标、耐药菌流行病学以及用药指导等方面阐述了高通量测序在病原微生物耐药方面的应用及进展,重点讨论了耐药机制和抗菌药物新靶标进展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高通量测序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病原微生物研究领域后延伸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随着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的进步,此项技术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8.
王大鹏  史贤明 《微生物学报》2011,51(10):1304-1309
摘要:贝类是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重要传播载体之一,因食用贝类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贝类食用安全监测与控制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重点。近几年,笔者在贝类中主要致病微生物分子检测、累积分布和控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贝类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组织分布、净化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展开论述。综合国内外研究结论发现,分子检测方法已成为贝类中致病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手段。另外,贝类中致病微生物主要累积富集在鳃组织和消化腺(包括肠胃和消化盲囊)中,这为致病微生物的检测靶向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列举了分子生物技术在微生物病原诊断中应用的进展,并在分子水平上对郭霍定律提出了修正准则。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必须加强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应用。本文通过论述微生物鉴定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概述,希望对食品检测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