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土壤动物学研究中,土壤动物的釆集是最基本的工作。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调查结果。本文仅就几种广泛应用的采集方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土壤动物的采集和调查方法   总被引:59,自引:5,他引:54  
根据近三年的野外工作,并参照前人经验,谈谈土壤动物的采集和调查方法,以供参考。调查内容1.土壤动物栖息环境的生态地理:调查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与土壤等基本特征,人类经济活动情况以及这些因素对土壤动物的影响。2.土壤动物群结构与数量:种类组成、个体数和生物量;指出不同景观、生境中的基本土壤动物群(优势类群和指示类群)。3.优势类群的生态地理学: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小型土壤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制备1中、小型土壤动物标本的采集体长大于2mm的大型土壤动物一般采用手拣法,体长0.2~2mm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的采集用干漏斗引诱法(Tullgren)和湿漏斗引诱法(Baermann)最有效。于漏斗引诱法用一个金属圆筒(...  相似文献   

4.
潮间带动物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采集这类动物必须采用特别的方法。本文仅介绍八种大形管栖动物,其产地以胶州湾的青岛湾——汇泉湾区,沙岭庄——沧口区,薛家岛——辛岛区三个具有不同性质的区域为主。先按每种管栖动物从高潮线至低潮线分别介绍其活动情况。然后再介绍这些管栖动物的特殊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土壤动物食物网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都集中在地上部分,而对于地下部分知之甚少。地下生态系统营养关系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载体。研究土壤动物食物网已成为现代地下/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由于土壤动物的个体小、食性复杂、栖息环境隐蔽等原因,使得对土壤动物食物网的研究困难重重,所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国际上近几十年来土壤动物食物网研究方法,将其分为传统方法(野外直接观察法、室内培养实验观察法、显微镜下肠容物分析法)、常用方法(消化酶分析法、脂肪酸分析法、稳定同位素技术、特定化合物分子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和现代分子方法(DNA分子跟踪食物链网络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3大类,具体介绍了每一种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根据土壤动物自身特性及对各方法的优势与劣势的比较,脂肪酸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法是当前土壤动物食物网研究的常用方法;随着未来物种分子鉴定技术的改进和数据库的积累,DNA分子跟踪食物链网络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爬行纲动物是指龟、鳖、鳄、龟、蛇、蜥蜴这些东西,它们主要产生在温暖而潮湿的地区,只有少数生活在比较寒冷或干燥的沙漠区域.生活在沙漠地区的蛇和蜥蜴,其体色大抵灰黄如砂,但也有很鲜艳多彩的.除了能在砂上迅速爬行外,有的却是潜伏在绿洲附近的草丛、石缝里,更有的是白天深埋荫处,晚上才出来活动.快速行动的要用网捕捉,更好是作陷阱.陷阱有笼或桶埋在地面下,其向上的大开.搭好了细条竹、木的架子,架子正中放上一个纸碟子,碟子内置有食物以引诱虫类或蜥蜴本身来就食.还没有接触到食物或虫类,架子塌下,蜥蜴就跟着落在阱内了.阱的四壁要笔直光滑而深.一落入内就无法爬出来.  相似文献   

8.
土壤动物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Darwin, C. R.,1837)在《关于土壤的形成》的论文中,就阐述过蚯蚓对土壤形成的重要作用,而后,又发表了《植物土壤与蚯蚓》的专著(1881),自此土壤动物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引起了世界有关科学家的关注。随着生产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土壤动物在人类赖以生存  相似文献   

9.
纽形动物又称吻腔动物,简称纽虫或吻虫(图1A),纽虫身体扁平不分节,多呈带状,伸缩性甚强。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消化道具肛门,有原始的循环系统,有强有力并善于收缩的吻,吻可以自由翻出体外,是捕食、防御和挖掘的重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隅,由小珠山的海西岬与崂山山脉的?岛岬相抱合而成,北部广阔,南部尖狭,略呈葫芦形,因此在形势上不但是一个良好的商港,军港.同时那里的气候环境,多无严寒,夏无酷暑以及一切生活条件都适于许多海产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所以说胶州湾是许多海产生物的汇集地,今后祖国发展海产事业及提高那里渔民生活,胶州湾的各种生物正是我们科学工作者大家必需努力的对象,兹将胶州湾的几种海产  相似文献   

11.
土壤动物的研究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土壤动物是指众多的土壤动物中对人类有益的类群及其产物.以及行为等都能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所利用,产生较高的经济效应。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由于其种类繁多,数量极其丰富,个体数量可达105~107个/g土,生物量可达10^2mg/kg土。所以是一  相似文献   

12.
土壤动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动物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其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生态学家的重视.对土壤动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土壤动物的研究现状和现代土壤动物学研究的一些热点领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动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控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晰,且缺乏系统总结。基于此,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土壤动物相关研究,总结了土壤动物对枯落物分解过程、土壤碳碳库稳定性、植物和微生物调节、土壤呼吸的影响。提出未来研究从区域上应更加关注低纬度地区,研究手段上应强化野外实验与室内模拟实验的结合,研究内容上应加强相关机理研究、深化土壤动物呼吸及其对碳的净固存方面,研究方向上应结合全球热点问题,以期深入了解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 诱集瓶的制作取一个容量为 5 0 0 m L的广口瓶和带有滴管的橡胶塞。在瓶内放入一些腐烂的水果 ,或者是甜酒糟 ,其量为瓶的 1/ 3。滴管吸入少量乙醚后 ,管口用凡士林或石蜡封好。2 采集方法将诱集瓶放在垃圾堆旁或水果市场一角 ,也可以放在厨房 ,甚至米酒坛子旁边都可以。注意瓶子不要将盖子塞住瓶口 ,以便瓶内的气味溢出和果蝇的进入。过一段时间发现有果蝇在瓶内 ,迅速将盖子塞住瓶口 ,然后挤压滴管胶头将适量乙醚注入瓶内。待其麻醉后取出 ,进而培养出果蝇的幼虫以供实验用 (观果蝇唾液腺染色体 ) ,注意注入瓶内的乙醚不要过量 ,避免…  相似文献   

15.
16.
高峰 《动物学报》2000,46(2):238-240
从1992~1999年的8年间,我国先后出版了<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和<中国土壤动物>三部有关土壤动物研究学术著作.现对这三部著作试作如下系统评介:  相似文献   

17.
海拔2238米的金佛山是大娄山脉的最高峰,为一座傲然挺立在重庆南部的孤立桌山。这里不仅是我国南方喀斯特最发育的地区之一,且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其中原产种子植物有4768种,占全国总数的1/6强。早在清代晚期,便有外国采集者专程到  相似文献   

18.
矿区废弃地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动物的侵入与定居是矿区废弃地群落结构形成的重要途径.随着矿区废弃地废弃时间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不断改变,这对于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演替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矿区废弃地土壤动物生态环境、土壤动物迁居与群落演替、土壤动物活动对土壤过程的影响、土壤动物对矿区废弃地环境的响应及其指示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矿区废弃地土壤动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土壤动物与陆地生态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除了典型的海洋动物以外,大多数的动物门类,在土壤中都有它的代表。根据它们与土壤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1)永久土壤动物与(2)暂时土壤动物(只在土壤中度过部分生活的或某一发育阶段的动物)。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土壤动物的营养来源对估价动物在土壤中栖居的性质是重要的。例如,蟋蟀、虎(虫甲)、扁触角甲虫,以及穴居蜂和许多啮齿类等,它们在土壤中营穴,但主要在地面取食,大多数双翅类和甲虫的幼虫则在土壤中取食。永久土壤动物仅偶然来到地  相似文献   

20.
土壤动物粒径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瑞  马克明 《生态学报》2017,37(8):2506-2519
群落结构如何响应环境变化是生态学研究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粒径谱由个体大小和多度构建而来,与营养级转换速率相关、反映生态系统过程动态以及表征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综合的功能多样性指标用于预测和表征群落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如何响应环境压力。粒径谱研究最初始于水生生态系统,近年来被引入到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简要回顾粒径谱的概念由来及理论基础,分析比较了当前粒径谱研究中的4种易混淆类型,介绍了常用的两类土壤动物粒径谱构建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梳理了土壤动物粒径谱对环境梯度响应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应用粒径谱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的难点及限制条件。未来,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土壤动物粒径谱应关注个体大小与营养级位置及能量利用关系;在应用方面,土壤动物粒径谱可结合传统的分类方法广泛应用于指示环境污染、生态恢复、保育生物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