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及疣状瓶霉,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孢霉感染的着色芽生菌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发现我国土壤中稀有且重要的真菌资源。【方法】采用经典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一养殖场含有猪粪的土样中分离获得一赛多孢EM12901菌株。其主要鉴别特征是:在查氏培养基上,绒状,灰白色至淡棕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分支;单生的分生孢子梗常退化为产孢细胞。产孢细胞顶生或侧生,透明至半透明,薄壁,柱状或轻微膨大的烧瓶状,(3.5-45.0)μm×(1.5-3.0)μm;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单生,透明至半透明,光滑,椭圆形、倒卵圆形或近柱状,(4.3-14.0)μm×(2.5-5.5)μm。【结论】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法相结合鉴定,赛多孢EM12901菌株为我国一新记录种,桔黄赛多孢Scedosporium aurantiacum Gilgado,Cano,GenéGuarro。  相似文献   

3.
枝孢样枝孢霉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暗色丝孢霉病的枝孢霉属,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暗色孢科。该属50余种。枝孢样枝孢霉为腐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动物的粪便、蔬菜、腐木、鸟巢、腐烂水果中。人因皮肤外伤接触后有被感染的机会。它也是真菌过敏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对枝孢样枝孢霉的系统报道较少,现就其生理生化代谢、生态学、病理学及临床和抗真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陈法军 《菌物学报》1992,11(Z1):23-64
被孢霉属(Mortierella Coemans)是接合菌纲(Zygomycetes)、毛霉目(Mucorales)、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中的一个大属,目前已知约有90种;主要存在于土壤、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基物中。我国过去对被孢霉的研究不多,在《中国真菌总汇》(1979)中记录了8个种。本研究从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采集的2000多号样品中,分离到约220个被孢霉菌株。本研究主要采用Gams (1970, 1977)的分类系统进行分类鉴定,并对该系统进行了修改。在属下分3个亚属(Micromucor, MortierellaGamsiella), 8个组(Actinomortierella, Alpina,Hygrophila, Mortierella, Schmuckii, Simplex, SpinosaStylospora),单囊霉(Haplosporangium)被承认为独立的一个属。本研究鉴定出22个种和3个变种,包括一个新种(武夷山被孢霉Mortierella wuyishanensis sp. nov.)和一个新变种(极细无色被孢霉Mortierella hyalina(Harz) W. Gams var. subtilissima var. nov.), 14个中国新纪录。这14个新纪录为:产芽胞被孢霉(Mortierella. gemmifera M. Ellis)、园圃被孢霉(M. horticola Linnem.)、矮小被孢霉(M. humilis Linnem.)、无色被孢霉(M. hyalina(Harz) W. Gams)、印度被孢霉(M. indica B.S. Mehrotra)、英杜被孢霉(M. indohii C.Y. Chien),詹金氏被孢霉(M. jenkinii (A.L. Sm.) Naumov)、可疑极小被孢霉(M. minutissima Tiegh. var. dubia Linnem.)、易变被孢霉(M. mutabilis Linnem.)、微孢被孢霉(M. parvispora Linnem.)、角胞拉曼被孢霉(M. ramanniana(Moller) Linnem. var. angulispora (Naumov) Linnem.)、网孢被孢霉(M. reticulata Tiegh.& G. Le Monn.)、多疣被孢霉(M. verrucosa Linnem.)、轮枝被孢霉(M. verticillata Linnem.)。文中讨论和评价了一些分类性状,还列出分亚属、分组、分种和变种的检索表.每个分类单元都有描述和讨论以及线条图、并列出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5.
报道木霉属7个中国新记录种:厚木霉、地中海木霉、矩孢木霉、近渐绿木霉、多孢木霉、特里克木霉和渐绿木霉。厚木霉分离自上海;地中海木霉、矩孢木霉、多孢木霉和特里克木霉分离自新疆;近渐绿木霉和渐绿木霉分离自四川;结合ITS、tef1-α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报道国内少见的由尖端赛多孢导致的化脓性关节感染伴骨髓炎和多育赛多孢的血行播散感染。方法取患者1的关节冲洗液和患者2的外周血标本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鉴定致病菌种,并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两个病例分别培养出尖端赛多孢和多育赛多孢。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两种菌对伏立康唑有较低的MIC值,而都对两性霉素B高耐。结论赛多孢菌的感染少见,且难治疗。应加深对少见真菌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经临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确诊为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导致的甲真菌病。病原菌通过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结合r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证实。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真菌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采自陕西安康的一个簇孢霉属 Sporothrix 新种:安康簇孢霉 Sporothrixankangensis M.Z.Fan,C.Guo et T.Y.Zhang。该种与本属绝大多数已知种的区别在于其初生分生孢子可产生次生分生孢子。与其相似种菌生簇孢霉 S.fungorum de Hoog et Vries的区别,在于其分生孢子呈短棒状或长椭圆形,而不为近球形、短圆柱状或椭圆形。而与链生簇孢霉 S.catenata de Hoog et Constantinescu 的主要不同点为本种的分生孢子链很短,一般二孢,极少数三孢。主模式标本及干制培养物存放于西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皮炎外瓶霉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提高皮炎外瓶霉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分析全球范围内已报道的皮炎外瓶霉感染病例的国籍、性别、年龄分布、危险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等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结果皮炎外瓶霉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中均可发生,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10∶1.00,最常发病年龄段为51~60岁,肺(27.90%,17/61)为最常受累的器官,但不同地域的病例感染器官存在差异。约半数(47.54%,29/61)病例伴有各种免疫抑制的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皮炎外瓶霉感染的临床确诊主要依赖培养和分子鉴定,系统感染患者推荐联合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作为抗真菌治疗方案。结论近年来皮炎外瓶霉感染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肺部为系统感染患者最常受累的器官,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培养。加强皮炎外瓶霉菌株的药敏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提高皮炎外瓶霉感染的临床诊治水平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分离自山东沿岸潮间带海藻的3个中国新记录种:石生束格孢霉Sarcinomyces petricola、鼠灰帚霉Scopulariopsis murina和球孢帚霉Scopulariopsis sphaerospora。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标本室(OUCMB)。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就国内外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帮助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17年8月之前国内外报道的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早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在免疫力健全和缺陷人群中均可发生,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主要致病菌为斑替枝孢瓶霉、麦氏喙枝孢、皮炎外瓶霉;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目前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医务工作者常对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缺乏了解,且因缺乏特异性快速性的诊断手段,许多患者被误诊误治,死亡率高达8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病死率极高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近30 a接合菌病流行情况及诊治现状。方法通过CNKI和Pubmed数据库搜索1976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接合菌病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结果病例报告206篇,共428例患者。感染类型以胃溃疡基础上合并胃肠毛霉菌病为主,其他常见感染类型为肺部、鼻眶脑和皮肤软组织。继发于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外伤手术烧伤和其他无基础疾病患者多见。病原学诊断主要依赖镜检、培养和病理,仅35株菌鉴定至种的水平,其中6例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单独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体外药敏试验少,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首选用药。428例患者中共死亡12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29.43%;其中以全身播散型感染死亡率最高,占此型感染人数的83.34%。结论中国大陆地区接合菌病感染率有上升趋势。感染类型以胃溃疡基础上合并胃肠毛霉菌病为主。应该提高形态学诊断水平,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同时有条件情况下应进行菌种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黄河源头地区土壤中的暗色丝孢真菌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黄河源头下游8县区采集的2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9属34种暗色丝孢真菌,其中长孢齿梗孢Scolecobasidium longisporum和戈壁维罗纳霉Veronaea gobica为两个新种,芦竹节菱孢Arthrinium arundinis为一个新组合名称,并对灰色瓶霉Phialophora cinerescens进行了补充描述。对该地区31个中国已知种亦作了标本引证。所研究真菌的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4.
WONGSAWAS  Mongkol  王洪凯  HYDE  Kevin  D.  林福呈 《菌物学报》2009,28(5):683-688
在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溪流中采集到四种暗色丝孢菌,即东方小短带孢Brachydesmiella orientalis,木生杯粉孢Conioscypha lignicola,球孢棒梗孢Exserticlava globosa和团聚伞集胞球枝霉Peyronelina glomerulata。其中B.orientalis和Peyronelina glomerulata是中国新记录,E.globosa和P.glomerulata为中国大陆第一次报道。本文对这四个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报道1例经支气管镜局部灌注两性霉素B联合氩气刀技术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肺部小孢根霉感染。患者,男,13岁,诊断为肝炎相关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高热、咳嗽、咳痰、气促,影像学表现为双肺感染性病变、部分实变,伴双侧胸腔积液,双下肺部分膨胀不全。经病理及二代基因测序证实为小孢根霉感染,通过支气管镜于右主支气管、右下基底段精准灌注两性霉素B治疗共16次,成功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报道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侵袭性头状地霉感染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头状地霉感染的临床特点、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国内首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头状地霉病例,并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系统文献回顾。结果:该白血病患者经血培养证实为头状地霉感染,并累及肺脏、肝脏和皮肤,治疗过程中先后采用卡泊芬净、脂质体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等治疗,虽然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患者体温正常,临床症状稍有改善,但是患者在化疗后40天放弃治疗并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结论:头状地霉感染的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够典型,诊断困难,预后差。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血培养、GM实验、G实验和CT扫描等检查,可有助于诊断。头状地霉感染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采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或其他新的抗真菌药物可能获得一定的疗效,早期诊断、早期联合治疗和患者早期脱离粒缺状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双间柱顶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双间柱顶孢是一种暗色真菌,能感染植物和人类。主要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世界各地均有散在报道,泰国的感染最高,但我国很少有报道。为进一步认识该菌,现就双间柱顶孢的分类和命名学的研究进展、流行病学现状、形态特点、生物化学、致病性及治疗等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报道1例由小孢根霉变种导致的皮肤毛霉病.患者女,30岁.因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继发口腔颌面部小孢根霉变种感染,表现为发热、右侧颊黏膜水肿,皮损中央溃疡、焦痂,周边组织炎性水肿,以面颊部、颌下区为中心明显肿胀,逐渐累及右侧颈部及右下颌,进行性加重.坏死组织涂片镜检显示有粗大、无分隔直角菌丝,真菌学检查鉴定为小孢根霉,分子测序证实为小孢根霉变种.给予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和手术清创,坏死组织连续3次真菌培养均未培养出小孢根霉变种,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治疗2周后颔面部肿胀明显减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4周后额部及右眼睑肿胀已完全消退,伤口结痂愈合.随访2 a,右侧颌下可见长约2 cm手术疤痕,未见皮肤毛霉病复发.  相似文献   

19.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予局部皮疹处1∶8 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或浸浴疗法、威伐光wIRA?照射、涂抹酮康唑乳膏、口服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等治疗,皮疹较前好转、渗液减少。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孢霉属两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山西和新疆的土样中分离到两个金孢霉(Chrysosporium)菌株。经培养鉴定,是国内未见报道的两个新记录种,即印度金孢霉(C.indicum)和裂叶金孢霉(C.lobatum)。作者对它们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和图解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