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然碱泥分离用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多点采样,多次反复筛选,从蔬菜土地壤中筛选出一株具有高絮凝活性的细菌,细菌生长过程中可产生具有絮凝作用的胞外分泌物,经实验对内蒙天然碱碱泥具有强絮凝作用。通过对菌株的个体形态特征,菌落形态特征,运动性进行观察;同时对其接触酶,氧化酶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试,最终确定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该菌株可以利用单糖尤其是葡萄糖产酸,并可利用果糖产酸,兼性厌氧。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高效乙醇生产菌株,以絮凝性酿酒酵母RHZ-1及耐酸耐温酿酒酵母SEB2为亲本,通过紫外诱变获得营养缺陷型标记菌株,并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耐酸絮凝性酿酒酵母。通过对融合子的筛选获得一株优秀的耐酸絮凝性酿酒酵母菌株RS-1;该菌株在30℃,pH2.2,15%YPD条件下发酵24 h,乙醇产生量为47.87 g/L,糖消耗速率和基于糖消耗的乙醇收率分别比亲本菌株RHZ-1提高了19.5%和9.8%。在35℃,p H2.2,15%YPD条件下发酵48 h,乙醇产生量为38 g/L,糖消耗速率和乙醇收率分别比亲本菌株RHZ-1提高了46.8%和21.6%。结果表明,获得的菌株可为提高燃料乙醇的生产效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优良啤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株GR5的构建及其发酵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发酵度较高的非絮凝性的啤酒酵母菌株X6和发酵度较低、絮凝性较强的啤酒酵母菌株N1为亲本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用亚硝酸诱变原养型的菌株X6,经筛选得到一株需酪素水解物的营养缺陷型菌株X6~20。采用正交试验法分别优化菌株X6~20和N1的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条件。用X6~20菌株的原生质体作为受体和热灭活的N1菌株原生质体作为供体进行融合。融合株经三角瓶发酵筛选,得到一株较优良的融合株GR5。该融合株的絮凝性较强(本斯值为2.7),以12°Bx麦芽汁为培养基,用500 L的发酵罐在12℃下发酵,发酵至第8 d菌株GR5的发酵度为69.2%,发酵液中的双乙酰含量为0.0498 mg/L、乙醛含量为6.34 mg/L,总高级醇含量为74.4mg/L。融合株GR5具有双亲的优点,发酵的啤酒风味较好,是一株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啤酒酿造酵母菌株。  相似文献   

4.
酵线菌絮凝的分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博润  陈蔚 《微生物学报》1999,39(6):527-532
通过对410余株酵母菌进行絮凝测定,从中筛选到5株强絮凝菌。依据不同糖对其絮凝水平的抑制,将5株强絮凝菌分为Flo1型和NewFlo型。对这两种絮凝型菌株的相关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lo1型菌絮凝只受甘露糖抑制,它对高温(70℃)、蛋白酶E、胰蛋白酶敏感,而对蛋白酶K、糜蛋白酶、Ca^2+、pH有一定受性。NewFlo型菌絮凝受甘露糖等多种糖抑制,它对高温(70℃)、各种蛋白酶、Ca  相似文献   

5.
酵母菌絮凝的分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410余株酵母菌进行絮凝测定,从中筛选到5株强絮凝菌。依据不同糖对其絮凝水平的抑制,将5株强絮凝菌分为Flo 1型和NewFlo型。对这两种絮凝型菌株的相关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lo 1型菌絮凝只受甘露糖抑制,它对高温(70℃)、蛋白酶E、胰蛋白酶敏感,而对蛋白酶K、糜蛋白酶、Ca\+\{2+\}\,pH有一定耐受性。NewFlo型菌絮凝受甘露糖等多种糖抑制,它对高温(70℃)、各种蛋白酶、Ca\+\{2+\}、pH均较敏感。这两种类型菌株絮凝的最适Ca\+\{2+\}浓度为10mmol/L~1mol/L,最适pH为3.0~45。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嗜盐古菌中筛选可产生生物絮凝剂的菌株,对发酵液、上清液、菌悬液、胞外聚合物的絮凝作用进行检测,筛选能够适应高盐废水处理,且具有广谱盐度及pH作用范围的微生物絮凝剂。【方法】以新疆乌勇布拉克干盐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纯培养方法对嗜盐古菌进行分离,对絮凝菌株进行初筛及16S rRNA基因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初步判断菌株分类地位;复筛检测不同生物材料的絮凝效果;选择絮凝效果较好的生物材料,检测其盐度、pH的絮凝效果稳定性。【结果】采用纯培养方法共分离到28株嗜盐古菌,絮凝初筛共筛选出16株嗜盐古菌,分布于碱线菌属(Natrinema)、盐缓长菌属(Halopiger)和盐土生菌属(Haloterrigena)。菌株发酵液、上清液、菌悬液、胞外聚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絮凝效果。菌株A279-1、A133、RP33、NGA0064、RM-152、A389的发酵液、上清液的絮凝效果较好,其中菌株A389的发酵液絮凝率为61.06%,上清液为67.92%。所有菌株菌悬液的絮凝率达到80%以上。菌株所产胞外聚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絮凝效果,菌株RM-152所产胞外聚合物的絮凝率最高,达89.86%,其次是A389 (81.53%)。菌株A389所产胞外聚合物的产量最大,达12.53 g/L,具有广泛的盐度和pH适应性。【结论】乌勇布拉克干盐湖沉积物中蕴含丰富的可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嗜盐古菌资源。嗜盐古菌菌株发酵液、上清液、菌悬液及胞外聚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尤其是胞外聚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絮凝效果,具有广谱的盐度和pH耐受性。嗜盐古菌所产生物絮凝剂的发现对于后续高盐废水功能材料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鉴定有絮凝活性真菌,同时对其絮凝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梯度稀释、平板划线、18SrDNA检测等方法分离鉴定絮凝活性菌株。通过高速离心、超声破碎、乙醇沉淀、定性试验等方法确定絮凝活性物质性质。【结果】从渤海湾海岸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真菌,经鉴定为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命名为产紫青霉EL-02(P.purpurogenum EL-02)。超声破碎试验证实其絮凝活性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根据絮凝活性曲线,确定4d为积累絮凝活性产物的最佳发酵时间。乙醇沉淀法获得该菌株絮凝活性物质。经鉴定该菌株所产絮凝活性物质为糖类,且其活性在pH2-11,温度-70℃-100℃范围内保持稳定。【结论】分离筛选到一株有絮凝活性的产紫青霉EL-02,经鉴定其产生糖类絮凝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内蒙天然碱泥分离的问题,从土壤、污水和活性污泥中,经初筛得到的57株产絮凝剂菌株,均有絮凝活性。并通过复筛从中筛选出絮凝活性较高、性状相对更稳定的2株菌株W23和L42。细菌的全培养液对强碱性的天然碱碱泥具有较强絮凝作用,其平均絮凝率分别达到79.80%和87.96%。  相似文献   

9.
两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筛选与复合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出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株进行复合优化培养得到高效絮凝剂。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和筛选得到生长条件相互匹配的目的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培养件,寻求絮凝活性最佳发酵条件。结果:发现菌株X-3和S-11菌株絮凝活性较高;复合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初始pH为8,培养箱温度为35℃的条件下,培养时间72h,产生的分泌物对0.4g/L的高岭土悬浊液加3mg/L CaCl2助凝下絮凝率达到77.15%以上。结论:经鉴定X-3为德克斯氏菌属菌株,S-11为拜叶林克氏菌属菌株,匹配率为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好氧活性污泥、土壤和河泥中分离筛选具有较高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并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通过常规分离获得目的菌株,运用单因素法考察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发酵液初始pH值及摇床转速对菌株絮凝活性的影响;结果:得到了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经过优化得出,其最佳培养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8h和30℃,发酵液最佳初始pH值为7.0,最佳摇床转速为120r/min,在最佳培养条件下,RF-32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为84.32%。结论:从活性污泥中可筛选出较高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研究发现,菌株的絮凝活性与其生长量呈同步增长趋势,并在一段时间后达到一稳定值。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发酵液初始pH值及摇床转速均能通过一定的作用因素对菌株生长情况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海口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活性淤泥中分离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并对其絮凝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稀释平板法进行菌株分离,高岭土悬浊法进行菌株的筛选以及菌株产絮凝剂特性、絮凝剂活性成分和热稳定性的研究;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试验进行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筛选到2株具有高絮凝活性的产生菌XN-6和XN-8,分别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ter sp.)。菌株XN-6和XN-8发酵液絮凝率最高时,菌株XN-6的最佳pH值、最适温度和最佳转速分别为7、30℃、120r/min;XN-8的最佳pH值、最适温度和最佳转速分别为8、32℃、120r/min;菌株产絮凝剂活性成分热稳定性较差。菌株XN-6和XN-8单独处理污水的絮凝率分别为81.01%和76.78%,联合处理污水的絮凝率为79.08%,基本上不存在协同作用。结论:菌株XN-6和XN-8可作为原始菌株用于开发微生物絮凝剂,有望能应用于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生物结皮为样品,通过培养、筛选、分离得到一株高产胞外多糖(EPS)的菌株XJ-27,对XJ-27菌株所产的胞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絮凝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DEAE sepharose CL-6B阴离子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的方法对胞外多糖进行纯化,通过紫外分析方法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进行纯度的测定,利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其分子量,以高岭土为体系对其絮凝性进行研究。【结果】利用层析分离的方法共得到2个胞外多糖的组分,对其中一个组分进一步纯化,得到组分EPS-I。结果表明,EPS-I纯度较高,分子量为575 kD。同时对胞外多糖的絮凝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胞外多糖对高岭土为体系的絮凝率为80.4%。【结论】菌株XJ-27产胞外多糖,其胞外多糖具有絮凝性,对该胞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后,得到分子量为575 kD的多糖组分EPS-I。  相似文献   

13.
天然碱碱泥分离用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解决内蒙天然碱泥分离的问题,从土壤、污水和活性污泥中,经初筛得到的57株产絮凝剂菌株,均有絮凝活性。并通过复筛从中筛选出絮凝活性较高、性状相对更稳定的2株菌株W23和L42。细菌的全培养液对强碱性的天然碱碱泥具有较强絮凝作用,其平均絮凝率分别达到79.80%和87.96%。  相似文献   

14.
管斌  孙艳玲 《生物技术》1997,7(4):38-41
从多株酒精酵母菌株中筛选出S.cerevisiaeKG作为酒精生产菌株。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酒精发酵活力和絮凝性。使用具有细胞循环的连续发酵双罐系统,酒精生产强度达到30.5(g/1.h)。根据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讨论了获得高强度酒精连续发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诱变海洋地衣芽孢杆菌DHS-40,选育微生物絮凝剂高产菌株。方法:10μL发酵液(D600nm值为0.5~0.7),辐射距离为2 mm,气流速度为10.0 SLPM,辐射功率为100 W。结果与讨论:辐射时间60~240 s为菌株DHS-40的最佳诱变照射时间,共分离得到396株诱变株;经过初筛、复筛,共计筛选得到8株絮凝活性较高的诱变菌;经DHS-40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同步培养,比较生长状态与絮凝活性,获得2株絮凝活性较高的突变菌株90-102与120-24,同期絮凝活性优于原始菌株。  相似文献   

16.
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具有高絮凝活性的细菌菌株F78,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测得该菌16SrDNA长度为1501 bp,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EU443097,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菌与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的16S rDNA碱基序列相似性为99%。絮凝活性物质可由F78菌株分泌到胞外,通过对絮凝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Ca2 的助凝效果比Fe3 、Fe2 、K 、Na 好;在高岭土悬液pH 3.0~12.0范围内,能保持较高的絮凝活性;菌株F78产生的絮凝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高温高浓发酵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啤酒生产技术,它为啤酒生产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发酵结束后酵母絮凝性下降、高级醇生成量过高等系列问题。为提高高温高浓发酵条件下酿酒酵母的絮凝性同时降低高级醇的合成能力,首先构建了以酿酒酵母BAT2基因为整合位点过表达FLO5基因的菌株,重组菌株S6-BF的絮凝性达到67.67%,比出发菌株S6提高了29%,而高级醇生成量仅降低5.9%;进一步构建以BAT2基因为整合位点再次过表达FLO5基因的菌株,与出发菌株S6相比,重组菌株S6-BF2的絮凝性提高了63%,达到85.44%,高级醇生成量下降至159.58 mg/L,降低了9.0%;通过弱化线粒体支链氨基酸转氨酶(BAT1)的表达,高级醇的生成量得到进一步的降低,达到142.13 mg/L,比原始菌株S6降低了18.4%,同时重组菌株S6-BF2B1的絮凝性没有受到影响;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啤酒中醇酯比例较为合理。研究结果对工业啤酒酵母发酵后的沉降分离和提高啤酒风味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絮凝剂产生菌培养条件的研究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菌种富集、分离、纯化,从含有大量微生物菌群的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将其命名为B23.通过研究该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的生长情况和发酵液的絮凝活性,从而得出发酵液絮凝活性与菌体生长量呈正相关.通过对该菌株培养条件的研究表明,在培养时间为24h、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值为8.0,以葡萄糖为碳源、(NH4)2SO4为氮源时,发酵液絮凝活性最强.用B23菌株所产絮凝剂处理废水后,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62.48%,SS的去除率为84.47%,表明该菌株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多点采样,多次反复筛选,从旱田土壤中筛选出1株具有高絮凝活性的细菌。细菌生长过程均可产生具有絮凝作用的胞外分泌物,经实验对内蒙天然碱碱泥具有高絮凝作用。通过对菌株的个体形态特征、菌落形态特征、运动性进行观察;同时对其接触酶、氧化酶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试,最终确定为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选育及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文砚  吴涓 《生物技术》2007,17(3):59-63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具有良好絮凝活性的菌株进行优化培养并研究其絮凝特性。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获得目的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最适培养、絮凝条件,考察该菌的生长及产絮凝剂的周期和絮凝活性分布等特征,及其对次甲基兰的脱色能力。结果:得到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C5,其最适产絮条件为:初始pH值7.5,温度36℃,培养时间48h;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10g,KH2PO42g,K2HPO45g,(NH4)2SO40.2g,尿素0.5g,酵母膏0.5g,NaCl0.1g,MgSO4.7H2O0.2g,絮凝率可达92.0%;最适絮凝条件为:2.5mL发酵液,pH6.0,5mL CaCl2溶液;絮凝活性成分主要为多糖和蛋白质,多分布于胞外上清液中;发酵液的絮凝活性与细胞生长量均在培养48h时达最大;对次甲基兰的脱色能力优于硫酸铝和聚丙烯酰胺,2min内脱色率可达97%。结论:菌株C5可产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