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6—1989年的鱼种池塘越冬对比饲养与室内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长江以南草鱼种在冬季大部分时间仍能开口摄食。若不是密集越冬,并在晴天加强培育,越冬期间鱼种的平均生长率可达10—14%,鱼体丰满系数、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含量,肌肉、肝脏中大部分营养成分较越冬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补充投饵的半密集越冬组,鱼种体重、丰满系数能维持在越冬前水平(p>0.05),但血液、肌肉、肝脏中部分营养指标仍明显下降(p≤0.05);而饥饿条件下密集越冬组,鱼种消瘦9—14%,腹内肠系膜脂肪消耗殆尽,丰满系数、肝脏、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且出现贫血状态。试验证明了越冬鱼种放养密度及饲养管理的不同,将影响鱼种质量的优劣和次年的成鱼养殖产量。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大部,淮河、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改革鱼种越冬制度,采取稀放精养的必要性和提高越冬鱼种质量与产量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斑须蝽生物学特性及成虫耐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须蝽Dalycoris baccarum(Linnaeus)是多种作物和苗木的重要害虫。在鲁西南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主要在越冬菜叶夹缝、作物根际、枯枝落叶,树皮及房屋缝隙等处越冬。其越冬成虫结冰点和过冷却点分别为-5.2℃和-8.5℃。冬季极端低温对其越冬成活率有明显影响.第一代发生较轻.第二代发生重。成虫具弱趋光性,第二代上灯量占全年总量的77.56%。  相似文献   

3.
1987—1989年池塘对比饲养试验和1988年的扩充试验结果表明,夏末至秋季投放鱼种,将“囤养”在不适环境中密集饲养的鱼种及早稀疏;免除鱼种并塘越冬,坚持在越冬期间投饵,消除人为停食而造成体重锐减的隐患,补充草鱼种越冬期代谢所需的能量,保持其健壮的体质;将常规的“一草养三鲢”调整为草鱼:鲢、鲸鱼=1.5—2.5∶1;采取青、精饲料合理搭配、“均匀递增”的投喂方法,不施肥,缩短饲养周期3年为两年等辅助措施,从“增强鱼体体质、优化鱼类生活环境”着手,建立新的防病技术体系,系统防治传染性鱼病,可使草鱼的平均成活率达到80%以上,显著地提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南方根结线虫在陕西省越冬区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波  张锋  李英梅  张淑莲  陈志杰  高峰  梁银丽 《生态学报》2014,34(16):4603-4611
土壤温度是影响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越冬的重要因子。通过自动温度记录仪,从2009—2012年的每年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对陕西省延安、商洛、杨凌和大荔4个生态区的气温和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温度进行数据采集和模拟统计,建立土温与气温关系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将陕西省96个气象站点的气温数据转换为土温数据。利用GIS的克里金(Kriging)空间插值功能,结合实验室测得的南方根结线虫存活的最低温度,生成南方根结线虫在拱棚、地膜覆盖和露地3种种植条件下的越冬区划图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0℃以下低温对南方根结线虫有明显抑制作用,南方根结线虫在低于-1℃低温持续32 d以上时无法越冬。(2)土壤温度和气温呈线性相关关系,4种种植条件下土壤温度(Y)与气温(X)的关系方程分别为露地:Y=0.8125X+1.9325,R=0.934;地膜覆盖:Y=0.7943X+1.8563,R=0.918;拱棚:Y=0.7046X+6.2685,R=0.907;温室:Y=0.302X+14.519,R=0.597。(3)最冷月土壤均温低于-1℃的概率在70%—80%的区域可以认为是南方根结线虫的越冬界线,越冬界线在露地、地膜覆盖和拱棚条件下依次北移,在温室条件下可在全省范围内越冬。  相似文献   

5.
西藏拉萨河上游黑颈鹤越冬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玉群  刘务林 《动物学研究》1993,14(3):251-251,250
笔者于1990年12月至1991年,在西藏墨竹工卡,达孜和林周县境内拉萨河上游对黑颈鹤(Grusnigricollis的越冬栖息地,种群结构和越冬习性进行调查,研究面积约332km~2,海拔3888—4120m,绝对最低温度-23℃,1月均温,植被为灌丛草原带,主要由西藏狼牙刺(Sophora morocroftiana)和三刺草(Aristida triseta),伴生有针茅(Stipa bungeana)和蒿属(Artemisia spp)等组成,共观察记录黑颈鹤269只。  相似文献   

6.
鱼类越冬,乃当前养鱼生产上的重要关鍵问题之一。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普遍存在着鱼类越冬问题。据水产部初步统计,历年来全国各地鱼种越冬的平均死亡率约在15%左右(其中东北、华北地区约为15—25%;中南区10—20%;华南区5—10%)。故我们如能设法使这些鱼种安全越冬,则对解決目前鱼种“供不应求”的矛盾以及大力发展淡水养鱼,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乃著者在1958年于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淡水养殖专业1960级上课时的授课提纲。其中着重分析了鱼类在越冬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及提出了鱼类越冬的安全措施。今为生产之需,特将原稿稍加整理发表于此,以供各生产单位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花马湖养殖场在增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方面的经验。团头鲂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通过鲤鱼脑垂体催情,能人为地控制产卵。脑垂体的剂量为雌鱼6—8毫克/公斤,雄鱼5毫克/公斤或不注射。花马湖面积17,000亩,水草茂盛。引种后的团头鲂,在湖里已有其产卵场和越冬场所。团头鲂在湖中生长良好;春放8-10厘米的鱼种,冬季可长到200克(150—300克),第二年长到450克(300—650克)。在人工放养的年份,年产量在总渔获量中已往一般占2—3%,1974年达5%。投放大量大规格鱼种,才能使团头鲂在湖中稳产高产。1973年投放8.3厘米以上的团头鲂春片鱼种20万尾,当年产量为2万余斤。1974年投放春片鱼种30万尾,产量达4万余斤;仅夏、秋季敞水除野“卡子”业司,每天每船可捕获150—250克的团头鲂8-10市斤,占船产量的40%左右,是历年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引种驯化野生牡丹,培育新品种,我们在1991年六、七月份,赴西藏林芝地区考察野生牡丹资源。一、西藏林芝地区气候特点林芝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17.8%。全年平均温度8.5℃,10℃以上积温2262.8℃,冬季不足70天。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0.1—3.6℃,极端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9.
低温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的一种新害虫,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了解其越冬卵的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在不同低温条件下(-18~-39℃)暴露12和24 h及在-30℃低温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60 d)的存活率以及存活卵的发育历期。【结果】低温强度和暴露时间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越冬卵的存活率降低。当温度≤-33℃暴露12 h或≤-30℃暴露24 h,越冬卵存活率显著低于其相应的对照(25℃)。越冬卵低温暴露12和24 h的致死中温度(LT50)分别为-33.08和-32.13℃,在-30℃下的致死中时间(Lt50)为33.33 d。经-36℃低温暴露12 h或≤-33℃低温暴露24 h后,存活的越冬卵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而-30℃低温暴露30 d内差异不显著。【结论】沙葱萤叶甲越冬卵抗寒能力强,冬季低温通常不会造成越冬卵的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0.
钟福生  李友华 《蛇志》2001,13(1):26-29
作者于1994年12月至1995年4月对黑眉锦蛇进行人工越冬试验,试验结果发现黑眉锦蛇冬眠温度为5℃-8℃,高于8℃以上时出现活动;阳光直射可调节蛇洞温度;保持供应饮水在越冬重要;越冬期自然损失率为18.09%,体长并有缩短的现象,体长缩短率为4.55%;冬季仍然出现培皮现象。  相似文献   

11.
甜菜夜蛾抗寒与越冬能力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江幸福  罗礼智  李克斌  赵廷昌  胡毅 《生态学报》2001,21(10):1575-1582
研究了甜菜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耐低温能力、可能的越冬虫态及其越冬能力,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初步确定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甜菜夜蛾3~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较高,分别为-11.17℃、-11.96℃和-10.50℃(平均-11.21℃),预蛹期次之,为-12.47℃,蛹期最低,平均为-17.16℃.在5℃、0℃、-10℃和-5℃条件下,甜菜夜蛾各种虫态的LT50、LT90和LT99.9均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尽管不同虫态的耐低温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其耐低温能力由弱至强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卵<成虫<幼虫<蛹.这些结果表明,蛹是甜菜夜蛾的四个虫态中耐低温能力最强的,因而是最可能的越冬虫态.但由于蛹在0℃条件下的LT99.9为38.06d,表明甜菜夜蛾在冬季0℃以下的温度超过38d的地区不能越冬.另外,连续两年冬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蛹在北京西郊越冬死亡率均为100%,说明甜菜夜蛾在北京地区不能越冬.根据这些结果并结合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38°左右,即1月份-4℃等温线左右.  相似文献   

12.
解放以来,各有关单位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密切协作,对粘虫的发生危害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采用标记回收、海面捕蛾以及对各地粘虫资料的分析研究,基本上明确了粘虫的越冬和远距离随季节性南北在返迁飞等危害规律。 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期所能忍受的最高最低温度幅度在5—35℃之间,一般要求的适宜相对湿度在50—95%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温湿度范围,生长均不良,甚至可引起死亡。所以从粘虫个体发育特点看,在幼虫期或蛹期遭受不利因子的刺激后,到了成虫期一定要迁飞转移,选择适宜的生活地区来避免冬季严寒与夏季高温高湿等不利因子的袭击。从生殖生物  相似文献   

13.
对褐飞虱各虫态和不同生育期水稻过冷却点的测定及在人工模拟低温条件下耐寒力的比较表明:褐飞虱各虫态的耐寒力明显高于水稻。证明在冬季低温降临后,水稻先行枯萎,褐飞虱在食料缺乏和低温的共同影响下相继死亡。 水稻生存的下限温度在0—-2℃间,可作为褐飞虱在我国越冬的温度指标。据此,对褐飞虱在我国大陆的越冬北界提出了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4.
团头鲂在花马湖的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花马湖养殖场在增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方面的经验。团头鲂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通过鲤鱼脑垂体催情,能人为地控制产卵。脑垂体的剂量为雌鱼6—8毫克/公斤,雄鱼5毫克/公斤或不注射。花马湖面积17,000亩,水草茂盛。引种后的团头鲂,在湖里已有其产卵场和越冬场所。团头鲂在湖中生长良好;春放8—10厘米的鱼种,冬季可长到200克(150—300克),第二年长到450克(300—650克)。在人工放养的年份,年产量在总渔获量中已往一般占2—3%,1974年达5%。投放大量大规格鱼种,才能使团头鲂在湖中稳产高产。1973年投放8.3厘米以上的团头鲂春片鱼种20万尾,当年产量为2万余斤。1974年投放春片鱼种30万尾,产量达4万余斤;仅夏、秋季敞水除野“卡子”业司,每天每船可捕获150—250克的团头鲂8—10市斤,占船产量的40%左右,是历年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白马蝠蛾幼虫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大荣  鲁自 《昆虫学报》1991,34(1):32-37
本文报道了云南产冬虫夏草菌的优势寄主白马蝠蛾Hepialus baimaensis Liang幼虫抗寒能力.其1—6龄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0.4℃、-20.6℃、21.5℃、-19.8℃、-18.8℃、-18.2℃,1—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明显低于其它龄虫,最低过冷却点达-27.8℃.越冬幼虫在高寒草甸土壤里,土壤温度-0.2—-6.8℃半年也不会死亡.越冬初期体内的脂肪、糖和无机盐类含量升高、水分下降有利于提高其抗寒作用.该虫经低温适应锻炼和在消化道里无残存食物的情况下能显著地提高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驯鹿的生态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驯鹿是一种寒带动物,生活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麓的原始密林中,海拔在700—1300米之间。原始森林,植被以落叶松为主,其次还有白桦、樟子松等。在林间空地长有白桦。河谷地带为草甸和森林湿草原,河谷两旁生长成片的问荆,在地面与岩石表面及倒朽木上生长着菌类及苔藓植物,石蕊遍生。 大兴安岭为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全年最低温度1月份为-43.4℃,最高温度6月份  相似文献   

17.
野黄桂的引种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黄桂为常绿乔木,既是重要的药用和香料植物,也有观赏价值。原为野生,现已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引种驯化成功,可以推广栽培。它的种子休眠的原因在胚的外部。这种休眠能被流水浸泡,GA和KN处理及冷层积打破。种子在3—5℃层积2—3个月,发芽率达85—89%。种子在15—30℃的温度中都可发芽,但最适发芽温度为20℃。种子应于采收后即播或及时层积至春播。当年生幼苗夏天应遮荫,冬季应防冻。它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可塑性较大,在武汉地区生长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自然种群过冷却能力的变化动态,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桃小食心虫幼虫耐寒机制,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幼虫在越冬前后不同月份的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脂肪、蛋白和糖原的含量。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和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随越冬期温度降低而逐渐降低, 并在冬季过后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其中在3月份时最低,分别为-14.89℃和-9.95℃,显著低于其它月份。幼虫体内含水量、总蛋白含量、糖原含量在越冬前后变化趋势与SCP变化相似并且各自又有不同的特点,但在2月份时都达最低,分别为44.83%、32.44μg/mg、1.95μg/mg。幼虫体内的总脂肪含量由越冬初期(2008-10)的29.04%逐渐降低至越冬后期(2009-06)的15.56%。结果说明桃小食心虫幼虫越冬过程中体内水分、总蛋白、糖原等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其抗寒能力存在一定的联系,显示了其对冬季温度变化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19.
绿盲蝽越冬卵的耐寒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绿盲蝽成为了我国棉花和果树生产的重要害虫。为了阐明绿盲蝽越冬生态适应性,研究了绿盲蝽卵在越冬过程中的耐寒力变化,测定了卵内生化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低温存活力呈现出明显的月份变化,在-10℃、-20℃处理下,绿盲蝽的越冬卵的半致死时间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1月>2月>12月>3月>4月,在-30℃处理下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1月>12月>3月>2月>4月。在极端低温(-20℃)下1、2、3、4和5 d后,4月份保护卵死亡率明显低于相同处理下的4月份裸露卵的死亡率,枣枝中的越冬卵死亡率分别为4.32%、5.36%、5.42%、6.79%和7.63%,剥离出来的越冬卵死亡率分别为46.06%、51.84%、54.59%、63.07%和74.41%。人工滞育卵的耐寒性强于正常发育卵的耐寒性,弱于自然越冬过程中滞育卵的耐寒性。冷驯化可以显著提高绿盲蝽越冬卵的低温存活力,在0℃冷驯化20 min后,越冬卵的低温(-20℃、100 h)死亡率显著降低,冷驯化40 min后,低温死亡率趋于平稳,均在37%左右。越冬卵体内物质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越冬卵越冬期的含水量显著高于越冬后,其中1月份最高(43.98%),4月份达到最低(38.79%)。越冬卵体内总脂肪含量在整个越冬过程中逐渐降低,从12月份的38.24%,降低到4月份的27.08%。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均是先降低后升高,其中蛋白质从12月份的78.77μg/mg,降低到1月份的59.80μg/mg,然后又逐渐升高至4月份的73.62μg/mg,体内总糖含量由12月份的39.60μg/mg降低至1月份的21.17μg/mg,然后又逐渐升高至4月份的35.10μg/mg。绿盲蝽越冬卵的耐寒力随着月份的变化而变化,在整个越冬期间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能够抵御冬季低温,而其越冬场所的保护作用增加了其对于冬季严寒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泰安地区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抗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阿扁叶蜂越是松树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其幼虫在松林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的抗寒能力影响翌年的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用NTC-TD热敏电阻 数字电表法研究了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并调查了越冬场所、龄期、死亡率等。结果表明: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随外界温度的高低而变化。4、5、6龄越冬幼虫平均过冷却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9.3℃-、20.3℃-、21.6℃降至越冬期的-22.5℃-、24.8℃-、23.1℃,冰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2.8℃-、12.9℃-、12.1℃降至越冬期的-14.1℃、-16.8℃-、15.3℃。从越冬期进入早春出蛰期后,随着温度的回升,过冷却点也随之升高。调查林间越冬幼虫龄期表明,4龄、5龄、6龄皆有,以5龄为最多,占53%;越冬幼虫以山坡中部和顶部土壤瘠薄处虫口密度较小,分别占28.6%和29.3%,山坡基部土层较厚处密度较大,占42.1%;越冬幼虫在树冠内的分布,以南部方位最多(27.0%),东部方位(26.3%)和西部方位(25.6%)略少,北部方位最少(21.1%);调查幼虫死亡因子,以真菌感染致死最多,占总死亡数的42.4%,细菌和其它因子分别为28%和2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