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移植后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女,47岁,肝移植术后2 d,面部、肩部、四肢皮肤出现多发溃疡,伴昏迷。通过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确诊,并对获得菌株进行尿素酶试验、API试验、PCR扩增测序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组织病理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菌体,PAS染色阳性。血液和脑脊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API试验鉴定为新生隐球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 ii变种。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与培养获得的菌株直接PCR扩增后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脑脊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血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脑CT显示为多发结节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播散性隐球菌病奠定基础,确立了显微切割技术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 患者男,72岁,红皮病1年2个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双下肢出现结节、溃烂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尿素酶试验、PCR扩增测序比对明确诊断,同时做胸部及脑部CT.结果 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酵母细胞.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区测序比对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胸部CT显示左下肺后基底段空洞性病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由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引起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给予患者静滴氟康唑400 mg/d治疗2周,之后改口服300 mg/d治疗,3个月后结节性皮损全部消退,胸片显示左肺陈旧性病变,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治疗15个月后,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仍阳性(++).结论 对该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确定菌种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报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性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相似文献   

4.
报道移植肾功能衰竭患者感染隐球菌1例。患者56岁女性,肾移植术后6a余,维持性血透3个月,诉发热、皮疹伴疼痛两周余。查体:双大腿广泛红斑、结节分布,可融合成片,左腿显著,局部皮温高,触痛明显。血培养、皮下组织培养及病理、脑脊液检查均提示新生隐球菌感染。患者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8个月后治愈。  相似文献   

5.
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出现以皮下结节为首发表现播散性隐球菌感染。患者,女,50岁,以双下肢皮下结节、头痛为主要症状,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皮肤活检病理可见大量均一、透亮的小圆形菌体真菌孢子浸润,PAS(+)、六胺银(+)。诊断为播散性隐球菌感染。先后使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治疗1个月后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报道1例长期脑脊液墨汁涂片均为阴性的儿童隐球菌脑膜炎,并对此病的诊断方法进行探讨。脑脊液真菌培养和鉴定仍然应该是隐球菌脑膜炎诊断的“金标准”,脑脊液乳胶凝集实验结合真菌培养结果可以对此病的快速诊断做出早期提示,对脑脊液墨汁涂片阴性的检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8.
1例主诉为“发现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余,发热8 d”的患儿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经肝穿刺病理活检及脑脊液培养、脑脊液新生隐球菌抗原检测诊断为播散性隐球菌病(肝脾,胆管,脑)。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隐球菌病临床较少见,故报道本例患儿的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测,分析其耐药性.方法:对12例新生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网顾性分析;应用美国BD924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阳性酵母样真菌经API20C鉴定到种;FUNGS 3进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12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例,血液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新生隐球菌对临床常用5种抗真菌药物除2例氟康唑中介外,其余均敏感.结论:新生隐球菌不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引起身体多部位感染,死亡率较高;早期病原学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联合用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真菌培养、墨汁染色、侧向免疫层析法(LFA)检测艾滋病患者脑脊液和血标本中隐球菌的阳性率差异,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隐球菌感染理想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本院就诊的1 049例AIDS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侧向免疫层析法和脑脊液墨汁染色。数据分析应用SPSS 14.0软件。结果 1 049例AIDS患者,其血培养、隐球菌抗原检测、脑脊液培养和墨汁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8%(19/688)、10.96%(115/1 049)、9.18%(29/316)、17.99%(59/328),其中201例患者同时做了脑脊液和血标本的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7.86%和3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2例AIDS患者同时做了脑脊液的墨汁染色和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9.52%和23.97%,隐球菌抗原检测的阳性率大于墨汁染色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检测结果显示侧向免疫层析法阳性率最高,比较脑脊液和血标本侧向免疫层析法阳性率,血标本阳性率较高,所以血标本侧向免疫层析法检测是诊断AIDS是否合并隐球菌感染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诱导治疗的新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8例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诱导期分别接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研究组n=7)与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联合治疗(对照组n=11).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在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病死率、病原学转阴率、脑脊液改变等方面的差异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阳性分别为5例和8例(P =0.676),治疗1周后分别为5例和8例(P =0.676),治疗2周后分别为2例和4例(P =0.572),治疗3周后分别为0例和1例(P=0.611),治疗4周后,无死亡病例,两组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均为阴性,脑脊液生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较研究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6.82±41.30 vs 97.00±22.02,P=0.003)、尿素氮(8.45±3.18 vs 5.54±1.28,P=0.020)升高更明显.结论 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可以作为诱导期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治疗后隐球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菌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电镜检查在隐球菌活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经过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8周后,脑脊液中仍然可以查见隐球菌的患者,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脑脊液中的隐球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隐球菌菌体结构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异:菌体大小差异显著,菌体形态变化明显;荚膜结构紊乱,菌体内可见空洞状或多个巨大脂滴,部分菌体胞膜破损,胞浆溢出。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虽然脑脊液中还存在菌体,但是菌体的超微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提示菌体活力降低或死亡。电镜检查可以作为隐球菌活力判定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高隐球菌脑膜炎疗效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云南省艾滋病患者中新生隐球菌病的病原分离部位、耐药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总共分离的424株新生隐球菌,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ATB FUNGUS 3检测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4株新生隐球菌以脑脊液检出比例最高,占62.50%(265/424);血液次之,占30.90%(131/424);第三是痰液,占2.83%(12/424)。424株新生隐球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范围均≤2μg/mL,多烯类的两性霉素B MIC范围≤4μg/mL,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的MIC范围≤64μg/mL。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5.28%(404/424)、80.66%(342/424)、75.71%(321/424)。5种抗真菌药物的流行病学折点分别为: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16μg/mL;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0.5μg/mL。结论新生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好,而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在多年的临床用药过程中已慢慢出现非敏感菌株,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范围≤2μg/mL。新生隐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新生隐球菌病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作为临床重要的致病真菌,实验室及临床均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新型隐球菌是引起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一般新型隐球菌在墨汁制片检查时,可见圆形有荚膜的菌体,而无长棒状的。我们于1980年12月首次从一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一种真菌菌株,其主要特征是在寄生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重庆地区住院患者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概况、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2018年1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资料。诊断方法以脑脊液隐球菌培养作为参照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49个病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54±12.94岁,发病以男性(72.5%)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4.00个/μL,有84.50%的患者HIV RNA≥4 lg拷贝/mL;脑脊液隐球菌墨汁染色的阳性率为98.00%,灵敏度96.80%,特异度100.00%,诊断符合率为61.1%,隐球菌培养的阳性率为63.10%;住院患者死亡率为12.08%(18/149)。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4~60岁)、体重下降在2 kg以内、抗真菌治疗前初始脑脊液氯化物正常或降低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院内结局的保护因素,而头痛、意识障碍、乏力、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5~12细胞个数/μL、初始脑压大于250 mm/H_2O为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在18~44岁是艾滋病合并隐脑住院患者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意识障碍、乏力为住院患者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住院患者院内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复杂,预后影响因素多,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对该疾病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6.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酵母类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HIV感染是导致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近年来关于非HIV患者隐球菌感染的报道不断增加。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大部分新生隐球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具有内在抗性。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是用于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而长期广泛用药引起新生隐球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逐年升高,患者临床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为进一步加深对新生隐球菌的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外流行病学报道及相关研究,从感染现状、生物学特征、诊治方法和耐药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近似免疫正常患者发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6a来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情况。结果 44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5.9±17.2)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2∶1。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头痛(93.2%)、恶心(70.5%)、呕吐(68.2%)等最为常见。脑脊液压力偏高,平均为(339.3±75.0)mmH2O。42例首次腰穿后脑脊液行隐球菌墨汁染色的患者中,有41例(97.6%)真菌镜检阳性;查到34例患者的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信息,其中33例(97.1%)阳性;有培养记录的患者有11例,阳性率为100%。44例患者抗真菌治疗诱导期以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6例,13.6%)为主。所有患者经抗真菌治疗之后,治愈14例,好转14例,视力听力受累15人,1例女性患者出现轻瘫,所有患者到随访时间为止无死亡病例。结论新生隐球菌也可累及近似免疫正常患者人群,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且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对此应提高警惕。对疑似病例及早送脑脊液标本行相关真菌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王琳淇 《遗传》2015,37(5):436-441
绝大多数引发人体系统感染的致病真菌来自于环境,这些环境来源的真菌往往是条件致病菌,其毒力衍生于它们独特的生境适应策略。新生隐球菌是进化最为成功的环境真菌之一,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而作为人类致病菌,新生隐球菌能够引发致命的隐球菌病和真菌脑膜炎,据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隐球菌病死亡的人数超过60万人。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新生隐球菌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其条件致病性至关重要。细胞-细胞交流、细胞形态转换和细胞异质性等重要环境适应行为在协调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致病菌-自然栖居环境-人类宿主三方的关系解析了新生隐球菌环境适应策略影响毒力的机制及相关进化动机,并对其潜在的研究前景和临床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遗传》2015,(5)
绝大多数引发人体系统感染的致病真菌来自于环境,这些环境来源的真菌往往是条件致病菌,其毒力衍生于它们独特的生境适应策略。新生隐球菌是进化最为成功的环境真菌之一,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而作为人类致病菌,新生隐球菌能够引发致命的隐球菌病和真菌脑膜炎,据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隐球菌病死亡的人数超过60万人。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新生隐球菌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其条件致病性至关重要。细胞–细胞交流、细胞形态转换和细胞异质性等重要环境适应行为在协调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致病菌?自然栖居环境?人类宿主三方的关系解析了新生隐球菌环境适应策略影响毒力的机制及相关进化动机,并对其潜在的研究前景和临床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新生隐球菌感染的类型、治疗、预后和菌株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新生隐球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我院新生隐球菌感染共47例,感染类型以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为主(72.3%),78.7%的患者为男性,且大部分患者无HIV感染;此外,有17.1%的患者患有隐球菌肺炎。37例患者进行血清和/或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其阳性率均为100%。所有菌株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为野生型,90%以上的菌株对5-氟胞嘧啶和泊沙康唑为野生型,对氟康唑为野生型的菌株占85.1%,但对两性霉素B为野生型的菌株仅有53.2%。经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者占78.0%,但未进行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6.7%预后良好。结论及时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有助于提高隐球菌感染诊断的阳性率,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后及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非常重要,根据药敏结果尽早给予联合抗隐球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