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例患者均通过腹部CT及血管造影明确诊断ISMAD,本组病例确诊后行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术后继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并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逐渐消失;术后3~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治疗ISMAD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的经验和方法。方法:2010年4月至2016年5月,共有43例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并均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其中右腋动脉-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8例,开窗技术14例,烟囱技术11例。结果:均成功手术,无术中死亡,术后造影显示支架敷贴良好,定位准确,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术后无头晕症状,双上肢血压差均在15 mmHg之内。1例术后5天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猝死。肾功能衰竭2例,行透析治疗后治愈。随访38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2~33月(17.0士5.2月),1例患者术后45天猝死;术后3月、1年复查主动脉CTA均示支架无移位。1例I型内漏,术后8月复查CTA示内漏消失;1例术后9月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中段狭窄约40%;2例并发支架远端动脉瘤形成。结论: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开窗技术、烟囱技术进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在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中心使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3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0例男性,26例女性,31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脾动脉瘤,术前均行超声或CTA明确诊断。术中栓塞后,立即血管造影以明确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监测血常规、胰淀粉酶和主动脉CTA,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远近端及瘤腔,其余仅栓塞脾动脉瘤瘤腔。术中DSA血管造影提示即刻脾动脉瘤栓塞闭塞率为97%以上,术中共使用128枚Interlock弹簧圈,其中104枚为钻石型,24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平均直径为6.3±4.2(2-12)mm,平均长度为16±13.5(3-32)mm,瘤体平均尺寸为40.6±12.5(15-70) mm。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0.0±3.2(6-15)个月,1月后2例出现脾梗死,7例发生轻微腹痛及低热等症状,所有病例均未见瘤腔再通和瘤体增大。结论: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脾动脉瘤,但其远期疗效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间,共4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45个动脉瘤),分别于动脉瘤夹闭术后5-7天,5-6个月,12个月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判断CTA对动脉瘤术后残留、血管闭塞狭窄等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3D-CTA发现4例瘤颈残留,1例吻合血管闭塞,28例载瘤动脉通畅,6例术中阻断的载瘤动脉不显影,61个动脉瘤夹均可清晰辨识,与DSA结果一致.3D-CTA评价瘤颈残留与载瘤动脉、吻合血管通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一致性为1.0.结论:3D-CTA检查操作简便,结果真实可靠,临床应用价值极高,能够很好的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长期多次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对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对患者肝肾功能、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入院后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应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观察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再次手术或介入率以及治疗前、治疗2周后肝肾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再次手术或介入率为2.94%,低于对照组的22.58%(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胱抑素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NF-γ)、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36个月,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00.00%和80.65%,随访36个月时两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1.18%和29.03%,经Log Rank分析显示,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肝肾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患者近中期随访生存率较高,其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郑木苹  王亮 《蛇志》2014,(4):433-435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方法总结21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的疗效及护理。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覆膜支架,均在术后2~3周康复出院,跟踪随访6个月~1年,未出现病情恶化或死亡病例。结论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给予积极、细致、有效的护理是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据临床经验,熟练运用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及杂交手术方法治疗各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91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21例降主动脉瘤、9例腹主动脉及双髂动脉瘤行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6例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StanfordA型夹层动脉瘤55例(其中单纯Sun,s手术12例伴Bentall术6例,Bentall术伴部分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36例,1例行Ⅱ型的主干与分支动脉人工血管转流+介入腔内隔绝降主动脉及左半弓杂交术),分别以不同的手术方法给予治疗。结果:顺利治愈出院85例,死亡6例,4例因全弓置换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肠坏死、肾功能不全、少尿等并发症而死亡,2例死于Bentall术后严重多功能脏器急性衰竭,1例杂交手术术后出现高血压伴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伴肺部感染及低心排综合征,给予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有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经过透析治愈。腔内修复术后有神经系统的并发症2例,下肢的功能障碍2例,少量内漏4例,以上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76例,时间3~12个月,除2例于术后第9个月死亡、1例因脑梗塞、脑血管意外等与手术无关的疾病而死亡,2例因吻合口动脉瘤或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死亡外,余患者生活状态良好,心功能在I~Ⅱ级。结论:根据主动脉瘤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定位诊断,合理选择和运用治疗方法使手术操作变得更为迅速、安全和方便,同时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锁骨下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11 例锁骨下动脉瘤,其中7 例真性动脉瘤4 例假性动脉瘤,均采用覆 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11 例患者腔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共置入覆膜支架12 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 愈出院。经平均32.5 个月随访,全部患者无明显内漏发生,无动脉瘤复发,除3 例患者出现覆膜支架内轻度狭窄(<30%)外,余介 入治疗患者的锁骨下动脉血流均通畅。结论: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经验.结果:22例患者共植入22枚支架,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狭窄率为(11.2±4.5)%,较术前(79±15)%明显改善.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20%.临床随访无TIA发作或脑卒中再发,DSA随访除1例外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林泓怡  林建  王净蒙  韩影 《生物磁学》2011,(Z1):4675-4677
目的:比较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和经皮颈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单节段突出的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的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36例。其中PLDD治疗17例(A组),等离子消融治疗19例(B组)。根据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价术前和术后一月内的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穿刺并完成随访。两组手术后一月内各观察点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其中B组患者术后3d和7d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与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相比,经皮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消失更快。  相似文献   

12.
徐志宏  唐立文  王赞 《生物磁学》2011,(Z1):4665-4667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联合应用曲马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镇痛的作用效果评价。方法:7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4例。A组与B组术前15 min静注帕瑞昔布0.8mg/kg,C组手术结束前10 min静注帕瑞昔布0.8mg/kg;术毕A组静注生理盐水20 mL,B组与C组静注曲马多1 mg/kg。分别记录术毕给药后1、3、6、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B组VAS评分在术后24h内各时间点均低于A组和C组(P<0.05);3组术后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B组镇痛药物用量明显少于A、C组(P<0.05);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B组与A组、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帕瑞昔布术前应用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同时联合应用曲马多,可以提高镇痛质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蒋桂花  杨蓓  吕进  王和明  袁丽 《生物磁学》2011,(Z1):4696-4698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围手术期的护理的临床效应。方法:2000.01-2005.12间IIb-III期233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根治加125I粒子植入组(n=112)和单纯性根治术组(n=121)。术前进行放疗知识的专业宣教,根据CT影像资料,根据术前TPS计划模拟肿块所布源的最外层粒子总数作为最终植入数,一般为10~22粒,约为计算量的2/5,术中直视下125I粒子(北京原子高科公司提供)组织间植入。术后防护宣教;用γ射线探测仪检查患者周围的射线强度;通过X摄片观察粒子位移和质量评估;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粒子验证无移位、脱落,技术评估满意;未见出血量增加和吻合口瘘。结论: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依从性好;放射污染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而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程志健  何斌  邱洪清  卢娅萍 《生物磁学》2011,(Z1):4693-4695
目的:观察复方嗜酸乳杆菌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诱导和维持缓解作用的疗效。方法:第一阶段将102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A组(34例)、B组(34例)和C组(34例),分别服用美沙拉嗪片、复方嗜酸乳杆菌、美沙拉嗪+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12周后观察3组临床疗效,缓解率及缓解时间。第二阶段将各组缓解者随访1年,观察3组维持时间及复发率。结果:3组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缓解时间、缓解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P>0.05),3组患者维持临床缓解时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以由中国株嗜酸乳杆菌,日本株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等四种菌粉组成的复方片剂是值得推荐的维持治疗缓解期UC的有效药物;两者联合用药并未增效,联合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和美拉沙嗪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联合维持治疗是没有必要的。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诱导和维持缓解作用的疗效与美拉沙嗪比较无差异,没有必要联合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和美拉沙嗪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联合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浅全麻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全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术毕符合拔管条件时拔除气管导管,试验组手术结束时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病人于浅麻醉状态,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达6~8ml/kg,呼吸频率大于12次/min,脱氧10minSpO2在95%以上,PetCO2在正常范围,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拔除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拔管时、拔管后1min、3min、5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组内比较,与T1时刻比较,试验组T2、T3、T4时刻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2、T3、T4时刻的MAP、HR高于T1时刻(P<0.05)。组间比较,T1时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T4时刻的MAP、HR对照组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不良记忆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pO2<96%的发生例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浅全麻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不良记忆。  相似文献   

16.
刘金石  陈敏  王永忠  陈伟华  徐栋 《生物磁学》2011,(Z1):4684-4686
目的:了解不同试剂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以及巢式PCR方法在检测低拷贝数的HBV DNA量的差异与灵敏度。方法:用上海复星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A方法)检测出了68例HBV DNA结果为5.1×101-1.0×103拷贝数/亳升的低拷贝数标本。然后,三家不同公司的试剂(方法 B、方法 C、方法 D)对这些样本进行复核。另外,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此68例标本。随访巢式PCR结果为阳性的10例低拷贝数HBV DNA的病人。结果:用四种方法(A、B、C、D)检测的68个样本的HBV DNA拷贝数结果如下:无拷贝(0,9,12,4);101-102(21,17,18,22);102-103(47,36,28,35),大于103(0,6,10,7)。同时,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此68例标本,有55例检测为阳性,有13为阴性结果。巢式PCR结果为阳性的10例低拷贝数HBV DNA含量的病人,随访发现此10病人有8例均在1~3月后出现HBV DNA的反跳,并伴肝功能的不正常,其HBV DNA的含量均在104拷贝数/毫升以上。结论:目前所用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的方法和试剂对低拷贝数HBV DNA存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巢式PCR法对低拷贝数HBV DNA的检测灵敏度要远高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该研究提示测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患者进行低拷贝数HBV DNA的检将提供有效的药物评价和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3A5基因(CYP3A5)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3800959与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发生的关系。方法:于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期间,连续入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共800例。以光学比浊法测定20μmol/L浓度ADP诱导的残余血小板聚集率(Residual plateletagglutination,RPA),并定义RPA≥70%为CR,所有入选患者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非抵抗组(Non-clopidogrel resistance,NCR)。所有入选病例提取血液白细胞基因组DNA后,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CYP3A5基因rs3800959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所入选的800例病人中,CR组为150例,NCR组为650例,CR发生率为18.75%。rs3800959基因型频率在CR组为TT型110例(73.3%)、CT型39例(26.0%)及CC型1例(0.7%);NCR组rs3800959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7例、159例及14例(73.4%、24.5%及2.1%)。两组间各基因型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60,x2=1.554);T、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亦无明显差异(P=0.784,OR=0.942,95%CI=0.655~1.356)。结论:CYP3A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3800959与冠心病人CR的发生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血糖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32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18例)和肠外营养组(PN,14例)。详细记录治疗期间的血糖波动,第4d、10d营养指标和淀粉酶等变化,并观察临床恢复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波动较肠外营养组平稳(P<0.01)。入院第4天EEN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和淀粉酶指标恢复明显高于PN组患者(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少于P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胃镜鼻空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的较好方法,方便血糖调控,同时可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羊水性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分娩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羊水污染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及剖宫产率等。结果:347例ICP中轻度278例,重度69例。羊水污染89例(Ⅰ级19例,Ⅱ级14例,Ⅲ级56例),羊水污染率为25.6%。重度ICP中羊水污染46例,发生率为66.7%。89例ICP羊水Ⅱ级及Ⅲ级病例中出现3例新生儿窒息。结论:ICP的羊水性状与病情程度基本一致,羊水污染预示着不良的妊娠结局,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围生儿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中Myf-5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共同性外斜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11月住院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病人获得的内直肌段为斜视组,共16例。另选同期行眼球摘除或角膜移植供体取得的内直肌为成人对照组(共6例)。所有的内直肌段固定切片后行Myf-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Myf-5在眼外肌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对两组间平均光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Myf-5的平均光密度值在斜视组0.024±0.041,对照组0.233±0.02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外肌中Myf-5表达的降低可能与斜视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