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菌学在民国时期积极发展的同时,有关真菌译名的审查与统一工作也在1926年受到一些科学社团的关注。虽然当时审定的真菌译名未能公布,但之后被吸收进1935年出版的《动植物名词汇编(矿物名词附)》,客观上有助于不少真菌译名的规范使用。然而既有的真菌译名远不足以为民国时期的中国真菌学界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后者也主要因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对费时费力的真菌译名工作的推进缺乏热情,以致于民国时期始终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统一的真菌译名系统。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球盖菇属及其相关属的特征集要、分类学地位、分类学研究历史,综述了其在食用、药用、致幻作用与降解作用的经济价值,总结了球盖菇属驯化栽培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展望了该属真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一 1988年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55周年年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已经印出。16开本,全书120余万字,包括国际植物学会议传达报告12篇,我国植物科学研究成果,包括真菌、植物分类、形态、生殖生理、古植物和孢粉、细胞、植物生态与地植物、植物生理、植物化  相似文献   

4.
由长期致力于医学真菌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廖万清、吴绍熙两位教授主编的《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与应用》是“病原生物学丛书”之一,将于2006年9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与应用》一书共分11章,本书在介绍真菌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知识的基础上,阐明了真菌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及诊治方法,涵盖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的诸多内容;同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首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书籍,晚清李善兰等人翻译的《植物学》一书也包含一小部分真菌学知识,这对我国近代真菌学的发展具有启蒙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发现在该书的分类体系中,真菌被视作一类植物,统称为“蕈类”,隶属于“通长类”(低等植物).然而和植物学专有名词的创译相比,《植物学》的译者在翻译真菌学内容时,用词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固定的译法,文中甚至还有错误.现代真菌学中常见的“真菌”“孢子”“子囊”等词汇,书中虽简单提及相应的概念,但并未创造出这些中文词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译者和时代的问题外,也与当时真菌学尚不发达、真菌学内容在植物学专著中篇幅较小、地位次要等因素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生理学始于何时,很难查考出确切年代。1887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医学杂志,即由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博医学会杂志》(China Medical Journal,现在的《中华医学杂志》前身),其中就有涉及近代生理学的介绍。1906年,P.B.Gousland曾节译了Halliburton编著的《生理学手册》(Handbook of physiology)在国  相似文献   

7.
裸盖菇属的真菌鉴定及分子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裸盖菇属(Psilocybe)的许多真菌含有神经致幻型毒素,这些毒素被中国卫生部列为A类管制药品。在药检时,这些真菌样品通常是粉末。因此,仅依靠形态分类鉴定该类真菌非常困难。研究采用ITS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该类真菌并初步探讨了该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由系统发育树推断Psilocybe属可能是多源进化的。通过序列分析可以鉴定真菌样品为Psilocybe属。  相似文献   

8.
《菌物学报》2012,(6):802
<正>2013年4月我们将迎来余永年先生90华诞,余先生是为我国菌物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我国真菌学研究,呕心沥血,曾身兼数职。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室的发展壮大、《菌物学报》(原《真菌学报》)的创刊、中国菌物学会的建立、《中国真菌志》的编研与出版、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食用菌  相似文献   

9.
《化石》2020,(1):2-8
正作为十二生肖之首,鼠年,与我们的杂志有着一种特殊的渊源。因为正是在4轮地支之前,《化石》问世,在当时那个中国科普界"万马齐喑"的时代,点燃了无数渴求知识的内心之烛。48年过去,许多老师和同仁写下的一篇篇科普镌文,通过坚守初心的《化石》为广大读者奉献了源源不绝的科学滋养。是时候该做个整理了,从本文开始,我们将至今发表在《化石》杂志中的所有有关内容按照知识体系汇编起来,带给读者一段久远的回忆,同时致敬那些以《化石》为田的耕耘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孢子植物志》包括《中国真菌志》、《中国藻类志》、《中国地衣志》、《中国苔藓志》。该志编辑委员会自1973年成立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向,在规划制订、科学研究和编写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  相似文献   

11.
说明 1.为了帮助教师做好生理卫生课总复习、帮助1982年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复习《生理卫生》知识,我们编写了这本资料。本资料也可供生理卫生教师平时教学时参考和初中毕业生参考。本书是按照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课本《生理卫生》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部分学科教学内容要点汇编》生理卫生部分规定的内容编写的。  相似文献   

12.
书刊评介     
《真菌学基础》评介由英国J.H.柏内特著,刘锡琎等翻译的《真菌学基础》一书,已于1989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6开本,493页,73万字,定价23.00元。《真菌学基础》是一部较好的基础理论书籍。全书除涉及分类知识外,还较全面地论述了真菌学各方面的进展和问题。全书共分四部分18章。第一部分介绍了真菌的性状、生活史、细胞结构和细微结构、菌丝生长和融合、生殖以及孢子的功能等;第二部分阐述了真菌的功能,讨论了营养、运输、转移和蒸腾等作用以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相似文献   

13.
蕈菌分类学     
正《蕈菌分类学》由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主编,《菌物研究》期刊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作序,2018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蕈菌(大型真菌)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本传统与现代研究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分类学教  相似文献   

14.
该文是关于中国地衣生真菌汇编的首次报道,其中也包括新近采集的种类。名录中汇编了27种,其中9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包括5个中国新记录属的代表:Ampullifera,Intralichen,Marchandiomyces,Phaeosporobolus,和Stigmidium。文中还包括一个新组合种:Stigmidium cupulare (syn,Pharcidia supularis)。  相似文献   

15.
该文是关于中国地衣生真菌汇编的首次报道,其中也包括新近采集的种类。名录中汇编了27种,其中9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包括5个中国新记录属的代表:Ampullifera, Intralichen, Marchandiomyces, Phaeosporobolus, 和Stigmidium。文中还包括一个新组合种:Stigmidium cupulare (syn, Pharcidia supularis)。  相似文献   

16.
正《菌物学报》(曾用名《真菌学报》《菌物系统》,英文刊名Mycosystema)是北大核心、中信所核心、CSCD核心、武大核心(A类)期刊、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报道内容包括菌物多样性、系统分类学、起源与进化、菌物区系地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濒危菌物物种保护生物学以及食药用真菌、有毒真菌、真菌毒素、人类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兽医真菌、互惠共生菌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菌物学报》五次被评为"中国具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0月17-20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了“全国首届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学术研讨会”,会议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真菌学杂志》主编温海教授主持,本届大会主席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若瑜教授致开幕词,中科院皮研所吴绍熙教授为本次会议赋诗一首,赞誉本次会议的召开,长征医院廖万清院士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议期间我国医学真菌界的老中青三代学者近200人齐聚一堂,就临床上常见致病真菌的基础和临床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归纳起来本次会议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韩马迪H.Handel-Mazzetti在丽江所采的真菌标本,其中由H.Lohwg等所鉴定已在1937年发表在中国植物汇编(Symbolae Sinicae)第二卷中,长期被研究中国真菌学者所引用。这些标本现被保存在维也纳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标本馆(WU)中。由于经历了第二次大战的蹂躏,加以无人问津,这些标本不少或被虫蚀或遭霉腐。作者在复查有关牛肝菌目和伞菌目的71号标本中,其中7号已下落不明,其中32号鉴定有误,如不纠正,必导致于引用文献时以讹传讹,故作者将所见标本作了订正,这对研究中国的真菌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会(今中国菌物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前《真菌学报》(今《菌物学报》)第一、二届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齐祖同先生于2010年1月19日午后5时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4岁。齐祖同先生于1926年12月  相似文献   

20.
南京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北京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是最早由中国学者主持建立的两所生物学研究机构。从开始建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二十余年中,“南北两所”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优秀的生物科学人才,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成为中国近代生物学研究的启蒙基地。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中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生物学研究机构。1914年,留美学生任鸿隽等人为了“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在美国筹办了《科学》月刊。1915年1月《科学》问世后,他们感到要谋求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